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怕毒蛇的毒吗:律动教学对低年级音乐课堂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41:24

谈一谈律动教学对低年级音乐课堂的价值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的儿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幼儿的特征。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行为表现好奇、好动、好模仿;情感上易兴奋、易激动、不够稳定;对音乐等艺术能够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并产生美感;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因此在音乐课中,学会音乐律动,从而使学生听觉和视觉有所发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明显的年龄特点;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是律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动作模仿来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给他们很好的体验和感受。感受是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模仿是拓宽思维空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模仿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动是儿童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学感受要深刻的多。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趣的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的方法,从客观上适当的降低音乐教学的技能要求,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景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几人一组,随音乐翩翩起舞,以动觉来再现听觉的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并且使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另外,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歌曲韵律,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如在学习《大鼓和小鼓》时,我们就用形象的“擂”和“敲”的动作来表现;在《大雨和小雨》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最后用自己的笑脸(双手托在颌下左右点头)表示小草笑嘻嘻。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所以他们接受起来快,创作起来感觉很简单。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总之,律动教学是为音乐审美活动而服务的,它必须体现审美活动过程中创造性这一规律。体态律动是通过“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在因素,很适合低年级学生。所以,我在现在和以后的教学中会想方设法的叫孩子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