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意思:西部平凉:“小苹果”做出了“大品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8:13
西部平凉:“小苹果”做出了“大品牌”
2010年1月20日       来源:本站原创    【大 中 小】
核心提示:“平凉金果”品牌价值31.95亿元http://pl.99114.com
据平凉114网(http://pl.99114.com)了解,不久前,产于西部地区甘肃平凉的苹果品牌“平凉金果”被评为中国农产品(15.40,-0.31,-1.97%)区域品牌百强之一,认定品牌价值为31.95亿元。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把苹果产业的发展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仅仅用3年的时间把平凉苹果打造出了“平凉金果”品牌。
2006年6月,“平凉金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
随后几年来,为把“平凉金果”塑造成知名品牌,平凉市积极实施“平凉金果”标准化生产,到2009年,全市建立果品出口注册基地6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0.4万亩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及全球良好农业操作示范基地6000亩,优果率达到60%以上。
2009年3月6日,以“平凉金果”为品牌的75吨静宁苹果首发欧盟,标志着“平凉金果”产品以其优异的品质开始进军国际果品高端市场。这也是甘肃省鲜苹果首次进入欧盟高端果品市场。此后,平凉市签订出口欧盟高端市场和东南亚的果品数量达到2.1万吨。
2010年元旦前夕,160吨平凉金果首次出口到南美洲苹果生产大国智利,让爱吃苹果的智利人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了香甜可口的中国苹果。此前,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对外部与智利政府签订了5000吨平凉金果出口协议。苹果生产大国智利看准了平凉金果的优良品质,通过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对外部牵线搭桥,利用季节差,用优质的平凉金果代表中国苹果第一次摆上了智利人的餐桌。
2009年,“平凉金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出口量不减反而激增,全市水果出口量达到5970吨,出口创汇41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
目前,全市的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78万亩,2009年,全市苹果总产量达52.1万吨,产值达13亿元,比上年增加1.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479元。
而在平凉市所属的静宁县,苹果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进静宁县,就可随处看到富起来的农民修建的小洋楼。该县城川乡的果农李志中说:“这些年种苹果,日子越来越好了,出门也有私家车,和城里人没啥两样。”
2009年静宁县果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约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1300元,约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一半。
平凉114网将在平凉地区诚寻有实力的果品公司建立中国第一个苹果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是最大的中国苹果网,这将推动平凉果农走向更高更远的发展之路,平凉金果不但是中国的金果也是世界的金果。
小苹果拉动县域大经济     甘肃 静宁县
2009年12-15 11:39
稿源:平凉新闻网
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苹果,一下子拉起了静宁县域经济的大车跑,这是静宁县48万干部群众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用汗水和聪明才智书写出的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辉煌篇章。
6届领导班子传承着30年的苹果接力棒
静宁少雨多旱,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以苦甲天下而出名。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让静宁农民吃饱了肚子,农民有饭吃了却没钱花,40多万农民依旧不能摆脱贫困。1988年初,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顺应天时、市场和民意,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关于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吹响了产业富民的号角。然而,大部分惜地、惜粮如命的静宁农民不能理解县上的这个决定,许多人提出,刚刚吃饱肚子就胡折腾,吃粮还是吃苹果呢?为了打消一部分干部群众的疑虑,时任县长的金福存带领班子成员下到村社、农户家中,给农民算细账,讲好处。油灯不挑不亮,实话不说不明,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全县掀起了第一轮果园建设的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进入九十年代后,静宁县苹果进入了第二个大发展时期,全县果品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中南部干旱贫困山区的干部群众引果上山,大面积发展山地果园。小小苹果给山区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大希望。历届的县委、政府领导在接过果品接力棒的同时,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果农在生产、技术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了困难,县上的主要领导都会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他们成了果农的服务员和推销员。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经理靳玉国说:“从我在经销果品中挖到的第一桶金,到现在我把静宁苹果销售到欧盟、东南亚等国外大市场,每跨出的一步,都离不开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1993年,担任城川乡靳寺村党支部书记的靳玉国带领乡亲们大面积种植果树,到了丰收的时候,一斤苹果买不上个洋芋价,大伙对种植苹果能致富产生了怀疑。靳玉国到陕西参观后,发现静宁县单家独户的卖苹果,不仅卖不了好价钱,而且苹果也只能围着县城这样的小市场转。于是他首建果窖,把全村的苹果集中起来卖到省外的大市场去,却因缺少5万元的资金发愁的时候,时任县长赵景山得知后,协调有关部门给他扶持5万元的果品发展资金。当年,他把村民每公斤1元的苹果收购价格提高到了1.6元。
进入2000年后,静宁县苹果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果农不仅靠苹果脱贫致富,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群众种植果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3年以来,全县种植果树的面积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推进。今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了70万亩。静宁苹果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4张国家级名片。县委书记宋全科说,静宁县果品产业能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关键在于5轮驱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企业拉动。
静宁县6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推动了全县果产业的大发展。一个小苹果,成就了静宁县干部群众最为自豪和骄傲的一张名片。
一套组合技术为果农年增收上亿元
“一年定杆保苗、二年重剪促条、三年拉枝促花、四年成熟挂果、五年保证丰产”。静宁县高级农艺师李建民告诉记者,这套组合技术是静宁县果业技术人员在10多年的果树管理实践中和借鉴山东、陕西等地果树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项优势特别明显的技术,仅此一项,全县每年的10万亩幼园提前2年挂果,就可为果农增收1亿多元。现在,这套技术不仅在全县果园全面推开,而且在平凉市全面推广。来自国内外的果树专家来到静宁县,看到这套技术给果农带来的巨大效益,惊叹不已,认为不仅全面否决了书本上的传统果树管理模式,而且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一用就能掌握,在全国都有推广示范价值,是果树管理上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在静宁县如果你要问一个小小苹果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果农会告诉你,果树管理从天上到地下,加上中间生长的果树,全都有新技术存在。可以说一个苹果“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了。城川乡吴庙村的裴西安、裴泰安兄弟俩今年用上了组装配套的果树管理新技术后,果品的优果率由以前的不足20%,上升到了现在的80%。踩着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记者来到裴西安、裴泰安家中看到,他们各自的院子和果窖里堆满了色泽艳丽的苹果,这老哥俩乐得合不拢嘴。他们说,过去只知道种果树是一个粗活,现在学了新技术才知道苹果还有高科技在里面。裴西安给记者掰着手指头说,我的2亩苹果地里,天上有防雹网、地下有保肥节水、防杂草的黑地膜,树上有糖醋罐诱杀虫剂、杀虫灯、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等18项技术。这些新技术应用,不仅没有增加成本,而且少了除草、农药等成本。今年80(毫米)以上的苹果多了,少说一亩地可以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新技术的应用,让静宁县果品的可溶性固形物、VC等各项理化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苹果好不怕巷子深。今年,静宁县的苹果还在采摘期,全国各地的客商便蜂拥而至。无论在川区还是在山大沟深的中南部乡(镇),天南海北口音的客商穿梭在果农园里,果品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国外客商也不甘落后,已经和静宁县陇原红果品公司签订了出口德国、智利、印度、尼泊尔等国家5000多吨的协议,现在这个公司每天都要向国外发一个车柜20吨的果品。
地处静宁县南部山区的农民过去连县城都很少来,现在,他们站在自家果园里,说起自己的苹果出口到了欧盟、东南亚等这些国家,犹如说起邻村、邻乡(镇)一样顺溜。一个小苹果让静宁农民的目光看到了大世界。
果品小产业撑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苹果,不仅鼓起了了静宁县农民的口袋,而且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柱子。
在寒风习习的冬日,记者走进了静宁县工业园区,这里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驱走了严寒。恒达公司、工业品包装公司、鼎元纸制品公司等7家纸箱包装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这里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纸箱包装产品集散地。在恒达责任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个从生产线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包装箱,不仅仅是供应当地,新疆的哈密瓜、兰州的高原菜都用的是恒达的产品。目前,企业的产品已经远销到了宁夏、内蒙、西藏、青海、陕西、四川、广东等地,并出口国外。而在13年前,下岗职工杜进瞅准了苹果产业链条上包装企业发展的前景,他多方筹资50万元,带领10名下岗职工从生产苹果包装箱起步,经过多年的拼搏,公司已经拥有5条国内一流设备、年产瓦楞纸箱5000平方米的生产线,年生产箱板纸6万吨,企业由原来只能生产瓦楞纸发展到现在能生产木浆挂面纸、茶板纸、涂布纸等多品种。企业员工达到678人,其中下岗职工占到了70%。
今年3月份,刚刚开工建设的鼎元纸制品有限公司,是由静宁县煤矿投资6500万元,建成的一条现代化高档工业纸箱和农副产品包装箱生产线。今年9月,这个企业已经投入生产,企业为果品出口企业生产的彩色包装箱堪称一流,深得用户的称赞。各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产品不断换代升级。今年初,静宁县工业品包装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新上了一条高速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每分钟生产速度可达到230米,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快的瓦楞纸板生产线。同时,企业购买了国内环保型的高速四色水墨印刷开槽模切机,使产品的技术环保含量大大提高。
包装企业在静宁县工业园区风生水起,果品深加工企业也是遍地开花。全县拥有果汁、果酒、果醋、果袋、保鲜袋生产、贮藏营销等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40余家。一个小苹果还拉动多个产业齐转,运输、餐饮、劳务等产业,已经形成气候。静宁县种果大户、仁大乡深沟村果农高克太,种植的8亩果园年收入在12万元,每年他家种植的8亩果园就需要雇用当地劳动力100多人,支付工资5000多元。果树种植万亩乡的治平乡,在每年采摘高峰期,一天用工人数就达5000多人。今年前11个月,全县果品龙头企业上缴财政税收达600多万元。
一个小苹果成了静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拉着全县经济的大车快速奔跑。(甘肃日报记者 惠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