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池:日本核危机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5:21
作者:devilnerve  发表日期:2011-3-15 18:30:00         随着这次地震危机的不断升级,日元回流压力不断增大。
    虽然日本央行加速释放流动性,但是看来短期之内日元要创下历史新高了。

    这次核危机对于日本的工业打击十分严重,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围绕在福岛核电站周围的都是日本的基础工业设施,比如光学镜头,磁感元件等等。所以接下来会发生一种非常奇特的情况,就是我们的生活消费品一路狂涨,比如电脑,相机等等。因为生产相机,手机内部的镜头,磁感元件等等全部断货,导致国内的加工厂所有部件全齐,但是缺乏关键配件,最终导致市场缺货。但是与此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会一路狂泻,因为生产需求一路减少,工厂停产,日本资金回流等等。
  
  地震的产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造成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急速降温。本来春季是都是从蒙古跟中国往日本的风向,核尘埃是飘向美国西海岸的,因为中国地区急速降温,导致风向改变,现在改刮东风。日本的核尘埃应该在今天之内就会到达中国的东部沿海。
  
  所以说中国养了一票子专家,还出来辟谣,说就算泄露也和中国无关真是一种煞笔到了极点的言论。他们竟然不知道巨型自然灾害必然伴随气温的急速变化。地震难道不消耗能量么?一帮人定胜天的煞笔。
  
  关于中央电视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火山复活的报道,更是愚蠢到了极点。如果黄石火山爆发,那么对应的中国四川一带应该发生严重地震,学过简单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知道,地球是一体的,地质危机绝对不是局部的。所以那个SB大坝就真的SB了,如果美国发火山,SB大坝必然倒,某个国家从来都不是天灾,都是人祸。
  
  因为核尘埃的影响,整个三月江浙沿海一带都会处于停工状态,电子加工业的广东因为缺乏关键零件也会处于停工状态,所以中国的贸易逆差还会继续扩大。因为恐惧导致的生产意愿下降会导致新一轮的物价上涨,这个已经和货币政策无关了。
  
  至于每个人能做什么,最好就是买份保险,保障特别高的那种,买个两年当买个平安。本来在中国的保险核辐射和核污染是不赔的,但是因为长期核尘埃的慢性症状一般是癌症,这是俄罗斯的经验所得。因为是一种慢性病症,一般都在一两年后才会有反应,一是过了两年的观察期,二是致病原因难以确定,所以会赔付。最好就是买了什么事都没有,不然好歹有个钱治病。  作者:jeremy_net 回复日期:2011-03-15 22:46:53      转一个,供大家参考,真伪自辨
  
  [转贴]大地震后看日本到底有储备多少资源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6994694
  
  日本到底有储备多少资源  
  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在发生地震之后,我们研究下日本的战略储备是否能够应付这次8.8级地震以及伴生灾害大海啸。  
  日本的国策是“变他国资源为自己资源”只要企业能够获取资源,政府便会提供低息贷款,并无偿给予国家研发的技术支,日本主要是参股,大公司参股基本不会大于7.5%,日本并不是没有实力购买能多,而是出于某种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日本的资源储备。  
  能源储备,五大基本能源与新能源。  
  石油,截至2010年底,日本石油储备量约为6亿桶,政府和民间的储备量都在标准线之上。为例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储备国。
  煤炭,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2009年煤炭的进口量达到1.62亿吨。而与日本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德国煤炭在2009年的消耗量是1.29亿吨。但是日本的节能技术世界领先,日本的煤炭消耗量应该小于德国的消耗量。日本连续几十年的处在世界煤炭进口大国的位置之上。日本的煤炭储备量是个谜。   
  天然气,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为天然气储备立法的国家。日本天然气储备由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储备够全民30天的使用量,企业储备够企业使用50天的天然气。
  新能源,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日本就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研究。核能、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能、冰雪能、废物再利用、废热热热能等新能源。如今,日本石油依存度已经降至50%,核能,全世界4家掌握先进核电技术的公司中,日本占了3家。核元素研究领域日本站在世界最高水平之上。核能占日本电力供给的40%以上。
  电力资源,日本电力资源由核电、火电、海洋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组成。
  
  战略性非能源矿产储备。核原料、稀土、铁、铜、铝、锰、铬、钾盐等非能源  
  日本的国策是“变他国资源为自己资源”日本控制了澳大利亚24个主要矿山,日本企业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 矿石价格变化收到影响的不是澳大利亚而是日本。日本引领了亚洲40余年余年的铁矿石基准价格。 作者:jeremy_net 回复日期:2011-03-15 22:48:17      核原料,日本是世界上核原料进口大国之一。外界估算日本目前的铀235储量接近300吨。日本其铀原料的分离处理能力可达每年1500吨。钚储备量在总储量将近100吨。日本把核能视为重要的能源,一直通过各种手段确保核燃料"铀"的供应,有"中亚铀资源宝库"之称的哈萨克斯坦是日本进口铀的主要"供货方",2008年,日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铀矿石的总量约为1500吨。日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进口核废料的国家之一,日本一家名为原子能情报资料室的民间机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每颗原子弹需要8公斤钚来计算,日本境内目前储存的钚可以累积制造1000枚原子弹;如果加上日本在国外储存的钚,足够造出5000枚原子弹。  
  稀土,日本稀土储备量够日本正常使用50年的时间,而中国稀土储备量还不够中国使用30年的时间。
  
  人类生存基本消耗品日本的储备量。
  木材,日本不缺木材,但是日本确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据说日本人用不完的木头全部用蜡封上存到海底,当做战略储备。
  粮食,日本最低口粮储备量约相当于日本人3个月的供应量。食用油的最低储备约为1个月。饲料储备量为2个月。
  肉类,日本有完备的肉类储备,日本常规储备牛肉,在2006年日本牛肉储备接近7万吨。平均每个人5公斤多。
  
  财富储备,日本黄金储备765.2吨。世界排在第9位。传言日本在二战时期共掠夺了至少6000吨黄金,白银未列入统计。
  日本外汇储备为1.049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
  
  日本战略储备目的以后等世界资源危机的时候,达到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为保障其资源的供给,过去数十年中,日本有关方面一直千方百计确保其资源的正常供应,甚至不惜付出高于市场价格的代价采购。即使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即使是供给过剩,即使国内市场多年来连续疲软,即使市场价格抬高,日本都没有放弃采购。
  日本资源紧缺,但是日本通过资源储备, 已经完全可以应付这场地震造成的危害。即使更大的自然灾害日本也可以应付得了。  
  ---------------------------------------------------------  
  日本现在是世界上资源储备第一大国,甚至某些领域多余美国的战略储备量。在军事专家眼中日本的战略储备仅仅弱于美国与北约,有可能超越俄罗斯与中国  作者:九仙 回复日期:2011-03-15 23:37:42      事实上,作为一个岛国,倭国有着丰富的潮汐和风力发电资源,同时太阳能也非常先进,但该国对这些视若无物,多年来,全力发展核电。
  如果这仅仅是电力需要也就罢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核电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今天,倭国的核电设施却一律死抱着第一二代技术不放。
  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铀钚混合氧化物这种比铀氧原料贵2-3倍,而且危险性高的原料,反应堆用的也是安全性差的快增殖反应堆,而且沸水堆只有一回路,直通涡轮。日本人玩这种手段只要有点脑子的都看得出来他们想要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储备制造核弹的那点钚嘛。
  现在据报导爆掉的一号堆已经在用硼酸了。一开始不肯用是因为一旦用了硼酸,里面的核燃料就全部报废了。福岛电站用的可是MOX燃料,那可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你们懂的。
  现在国际上最新一代的核反应堆是号称出事故紧急停堆后36小时无人看护照样安全的。但日本人就是不用。简单地讲,它们只造最原始最落后的核电站,绝不采用新技术,哪怕是新技术再成熟,再免费。
  因为原始的一二代技术最有利于大量提炼核原料。最浪费,最低能,最高消耗,最大成本,最不安全,只为换得核原料。
  在地震前不到一个月,倭人已明确表示没有核弹不合理,且举国在为“有核弹化”努力。大家上网查,这几十年来,倭人利用这些原始的电厂,攒了近四千枚核弹的原料。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倭人为了获得攻击他人的核弹,不顾科技,不顾地理条件,不顾风险,最终引发了今天可能出现的巨大核灾难风险。
  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已变态后果。
  海啸过去,倭人早就可以进入灾后重建,但是,天谴啊,一次微不足道的小灾难,恰好击中倭国人修练邪门功夫的命门。当然还有个更小的副作用,就是没电导致的混乱而已,几不足道。
  所以,自然界的天灾基本已然过去,现在倭岛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人祸,是它们为了杀人放火祸害世界目的积赞了多年的苦果,是引火烧身的自焚行为。
  可笑有些人还在装道学家。倭人为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准备了四千枚核弹,不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天灾发生事故,你们TMD还想着同情?还想着仁义?还想着捐款救灾?
  逆天者,天必诛之! 日本大地震提前泄露出未来五十年的全球新格局 多灾多难是日本,多难兴邦还是日本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虽然震中不在本土,但造成的巨大后果比发生在本土更麻烦。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震动全球的就是迎面而来的海啸,看着在滔天巨浪前无助奔跑的汽车,人们心中难掩悲伤。然而,海水还未褪去,隔天便传出核电站爆炸的消息。与自然灾害比起来,核电站的灾难远远高过冰冷的海水和不断侵袭的余震。一时间,在日外国人纷纷逃离,流言四起,再加上日本政府吞吞吐吐的态度,让人们越来越相信核污染已经近在眼前。

  核污染再严重,毕竟只是污染,除了核电站周边居民外,其他地区的民众即便被“污染”也只是健康受到影响,还远远不到立时毙命或长出三头六臂的程度。在灾难面前,任何恐慌都无助于灾难的救援,而不信任危机也必将让日本当局每一步救援行动都变得异常艰难。也许本来很简单的行为,在经过全世界的放大后就会变得极端复杂,后果也将更加扑朔迷离。
  
  客观地说,本次地震对日本整体的冲击并不算特别巨大(相对于9.0级的地震来讲),东京等主要城市除了电力供应紧张和机票难求外并未发生伤筋动骨的损失,全日本的工业基础没有被动摇,没有人认为经历了这次地震日本就从发达国家震回了发展中国家。除了核电站这个有些不太确定的因素外,基本可以断言,日本还是那个日本,他强大的经济实力、高效的社会管理水平仍处于全球顶尖行列。反而,这次地震对日本人心理上的冲击却远远大于物质损失。正是大地震的震撼性后果,使得国际局势将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本政局纷扰、民心不稳的日本很可能因为这一事件而再次重新审视自己。据笔者观察,未来全球政治格局将发生许多重大变局。  一、日本国民的民族危机感将进一步加剧更加担心“日本沉没”会变成现实    当10米多高的滔天巨浪袭来,电视机内有两幅画面代表了日本人内心的最真实写照。一是从空中俯瞰的如昆虫般的汽车仓惶逃命,海水逐渐接近并最终将之卷走;二是站在高处或桥上的人,他们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海水淹没,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样是大地震,汶川地震和这次日本地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中国人即便遭受了再大损失、失去了再多生命,活着的人总知道自己还有路可走,有新的家园在等待重建。而日本人不同,日本人看着家园被毁,就像希望被毁灭一样,因为他们不可能如外国人一样坐上飞机便可回到家乡。对日本人而言,海水淹没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如果淹没的土地不能重回海平面之上,那么他就无以为家。没有家,何谈国?这也是地震发生后,大家首先想到那部曾被翻拍多次的电影《日本沉没》的原因。沉没了,就一切都没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武打击的国家,这个国家可以称得上多灾多难,他们所能想到的求生之道也只有通过灾难的洗礼来实现,不是自己遭受灾难就是将灾难转嫁他人。何况,福岛核电站爆炸使得日本人那原本就脆弱敏感的神经再一次被触动,不同的是这次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天灾,即便有人祸因素也不是外来。但那缕始终横亘心头、挥之不去的生存忧虑可不会因此而继续蛰伏,一个内心始终担忧自己前途命运的民族,即便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技术和最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无济于事,在大自然面前财富和技术仍旧不值一提。更何况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停滞,日本民众早已失去了安于现状的耐心和淡定,地震震出的、海啸卷起的将是一个内心焦虑、欲火难填的危险分子。  二、日本将结束十几年来经济萎靡不振的颓势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日本经济停滞了十多年,虽然在海外拥有了另一个日本的实力,但这并不能掩盖日本经济缺乏活力和蓬勃动力的事实。如果没有地震,也许菅直人政府很快便要让位,也许经济仍旧不温不火地随着全球的大流而动。但是地震让一切都不同了,灾难造成的损失无疑将掀起一轮重建的高潮,疲弱的国内市场将因此而启动。同时,灾难暴露出的问题,也切切实实摆在日本国民面前,老旧的工业装备和脆弱的公共设施也是这个国家蜕变的诱因。偏偏不凑巧,近期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就在地震前几天美国还为了油价问题而酝酿出兵利比亚,基本上全世界凡是有矛盾冲突的地方都不太平,虽然战火重燃还谈不上,但用硝烟四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个时候如果日本能给世界一个投资的借口,相信会有大笔资金进入,沉寂多年的经济战车将重装上阵,能否重现昨日的辉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需要一个理由来抬举一个地区。曾经这个抬举的对象是中国,但随着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资金需要多一个选择。一个急需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日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震也许对于日本不是件坏事,正如一个发炎溃烂的疮疤在盘踞多时后需要的正是一根挑破它的钢针。
  
  经济发展是投资驱动的发展,吸引投资的根本要素之一就是人。人的因素是决定成败的一笔,这时候的日本人正处在压抑了很久急需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行动来抒发胸臆的状态,这时候所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韧性,而这对于一个拥有世界第一流技术的国家来说将是一场科技、经济突飞猛进地大爆发。当然,上述的论断在缺乏事实支撑的情况下看起来有些滑稽,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的臆想之词。对此,我也并不回避,这确实是无论之断,只是个人预测而已。 三、国家意志将进一步抬头并凌驾于两党分歧之上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主导日本发展方向    地震对于国际格局的最重要影响出现在政治上,在地震之后我预计日本很快将出现铁腕人物主导政局,施政纲领将极具侵略性与危险性。在对外政策上,日本将不再局限于本土与近海,几十年来被压抑的扩张野心与不甘将不再遮掩,军事扩张在所难免,触角将伸向所有利益之争的领域。同时在钓鱼岛、北方四岛等领土争端中,日本将改变策略,不再局限于具体争端与纠纷,而是用俄罗斯对日本的策略对付中国,用中国对日本的策略对付俄罗斯。可以预见,由于日本的政治野心,未来国际局势将被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日本比较满意地处理好这次核电站危机。
  
  最近几天,核电站总是在大家睁开眼后带给我们新的比较负面的消息,周边各国岌岌可危,但是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日本未来的乐观情绪。虽然核泄漏的后果极其恐怖,但现在还远远没到那个境地,退一万步讲,就算日本真的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灾难,对自身的影响也远远不像对其他国家所引发的后果。原因很简单,再大的核辐射也比不过家园的重要。就算再一次满目疮痍,日本人也还是要重建自己的家园,饭还是要吃、大和民族还是要继续前进。  四、日本突围挑动世界格局变化    日本陷于经济的泥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与其半死不活地耗着还不如经历一场灾难而浴火重生的好。有人会怀疑,这场灾难会让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一蹶不振,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太小,而且一旦发生,那么日本这个国家就可以消失了。因为日本没有退路,别人可以在灾难面前意志消沉,但日本不行,他们没有任何依凭,除非全体国民迁入海底生活,这显然不太可能。
  
  综上所述,我在此大胆预言,日本经历了本次地震海啸之后,将在五年内迅速崛起,经济将再次起飞,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同时政治上的野心也将全面爆发,根本上摆脱二战后的各种桎捁限制。可以预见的将来,日本将与中国出现全面的竞争,某些敏感问题上将爆发严重冲突,东亚局势将更加复杂。不论这场竞争谁赢谁输,结局必然是两败俱伤,但历史就是这样,明知道前途一片黯淡,还得硬着头皮分分不让地朝前走去。眼光再长远一些,随着日本的再次崛起,欧洲将难逃衰退的厄运,欧洲的福利太好、包袱太重、人民太懒,安逸的生活将使欧洲陷入半死不活的境地。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将把注意力放在中亚和东亚,这里将成为今后五十年国际风云突起的焦点。  国内积极应对日本变化新时期的“攘外必先安内”:调整房地产是关键    最后,再说说我们自己,情况虽然复杂,但是上面看得绝对一清二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已经着手解决国内各种尖锐的矛盾了。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这个问题,从去年10月份限购开始,一波接着一波,现在已经扩大到全国大多数大城市。虽然专家媒体各有看法,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真相,那就是限购绝对不是降低房价的措施!限购的目的根本不像外界分析的那样复杂,限购就是为了限制市场交易。而大范围严格地推行限购令的目的,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很简单,就是中央政府根本不关心房价的高低。中央政府关心的是在房价大跌或者暴涨之后,房地产成为一个无效的市场!
  
  各位请注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告诉大家答案:一是中央政府关心的是社会稳定;二是中央政府不关心房价高低(准确地说是不在乎);三是中央政府预见到2011年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际局势会进入动荡时期。就是基于以上三点判断,限购令的出台就顺利成章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房地产是个无效的市场,交易量处于很低的水平,那么不管房价高低,都不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为房价就算再低,无法买卖的市场也不会对银行和实体经济造成根本性的打击。相反就算房价再高,老百姓反正也买不起了,中央政府也不会在意。各位没看见现在各地建设保障房的硬任务么?那是国家来给最底层的城市居民兜底来了。 结束语    有了这些分析,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房价涨或者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际局势真的很混乱,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很多,上面看得很清楚,应对的措施也早预备好了。究竟如何发展,大家拭目以待就好。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45:20 
    这次强震(关东地震)是在战后经济危机当中日本经济处于萧条徘徊的情况下发生的。工厂、机关和民房倒塌或者烧毁,金融机构及股票和商品交易陷于瘫痪,使得本来已经萧条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作为历史遗产留给昭和时代的救济措施后遗症,给昭和时代的日本经济带来无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尤为深远的是针对关东大地震的“救灾票据”,它是由政府直接补偿、让日本银行实行救济性再贴现的灾区支票。日本银行的此项贷款高达4.3亿日元,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成为1927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这次金融危机使新财阀铃木商店破产和政府的台湾银行倒闭,整个日本银行界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乱。在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之际,爆发于美国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把日本推向了危机的深渊,使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46:25 
    “昭和经济危机”的一大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而且影响深远。从1930年到1932年持续达三年之久。金融、工业、贸易、农业等多种危机连环爆发,其冲击性和破坏力远超过20世纪前30年的任何一次危机。1920—1921年的战后经济危机使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而这次危机使其下降了30%以上。这次危机首先从商品和股票的价格暴跌开始。1930年的批发物价比1929年下跌18%,1931年与1929年相比则下跌30%以上。①股票价格的跌幅也大体相当,如果把1914年1月的股票价格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那么1930年6月跌至74,1931年9月再跌至69。②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满足其扩张本性就必须依赖国际贸易解决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它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③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①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②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③日本这次经济危机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对农业的冲击特别厉害。危机前的日本农业依然处于地主、垄断资本双重压榨下的半封建小农经济阶段。日本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野吕荣太郎在分析此前日本的经济状况时曾指出:“工业资本主义急速地高度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地低度发展(两者的不平衡日益严重),成为日本资本主义根本性的、致命性的矛盾。”④这一矛盾在危机爆发之后进一步加剧,垄断资本利用价格垄断和限制生产等办法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分散落后的农业经济在危机面前却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由此进一步拉大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把广大农民推向了破产的边缘。商品化程度高的农副产品大米和蚕茧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危机之后这两种产品的价格连年下跌。1930年4月每担大米的价格为26.91日元,同年12月降为17.7日元,而当时每担大米的生产成本却需要27—28日元,因此虽然稻谷丰收却由于价格暴跌而出现“丰收饥馑”。⑤1929年春,每贯(3.75公斤)蚕茧的价格为7.57日元,1930年跌至4日元,1931年又跌至3.08日元,⑥这又使占全国总农户4/10的养蚕农户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养蚕地区的地方银行也有17家因此停业。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48:27 
  日本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
  
  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至1932年危机得到控制并出现景气苗头,日本经历了滨口雄幸、若櫬礼次郎、犬养毅三届内阁,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看,大体上可分为“井上财政”和“高桥财政”两个阶段。
  
  1929年7月成立的滨口雄幸内阁推行两大政策,即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的“协调外交”政策和井上准之助藏相提出的“紧缩财政”政策。井上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尽早实现落后于西方各国的黄金解禁,即恢复金本位制,⑦使日本经济回到国际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
  
  井上人阁之后,立即着手黄金解禁的准备,其准备工作之一是为维护因投机而急剧暴跌的外汇行情补充外汇储备。政府命令横滨的正金银行购买出口票据,再由政府和日本银行将票据秘密地认购下来,至1929年末,外汇储备恢复到2.5亿日元。第二项准备工作是为防止黄金外流,设置了对日贷款和由日本银行处理民间存款的硬性规定。准备工作就绪之后,1929年11月21日,发布了日本将于翌年1月11日起实行解除黄金出口禁令的命令。开始井上财政政策的基本构想是:如果日本的物价在国际上比较高的情况得到纠正,日本就会开辟通往“真正繁荣”的道路,他认为黄金解禁将使外汇行情趋于正常,通货收缩将会使物价下降。然而,大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的物价普遍下降,日本的高物价并未得到多大纠正,他也没有料到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出现金本位制重新瓦解的趋势,黄金解禁和紧缩财政带来的经济萧条,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大危机,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紧缩财政进一步抑制了社会需求,“产业合理化”政策使失业队伍进一步扩大,黄金解禁后汇率上升带来的物价下降,使危机时期已经出现暴跌的物价进一步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丁商业者、工人、及广大工薪阶层遭受沉重打击,而且殃及到抵抗力本来就差、建立在落后经济结构上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农村的穷困”,作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凸显出来。
  
  1931年4月,在滨口首相及内阁遭到恐怖袭击后,成立了第二次若櫬礼次郎内阁。这届内阁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推行所谓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日本企业的素质,尤其是用排出国内过分竞争的办法来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还依靠政府行为,在企业界大力推广组建卡特尔,并为加强其活动制定了“重要产业统制法”,对中小企业组成的卡特尔也制定了“工业组合法”,根据扶持托拉斯的政策,推行了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大型企业合并。在大危机时期推行的产业合理化政策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过推行这一政策,企业裁员增加,工人工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进一步激化了劳资矛盾,被指责为“日本式的产业合理化”。①据日本官方统计,至1932年,失业和半失业者高达300万人,广大工人阶级挣扎在死亡线上。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51:14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中国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之后,主张废除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宣布废除业已期满的中日通商条约,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的对中贸易遭受沉重打击。张学良易帜后加强了抗日和与国民党政府的联系,并加速了旨在包围“满铁”的铁路网建设。严禁向日本人出卖土地,实际上是否认了土地商租权。而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对外投资的70%是在“满洲”,这里是煤、铁重工业原料和日本农用肥料豆饼的供应地,同时也是日本纺织品的巨大出口市场。在军事上,中国的东北既是对抗北方苏联的据点,也是干预中国民族革命并进一步向南扩张的基地。日本对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取得的对于“关东州”的租借权、满铁经营权、满铁附属地区行政权、军队驻扎权、满铁并行线路禁止权、铁路借款权、矿山开采权、土地商租权等向来视为禁脔,不容染指。
  
  满铁公司是日本“满蒙特殊利益”的龙头,它对中国的投资占日本对中国投资总额的40%,占日本对中国东北投资总额的63%。①然而,中国方面正在筹建一条与满铁并行、联结葫芦岛的铁路线,这将对满铁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恰在此时,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满洲”。大豆、豆油和豆饼这三种“满洲”特产是与国际市场有密且联系的国际商品,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德国油脂业减少了对大豆和豆油的进口,日本由于农村的贫困化也减少了对豆饼的需求,三种产品价格暴跌使东北农村陷于贫困,同时也就意味着堵塞了日本纺织品的销路。另外,银价的暴跌使中国铁路由于用白银结算运费而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使满铁的运营收入源源不断地流人运费越来越低的中国铁路。更有甚者,如果葫芦岛港建成,大豆和煤炭的运输对满铁更加不利,旅顺、大连也将出现萧条,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扩大海外市场的美梦就会破灭,“九·一八事变”正是在日本各界这种危机感的迫使下发生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是其长期的对外扩张战略,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国际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一种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重大举措。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52:22 
    对昭和经济危机的解读及对今日的启示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当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这一环节时,雄起于东北亚的日本不可能屏蔽来势凶猛的危机传导力,卷入危机的漩涡不可避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了早期工业化的国家。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初步确立了它在东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又大发战争财,实现了战争繁荣和战后繁荣,使其资本主义的垄断性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也更加密切。不仅如此,日本国土的狭小和资源的贫乏与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严重失衡,这就决定了日本较其它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更强。这种严重依赖海外贸易的经济结构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当重要的贸易伙伴发生经济危机时,不可避免地要传导到日本国内;二是当利益攸关的海外市场发生危机时,日本会铤而走险,诉诸武力以保护在海外的既得利益。
  
  其次,相对于欧洲早期自生型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是传播型的。这种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上而下,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特征从明治时期一直延续下来,无论是景气还是萧条,都可以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大作用。在昭和经济危机时期,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政府调控的力度大、干预的范围广,比如金本位制的恢复和放弃、财政政策的紧缩和放宽、对外战略的阴柔和阳刚等都与内阁的换届有直接联系,经济状况也随着政府政策的转换出现明显的波动。
  
  再次,通过侵略中国转嫁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是日本政界、财界、军界葚至包括被舆论误导的国民间的共识,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成是军部或右翼少数人操纵的偶发事件,而是要把它看成是日本自明治以来奉行对外扩张战略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也不能被日本政府对外战略的转换所迷惑,无论是协调外交还是露骨的扩张,只是不同时段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其本质都是要依靠武力在最大限度上捍卫日本的“国家利益”。
  
  最后,日本政府面临今天来势凶猛的世界经济危机,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审时度势,因时应变,找到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是美国具有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及其监管失控与崩盘所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则要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去寻找,它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一样,依然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日本在这次危机之前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一直持续着“结构改革”与景气对策二者交替重复的状态,小泉内阁时期的“结构改革”把一切问题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并没有培育出新的增长领域。其金融政策是“结构改革”与通货膨胀目标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更强化了一味依赖出口的经济特征,一旦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世界发展到今天,上世纪大危机时代依靠武力转嫁危机的国际背景和条件已不复存在,西方传统强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商品对日本海外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加剧。面对这种新形势,日本朝野不仅要果断地放弃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更要勇敢的反思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病,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暂时摆脱危机、走出萧条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55:41 
    此外,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看看北洋政府的举动吧,看看是否该不该为日本祈福。
  
  中国对此次地震的救助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也展开援助。这次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当时中国非常落后,北洋政府决定对日本进行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此时甲午战争刚刚过去28年),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还进行了义演。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红十字会救护队赴日救灾,表现出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商人、画家、上海佛教领袖王一亭募捐白米6000担、面粉2000余包以及各种生活急需品,这是来自国外的首批救灾物资。王一亭被日本人称为“王菩萨”。   
  我国普陀山和许多寺院举行四十九天道场法事,念经念佛,吊祭日本罹难者。在杭州铸造完工的梵钟,至今还存放在东京都慰灵纪念堂。   
  王锦思收藏的反映中国援助日本关东地震的报纸介绍:   
  政府为救济日本此项奇灾,三日曾开特别阁议,其下令拨款与通电全国,劝解义囊。并着由海军李总长,调派军舰两艘,载运粮食急驶往横滨拯救灾民。并电上海总商会召集巨商及慈善机关,设法捐助大批款项汇东急赈。闻总商会已议定派商船十支,载运食物、药品分赴东京、横滨、神户等处接济。   
  不过在地震后的混乱中,日本散布 “朝鲜人要举行暴乱”的流言,军队、警察和市民杀害了6000名朝鲜人和600多名中国人。
作者:zhigang0619 回复日期:2011-03-15 22:57:00 
    影响
  关东大地震的发生,让日本天皇也受到了震动,皇族成员死了三个,两百年以来的江户文化化为灰烬。日本人大感国土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要开拓生存空间。吞并朝鲜以后,日本瞄上了近邻,大而孱弱的中国,而且特别对中国东三省情有独钟。因此,巴结东北军阀张作霖,妄图染指中国东北。后来,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东北被日军占领,先后建立了不少移民村。足以证明日本侵略和关东大地震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当作侵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