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赵翠兰:吴苏燕:世界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4:03
吴苏燕:世界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
  发布时间:2004-11-24 访问次数: 24  

    发展有机食品生产是人类饮食发展进程中反朴归真的必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及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人类使用化肥和各种农药。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近代石油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发展,不仅导致环境污染,森林草原植被被破坏,耕地地力下降,水体富养化,更严重的是,还使直接入口的食品中富集了不利的成分,导致人体健康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这一背离人类生存方向的历史过程必将得到扭转,并逐步向有益的方向回归。

  一、有机食品的定义和内涵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它必须符合4个基本条件:(1)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2)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3)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4)通过授权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和有关颁证组织检测。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内涵是相同的。绿色食品是指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按规定方法与要求生产的无污染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只是在某些指标及标准要求的程度上有所差异。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有机食品市场现状

  1.美国有机食品市场

  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在过去的6年中,有机食品的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据测算,200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达到110—130亿美元,不仅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而且种类增加,销售途径也变得多种多样。有机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其他如有机葡萄酒、糖浆、有机番茄酱、食用油、麦片、冷冻蔬菜和速冻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也发展很快。

  美国在1992年成立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以协助美农业部制定全国各种有机食品的标准。2000年12月20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将执行新的有机食品鉴定标准。新标准在有机牲畜的饲养方式、有机食品的标识、有机食品的生产及制作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同时,经由美农业部评估和审核,至1998年已批准建立了48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机构的工作包括考察农场耕地与加工设施,定期检测土壤和水,等等。

  美国有机产品多数在国内销售,约5—7%销往国外。同时,美国也是有机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其消费的所有蔬菜和水果中,25—40%来源于进口,是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美国进口产品中有半数以上来自墨西哥,主要是美国不能生产的热带作物、反季节作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及一些特优产品如少数民族产品等。

  2.欧盟有机食品市场状况

  欧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之一。2001年初,欧洲有13万农场主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播种面积370万公顷,约占全欧洲耕地面积的2%。2001年欧洲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120亿美元。预计今后几年,欧洲各主要市场有机食品在食品销售总值中所占比重将从1%增至5—10%。

  德国在有机食品消费总量上占据欧洲头把交椅,占欧洲有机食品销售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德国有有机食品商店1700多家,出售1000多种有机和天然食品。英国的市场大约相当于德国的一半,法国和意大利紧随其后。法国的巴黎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青空市场”有12家,特别是自疯牛病、口蹄疫发生后,有机食品需求量同比上升了60%,最大的超市公司家乐福的有机食品摆货品种已达200多种。但是,按人均值计算,瑞士人均有机食品购买量是近邻德国人均购买量的两倍多,是当今世界有机产品消费的领先者。

  欧洲国家国内市场的主要供货者为国内生产商,特别是奶制品、蔬菜、水果和肉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荷兰都是有机食品的出口国,其出口大于进口;而德国、英国和丹麦都有较大的贸易逆差,进口需求很大,其中英国有机食品销售值中60-70%依赖进口,德国约为50%。阿根廷是欧洲有机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其进口量占欧洲进口总量的70%以上。

  3.日本有机食品市场

  20世纪60—70年代,为保护受到污染的农业环境,日本民间自发组织了自然农法国际基金会、大地保护会、日本有机农业协会等,生产并提供社会“无公害、清洁、有益健康”的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1993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实施有机农产品标准,同年7月,又提出日本农业法修正案(JAS),经国会通过后正式实施。

  1995年以后,日本的有机食品市场规模急剧扩大,1996年其销售额为1945亿日元,1999年为3000日元,2000年已达3500亿日元,有机食品的年增长率达10%以上。目前,日本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占全国农产总数的30%以上,提供的有机食品增加到130多种,其中有40多种出口到欧美国家。

  日本主要销售的有机食品有大豆加工品(酱、酱油、纳豆)、冷冻蔬菜、果汁制品、食用植物油、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制“无农药茶”,现在日本的许多茶店都设有“有机茶”或“无农药茶”专柜,价格远高于一般茶叶。日本有机食品主要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进口,品种大多是新鲜水果和蔬菜。

  4.其它国家的有机食品市场

  由于有机食品一般较常规食品价格高20—30%,有的高出50%或更高,有机食品的国际贸易也日趋活跃,向这些国家出口有机食品已成为具有较高效益的新领域。以色列有机食品的出口量已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2-3%,主要出口新鲜水果如柑橘、瓜类和早季蔬菜。其它如土耳其的无花果、坚果和干果,摩洛哥的橘子,西印度群岛和加勒比群岛的香蕉和印度的茶叶。澳大利亚具有1050万公顷的有机土地面积,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国,但其国内市场狭小,大部分有机农产品出口到国外,特别是水果如苹果等。新西兰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有机生产国,是新鲜水果、蔬菜、蜂蜜和肉类的主要出口国。2003年,澳洲有机产品零售额在7.5—10亿美元之间。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有机食品生产和开发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势头很猛。比如南美洲的巴西、智利、秘鲁,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非洲的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国家。这些国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传统农业技术,生产了大量绿色农产品,为其创造了许多外汇,也成为消除贫困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转型经济国家如捷克、匈牙利、波兰,有机农业生产正逐步增加,有机食品市场也在逐步形成。

  三、有机食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有机食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全世界生产的食品中,约有1—3%是属于有机食品,尽管目前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不大,但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机食品市场孕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1.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增强促进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

  一项跨国民意测验表明,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转基因、饮食结构和健康问题日益关注,85%的工业化国家公民在选择食品时首选有机食品。特别是如水果和蔬菜、婴幼儿食品、加工产品的原料(粮食类)、奶制品等,将占据较高的有机食品市场份额。据专家预测,到 2005年,在全球上市的主要农产品中将有1/3的农产品是用有机耕作方式生产出来的。

  据国际贸易中心预测,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大致在25—30%。全球2003年的有机食品零售额约达230~250亿美元,2005年将达到290~310亿美元。预计在今后10年内,有机食品的销售值将占世界食品销售总值的10%,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从目前的25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2.庞大的中产阶层是有机食品消费的基础

  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有机食品消费拓展了广阔前途。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有机食品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糖果类等需求将增长。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追求高质量和健康食品的中产阶级和中上层人士带动的。目前处于二、三十岁年龄段的下一代消费者,将是购买有机食品的主力军。这些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不菲,喜欢口味好的健康食品,有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因此,尽管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传统的食品高出许多,但市场销售额仍将会不断上升。

  3.各国政府采取的积极扶植政策是有机食品发展的催化剂

  目前,FAO(联合国粮油组织)把有机农业看做是提高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实践的途径,将有机农业列为16项多学科行动重点领域之一。不少国家从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鼓励政策,加大投资,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很多国家还利用WTO绿箱政策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开发实行补贴。同时,有机标识日趋统一并易于识别,有机生产的法律法规也进一步完善,这些措施为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有机食品种类不断增加,销售途径多元化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除了主要的粮食、蔬菜、油料、肉类、奶制品、蛋类、咖啡、茶叶、调味品等外,各相关部门在不断调整结构,改进包装,开发新的有机产品种类。例如,维生素生产和食品配料对有机中草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有机中草药,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其市场扩张速度很快;因为公众对有机棉加工的衣服、被褥和其他制品需求看涨,有机棉花的市场也在扩大;与此类似,用有机方法生产的花卉及其他非食品类产品的市场也具有潜力。由于有机食品的安全性与优良品质,有机食品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在刺激生产的同时也刺激了销售。一批著名的大食品商如麦当劳、雀巢等已进入有机食品行业,正雄心勃勃地进行有机产品的营销开发,试图抢占国际有机产品市场;各类超市和大型连锁零售业等主流销售渠道也涉入有机食品销售,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有机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三)有机食品国际贸易将继续保持不平衡

  由于有机食品价格较贵,目前的主要消费市场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未来若干年中,发达国家将继续主导有机食品市场。与此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较多,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那些不在欧洲或北美生产的有机产品如咖啡、茶叶、可可、香料、热带水果、柑桔、蔬菜等,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由此可以断定,有机食品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向欧美市场出口有机食品的同时,也开始发展国内市场,并将国内市场作为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动力和归宿。有人预测中国将会成为欧盟、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市场。

  四、我国正值发展有机食品的机遇期

  (一)我国目前自身具备良好的发展有机食品的条件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大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正是有机农业的精髓。另外,我国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地域优势明显。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如一些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即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有机食品认证组织。1999年OFDC顺利通过欧盟和美国对其的评估,并与世界多国著名的认证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OFDC已制定了较规范的有机农业生产、检查、认证和出口的要求和技术文件,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体系已较健全。近年一批生态示范基地还获得了欧盟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转换基地的认证。

  (二)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和食品污染问题

  现代农业使农作物的产量成倍增长,很大程度是依靠化肥与农药的大量投入。有资料报道,二战以来,英国农田化肥使用量增长了6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保证农作物有好的收成,任意加大化肥和农药用量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样做的后果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耗竭,生物性物质含量严重萎缩,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为下降。流入农田的水体中含有有毒物质甚至使鱼虾、微生物难以生存。更严重的是,目前,农药、化肥及其它有害物质在食物中的残留非常普遍。

  我国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多由有机化合物组成,有机磷、有机氮等残留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能全部排出,在体内积存会造成慢性中毒。专家认为,农药、化肥等残留物是当今人类癌症及各种罕见病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向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有计划地扩大有机土地耕种面积,可以部分解决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问题,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确保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三)是我国摆脱农产品出口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目前,中国食品由于质量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阻,农业贸易形势严峻。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可以解决环境和食品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我国摆脱农产品出口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干果类、蜂蜜,以及绿色药品如中草药、生物药品,绿色纺织品如丝绸、棉花等都颇受外商欢迎。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近几年快速增长。1997年出口额为7000万美元,2001年增加到4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幅达55%,但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之一。从事有机食品生产,人工投入多,一般要比普通食品生产多花10—30%的人工,是一种劳动力集约型的产业,这是构成其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有机农业生产可省去农药和化肥的支出,生产资金投入较低。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优越的边远山区,农药、化肥使用少,污染轻,这些地区更容易转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适度规模地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民也可以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资金投入两方面获得收益。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吴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