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 - 邓遂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01:22:22

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 

默认分类 2011-05-20 20:28:37 阅读7210 评论128   字号: 订阅

        偶然看到江西卫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烈火红岩》。剧中人物不论正面反面,提到江姐的名字都称“江竹yun(云)”或“竹yun(云)”,不禁摇头叹息。

我这样说,读者或许会奇怪: “江竹筠”的“筠”字,查现在的字词典,不都注音为“yun”吗,难道还有错?

是的。不仅现在的字词典,也不仅这一部电视剧,以前曾经播放过的其他有关江姐的影视及舞台剧,除了个别作品是用江姐小时候的名字“江雪琴”之外,其他都是这样叫的。然而作为江姐的自贡老乡,笔者可从来不这样叫,至今还健在的江姐亲属也都不这样叫。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任你怎么叫,或许都并不往心里去;但作为一个学者,这却是让我耿耿于怀多少年的一个老问题了。

现从三个层面略作澄清。

其一,江姐刚出生时取的小名叫雪琴,家人一般叫她“琴儿”。但从五岁发蒙读书开始,他父亲给她正式取的学名却叫“江竹君”。这,才是她的真名。一直到她被捕入狱之前,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至今存世的1940年中华职业学校发给她的修业证书和她随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上,都写的是这个名字。所以,影视剧里既然用了她的真实姓名,就不应随意改变其读音。

其二,后来换了一个字的“江竹筠”这个名字,则是她被捕入狱之后临时取的一个化名。但这个化名和其他类型的化名不一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自己名字的读音,只是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我为什么要说“筠”是“君”的同音字呢?因为在我们自贡,包括整个四川,从古至今都是把这个“筠”字念成“jun(君)”的。小时候学唐诗,晚唐诗人温庭筠的“筠”字,我们都念“均”。四川有一个从汉代就存在的古城“筠连”,过去是州,后来是县,如今是市,你看电视台用普通话念它的名称还是叫“jun连”而不是“yun连”。

这就牵涉到一个地名、人名用字的规范化发音标准问题了。按现行惯例,凡是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古地名,不论汉字简化方案有没有因简化归并而改变其原有的读音,也不论如今的普通话发音和该地名的方言读音有没有差异,都得以地名所在地的特定写法或读音为准。四川的“筠连”仍允许读“均”字,即是一例。自贡李宗吾故居所在地彚柴口的地名用字,简化字使用了半个世纪,当地门牌上的“彚”字一直没依从“彚”、“滙”二字所统一简化的“汇”。因为在我们那儿,“彚”字念“lei(累,四声)”,有堆垒之义;“滙”字才念“hui(会)”,乃汇合之义。这本来也是一个显例。可是1990年代末,地名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几乎全换了年轻人,也许觉得字词典上并没有列入“彚”字的异读音,就把它简化成“汇”,重新制作了门牌号。当地居民至今一提起这个被改成了“汇”字的新门牌,仍抱怨说:“把地名的读音都给我们整错了!”为此,由笔者担任会长的李宗吾研究会,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向上面打个报告,把这个涉及历史文化名人的地名用字恢复过来,正式列入当今的字词典。“筠连”因其地方大,一些新版的字词典现已专为它增设了念“jun”的地名异读音。

地名用字如此,涉及人名(当然主要是名人)的字也一样。钱锺书的“锺”,不可用“鍾”与“鐘”统一简化的“钟”,只能用单为他简化了偏旁的一个半简半繁的“锺”字——这是在写法上既要顾及偏旁的统一简化,又要顾及名人特殊用字意义和习惯的一个显例。另外在读音上,贾平凹的“凹”必须读“wa(洼)”不能读“ao(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字,当今各种字词典(包括现在的《词源》、《辞海》),都只注“ke”这个音;偏偏陈寅恪先生非得把它念成入声的“qo”——普通话没有这个读音,便只好以其口音来判断其与“确”字读音同,特别规定了念陈大师的名字必须参照“确”字读音再翻成普通话,于是就变成了“陈寅que”。可是至今的各种字词典,“恪”字依然不设这个人名的异读音,至少是一种疏漏吧。

其实仔细研究,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读音的坚持,或许正是这个“恪”字发音的原貌;当今的文字学家和词典学家给“恪”字正音为“ke”,反倒大可商榷。因为古韵书给“恪”字标注的反切音是“苦各切”,乍看的确有点像“ke”这个音;细辨则能发现,“恪”字的这个反切音“苦各切”,和“确”字的反切音“苦角切”几乎完全一样(在古代,“角”、“各”二字亦同音)。可见陈寅恪先生的坚持,并非“故意装怪”,而是基于对字音的精细审辨。这就牵涉到我们对古人的某些反切音比如“苦各切”之类,其正音方式是否有误?

回头再说“筠”字读音的第三个层面。本来,如果单就澄清江姐名字的读音而言,仅凭以上两点已足可纠正;现在要加上第三点,几近“蛇足”。但既然说到这儿了,索性来个寻根溯源。如同刚才说的“恪”字读音一样,这个“筠”字亦并非四川人才读“均”这个音。目前其他省份的方言是不是也读,我没有深入调查;但从文献上看,至少在先秦至唐代的古人中,原本就这样读。证据是,约成书于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其“筠”字的原注文总共只有七个字:

       “竹皮也;从竹,均声。”

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说:“筠”,是竹的青皮,故用“竹”作偏旁;它的发音略同于“均”。查《说文解字》一书的体例,凡偏旁底下的字与其读音相吻合者,就不再用直音法“读若某”来标注。既然我们四川人从古至今都把“筠连”的“筠”字读成“均”,岂不正可视为对《说文》原注音的一种印证。有人或许会以为,《说文》的“某声”,是否指现在之所谓“声调”。错了。“四声”之说的提出已是四五百年之后的事,当时连“声调”这个词也还没产生呢。《说文》的“某声”,正是指包括后世之“声”和“韵”在内的实际读音。只在形与声有所脱节,或遇到纯粹的象形、会意字时,《说文》才以直音法“读若某”加以标注(那上面添加的反切音,更是八九百年之后的宋人所为)。

还有人可能会想,“筠连”读“均”只是个地名,其他和竹有关的“筠”字是否该另有读音呢?其实,不论地名“筠连”还是江姐名字中的“筠”,都没有脱离“筠”的本义。四川本来就盛产竹子,筠连多竹,自贡也多竹。江姐故居所在地江家湾,至今仍是翠竹环抱。当年她父亲江上林,正是有感于家门前翠竹的挺拔坚韧、高风亮节,才给江姐取名“竹君”的。江姐入狱后以同音字化名“竹筠”,掩饰身份之意恐怕甚微;除了体现原有的坚韧与高洁,显然还暗寓了革命者永葆青春的情怀。

江西也多竹。如今江西的高安县,唐代也叫筠州,我不知道当地人提起这个唐代的州名,是否也念“均”。我还想请全国各地凡有“筠”字作地名的地方,都能提供一些原读音的相应佐证。还有,各地的有心人都不妨向一些有文化的耄耋老人请教请教:他们以前说温庭筠的“筠”是如何发音的。

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些唐代的地名、人名呢?因为问题正出在唐以后的宋代。宋代普及了印刷术,一位叫徐铉的大臣负责整理校注《说文解字》来出版,自然很有贡献,但也不免要出一些纰漏(包括专家们早就指出的某些反切注音的不够准确)。正是此公,首次在“筠”字原注文后面增加了一个反切音“王春切”(最早编纂此书的汉代还没有发明反切音)。徐铉增加的这个反切音,不仅和许慎原注读音及“筠”字的造字原理大相径庭,而且“王春切”的真实发音也很让人难以捉摸。所以稍后的《广韵》就干脆改成了“为赟切”。“赟”读若“晕”,与“为”字反切的结果,也就成了现在词典学家们认定的“yun”。清代段玉裁校注的版本,恰恰漏掉了“筠”字条及前后的一些条目。这正是古代典籍经辗转传抄翻刻,造成诸多错讹而此有彼无的一个现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之谓也。

每一个时代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都往往有他们不同程度的局限。“礼失而求诸野”,民间所代代承传的“筠”字一类真实读音,正有助于我们找回某些问题字词的原貌。

所以我的主张是,现在不能仅仅停留于给“筠连”这些地名、或再给江姐甚至温庭筠的名字“额外开恩”地正一正音;而须从根本上把这些原本就用得并不普遍的文言词语的不当现代注音,一揽子纠正过来。从而彻底终结这类文字与读音让人无所适从的乱象!

 2011年5月20日下午于北京匆草,次日再改

 [补  记]

很高兴,今天下午网易首页刚一推荐,就有进来看的新面孔网友提供了新的证据。所以赶紧开辟这个[补记]栏,专门用来添加网友提供的补证,或其他有趣的评论。谢谢大家!另外,这是笔者近几天来所写的第三篇议论传媒和演艺界读错字、念错音现象的博客,纯属一己之见,仅供参考,亦请不吝赐教。另两篇叫《不只故宫,传媒及演艺界也常错字》、《空穴来风。说客 。低绮户及其他 》。

基辛格博士 :

原辽宁籍足球运动员,李华筠[jun]。可见北方也念[jun]音。

 邓遂夫 回复 基辛格博士 :

谢谢基辛格博士先生!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希望全国各地的朋友提供更多的例证!

西瓜 :

粵語都讀君,反而我們中國文學教溫庭筠讀雲。當然兩音都是對的,純粹看父母/當事人喜好。就古人、地名有點規範。但反映出來有部份人不尊重文化,講一套做一套。尤其是官員,就要正視、糾正。

邓遂夫 回复  西瓜 :

粤语读“君”是真的吗?请举一点实例。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文言词,总要附着在具体的人名、地名上,才能口口相传。您是不是说溫庭筠粤语就念“君”?现在大学教中文读“云”,不足为训。因为老师们得按当今的词典来呀!不然他怎么混?哪像我等,可以较少顾忌地自由思考。一笑!(按:我这条回复总发不出,以为有敏感词,就在“自*由”之间加了个花儿,还是不行。最后连带着西瓜小姐的评论也一起消失了。都是我的错,对不起呀!好在我赶紧拷下来了。)

长峰

邓丽君的墓碑上写的是“邓丽筠”。可见也读jun。

邓遂夫 回复 长峰

 呃,这倒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谢谢!正好与西瓜所说“粵語都讀君”可以互为佐证。闽粤地理相邻,语音及文化传承应该比较接近。

2011年5月22日18:54:19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