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黛诗这个牌子贵吗:美术文章0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27:26
人要有故事也要有记忆。有故事的人可爱。有了记忆人就优雅。这是我看杨小兵的《童年》想到的。小兵拍童年是一个人的童年。但记忆是一代人的。这种记忆有时候不一定就在自己的身体上。比如在墙角,粪堆上,草窝子里都会产生。小兵肯定有过这种经验。这是我在和他的交往中发现的。童年其实是一个孔,透过这个孔能看到我们的前世和来生。心净时还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在行走。这是真的,不是玄虚,这是精神成人的那种,是我们常说的灵魂。照相在60年代是稀罕物,我的童年照过两张相,那是在我出生的老家镇子上的一家照相馆,是我一岁时母亲抱着我去的。其中有一张还是虚的。看那样子是照相馆出的错,他们是在我还没有摆好姿势时就咔嚓照了。照片上有我母亲在身旁,母亲笑的灿烂留着两个大长辫子,很老上海的那种情绪。多年后的今天,再看那张照片就是十分的珍贵。因为童年是不可复制的,复制只会使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看小兵的童年,也让我生出另一种淡淡的忧愁,甚至是孤单,是不是忧愁才美丽呢。我渴望一切的美好,我渴望能找到一种依靠,一种厚实的,温暖的,能放心的东西,可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还越来越没有了。我经常担心自己会在人群中丢失,就在我生活的每一处都要画上记号。为的是不要忘记,时刻感恩生活,敬畏生活。不瞒你说,早些年在我还没照相机的时候,就给班上的女生拍过合照。当时用她们的相机而且在拍摄之前她们帮我调好了光圈和速度,我也是认真地看好了才压下快门的,可等相片洗出来却是整齐地一排全是胸部以下膝盖以上的六个女生的局部,形象像跑哪儿了,手倒是照上了。事后想起来就好笑,那是我第一次拿照相机给别人照相。今天我也有了照相机,却很少想起拍照。但你什么时候见到小兵,他都举着照相机,拍照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生活是一天一天的过,小兵是一天一天的拍着。有一天,小兵在我工作室里为我拍照,累得满头大汗,我就想,生活赐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一样平等,只是各人选择不同,这就好比一起爬梯子,有人爬上去了,回头一看才发现错了,这不是自己的。小兵选择了摄影,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不但找到了自己而且找到了家。
--------------------------------
《画人记》赏析
                     王学东
    贾平凹是以小说创作而成名的,而他发表得最早的却是散文,近年来,他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也仍然坚持散文写作且逐步引起散文界的重视。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等;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画人记》是近年来贾平凹人物小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简练的笔触刻画了几个生动的“画人”形象,使读者对生活于基层默默无闻又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的书画艺人们滋生起几分同情和敬佩。原文共写了五则短文,刻画了五位“画人”,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则。“画人”是作者独创的一个名词,所谓“画人”,就是有志于书画艺术但暂未成家的书画艺人或热心于书画收藏的爱好者。    第一个则是《友谊》,主人公是邢庆仁。这则短文共9个自然小节,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1——3小节):简介邢庆仁的身份及外貌。文章由一幅作者自画的画引入,“画面上站着的是我,坐着的是邢庆仁”,从这一“坐”一“站”表现了“我”对邢庆仁的尊重,也透露出两人关系的不同寻常。接着,作者简单交代了邢庆仁的身份——“是一位画家”,照应了文题。对于主人公的外貌,作者没有细描详画,而是先用一句大实话简而括之:“我们”“实在是长安城里两个最丑陋的男人”。然后化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以“美人差不多一个模式,丑人之间的丑的距离却大了”来自我贬损,而对于邢庆仁丑的程度就留下了让读者想象的空间。第二层次(4——9小节):通过写“我”与邢庆仁的交往来透露主人公的人品与性格   作者和邢庆仁来往“差不多已四年”,“四年里几乎每礼拜见一次”,可见来往之频繁。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很多毛病,随着接触的增多,他的毛病也会渐渐暴露出来,但“我”与邢庆仁“几乎每礼拜见一次”,“我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大的毛病”,足见其品行之端庄。因此,两人的友谊也就“日渐坚刚”了。接着作者又从总结做朋友的原则中突出了邢的够朋友。作者总结道,“做朋友一定得依着性情,而不是别的目的,待朋友就多理解朋友,体谅朋友,帮助朋友,不要成为朋友的拖累”。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说邢庆仁就是这样的朋友,但我们从作者所说的“中国十多亿人,我也活了近五十年,平日交往的也就是七八个人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在变换,始终下来的才是朋友”中推想邢庆仁就是能始终成为他朋友的朋友。作者还由衷地慨叹“那些在阶级斗争年月里学会了给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聪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势的人”自己“应付不了”,“吃些亏后,就萧然自远了”。这里作者似乎无一字在写邢庆仁,其实无一字不在写邢庆仁,这种明贬此而实褒彼的手法实在高明。文章正面直接写主人公的就是文末邢庆仁来取画时所说的他所读的一本书上的一句话:“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以及对这句话的解说:“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作者听了他的话后说:“我想了想,就笑了”,可见作者是认同这句话的。这句话对于过去有关穷人富人的传统观点恐怕具有颠覆意义。其实,穷人富人都不可一概而论,穷人中既有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也有为改变贫穷处境而杀人越货的,富人既有为富不仁的,也有善心济人的。至于“事业上”“精神上”的“穷人”与“富人”就更要另当别论了。作者对邢庆仁虽然着墨不多,但透过那或隐或显的只言片语,邢庆仁的性格特征却渐渐清晰起来:邢庆仁是一位虽其貌不扬但忠厚老实、善待他人、注重友谊、精神富有的画家。  第二则是《藏者》,主人公是谭宗林。这则短文共7个自然小节,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1——5小节):正面叙说谭宗林有趣的换字故事。与上一则短文不同的是,本段开头首先正面从主人公的机智拜访说起,人到“楼下”,才打电话征询“有空没空”,虽属不速之客,但因“偏偏有礼貌”,“我”不好不接待。在介绍主人公外貌时,作者把他外在的强悍和内在的温驯(“你夸他,损他,甚至骂他,他都是笑”)对比着来写,又用“像清澈见底的湖水”来比喻其“好脾气”,使其憨厚可爱之态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写了主人公的两种换字方式,一是用明前茶换字,“一斤茶一个字”,茶是好茶,“招待天南海北的客人,没有不称道的”,连“我”也觉得过意不去,自问“是不是给他写的字少了”;二是用拓片换字,这一段写得趣味横生,生活气息极浓。“他”穿着“宽大的皮夹克来了”,“皮夹克总是拉着拉链,从里边掏出一张拓片给我显派”,“我要的时候,他偏不给,我已经不要了,他却说送了你吧”,他像变戏法一样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又一张拓片,“我便写一幅字要换”,“才换了”,“他又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急得“我突然把他抱住,拉开了拉链,里边竟还有三四张,一张比一张精彩”,“我”只好“写好字去央求他了”。就在这掏掏抢抢中, “我”和他愉快地度过了“整个一晌”。本来是用拓片来求人换字的,到后来反让写字的求他要用字换拓片,其机敏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机敏真诚有趣,书画家们虽口头上“骂”他,心底里却盼着他来,显示了主人公的独特魅力。   第二层次(6——7小节):从侧面叙写谭宗林的慷慨乐施。   看了上文的叙写,人们以为这一定是一位以贩卖书画为生的藏家,作者也以为他“是做字画买卖”的,作者去过他家一次,想看看“他一共收藏了多少古董字画”,想不到他家里“仅有可怜的几张”,他老婆还抱怨不迭地说:“他若能存一万元,我就烧高香了!”原来他“千辛万苦地采买茶叶和收集本地一些碑刻和画像砖拓片到西安的书画家那儿嘻嘻哈哈地换取书画,又慷慷慨慨地分送给另一些朋友、同志”,作者不禁感慨道:“他生活需要钱却不为钱所累,他酷爱字画亦不做字画之奴。”作者认为“他是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在这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谭宗林的慷慨乐施,而是通过他老婆的口作了侧面介绍,这就更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对这位独特的藏者怀有深深的敬意。   文末作者由此议论道:“真正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是不把所爱之物和藏品藏于家中而藏于眼中,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实都是被文物古董所收藏。”这句话告诉人们,真正的藏者是藏物于眼中的,而一般的藏者是被藏物所收藏的。本文主人公属于怎样的藏者就不言而喻了。第三则是《推荐马河声》,主人公当然就是马河声了。这则短文共6个自然小节,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小节):推荐马河声之因。这则短文与上两则短文不同,这是一封推荐信,尽管没有还原信的格式,但语言风格还是体现了书信的特点。文中的“您”应该是作者所在市的一位主要领导。作者先说他“曾给王×推荐过马河声”,“又给张××推荐过马河声”,因为都没有了下文,所以“我”才不得不向“您”“推荐马河声”。这说明作者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写这封推荐信的。接着作者又郑重声明马河声不是自己的亲戚,也不是同乡、同学。因为作者曾经跟这位市领导有过约定,“绝不以私人事麻烦”他。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如果再不向您推荐,马河声的问题在这个城市里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二、“我若不推荐,马河声则不会再有人肯推荐”。开头这一段表白的目的,作者显然是要让那位市领导明白他推荐马河声实在是不能不且不得不之举。那么,马河声到底是何许人也?作者为何要如此极力推荐呢?作者紧接着从两个方面对马河声作了简要的介绍。一是因为马河声是个“穷人”。他“没有城里户口”,“没有工作单位”,“甚至三十六岁了,还没有娶妻成家”。是个典型的“三无”之人。正因为穷,他拒绝“我”的吃请,因为吃请了就要请吃,他没钱邀“我”去酒楼。但他穷,却穷得有骨气,他“从未在我面前唉声叹气”,他“知道我与您的关系也从未恳求过我向您提出他的困境”。二是因为马河声是个“人才”。作者在介绍马河声是个人才时用了“惊叹”二字,足见其才之惊人。为了突出马河声的才华,作者还用“从年龄和社会阅历上讲我当然算他的老师,从书画艺术的修养上他却应该称作是我的老师”来予以强调。贾平凹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连贾平凹都愿称其为老师的人该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人。这就不能不引起那位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了。为了进一步引起那位市领导的重视,作者又不厌其烦地从艺术天才对城市的重要性,自己不推荐马河声,将愧对自己身在“文化艺术的行当里”,也怀疑自己“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如果那位市领导“将此事束之高阁或忘于脑后”,会影响到他的声誉,损害他的形象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调。其情之真,其情之切,渗透于字里行间。  第二层次(2——4小节):具体介绍马河声其人其事。对于马河声,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有才气。“他初学楷书,秀美温润有江南习气,一出道就在行当内声誉鹊起”,“又开始习画,悟性颇高,所临明清小品,几乎与真迹难以分辨”。二、有追求。作者说,如果马河声以他的手艺“应酬各种社会活动”,“马河声绝对可以做个囊中有物、出入有车,一头长发满脸清高之士了”,“但马河声却突然在一个夜里撕毁了旧时所有作品”。他怕自己“在一片赞扬中单一发展下去”,“难以成就大作品”。马河声“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说明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因此,作者对他“从此多了一份敬畏”。三、有活力。马河声虽不是作家、学者和教授,却长期与作家、学者、教授在一起。他“凭着他的年轻和热情,每次活动都是积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还是“出色的鼓动家”,大家创作时,他就在旁“极力煽情”,使“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使创作者自信心大增”,以至“大家在写字画画时总叫喊:河声,河声,你快来! ”在浓墨重彩地对马河声作了富有激情的介绍后,作者笔锋一转,又惋惜起他的遭遇来:一是无人欣赏,二是无人包装。  第三层次(5——6小节):再次推荐马河声。在信的最后部分,作者又从人才的成长和城市的发展两方面进一步说明重用马河声之必要。信的结尾用语很有艺术,先自责一番,说自己因情绪“过激”,“不免有胡说八道之嫌”,希望收信人“能谅解”,再表达自己盼回音之切——“若半月内亦无消息,我就摆饭局请您了”。最后这句话看似玩笑,其实分量很重,作者给了收信人一个回复的期限——半个月。言外之意就是,你如果像王×或张××那样没有下文,我就要当面质询了!  贾平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开始进入文坛,迄今为止,已发表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著作四、五十部。他在散文、小说、随笔、诗歌、杂论等等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和贡献。文学评论家雷达指出:“我们很难想象,这个躯体绵薄,头颅也不硕大的人,何以蕴蓄着如此惊人的创造能量,仿佛一座采不尽的矿床。”当然,在贾平凹所有的文学作品,小说的成就是最高。但近年来的散文创作也一发而不可收,其数量和质量都引人瞩目。 这篇《画人记》是他近年来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其主要特点有:一、一人一式,变化多姿。本文是一束人物小品,原文共有五个人物,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因为都是写人,如果用同一种模式写,读来必然令人生厌。作者深谙此理,他采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写邢庆仁,以侧面描写为主,人物隐藏到幕后。作者看似在漫不经心地谈自己处朋友的原则和自己朋友圈子的变换,实际上每一句都是在写邢庆仁。写谭宗林,正面浓墨重彩,细节生动典型,然后再以侧面描写和精当议论略加衬托和升华。写马河声,则以书信格式,以第二人称,追溯历史,描摹现状,不厌其繁,周到细腻。正因为三个人物用了三种不同的范式,读来毫无雷同之感,反有灵动变化之妙。二、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贾平凹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贾平凹小学里遇到一个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样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贾平凹的这篇散文就是如话家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毫无造作之感。另外,本文的感情也真挚感人,也许因为文中所写的三个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对忠厚老实邢庆仁的欣赏,对真诚有趣谭宗林的喜欢,对德艺双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马河声的同情溢于言表。贾平凹曾说:“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一条成功的秘诀。” 他又说:“如果从事散文,那这离不了‘情’字的。”他的主张和实践是完全吻合的。
贾平凹《友谊》发表评论(0)编辑内容  画面上站着的是我,坐着的是邢庆仁。  邢庆仁是一位画家。  我们曾一起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办过书画展,展名叫《长安男人》,实在是长安城里两个最丑陋的男人。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其实人的
长相也是这样,美人差不多一个模式,丑人之间的丑的距离却大了,我俩就是证据。  和邢庆仁来往频繁始于二十世纪之末,到现在差不多已四年。四年里几乎每礼拜见一次,我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大的毛病,友谊日渐坚刚。我想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我们都是乏于交际,忠厚老实,在这个太热闹的社会里都一直孤独吧。再是,我也总结了,做朋友一定得依着性情,而不是别的目的,待朋友就多理解朋友,体谅朋友,帮助朋友,不要成为朋友的拖累。中国十多亿人,我也活了近五十年,平日交往的也就是七八个人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在变换,始终下来的才是朋友。那些在阶级斗争年月里学会了给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聪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势的人,我是应付不了,吃些亏后,就萧然自远了。人的生活就是扒吃扒喝和在人群里扒着友谊的过程,所以,我画下了这幅画。  这样的画我同时画了两幅,一幅庆仁索要了去,一幅就挂在我的书屋。庆仁那天取画的时候,说他读了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他说,“你想想,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想了想,就笑了。  2002年3月25日早
花瓦画家是我家
作者:雁塔下看客   标签:生活2011-03-07 00:09 星期一 晴昨天,3月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我虽于此无关,但也过的不寻常,呵呵,我参加了两本书作者的见面会,异常开心,异常有收获。  
一本书叫《花瓦》,作者是陕西著名画家邢庆仁。另一本书叫《老家》,作者是和我在一个系统工作,做人做事各种业绩都让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兄,叫孙天才。两位都是我的老乡,陕西大荔人。两位作者一起举办读者见面会,不仅仅因为两人是老乡,关系好,更重要的是两本书有着天然的渊源。画家邢庆仁注重乡土题材,其画风别出一格,画作素材和形式都不拘一格,据说他曾经在信封上作过画。前几年,他在传统房屋的小瓦片上作了一组画,一片一幅,共102幅,每幅画都没有标题,只有编号,《花瓦》就是这组画的集子,贾平凹为该书作了序。《老家》有个副标题,叫“邢庆仁花瓦里的故事”,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作者用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思考对邢庆仁花瓦作品所做的解读和阐释。一幅画一篇文章,共102篇。由此可见两本书的关系。
昨天下午,我早早来到位于西安小寨的关中大书房——万邦图书城,见面会还没有开始,在二楼见到了正在喝茶的两位作者。邢庆仁(右)的名字我很早以前就非常熟悉,我老早就开始订阅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上面常有邢庆仁的名字和画作,后来听说他和我是老乡,就更加亲切。不过我向来不大喜欢追慕名人,所以一直没有交往,在孙的介绍下我们互致了问候。孙(左)现在是领导干部,我还是习惯称他孙书记。春节前,我们一起去高新区赴宴的路上我听说他的书出版了。对于他出书我一点也不意外。他为人低调,不太爱说话,但文笔是出了名的好。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他就当上了单位的宣传科长,后来是副书记,再后来来到局里担任过党办主任、组织部长。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是经常的事,但整本出书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本书不是结集的原来发表的现成文章,全是一年来新创作的作品。也由于是第一次出书,他使用了笔名——秦大泉,秦是陕西,大是大荔,泉是他所在的双泉乡,表明了作者的祖籍,也是本书的根之所在。
《花瓦》是2007年出版的,《老家》是新近刚刚出版,因为两本书的渊源关系,一起召开见面会,其实也相当于新书《老家》的发布和推介会。见面会上作者首先介绍了他写作本书的初衷和题意。他说,因为和庆仁同乡、同龄,经历也颇相似,看到熟悉的画面是如此熟悉,如此亲切,让人感动,让人回忆,也有了深深的思索,透过瓦心瓦背,内心激荡着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他说面对庆仁画在瓦上的一幅幅画面,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画是无题的,《老家》这本书只是他自己寻着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回忆、自己的影子对画作做出的解读。自己的理解,并不妨碍别人做别样的更好的理解。最后他用一首诗结束自己的发言,我只记了几句:花瓦画家是我家,牵牛种地冬与夏。自在而在在亦在,何妨有人又说它?。。。。。。
该书的责任编辑高立民从内容、编辑、成书过程各方面对书做了介绍,并谈了阅读后的感受,对本书的写作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强调配合内容,在编辑、装禎上也力求作到干净、质朴,封面用纸的自然色,标题两个大字用了老宋体,装饰上只用了一个压暗花的卷云纹,隐含了一个典故——望云思亲。唐朝狄仁杰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史载,狄仁杰由阎立本举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当时他的父母还都在河阳,时间一久,他对父母的思念与日俱增,每每把不能亲自侍奉双亲当作恨事。在去并州赴任的路上,一行数人路过太行山,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只见南方的天空中只有一片白云形单影只地飘动着,狄仁杰触景生情,睹物思亲,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在见面会上,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积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著名散文作家范超等,介绍了各自的读后感,对该书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
见面会上我得到了邢庆仁签名的《花瓦》,这样可以让我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老家》。其实我在年跟前已经得到了《老家》的签名赠书。过年那几天腰腿异常疼痛的时候,正是《老家》伴随我度过了难熬的卧床时光,带给我内心的快乐和乡情的酣畅。作者当时就给我说,希望我读完写一篇感想,等开作品研讨会时发言。我读的很认真,很仔细,很慢。他每篇的篇幅不长,顶多千字,有散文的味,又有小说的故事,每晚读二到三篇,很受用。发言不一定,感想一定要写,要认真写,只是现在还未完成,先享受阅读的过程吧!
------------------------------
诗曰:神童昔日也风云,头骨飘零何处存。难觅真身多变幻,却寻巨制尚雄浑。小说独爱长篇好,大话偏无短句神。二莫相约来会馆,一番中外古今心。
  小二建议,大家鼓两次掌吧!为什么?因为本期会馆同时迎来了两位莫先生,一个是文坛快手、山东壮汉莫言,一个是奥地利巨星莫扎特,二位均系江湖成名人物,一个是斯人已杳而此曲只应天上有,一个是人书俱在而声名如日中天。莫扎特头骨谜团已有两世纪之久,经DNA检测,竟为无法确定其到底是不是莫扎特的头骨,不免令多少人慨何如之!莫言虽名唤莫言,却最喜于大庭广众中放言无忌,江湖人称“大嘴莫先生”,犹记作品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时,莫言偏称对此奖毫无兴趣,遂使大奖旁落,观者连呼可惜,莫言则仰天长笑,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传统席】   莫言力挺长篇小说   新闻背景:全国年产长篇小说数千部,文坛热衷长篇创作已蔚然成风,难免泥沙俱下。1月11日,作家莫言于《新京报》撰文,称“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了,我也要写不讨好的长篇小说”,再度力挺长篇小说,称要维护长篇小说尊严,为“长篇小说热”火上浇油。   话说山东高密东北乡,有一汉子莫言,早年噼里啪啦踩倒一大片红高粱,后潜入文坛,谁知从此便如虾入油锅,瞬间红透,一如“透明的红萝卜”,其爷爷奶奶之真假故事万口流传。名声鹊起后,又因“丰乳肥臀”而引得坊间大哗,口水四溅处,莫老板只管俯首写作,高声叫卖,又推出一门过山炮,嗵嗵嗵一阵乱放,有心人数了数,竟有“四十一炮”,众人遂掩面相觑,不知所为何故。   莫言貌似臃肿,实则身手好生利索,手执快刀,吹毛利刃,见血封喉,又因坐拥9部长篇,顾盼自雄,底气十足。一日,莫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喜看稻菽千重浪,观长篇小说越写越短,且良莠不齐,不禁怒从中来,拍案而起,坚称长篇小说“就是要长,如仙鹤之腿,不能不长,不得不长”,文坛顿时瞩目。   且说神州文坛,数年来,小说年产成千部,堆积如山,写手遍地,然精品难觅,茫茫书海,写书出书者多,买书读书者少。曾几何时,文士欲立足文坛,无长篇则无底气,此亦文坛之怪现状。时至今日,文坛风光不再,而长篇风景独好,几多文士于漫漫长夜,无心睡眠,闻鸡鸣而磨文弄墨,挥毫疾书,虽有“一河滩”零章断篇,毕竟不如长篇痛快。小打小闹,不过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一旦“弄”出长篇,则雄鸡一唱天下白,火箭升空,导弹横飞,从此笑傲文坛矣。然长篇小说除长度之外,又有何益?仅凭长度,未免有大尾巴狼吓唬瓜女子之嫌,因长篇并不等同于厚重、史诗。世间万物,有些可以论大小、长短,有些则未必。若听任“长风”劲吹,读者亦难免为风所动,逛文坛如入农贸市场,不论营养如何,专挑壮硕肥大之物,取冬瓜而弃蜜枣,取西瓜而弃花生,如此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长篇小说遂风风火火闯九州矣!有名士掘得第一桶金,便抽空到雪地上撒点野,然后遁出江湖,不知所终,其余则泥沙俱下,日益坏了大家胃口。   西子湖边有冷泉亭与飞来峰,有人问:“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有人答曰:“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长篇小说热亦大致如此。“自长处长起,从热时热来”。小二忽忆去年少年美文大赛,海盐才子余华来陕,自称赴美一游,观念大变,长篇之累,纯属自设牢笼、自寻烦恼,吾国作家多以一部之力著五部小说,而美国作家常倾五部之力而著此一部,孰是孰非?当可明鉴,哗啦!余华为长篇小说之滥之热,浇上一盆凉水矣!   无奈长篇之观念,根深蒂固,由来已久,文士游遍文苑芳丛,众里寻他千百度。“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一腔痴情只付长篇,奈何?先不论文坛成名人物,试看80后、90后之娃娃们,亦以长篇而招摇于文坛。文章千古事,有“四大名著”在,文士谁不睹物有感,自求芳名流传万代?但愿文士写作长篇时,能无愧文学、无愧读者。长篇非兰州拉面,一团面而拉成千百条;亦非糊辣汤,糊里糊涂条块杂陈。若能守此底线,则长篇小说面目尚不至于可憎也。   【现代席】   举世寻找“莫扎特”   新闻背景:2006年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日前,奥地利科学家对萨尔茨堡国际莫扎特基金会所保存“莫扎特”头骨,与其祖母、侄女遗骨进行DNA检测,结果互不匹配,“莫扎特头骨”疑为赝品,此举为困扰了两个世纪之久的莫扎特头骨之谜再添悬念。   呵!呵呵!呵呵呵呵!莫扎特同志笑了,满头卷发抖动,250岁的他笑有些人可能才是250……“是啊,莫扎特究竟在哪里?”几乎全世界的人都想问,他们当然知道,这位曾经的天才、神童,早已不在人间,但那神秘头骨上空洞的眼窝,那优美熟悉的旋律,还是吸引他们走入想像的黑洞,找啊找啊找朋友。不是人们不明白,实在是太喜爱!   莫扎特挥舞着羽毛笔,那么多活泼的“小蝌蚪”就游来了,就跳舞了!那些奏鸣曲、交响曲,依旧轰鸣;那些歌剧,依旧观者如云;“费加罗的婚礼”几乎天天举行着,但莫扎特又在哪里呢?   当多少小孩子还乖乖地坐在教室里,被阿姨们带着“玩皮球、采蘑菇,真呀真高兴”的时候,莫扎特就开始漫游欧洲大陆,他见识着疯狂的听众、傲慢的公爵,还有家徒四壁的陋室、金碧辉煌的王宫,这些后来都如云烟般散去,10年漫游,莫扎特这孩子长大了。但他似乎又没长大,他后来不断给这个世界抛出新玩意儿,大手大脚。他曾频频出入宫廷,用乐曲征服世界,后来却在贫民窟离开人世,优雅的旋律,忧郁的面容,只有琴声永久荡漾。“焚身以火,让火烧融我”,没有任何亲人在场,他草草躺在一个无名的穷人公墓里,远处一定传来了飘渺的风笛,遥远而悠扬。   那么,还用找什么呢?   莫扎特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音乐在,有旋律在,有生活在,大家就都痛并快乐着。这个一生坎坷苦难、贫病交加的人,却给世界留下了那么舒缓平静优雅的乐曲,人们听到的只有童真、优美,风轻轻掠过草地了,宁静而祥和。寻找莫扎特,其实并不怎么费事,不需要冰冷的仪器、繁琐的求证,只需要耳朵与心灵,感受他的音乐,他就会立刻出现在眼前。他,处处不在处处在。   即使找到了真正的头骨,又能如何?还能“克隆”出一个或千百个莫扎特吗?对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披头散发的爱因斯坦不寂寞了,风雨飘摇中,很难想像,这位科学怪人终于看见自己大脑变成200个切片时,心中会作何感想?据说科学家曾打算让爱因斯坦“复活”,用DNA“复制”出一群爱因斯坦们,奔跑在世界各地……   故乡萨尔茨堡的粮食街上,莫扎特是永远的传说。二百多年了,小镇上的风徐徐吹过,风从花底过来香,那是天才的味道,全世界乐迷心驰神往,没有头骨又如何呢?毕竟莫扎特不是音乐世界的虚拟男主播,他真实地存在过,为这个世界真实地奉献过,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这已经足够。   《安魂曲》是他最大的遗憾了吧,因为未完成而抱憾终生,荒草离离,雨露凄凄,这位躺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的天才音乐家,英年早逝,至今仍被折腾得无法“安魂”,一曲响起,送他一程吧。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果懂中文,莫扎特会喜欢这两句诗。   你听,《小夜曲》舒缓飘荡起来,哗!整个世界安静了……   【客官席】   邢庆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先说莫扎特吧,非常喜欢他的音乐,永远是阳光灿烂。去年9月,我去了趟欧洲,参观了贝多芬、梵高等名人的故居,最遗憾的是没能去看莫扎特的故居。你看莫扎特短短一生,历尽苦难,但一进入音乐,他永远只是欢乐的天使,用悦耳的音乐表现自己向往的一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享受艺术。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则是排山倒海式的,把命运展现得酣畅淋漓、辉煌壮丽。算一算,梵高只不过画了十来年的画,为什么会成为大师?割了耳朵的他,看见的也多是世间的快乐,这是别人无法模仿的。令人注意的是,面对苦难,这几位大师都没有发出任何疑问,他们不提问,他们用作品说明着一切,我们却直到今天还在疑惑,找头骨是多少渺小的事!大师面前,后来者的小聪明与小乖巧,实在微不足道。   莫言老兄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他一直是特立独行。不要说莫言,无名作者很多,他们本来就没有读者,也一直在写,可能枕头下就压着好几部长篇小说,莫言的情况不一样,他有条件说那样的话,如果换作莫扎特,即使全世界都听不懂他的音乐,即使只有一个听众,他照样会继续演奏下去,因为灵魂深处需要他去那样做,来自生命深处的一种冲动,需要释放,这可能也是生命的一种呼吸方式吧!   【小二席】   二位莫先生,在此一笑相逢,不是巧合,也是撮合。   莫扎特多累呵!一遍遍为世人演奏,永不谢幕,而且经常会陪一些失眠的可怜人入睡,舒缓的旋律,伴着红男绿女从腹腔与鼻腔交织的混响,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小夜曲。曾是神童的他,甚至还意外地承担起了胎教的功能,多少个隆起的肚皮壮观地颤动着,据说那里面也有神童。而莫言多“恶”呀!带给我们最初的震撼,就是电影《红高粱》里那群雄壮的汉子,那比火还会燃烧的酒,还有那个被剥皮示众的罗汉大爷,而后来的种种,更是难以尽述。   独一无二的莫扎特,独一无二的莫言。   他们的特立独行,是艺术的幸运,是听众、读者的幸运,也是历史、时代的幸运。莫扎特贫病交加之中撒手长逝,莫言在名缰利锁之外超然自处,他俩的坚持,使我们思之动容。
--------------------------------
贾平凹笔下的书画家姚展雄 贾平凹是作家,却喜欢与书画界的人来往,并结交了好多书画家朋友。他坦言他的创作上的相当多的启示不是来自文学概论一类的书上,而是得益于美术理论。他除了勤于写作之外,还乐意拜书画界的人为师写字画画。一经点拨,技艺日进,终成自家面目。同时,他又为书画家写了不少有关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是平凹与书画家之间友谊的见证,而且成为写人记事的好散文。每每读那些文章,我深深佩服于“鬼才”贾平凹观察、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他写人“能够紧紧抓住人物形与神的一端,形成一种‘势’”,(王立勋语)恰似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寥寥数语,简单勾勒,他笔下的人物血肉丰满,生动传神,个性鲜明,张力外显,呼之欲出,摄人魂魄。这里试举几例,奇文共赏。“阔目耸鼻”杨晓阳 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的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贾平凹在《告别过去的杨晓阳》一文中起句写道:“杨晓阳为人为画的大气,在圈内是有名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从不认识到主动去认识,由认识而逐渐成为朋友。”文中记述了他第一次见杨晓阳时的情景:“四年前,我与一帮书画音乐界的朋友在一家小饭店里吃饭,正吃得杯盘狼藉、坐列无序之际,我开始戏谑这些年轻艺术家,说音乐家喜欢留长头发,长到从后边看不知道男女;美术家喜欢留胡须,蓄到从正面看难辨了老少。这时,忽然门口一人匆匆走过,席上的人问我你知道那是谁?我说,发不长胡不蓄,反正不是一个艺术家。那人说,这就是杨晓阳。他是杨晓阳?!忙叫人去叫他,我也出了店门,我们就在马路上认识了。杨晓阳的体格相当健壮的,阔目耸鼻,有些异族味,但说话却极沉缓。他被我们拉进店来喝了几杯,我说了对他的壁画的看法,他竟然也谈到了我几本小说的读后感,两人都是诚恳的,没有应酬和矫饰,相见恨晚是那时最深切的感受。”“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纳兰容若的词句。第一次读它,我读出了泪来。那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贾平凹通过以上文字,将初遇杨晓阳时“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心情和盘托出,以此反衬出杨晓阳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肥脸细眼”张之光 张之光是陕西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贾平凹的好友。贾平凹在《张之光画集序》中写道:“我仅仅见过一次他,满满地坐在一个沙发里,肥脸细眼,总是没睡醒的样子。我不敢说我阅人多多,我总觉得,鬼孤成精似地能贯通一切的那些大智者往往都是很愚的。我请教他有关画的学问,他也不善言辞,又多谈画外之事,我就觉得他最能体味到‘知非诗词,为未奇奇’的禅境。他有很怪的思维和体验,诚然并没死读那么多哲学的书。”张之光的散淡适意、不善言辞、大智若愚的新文人画家形象被“鬼才”之笔勾画了出来。 “一只公羊”江文湛 江文湛是长安画坛特立独行、极富才情的花鸟画家。贾平凹在《江文湛画集序》中写道:“总是听人说江文湛潇洒,以为是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一日我随一帮人去终南山下访一位禅师,半路里上车的是一对男女,女的美艳,男的却五十多了,相貌古怪,像戈壁滩上一只公羊,有人说这是新夫新妇的江文湛,于是我们便认识了。”江文湛是个瘦高个,喜留长发,贾氏用“戈壁滩上一只公羊”来形容,亏他想得出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天赋。 “其相如虎”吴三大 吴三大是长安书坛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但诗书画印皆通,还能编、能演、能唱,被誉为“八荒一家”。贾平凹在《我读吴三大书品》一文中写道:“我遇三大在八四年前,见他头大口大臀大,其相如虎,敬畏而不敢前去搭讪。”文中将吴三大“头大口大臀大”外貌特征“三大”与其名字“三大”巧妙暗合,给人名如其人之感。而“其相如虎”四字又高度概括了吴三大身材魁梧的关中大汉形象。 “画坛狂人”王炎林 王炎林是长安画坛中“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异数”,他以率真无邪、见解独到、臧否人物著称,在画界有着“绿党”、“兽道主义”的称号。他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嗜酒如命;二是爱女人。“他嗜酒。作画前独坐一室,整晌不说话,须不停地喝。酒使他从现实世界升入幻想世界,眼前和画纸上就百鬼狰狞。有学生学他,每临作画也大饮,结果醉卧不醒。”贾平凹在《画家王炎林》一文中这样描述他的善饮。王炎林爱女人爱得发狂,缘由出于他爱画女人。他的人物画,十有八九画的是一拨一拨的女人体,丰乳肥臀,且荒诞怪异,人见人丑。贾平凹在文中还不忘调侃他,说他不会富,因为他画的人物,“经商的老板不在客厅里挂,做官的太太也不在卧室里挂。”他的画不属于新文人画,而是“表现主义”的那类,诚如贾氏所言:“给人以刺激,不能平静,想喊,想在雨地里痛痛快快淋一场,想在河滩里没命地跑,甚至想放倒女人和杀人”的艺术快感。 “花和尚”邢庆仁 邢庆仁是陕西国画院的专职画家,他的《玫瑰色回忆》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金奖,因之将他的画室起名“玫瑰园”。贾平凹曾与邢庆仁一起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过名为“长安男人”的书画展,是玫瑰园里的常客。他在《在玫瑰园》一文中记述了他去见邢庆仁的“遭遇”:有一次,贾平凹去玫瑰园,他给妻子的传呼机上留言:我去玫瑰园见庆仁。他妻子的传呼机上却显示了:我去玫瑰园见情人。结果发生误会,他的妻子连续打手机并赶了过去,“见到的玫瑰园主是个丑陋的男人,比我更粗更矮,大脑袋剃了,突凸滚圆如是个地雷。她便笑了:这是个和尚么,起这样花的斋号?!从此我们叫庆仁是花和尚。” 贾氏写人,不拘一格,在写法上总是在变换着手法,除了形神兼备外,还颇具明清小说的意味,大有“柳泉居士”蒲松林“谈狐说鬼”之遗风,氤氲着一股仙风道骨的气息,偶尔也会流露出贾氏诡秘的“黑色幽默”。从以上写邢庆仁的文字中可窥其一*。贾平凹写人,不惟书画家,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其中不乏高人逸士,以至于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散文集《朋友》,写书画家的文章,只是其中的“吉光片羽”,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希望诸位看官,能通过这一支支语言的“翎毛”,搔到贾氏写人散文的痒处。
--------------------------- 值得记忆的陕西文化新面孔
    编者按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肃然起敬
    总有一些力量让我们不断寻找
    总有一些面孔让我们难以忘怀
    在2010年里,这些陕西的文化人,自己给自己加压,自己给自己
设立目标,他们在这个文化——比较虚的行当里做着实实在在真金白
银的事。他们在文学、戏剧、书画、音乐、文化产业等行业里恪守敬
业,精进不已,他们是陕西文化强省的实践者、见证者、推动者、参
与者!毫无疑问,在2010年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文化人,给我们
留下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面孔。于是,我们选择用媒体人最简洁的方式
来回顾已结束的这一年的陕西文化新面孔——为未来,留下一份集体
的陕西文化年鉴。
  作为党报,面对这些文化新面孔,把他们推介给读者是我们责无
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满载着收获而去,被寄
予厚望的第二个十年已悄然来到。新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
局之年,陕西日报将和读者一起,继续誉扬陕西文化时代先锋,积极
为陕西文化强省鼓与呼,共同迎接陕西文化的新时代。   雷  涛: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关键词:陕西文学领头人  契诃夫文学奖
  作为负责陕西文学工作的领导,他敬业、务实,并且敢于创新,
致力于推进陕西文学事业的发展。他率领陕西省作协在全国率先实行
作家挂职制度,组织文学大普查,开展“二帮一”老作家帮扶青年作
家活动,策划组织两届柳青文学大奖赛,协调成立长篇小说等11个文
学专业委员会,倾力帮助残疾人作家、打工族、漂族、农民作家群体,
积极开展陕西文学走向世界活动,多方奔走筹资推动陕西文学基金会
成立,使陕西各门类文学出现了竞相繁荣的局面。他本人,也获得了
俄罗斯城市作家协会“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勋章和“契诃
夫文学奖”,为陕西文学事业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建群: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陕西
省作协副主席
  关键词: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  文坛领导人
  他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是一生都在用生命体验黄
土地的作家,谱写出了一个苍黄、悲怆、流动的大西北。他是中国文
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是陕
西文坛和中国文坛的领导人物之一。其1992年创作的、被称为陕北史
诗的新时期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在2010年被改编为30集电视连
续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将在央视热播。该书一经出版,在京召开
座谈会时,引发了文坛“陕军东征”现象。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
予其终身成就奖。2004年被《中国作家》评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中
国作家。1978年以《遥远的房子》引起文坛强烈轰动,名满天下。20
09年新作《大平原》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献礼书目,一直雄
踞北京及各省会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   吴克敬:西安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陕
西省作协签约作家
  关键词:鲁迅文学奖《手铐上的蓝花花》
  2010年,他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以充分展现了人性
的善良与唯美、具有浓厚的陕北风情,摘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从
一个关中西府的木匠,到著名文学家,其过程一定是艰辛而又漫长的,
但是他就这么一路走来,循着文学的足迹,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他默
默地耕耘着,并且收获着。自2005年以来,他的作品《五味十字》、
《羞涩的火焰》、《状元羊》、《手铐上的蓝花花》、《墙隔墙》等
相继发表,产量颇丰,成绩斐然,毫无疑问,他已成为陕西文学界颇
有影响的一颗璀璨明星。   李  震:著名评论家、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教学改革影响力人物
  李震的本职工作是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
导师,同时也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力,并且极富责任感的评论家。20
10年,他同时当选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
国家一级学会)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和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多
种学术职务,并获得“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
坛论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教学改革项目奖等多个
奖项。他曾多次组织或参与全国和陕西省的作品研讨、高峰论坛、评
奖、影视剧审查和重大精品工程项目论证工作。他多年从事诗学研究、
文艺批评与文化传播研究工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多次主持和完
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人民出版社
等海内外媒体与出版单位发表与出版文艺论著200余万字,其文艺批
评、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被广泛报道、引述、收录、转载和研究,在
国内学术界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他曾被媒体通过读者投票评为全
国“十大杰出青年诗评家”之一,其代表论文《神话写作与反神话写
作》曾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诗学文献”之一。   叶广芩: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关键词:身怀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女作家
  作为一位身怀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曾荣获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10年,其
长篇小说——交织着多重文化坐标和历史眼光的《青木川》,获陕西
省“五个一工程”奖;反映地域文化色彩的散文集《老县城》再版,
她也被周至县老县城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其与杨国强共同改编
的电视剧——老舍名著《茶馆》在央视开播以来,反响强烈,她也因此
荣获“搜狐2010年秋季电视剧互联网盛典最佳编剧”。于笔耕之余,
她不忘心系生态建设。在陕西省周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时,她积极
投身于秦岭野生动物保护,并用手中的笔唤醒人们对大自然、对野生
动物的关怀,其强大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令人叹为观止。   王  蓬:著名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汉中文学期刊《衮雪》
主编
  关键词:作家  蜀道专家《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汉唐
丝路全程纪实》
  2010年,已经出版过20余种著作、8卷文集的王蓬又迎来创作的丰
收年,他的《中国蜀道》荣获陕西第二届柳青文学奖;先后20次西行,
历时12年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纪实
》完成,全书5卷100章,近500幅照片,70万字的规模,系陕西省首批
签约的重点支柱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做为重点书稿推出,被收入
《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大型文学出版项目。作为汉中
市文联与作协主席,他还成功策划金贤文学奖,不遗余力地培养本土
新人,大力弘扬地域文化。勤奋耕耘、诚实劳动的王蓬,仿佛一部厚
重的人文典籍,多年来的行走与探索赋予他博学与睿智。   王胜利: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
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陕西省美协副主席、陕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关键词:构建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领军人物
  他精通油画肖像,对西方油画传统与中国绘画精神有着全面精辟
的认识,成就突出,颇具影响,以其浓烈的西部艺术特色与中国文化
内涵的油画语言成为西北油画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军校新秀》、《
瑰宝》、《黄河谣》等屡获国际、国内各大奖项;两次参加由中国美
术家协会与日中友好会馆举办的“现代中国美术展”,在日本东京、
福冈、冈山等地巡展。2010年,他成功当选为陕西省美协第四届理事
会副主席;同年10月,他带领着西安美术学院承办了由中国美协油画
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传承西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及“溯古融
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如今,他更是大力推动西安美院的改革,以“出作品、出人才、
创建一流美术学院”为奋斗目标,积极倡导“求真务实、注重内涵发
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为将西安美术学院建
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美术学院,为推动高等艺术教育的发
展,为探索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之路而不懈努力着。
   万  鼎:著名画家、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关键词:甘做“大秦岭守望者”
  30余年来他游走于丹青之路,研习大千、海峡之艺道变迁,纳众
家技艺与己身。其作品与恩师何海霞、师祖张大千一脉相承。作品多
以秦岭山水为主题,风格深厚磅礴,融西北文化、中国传统技法与西
洋技法于一体,意境宽广舒展。曾出版个人专集《万鼎山水画技法》
及个人画集《万鼎扇面画集》等。被授予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州立大学
客座教授及荣誉艺术家,巴登鲁市荣誉市长。他心系地震灾区,在“
为宁强的孩子画出一片蓝天”5·12赈灾义卖画展上,将所得善款14万
元全部捐赠给陕西宁强的孩子。2010年应邀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
凤门绘制巨幅山水《云横秦岭》,并且为驻京办绘制《大秦岭》。万
鼎崇尚到自然界去寻找,寻找创作源泉,并以“大秦岭守望者”自称。
将张大千、何海霞的重彩青绿山水画法和西洋的色彩处理技巧融合在
一起,使西洋绘画的多层次和中国画的泼墨语言相结合,增加画面的
厚度和分量,更好地用艺术语言诠释他心目中的大自然、大秦岭。   薛养贤:著名书法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
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
  关键词:“智性书法”的倡导者  2010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
  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书法三大奖(全国奖、兰亭、林散之)的书
法家。2010年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
  一位长期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性书法”倡导者,他执笔
从艺以来,以行草名世,积极推行“智性书写”理念,在固守中国文
化传统根性的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屡获佳奖。他于研习书法创作的同
时,又致力书法教学。他一直努力在“不可言说处”寻找“言说方式”
,反对割裂技道,围绕书法语言这一中心思想,采用“交错叠加式教
学模式”,传道授业解惑,功绩卓著。目前,他教授的学生,已有多
人次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推动功不可
没。   乔宜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陕西省青
联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院办副主任
  关键词:《静夏》首届陕西美术奖
    2010年,乔宜男的作品《静夏》荣获陕西美术界最高奖项——首
届陕西美术奖中国画一等奖。《静夏》中,繁密的画面,但却显得单
纯,重复的线条,却并不机械,这种截然不同的叙述方式,让我们看
到一个年轻画家心底的纯净。
  他的作品曾入选多届全国美展、全国国画展;获第三、五届全国
工笔画大展银奖及优秀奖、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60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等众多荣誉。虽然从事学院派教学,但乔宜男
并不拘泥于学院派,而是跳出樊篱,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花鸟画路
径。“‘年轻’但不浮躁”,有人说,“赏乔宜男的画,一定要巴赫
的音乐做背景。那热烈明快的旋律与画中沉静、优雅的景致,从有限
到无限……”
  年轻的乔宜男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关注现实,表现生活,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堪称难得。我们希望他的艺术之旅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范  华: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国家
高级美术师
  关键词:突出贡献青年专家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德艺双馨先进
个人
  多年来,他本着对美术事业的深厚情结和不懈追求,在国画的研
习和发展上多有建树,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工作管理经验,对文化产业的
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美术事业的发展方向有着充分的把握。
2010年2月,当选为陕西省美协副主席,10月,被任命为新一任陕西
省国画院院长。曾被评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西安市跨世纪
学科带头人、西安市文史系统德艺双馨先进个人等。多次参加全国性
美展并获得众多奖项,出版多部画集,并为汶川灾区义捐4幅作品。
远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与香港等地区举办画展并讲学。作品
先后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京
西宾馆以及海内外馆堂及著名收藏家收藏。
   岳  钰: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盛世迎宾图》“艺术精神僧侣”
  他从长安文化沉淀最为丰厚的五柳巷走出。在这里,他在藏香点
燃的气息中,聆听过隋唐古刹卧龙寺的晨钟暮鼓和神秘抑扬的佛教音
乐;在这里,他曾嬉戏于关中金石之府西安碑林的碑石丛中,领略中
国书法启蒙的感性熏陶。周、秦、汉、唐在长安滋养他的“自信”与
“能力”,点化他“境界”与“世俗”的差距。2010年,岳钰出版著
作一部,绘制创作了“遥想盛唐繁荣自信“”的大明宫壁画,刚完成
《盛世迎宾图》,又用艺术的手法把“城隍庙”道教民俗场合的品味
升提。为探求绘画的“中国面孔”,岳钰仍在“给力”;他自号“长
安癫痴坊主”,却更像一个“艺术精神僧侣”,带着对艺术生命的虔
诚追求,细心地寻找着古今中外艺术的契合点。
   邢庆仁: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
西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关键词:铸造乡梦的表现主义画家
    一幅《玫瑰色回忆》让他声名大噪,被评论家称为“开创了一种
新的表现时代,新的阶段”。作为新写意人物画的代表画家,邢庆仁
以善心观俗世,讲大爱,大悲悯,求真我。他的画风别居一格,“梦
态抒情”、“寓言性叙事”,两者皆源自他的诗人气质,笔带文心、
墨濡诗情。以文学入画,本属一忌,但一经幻化,以超现实手法,作
表现性言说,则反生异趣。
  2010年,他众望所归,当选陕西省美协副主席。人们这样评价他:
“其化理为情,化情为气,化气为自由挥洒的奇彩异墨,再于庆仁式
的奇彩异墨中,化情欲为桃,化裸女为符,化乡愁为草垛,化草垛为
心灵的佛堂,供奉着‘一个个神秘、纯朴、迷人、稚趣、荒诞而又幽
默的乡梦’。”他自己却常说:俗人耍小聪明,佛讲真诚。正是有了
这份真诚,我们方在邢氏笔墨中,感到一种特别的亲和性,更显其涵
养之深,悟性之高。   李玉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成教院副院长、副
教授、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关键词:《香阵冲天祭汶川》
  2010年,李玉田的作品《香阵冲天祭汶川》荣获陕西美术界最高
奖项——首届陕西美术奖中国画一等奖。《冲天香阵祭汶川》这幅作
品得到刘文西老师高赞:“李玉田是用许多野菊花来展现生命的哀思
和伟大。画面的处理也很有艺术性,一下子从画里面跳了出来,凝结
了他自己的认识、思想、艺术修养和技巧提高的方方面面,很值得肯
定的。它不老套,有时代感,有新鲜感,给人一种亲切感,看完后有
美的享受,让人精神振奋,但传递的却是人间深情。”
  画一座山不难,画一汪水不难,难的是画出山与水的灵魂,难的
是画出人在面对山与水时的那种瞬间。作为新一代的山水画家李玉田
受到刘文西老师的盛赞:“李玉田的山水画,打破了山水画的一般模
式,他的画里面有思想内涵。”李玉田的艺术视野更趋向于“融汇”,
他博采众长,将中国画的笔墨手法与西方的透视关系相结合,将传统
山水画构图程式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通过勾皴与渲染,色彩与光
影,形态与神韵创作着大量具有自我特色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