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钢筋长度计算公式:2月中国贸易逆差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6:15:23

2月中国贸易逆差的背后     中国海关10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出口同比增长2.4%,大幅低于调查中值的26.2%;进口同比增长19.4%,亦低于调查中值的32.2%。公布的数据同时显示,中国2月贸易逆差约为73亿美元,远低于调查预估中值的顺差49.5亿美元。 【详细】    点评:中国海关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贸易意外赤字73亿美元。于是,有人担忧,但更多的是欢呼。欢呼的理由很简单:赤字有助于“全球经济平衡”,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贸易顺差一直被视为国内通胀的重要动力,现在转盈余为逆差,至少中央银行无须再印刷钞票来收集美元。

  但且慢欢呼。欢呼前,请先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 是意外,还是趋势逆转?
  如果仔细的看看海关2月贸易的几个报表,你可以发现如下几个事实:
   (1) 进口的都是不得不进口的。从金额来看(忽略定义不明确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原油进口超过30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2483.6亿美元的12%左右。其次是铁矿砂,总额为181亿美元,再其次是大豆等农产品,总额约60亿美元。这三大类总额为540亿美元。这些产品都是不得不进口的,不可替代的。而其他的进口产品,如橡胶,纸浆,塑料,铜铝,化肥和农药等绝大多数都可划入“原材料”类,总额约300亿,也属于必须进口的。加总起来840亿美元,占总进口的34%;
  (2) 一般贸易存在巨大赤字。据海关统计,1至2月份,我国一般贸易出口1165亿美元,进口1454亿美元,逆差288.5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788.9亿美元,增长22.6%。之所以最终的贸易逆差仅为73亿美元,主要是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护驾的结果;
    (3) 不得不进口的商品增长势头明显:价高涨量也增。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不断增加,对石油的需求必然不断增加;中国的住房需求日益高涨,仅保障住房就要建设3000万套,就需要钢材,于是,就有更多的铁矿需求;追逐货币而抛荒土地,粮油进口增加必不可少;
  (4) 出口的依然是以廉价劳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廉价服装,包箱和鞋子等。 
    如果石油,食品进口继续增加,如果通胀引领的工资上涨波及到加工贸易业的成本,而使得廉价的优势丧失,那么入不敷出的贸易赤字将会是一个趋势,而不是意外。
2. 2月的逆差会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最干脆的答案是:不能。
  据美国商务部2011年3月10日的数据(美国人懒,报数据比中国慢一月),美国2011年1月外贸赤字大大超过预期,增加了15.1%,达463亿美元。其中与中国在政治上敏感的赤字上升12.5%至235亿美元,占美国外贸赤字的50%。许多美国的政经人士认为,在2010年与中国的赤字增至创纪录的2731亿美元后,赤字继续扩大,需要增加对中国的政治压力,采取更强硬的路线,“制止中国操纵汇率,以不公平的贸易手段以获得贸易优势的做法”。
  而中国海关的数据也表明,虽然1-2月中国外贸为73亿美元的赤字,但对美国和欧盟却有巨大盈余,分别为215亿和200亿美元。
  中国的逆差主要来自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东盟。进口铁矿石和橡胶,水果等可以解释澳大利亚和东盟的赤字,但来自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的340多亿美元的赤字,却只能用“加工贸易”来解释 – 他们在中国建厂,用中国的廉价劳力来装配他们出口和在中国内销的产品,他们的利润构成了中国的外贸盈余。
  中国的外贸盈余主要是来自“加工贸易”,如果加工贸易的盈余都归台湾地区,韩国,日本,那么中国早就有贸易赤字。这一方面说明,2月出现的赤字绝非“意外”,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来自肤浅媒体的 “一般来说,一国出现贸易逆差将有助于减轻本币的升值压力,对于人民币来说亦是如此,”纯属谬论和误导。而从外贸收入归属上算,中国外贸盈余只是“神马浮云”。真正的现实是:“一般贸易” 逆差将会继续。

3. 进口通胀?
  一般来说,一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增加,将增加供给,有助于减轻需求增长带来的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就象过去几十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对于过去几十年美国的低通胀贡献巨大。
  但也有“进口通胀”之说。简单的说,“进口通胀”是指进口导致国内的物价的上涨。对中国而言,大宗进口多属原材料,这样,全球粮价,油价,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都会影响到国内下游产品价格,从而拉动国内最终产品的价格,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从国外进口的,成本拉动的通胀。
  中国海关的数据正如此说。“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进口均价普遍飙升。1至2月份,我国铁矿砂进口1.2亿吨,增长22.6%,进口均价为每吨154.3美元,上涨62.6%;大豆745万吨,增长6.1%,进口均价为每吨566.7美元,上涨22.7%”。这不是进口通胀吗?这对于已饱受通胀之苦的平民百姓,“进口通胀”无疑是火上浇油。但2010年中国输入美国的全年产品价格只上升了0.8%, 2011的1-2月也无大的涨势。
  出口廉价,进口高价,这样的价格倒挂,从而产生的外贸逆差,实质上反映了贸易中的资源流失。因为交换/贸易的不平等,自由贸易就成了自由掠夺。不幸的是,政府还要用出口退税来鼓励这样的资源流失和被掠夺,因为政府面临着创造就业机会的压力。 作者:霜_天_晓_角 回复日期:2011-03-13 09:54:02 

 

4. “用工荒”会更“荒”?    
  去年以来,“用工荒”成了中国的“热词”。“招工难”几乎让大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犯愁。“用工荒”凸现出范围更广、东西部争夺的新特点。从企业之间上升到地区之间,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局部地区蔓延到全国,成为全国性难题。
  然而,中国农业劳动力总量近3亿,外出打工者仅1.5亿,每年还有几百万尚需转移到制造业,城镇失业率还在4.1%,约2400万左右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哪来什么“用工荒”?
  事实上,中国没有“用工荒”,只有“工资该涨”。近年来,城市里食品涨价,房租提高,医药变贵,。。。“富士康”的800元一月工资,已经不能保障农民工在城里打工的正常生活,因为入不敷出,更别说什么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在城里安家落户,更因房市天价而成为梦中的奢侈。这样,如果在城里打工住“贫民窟”,吃方便面,还要倒贴钱,有什么理由进城打工?所以,企业要雇工,就必涨工资。
  企业已经面临着原材料、动力、运输、管理各项成本费用只上不下的局面。虽然劳工的工资上涨主要是通胀诱发,并不一定给农民工带来任何福利增长。但“中国制造”是以美元定价,中国工资上涨必然拉高以美元定价的劳动力成本,加上汇率的变动,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中国制造”企业如何生存?高成本条件下“中国制造”如不能转嫁成本,不能赢利,“加工贸易”的衰落就不可避免。

 

作者:霜_天_晓_角 回复日期:2011-03-13 09:56:55 

 

5. 结束语:如果外贸盈余消失。。。。    
  自产的和进口的高通胀正引领着“用工荒”,求解“用工荒”必然导致以廉价劳力为基础的“中国制造”的成本增加,动力和原材料通胀的进口,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正慢慢的将本身就是微利的,以出口为目的的“中国制造”企业,逼入困窘之中。如不能转嫁高涨的成本,亏损的企业难以为继,衰落不可避免。一般贸易的赤字要增加,加工贸易的盈余在萎缩,后果严峻。
  首先,GDP怎么办?经济学有一个简单的计算GDP的公式:GDP =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贸易盈余。据此,GDP的增长率就等于等式右边各项的变动率和其在GDP中份额的乘积之和。如果贸易盈余(出口减去进口)消失了,GDP的增长就要靠其他三项来弥补。2010年,外贸盈余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9%,拉动2010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而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我们有过外贸盈余对GDP增长负贡献(-3.9%)的历史。
  其次,“出口导向模式”终结?网友“十七进制”最近的一篇帖子,以东莞的发展,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揭短,提出当消费市场完全掌控在别人手里,自己家里人一穷二白,“以“牺牲环境”、“榨取廉价劳动”这种“自断经脉”的方式换取表面光鲜的GDP,就像从身体上割肉来给脸上美容;而不是促进内需,增长国民财富,完善社会保障,以这样“修真守元”的模式来取得持续的发展,“走火入魔”是迟早的事。”这可能是中国外贸盈余消失的另一个结果:“东莞发展道路”的终结。
  外贸盈余消失在宣告“东莞模式”终结时,也召唤中国发展道路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事实上,早在改革初期,就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府要改变经济结构的政策,调了30年,发展了30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中心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的“永恒主题”,完全在于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绝对符合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政府,企业和个人,都以实现自身今天的货币收入最大化来决策。在一个人人爱钱,人人赚钱的现实中,在赚钱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急迫驱使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争夺,经济结构怎么可能调整?因为调整的不只是经济结构,调整总是导致利益的再分配。在一个相互争夺,相互眼红,相互没有耐心,人人都会“见缝插针”的社会中,经济结构调整只能是一个无解的讨论课题。
  后记:几个有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最近又在赌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他们定义为中国GDP2011增长5-6%。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因中国经济为前提兴旺的“加元”和“澳元”,矿石,石油,有色金属业等将随着中国经济“硬着陆”而崩盘,所以,做空这些货币和行业将会暴利。唱空中国经济已经有10多年了,下注的人最后都惨淡收场,但愿这一次也不要让他们得逞。 作者:Judychan 回复日期:2011-03-13 12:12:35 

 

  1.1992年出生人口 1.79千万(根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18岁。  
  2.中国大中专为数最近几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  
  由1与2假定中国201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人数为1.79千万。其中劳工人数为1.2千万。  
  3.1950年出生人口1.47千万,1960年出生人口1.47千万。1955年出生人口1.86千万。  
  4.1975年出生人口2.11千万。按30%城市化率估算,其中劳工人口1.49千万  
  5.1965年出生人口约2.48千万。按30%城市化率估算,其中劳工人口1.75千万  
  (3)中数据是2010正式退休人群,当年口出生时的人口总数。其中1950年出生男性,1955年出生女性与男性,1960年出生非干部女职工,2010年正式退休。
  (3)与(1)比较可粗略推论,男性职工就依然紧张,女性略宽松。  
  假设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劳工的出清年龄是35岁;男性是45岁。粗略估算,每年劳动力市场出清劳工人数是1.62千万。
  
  结论:  
  1.不考虑留在农村的务农人口,2010减少的劳工人数约为420万。  
  2.未来几年,年满18岁人口每年减少约80万,直至2017至谷体,整体减少700万。如果不延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每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工大体稳定。  
  3.未来几年,恰好是三年自然灾害前后出生正式职式面临退休,每年正式退休人口都较之前少,但每年高校毕业生维持稳定,直至2016年;  
  4.正式退休职工人数超过高校毕业生总数,要等到2017年两者大体平衡。  
  5. 未来几年随着劳工总数减少,所需相应管理人员也相应减少;如果没有新的就业增加,将会对高校就业产生挤压效果。 作者:AV管里中心主任 回复日期:2011-03-13 23:20:58 

 

  【美国商务部数据】2010年美国货物进出口31896.0亿美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1.9%。其中,出口12775.0亿美元,增长21.0%;进口19120.9亿美元,增长22.6%。贸易逆差6345.9亿美元,增长26.0%。
  2010年来自中国、欧盟27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的进口额分别占其进口总额的19.1%、16.7%、14.5%、12.0%和6.3%,增长23.1%、13.4%、22.2%、30.0%和25.6%。  
  2010年前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墨西哥、日本和德国,分别为2730.7亿美元、663.3亿美元、598.0亿美元和344.8亿美元,增长20.4%、38.9%、33.9%和22.3%。  
  【中国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顺差1831亿美元,下降6.4%。   
  今年人民币继续升值已成定局,中国全年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美国公布的数据对中国逆差2730.7亿美元,中国从美国获得的贸易顺差超过全年总额,对老美的贸易依赖度已经达到150%,这种状态下人民币升值还有悬念吗?据说今年人民币对美元要升值10%,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作者:沿口  发表日期:2011-3-14 18:42:00

债务危机何时到来
    除了债务可以真正催毁经济,其它马克思生产过剩,普世经济学的经济周期都是浮云
  想一下08年经济危机,美国是债务型经济澡缩,是过度消费的一种透支。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是生产过剩经济,通过出口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被动收缩后,中国并不存在消费者过度借债消费的问题,所以政府也可以以透支未来收入的方式来进行大投资以消除产能过剩。
  
  如果美国敢采用同样的凯恩斯方式,则结果将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在09年后逐步恢复出口,财富的增长仍然在继续,而美国仍然是赤字,在适度宽松进行到第二期就已经有各州要恢复金银币的合法地位,可见,如果美国也象中国一样整出10几万亿的流动性,那么美国的通胀将会是中国的几倍。所以美国没有这样做,而是逐步释放流动性,先稳住,固实根基再来刺激,美国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复苏,除非有新的产业革命,美国的经济很难走出泥漂。或者成功抢劫发展中国,赚了一大笔钱回流也可以拉动地产,启动新一轮的泡沫经济。
  
  我们知道房子的价格增长一是需求,二是货币贬值的驱动,经济增长带来需求增长,经济不增长,货币贬值同样带来房价的增长以寻求保值。但买房特别是买高价房是需要背负大量债务的。所以房地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债务型经济。
  
  如果没有债务的疯狂扩张,就不可能有大的经济危机。如果人人都量入为出,就不会发生大的经济危机。但暴利的引诱,最终会将资本主义或者重商主义引向债务的扩张之路。
  
  中国扩大基建,高铁,高房价,这是两大债务扩张的源泉。
  
  债务需要还本付息,对于国家投资,需要国家的收入增长来还本付息,要不然就是多发货币来还本付息,对应的是通胀与货币贬值的持续。
  对于个人,购高价房是扩大债务的方式,还本付息来源于个人收入的持续性或增长性,这要求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工资稳定增长,同时物价还必须保持稳定增长,这对国家经济的调控的要求很高。
  
  只有物价快速上涨,个人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消费总量才会下降,才会产生产能过剩的问题,从而导致收入下降与就业减少,最终影响到个人债务的还本付息,再进一步,个人收入减少,企业的税收减少成为事实,国家将会面临还体付息的问题,在此时,中国将面临美国式难题:只能定向求援而不能粗放式的救援,否则很快货币贬值引起的物价上涨将会出现。
  
  对于中国而言,显然如果出口不败,则很难言真正的债务危机,只有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美元暴贬,全球生产原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在这双重作用下,中国的出口减少才会出问题。显然美国仍然会压迫RMB升值,同时高原材料价格将保持下去。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现在仍然在安全的范围,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减少物料的需求,抑制生产原料的价格上涨。同时控制人民币的升值的速度,显然GOV的意图在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与控制债务的还本付息能力。没有出口,没有大投资,国家的税务增长将减速。
  对于个人负债者而言,只要不失业,收入下降不大,房子贵一些仍然可以承受,所以债务危机仍然不会到来。 

    7-8%的增速,可以让物价涨慢点,不会过度透支消费能力,产能就不会过剩,就不会大量失业,债务危机就不会到来。
  
  为了配合这个增长速度,利率必须要上调,这样增加货币使用的成本,可以适当减速。增加购房者的负担,从而减少购房需求。但考虑到地方债务与个人债务的扩张,利率不应当超过4%,所以我们将很难看到经济的剧烈回调。相应的股市的长期弱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投资者可以不必过度恐慌。勿惧,勿贪是投资的重点。
  
  当然利率上调与经济增速的降低也会导致工资上涨幅度的下降,同时对应适当的货币与信贷增速,房价暴涨的动力将会失去,而是趋于稳步小幅上涨。除非国家货币与信贷政策失控,否则房价的长期快速上涨的可能性已经降低,那么投资的价值也就降低了。
  
  国家的重心将毫无疑问的转向新能源,高科技产业,想方设法将过剩资金转移到对这这些新兴产业的投资上来。从而为长期的经济成长铺好路  

 

作者:沿口 回复日期:2011-03-14 19:06:12 

 

  通过降低增带来降低国际期货市场的物料上涨压力也是对冲输入型通胀的一种方式,从需求的角度来减缓需求数量从而控制物料价格的快带上涨,输入型通胀将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主要是加息的压力,而减息是中国最害怕的。
  
  GOV的核心在于做到不怎么加息就控制通胀,防止房价大起大落,显然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低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只要好产泡沫不破,经济再成功转型,10年以内中国的债务泡沫无忧。
  
  债务型扩张最大的隐患是通过经济泡沫来赚钱的债务扩张方式,这是最大的泡沫。比如美国的CDS之类,就是通过房价上涨的泡沫来赚钱,而中国民间的高利贷也是通过高息借入大量资来来投资暴利的地产,而当这种暴利结束时,通过暴利来赚钱的模式将会步入危机。
  比如原来在银行支持的模式下,投入1000万可以赚回2000千万,这是暴利。在解行贷不到款后,在地价上涨后,在经济减速,货币供应减速后,地产业的暴利将会结束,并回到较合理的利润空间,那么依赖暴利的泡沫赚钱模式将会出现问题。银行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主要是民间集资出现问题。
  以泡沫来养高利贷的模式将会逐步退却。一部分民间流动性将会因此而固化为水泥与砖头。
  
  但出口与大投资如果可以持续 ,显然这些非主流的模式不会对经济形成大的冲击,但小的冲击还是有的,这也可能会促使房价向下走,但调速的幅度未必会很大,因为主要的供应商是国字姓,资金链很难出现问题。
  再加上适当的经济增速,被抑制的购房需求,在出现这种小型危机后,国家会撤出购房限制从而稳定场。
  这可能会是一种地产降温的方式。   作者:D00F  发表日期:2011-3-15 16:01:00     日本大地震与中国软着陆

    日本没有被地震震垮,却被海啸吞没了。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仇恨日本人,但在灾难面前,日本人遭受的苦难也是人类遭受的苦难,我们不能以邻为壑,看到冲天的烟焰、狂啸的怒滔、满目的废墟、我们也只能表示同情!
  但上天确实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给了我们一个也许经济软着陆的机会!
  二月份CPI为4.9%,贸易逆差73亿!统计局的数据向来为我们诟病,通胀也许更厉害!偶然的贸易逆差并不可怕,以我们如今的强制结汇的汇率制度,可以降低通胀!但如果接连如此,出口形势转变了,经济形势就恶化了!贸易逆差也许与欧洲经济紧缩有关。经济形势恶化了,经济泡沫破裂了,经济也就硬着陆了!
  但日本地震了,日本必定是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之一,而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必定使得大量日本资本离开回国,而这样大量资金减少必定使得暂时大宗商品货币减少,从昨天看除了黄金外大量大宗商品大幅度下跌就是这样结果。日本是制造大国,生产受到影响,需求降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应声而落,石油明显降价!这样一来,短时期内输入性通胀的危险就受到遏制。当然也让食品会涨一点,但总体来说,对我们国内的通胀是利大于敝!
  由于日本大量工业在日本东北部,而地震和海啸正是这个地区,东芝、本田等厂家停产,为此日本汽车和电子元件生产能力减少,中国制造可以恰恰可以弥补!日本汽车一直成为中国市场一大品种,而本田停产使得中国国产汽车生产能得到一定市场扩大。这也是中国制造强占扩大市场的机会!至少对中国的生产能力过剩有所帮助,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形势!
  同时日本东北地区遭受毁灭打击,为此需要重建,日本同样是资源匮乏国为此还要扩大进口。钢铁和水泥等建筑材料是必须品!而我们有地缘之利,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我们也应为日本灾后重建贡献一份力,呵呵!从长期看对于中国的钢铁行业有利,因为中国钢铁是世界最大生产国,而国内房地产调控使得钢铁行业前景不利,而这次日本重建需要多少钢铁不可预测,为此对于钢铁行业是最大利好。总之日本地震可能改变就是日本从外贸出口国已经变为进口国,这对我们对外贸易局势有利!贸易逆差的形势可以得到改变!
  这是意外的一个机会,天予不取,反受其祸!我们因此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继续经济改革,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消除经济泡沫,实现经济发展的软着陆!
  但这是体会,也是挑战!也许经济形势一但有所改观,改革的压力一但降低,改革的步骤也许就会停滞!官老爷总是认为稳定压倒一切,胆小慎微,一但权贵阻挠,经济改革很可能半途而废啊!200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经济改革的步骤,希望这一次不会如此!重复同样的错误是不能饶恕的,但愿天佑中华!  作者:D00F 回复日期:2011-03-15 16:16:28        生产投资是不能马上兑现的!撤资都是金融资本!日本电力没恢复,生产资金回去肯定浪费!楼上多虑了!    同时日本财政会困难,但日本经济不会崩溃,说日本经济崩溃的人太小看日本了!    机会是有利好,但怎样把握,却是问题!   作者:左岸惊艳 回复日期:2011-03-15 16:27:51    这次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亦存在复杂性,并将在多方面影响日本和国际的经济:
  (1)灾难破坏了东日本不少港口、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将造成一段期间内工业生产和生活的混乱乱
  (2)目前,日本在值春耕,沿海大量农田被淹,粮食供应可能受到影响。特别是重灾区仙台附近乃日本大米主要生产区,而大米作为日本国民的主要粮食,价格定必上扬,从而定影响国民日常生活
  (3)日本为全球主要资源进口国和产品出口国,这次灾难发生在日本东部沿海地区,若影响日后海上交通,这肯定会影响当地及世界经济。
  (4)近20座核反应炉关闭,数家炼油厂起火,能源进口渠道受到影响,这将有可能影响日本的能源供应。当地余震不断发生,这将迫使核电站难以短期内重新运作。笔者估计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全面正常,对油价将造成不稳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