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纹大径与小径的关系:陈省身的几何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7:25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09-1-4 14:55:32 阅读:次        1999年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80华诞庆典上,南开人列举了4位引以为荣的杰出校友——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和曹禺。这其中两位已经作古,吴大猷当时卧病台北、处于昏迷状态。唯一健在的只有年近九旬的陈省身。当这位老校友出现在贵宾席上时,全体与会者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陈省身发表了简短而动情的演说:“国外很多最好的大学并不都在首都。南开大学的目标不仅要办成一流的大学,而且要立志成为中国第一的大学。美国的哈佛、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也全不在首都。南开大学要有这个思想——办成第一名的大学!”
  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一次又一次赢得师生的热烈欢迎。
  
  嘉兴神童
  
  陈省身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于1911年10月23日出生在浙江嘉兴,因那年是辛亥年,所以号“辛生”,名字则出自中国的古训——“吾日三省吾身”。他的童年是在故乡度过的。江南水乡,地杰人灵,他自幼聪慧过人。
  父亲在外地做官。一次过年回家,教给他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算法。父亲走后,他把家里那套《笔算数学》拿来,无师自通地做起书中的课目。到了上学年龄,陈省身进入县立小学。入学的第一天,见到老师拿戒尺打学生手心,第二天他就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了。所以他只上过一天初小,转年直接考入高小一年级。那时他9岁,已经会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读完《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
  1922年秋天,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举家迁居天津。陈省身进入离家最近的扶轮中学。扶轮中学是交通部办的学校,经费充裕,师资阵容强大,尤其拥有多位优秀的数学教师。陈省身在全班年纪最小,却显示了出众的数学才华,成了扶轮引以为荣的优秀学生。
  扶轮中学是4年制学校。1926年陈省身毕业,报了北洋大学和南开大学。北洋大学规定:4年制毕业生只能报考预科,入学后补读两年。而南开则无此限制,只要考试通过即可,因此他决定以同等学力投考南开大学。那年盛夏,天气炎热,恰值祖母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和尚念经,亲友吊唁……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陈省身从南开中学借来一本在扶轮没学过的解析几何教材,自学了3周,便去参加考试。
  
  南开才子
  
  南开大学理科录取了陈省身,那年他不满15岁,学得轻松自如,是全校有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助人,常帮一些学得吃力的同学做作业。一年级有国文课。老师在堂上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堂课上同一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不同的作文。同学找他要,他把最好的一篇留下,其余的送人。到发作文时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分反倒比自己的那篇要高。
  刚入学时陈省身最爱去图书馆,常常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各个门类的书,全都涉猎。
  由于陈省身是连跳两级,有的课程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例如他选了化学教授邱宗岳的定性分析,初次上化学实验课,第一件事是给他一个单子,上面写着化学仪器的英文名子,让他去对照柜里的仪器是否完全。因在中学基本上没做过化学实验,所以陈省身感到很为难。那天指定的工作是吹玻璃管,他总弄不好。实验课快结束时,一位实验室老师帮他吹了一些。他拿着玻璃管觉得还很热,便拧开水龙头用冷水冲,结果前功尽弃……
  这样一来,陈省身就不喜欢做实验了。到二年级分系时他选择了数学系。成为数学大师以后,一位台湾记者问他:当年为什么决定读数学?他谦虚而风趣地回答道:“当时我中英文都不好,又不会做实验,就只好学数学了。”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在人格和道德上是位圣人。他对陈省身一生有重大影响。当时数学系只有5名学生,陈省身和同班的吴大任学得最好,二人从此结成终生知己。姜立夫为这两名优秀学生而自豪,又开了一些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复变函数论、微分几何和非欧几何等,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做他的助手,任务是帮他改卷子,报酬为一个月10块钱。起初只改一、二年级的卷子,后来连三年级的都让他改。再后来其他教授也让陈省身帮助改卷子。
  
  从清华到海外
  
  陈省身大学毕业到清华读研究生,随孙光远教授学投影微分几何。1932年春天,德国汉堡大学数学教授布莱希特到北京大学讲学,题目是《微分几何的拓朴问题》,共分6讲。布莱希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大师之一,陈省身每次都去听讲,并做详细笔记。在南开上学时,姜立夫曾采用过布莱希特的著作作为教材。他的著作简要深刻,趣味无穷。因此陈省身这时再来听大师的演讲并不感到有任何困难。布莱希特对陈省身的影响极大。后来他获硕士学位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本可派往美国留学,但他因景仰布莱希特而申请去了德国汉堡大学。这一选择对陈省身的学术生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陈省身于1934年9月初抵达汉堡,进入汉堡大学,先学一个月的德语,直到11月才正式开学。开学之前,布莱希特给了他几篇自己新写的论文。陈省身还未开学就在阅读中发现了一篇论文里的一个漏洞,便向老师提出。布莱希特听了很高兴,让他设法补正。一个月后,陈省身把证明补齐,并扩展了布莱希特的定理,写成在汉堡的第一篇论文。论文发表在汉堡的数学杂志上,从而博得布莱希特的喜爱,并确定了他在汉堡的地位。
  汉堡大学数学系蜚声世界,师资阵容强大。布莱希特经常外出,同陈省身接触最多的是布莱希特的助教、年轻英俊的凯勒博士。凯勒著有《微分方程组论》,发挥了法国当代大数学家嘉当的理论。书中的定理被后人称之为“嘉当一凯勒定理”。凯勒开了一个讨论班,一起研读这部著作。可是这一定理实在太难,凯勒本人又不善讲课,参加讨论班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陈省身一个人坚持到底,所以他说自己的收益最大。
  通过这个讨论班,陈省身逐渐认识了嘉当理论。嘉当的论文以深奥著称,但他却慢慢习惯了嘉当的思想,感到并不难于接受。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上的应用。
  1936年夏,陈省身公费期满,同时接到清华和北大的聘书,而且又得到中华文化基金会的补助,可在国外再延长一年。嘉当的理论虽难,但陈省身对这位大师的学说已有初步基础,所以同布莱希特商量后,决定到法国追随嘉当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嘉当是一位十分慈祥的长者,学生非常多。在他办公时间谒见他时是要排长队的。然而这位世界著名的几何大师,在众多学生中敏锐地发现了陈省身的才华,特地允许陈每两周到自己家面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嘉当的法语陈省身勉强能听懂,他们主要靠笔谈。第二天陈省身还能接到嘉当的信,继续讨论前一天的话题。
  陈省身在巴黎紧张工作了10个月,写出3篇论文,但他的收获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离开法国时,他对微分几何已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日后他说:“当时能够理解嘉当工作的人还不多,我得意的是很早就进入到这一领域,熟悉了嘉当的工作。因此后来我能应用他的发展方向,继续做出一些贡献。”
  
  在西南联大
  
  1937年夏,陈省身结束了学业,决定回母校清华大学,实现振兴近代数学的夙愿。他原以为自己将在清华园终此一生,不料却连清华的大门都没看到——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根据校方指示,直接去长沙报到。他牵挂着灾难深重的祖国,心情沉重地踏上归途,来到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建的临时大学任教。临时大学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3人担任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一学期后长沙成了前线,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省身从此开始了西南联大生涯。
  西南联大师生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教师们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大乐事,学生们则以“受业于名师而苦读”为人生的幸运。这里荟萃了3校精英,师资力量雄厚而充裕。陈省身有机会开一些高深课程,这些课程是为硕士生开的,但实际已达到博士生课程的水平。他与华罗庚及物理教授王竹溪合开“李群”讨论班,这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李群的理论后来在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都有重大发展和应用。陈省身和他的同事们走在了时代前沿,很早就对这一理论有充足认识。
  联大部分教师最初借住在当地一所中学内,陈省身、华罗庚和日本史专家王忠信合居一室。每人一张床,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屋里摆得满当当的。大家心情舒畅,每天早晨起床时说点笑话,然后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并且各自都取得优异成绩。
  战争初期生活已很艰苦,但教授们还能苦中作乐。每逢周末,紧张工作之余,北大物理教授吴大猷(吴大任之堂兄)家里有两桌桥牌“牌战”。陈省身是常客之一,在南开时他就以擅打桥牌著称。有时“清华队”向“北大队”挑战,事前说好,输的那队就做当天晚餐的东道主。晚餐虽无美味佳肴,但以量取胜,餐后总有剩余,大家便让最年轻的陈省身和大肚汉吴大猷负责“扫荡”。
  1939年7月,陈省身同郑士宁女士结婚,新房就在离联大不远的大西门内大富春街的一座楼内。这里住着联大几位老教授:物理教授饶毓泰在楼上,数学教授姜立夫在楼下。当时饶毓泰去上海探亲,便让出一间厢房给陈省身夫妇。不久因日寇轰炸,陈省身和妻子被疏散到近郊梨烟村,与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家同住一个院里。这时郑士宁已怀孕,陈省身又不会干家务活儿,生活显得很狼狈。热心的吴有训夫人便请他俩每天到自己家吃饭。几十年后,陈省身回忆起这段往事,称自己曾当过吴先生家的“食客”,对吴夫人的盛情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激。
  翌年郑士宁回上海父母家待产,陈省身又过起单身汉生活。他同几位没带家眷的教授合租了唐继尧家花园的一个戏台。陈省身的房间是个包厢,戏台上住着朱自清、李继侗、陈福田和陈岱孙4位教授。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交通中断。陈省身的妻儿滞留于上海,他在昆明仍过着单身生活。此时吴大猷家的“牌战”之乐也一去不复返了——因敌机空袭频繁,吴大猷一家被疏散到近郊岗头村。陈省身孑身一人,虽然孤寂,但却拥有充足时间苦读他的导师嘉当从巴黎寄来的大量论文。他把嘉当的理论搞得很熟,后来这些成为近代数学的主流之一。
  
  “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每年都有论文在国外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已为国际数学界所瞩目。1943年,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邀请他去从事研究工作。那时世界大战正酣,交通十分困难。陈省身乘坐美国军用飞机,历时7天,才抵达目的地。
  到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仅仅两个月,陈省身就完成了高斯一邦尼公式的证明——这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文章。接着,他由此又引入以后被称之为“陈省身示性类”的著名工作,为微分几何奠定基础,对当今数学乃至理论物理的发展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受到国际数学界的称赞:“将数学带人一个新世纪!”
  陈省身说:“我一生数学工作的突破,是于普林斯顿完成的,但事前在西南联大的准备,实为关键。”也就是说,条件艰苦的西南联大,是这位国际数学大师一生事业的重要准备阶段。
  当陈省身的工作取得开拓性成果时,抗日战争胜利,他决定立即归来为祖国效力。就在这时,他突然收到家中电报,告知母亲病重。他马上提前启程,乘火车到旧金山换船。在洛杉矶,他接到母亲已病故的噩耗。想到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未能补报于万一,他哀恸不已。
  陈省身归心似箭,怀念慈祥的母亲,思想年迈的父亲,也想到自己的小家庭——新婚不久便分离的妻子,还有那个从未见过面的儿子……
  然而战后的交通运输拥挤不堪,他在美国西部候船,整整等了3个月。直到1946年3月中旬才从旧金山乘船返沪,抵达上海时已经是4月初。他同分别将近7年的妻子和第一次见面,同已经6岁的儿子伯龙团聚。
  当全家人坐在一起,感到经过六七年的战乱和离散,今天能活着重逢,而且全都安然无恙,这可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啊!郑士宁流下悲喜交集的泪水,陈省身拥抱着爱妻,向她许诺:“从今以后一家人永不分离!”
  陈省身奉命组织中央研究院数学所。1948年初数学所迁往南京,他任所长。这年3月,中央研究院选举第一届院士,37岁的陈省身当选,是81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948年末,迫于形势陈省身不得不再次应普林斯顿之邀,举家飞抵美国。他虽然受到贵宾礼遇,但遥望故国,不知何日才能返回,心中无限惆怅转载请注明出自 华程网 www.huachengnz.com 原文链接:http://www.huachengnz.com/article/view_12207.html 

链接:陈省身

查看“陈省身”的最新版
  • 历史版本:5 编辑时间:2008-12-09 13:10:24 作者:70★有情有义
  • 内容长度:5476字 图片数:11个 目录数:9个
  • 修改原因:新增内容 修正错误 新增图片 增加目录 增加内链 美化页面
  • 评审意见:谢谢您的编辑,继续努力

 

陈省身彩照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是“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陈省身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目录

[显示全部]


陈省身-人物概述

 

陈省身黑白照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1923年,陈省身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陈省身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陈省身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陈省身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陈省身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陈省身在年事已高时,依然穿梭往返于大洋两岸,为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尽心竭力,培养出一大批数学精英。他还把自己最出色的学生,如陈永川、张伟平召唤回国,回到母校,成为中国数学界最杰出的新生力量。南开大学为陈省身盖了一幢别致的二层楼房,题名“宁园”。供陈省身和夫人回国时居住。从此“宁园”便成了他们在中国的家。一进入宁园,“几何之家”四个大字就映入眼帘,告诉人们这里住的是位数学大师。陈省身自己痴心做数学,陈省身更关心要让中国成为数学大国。他一再论证,21世纪中国建成数学大国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中国人的数学才能无需讨论;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活跃的学问,而且很个人化,对于中国人非常合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省身就在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讲坛上响亮地提出:“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从此,“21世纪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这个“陈省身猜想”便在数学界广为流传。1998年他再次捐出100万美元建立“陈省身基金”,供南开数学所这个中国数学基地发展使用。

陈省身-名师高徒

 

陈省身展示“小行星命名证书”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陈省身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

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第一次的劳动报酬!陈省身考入南开后,住进八里台校舍

陈省身-生平简介

陈省身接受沃尔夫奖颁发

1926年,从四年制的扶轮中学毕业,15岁考入南开大学本科研修数学(南开理学院),开始了数学历程。

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并就读清华大学研究生,随孙光远先生研究射影微分几何。

193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德国汉堡大学随布拉施克教授研究几何。

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以“法国巴黎索邦中国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到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师从国际数学大师嘉当。

1937-1943年,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3-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和拓扑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46-1948年,筹建中央数学研究所并任代理所长。

1949-1960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0-1979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陈省身给本科生上课1961年,被美国科学院推举为院士,这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职位,并入美国国籍。

 

1981-1984年,任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对整体微分几何的深远贡献,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先后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以色列沃尔夫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及首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多项荣誉。

2004年11月2日,陈省身展示“小行星命名证书”。当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陈省身对全人类的贡献。

陈省身-名言集录

 

陈省身接受福特总统颁发的科学奖章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1980年春陈省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

 

为数学所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4年陈省身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朱开轩来南开视察时说

我最后的事业在中国。——1976年后,中国政治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陈省身开始流露出想在南开大学建立数学所的意愿。

应该为理想做点事,为中国人做点事。——陈省身对出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朱经武说

一个研究员最重要的成分是伟大的学问家,其他的都不重要。——2003年陈省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省身-相关荣誉

 

1926年扶轮中学理科班的毕业生合影 ——前排左三为陈省身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美国艺术科学学院的院士

1975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75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1975年,获得意大利Lincei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5年,获得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5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创始者”

1975年,获得巴西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1950年和1970年作一小时报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最高规格的学术演讲)

三次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演讲:1950年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大学;1958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1970年在法国的尼斯。

陈省身-家庭生活

 

陈省身五十年代全家福陈省身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考入清华研究院时,比他小4岁的郑士宁正在燕京大学生物系读书。两人本不相识,是郑士宁的父亲、清华数学系创系元老郑桐荪教授十分赏识才华横溢的陈省身。陈省身的好友、清华数学系教授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看出其心意,也觉得陈省身和郑士宁两人很般配。杨、郑两家关系十分好,便由杨武之夫妇促成了这桩婚事。其实,陈省身与杨家有着较长的交往,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陈省身的老师,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当学生的时候,陈省身给他上过课。陈省身吐露过:“我其实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她父亲要招女婿,觉得我不错,可以做他女儿的丈夫。她也很听父亲的话,所以我们就结婚了。”陈省身出国留学回来,1939年与郑士宁在昆明西南联大结婚。

 

1940年,郑士宁从昆明到上海父母家分娩,生下儿子“伯龙”。不料“珍珠港事变”发生,交通中断,她与丈夫一别就是数不尽的日日夜夜。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陈省身才几经周折,从欧洲风尘仆仆地回到上海,同阔别多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已经6岁的儿子团聚。重逢的时候,郑士宁流下悲喜交集的泪水。陈省身向她许诺:从今以后一家人永不分离。后来,他们果然再也没有分开。

追忆往昔,陈省身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无论是在平和、宁静的日子,还是在颠沛流离的岁月,夫人始终伴随在自己左右。60多年相随相伴、意笃情深的夫人突然离去,令他一时无措。几经思考,他决定将士宁骨灰安葬在南开数学所,并在其侧为自己留一个墓穴,准备百年后与爱妻合葬在这块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土地上。夫人去世6天后,天津市公安局授予陈省身在华享有的最高荣誉———永久居留资格。这件事稍稍冲淡了他丧失亲人的悲痛,只是惋惜士宁早走了一步,没能等到她企盼已久的这一天!

 

陈省身与夫人游览北京香山陈省身将夫人的大幅照片悬挂在客厅的墙上,每一位来访的客人,都能感受到陈夫人那慈善温和的目光。陈省身自己也说:“很容易想她,时常我一个东西找不着了,从前我就说你给我找找,她就找出来。现在找不着就是找不着了。”“她去世之前,我们庆祝我们结婚60年。60年是钻石婚了!请了些朋友,我们60年没有吵过架。她管家,我不管,我就做我的数学,所以我们家里生活很简单。”

 

老伴因病离去以后,陈省身用充实的生活冲淡心中的悲伤,用加紧工作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时光。陈省身每天早晨6时起床,晚上10时睡觉,其余的时间是数学、科研、看书、写作。陈省身说:“我爱看书,什么书都看,当然主要是数学书,但文学、历史和其他方面的书我都看,很杂;中文的,外文的,一看上书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陈省身-回忆陈省身

 

陈省身(右)与杨振宁10月21日,在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先生80岁诞辰举办的庆祝会上,作为叶先生挚友的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共同出席,当时杨教授就住在宁园,并和陈先生一起吃早餐。据杨教授回忆,当时,陈先生情况都还很好,还是谈笑风生的,并给他讲解自己正在进行的数学研究。因为还要赶回清华大学,在参加完叶先生的庆祝会后,杨教授都没来得及与陈先生握手道别便匆匆离开,没想到这竟成为两位大师之间的最后一面。上周二,杨教授接到电话,得知陈先生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住进医院,当时他还以为并不严重,希望陈先生可以挺过那一关,没想到到了12月3日晚上却传来了陈先生病故的消息。“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很遗憾。”杨教授忆及此事,无限怅然。

 

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 在谈到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界的贡献时,杨振宁教授说,从历史的评价来看,陈省身先生开拓出微分几何,这个在当今数学界占据中心位置的新领域,本身就是非常巨大的成就。而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二十世纪少数几个人才能做到的。更让杨教授钦佩的是,自从1972年陈先生第一次回国后,他就始终在为实现数学强国梦奔走呼号,不仅创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还培养出张伟平、龙以明等一大批年轻的数学家。他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即便在93岁高龄,他所关心的还是研究数学。可以说,今天国内做数学研究的人,很多都受到陈先生不只是在学问上的影响,还有他在中国所做的努力的影响。因此,他对于整个的数学研究界有决定性的影响。杨教授曾经借用杜甫的一句诗概括了陈先生对数学界的影响: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皆为举世公认的大数学家)。在美国做微分几何的学者说,对于他们而言,微分几何就是陈省身的。这代表他把整个微分几何改观了。微分几何今天在数学几个重要大支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他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的大数学家。

93岁高龄的陈省身一句话影响杨振宁一生 杨振宁回忆,他与陈省身先生的友情可以追溯到74年前。当时,陈省身刚刚考取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研究生,而杨镇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作为学生,陈省身经常出入杨家,从此开始了与杨振宁之间70多年的友情。而鲜为人知的是,陈先生还曾与杨振宁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在西南联大,杨振宁曾经学过陈先生教授的微分几何。在杨先生眼中,陈省身先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讲课非常有条理性,思路很清晰,他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杨先生至今仍记得,当年曾有一道曲面上画经纬线的习题,他怎么也想不出来,是陈先生一句:把浮数引进去,一句话就点破了其中的奥妙,让他恍然大悟。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个帮助和影响可能一生都有。杨振宁回忆说:“我曾经问他,为什么有时中间算得那么复杂,还不放弃?他说他有第六感,会出好的结果。陈先生的一个好朋友说,陈先生对于几何学有科学的直觉。这与他的天赋,训练都混在一起。其实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一个人有更深的见解,才使得他有预感,”

 

陈省身很幽默 杨振宁非常佩服陈先生做人,在很多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到的。杨振宁说:“他对于小的方面,不是不注意,而是不在乎,不去计较小事情。他的眼光放在比较重要的大事情上。他对人的态度,基本上是善意的态度。我看到很多国际上的很成功或不很成功的学者,对人讲话是不很客气的,而陈先生跟这些人很不一样。这就是有很多人羡慕他,做他朋友的原因。他很内敛,同时又很幽默,很多神来之笔。比如,有一天他跟我说,‘我老了,我不仅是最老的,而且比第二老的老了十岁。’别人被逗得捧腹大笑,他自己依然能不动声色。”

陈省身-相关词条

江泽培 蒋硕民 林振声 沈燮昌 斯力更 孙泽瀛 王寿仁 吴祖基 徐贤修

 

 

陈省身-参考资料

[1] 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04-12-05/11204437873s.shtml

[2]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4-12/13/content_2327592.htm

[3]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c/2004-12-07/01095141458.shtml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XQgBRCUcEWl5Ea,1J,CBVMO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