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卧龙传八阵图:史上最有趣匈奴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9:04
史上最有趣匈奴史
今天,坐观君就来先填一下匈奴的坑。和大家分享匈奴的前世今生。这次来点儿新方式,将有趣的文字、搞笑的漫画以及其他一些材料结合起来讲,相信这样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匈奴人。
先来读点儿硬知识。
关于匈奴之起源,至今未有定论。
太史公写的匈奴列传应该是迄今最早的系统描写匈奴的记载。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騊駼、騨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贼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要插个话了:同学们,上面这段文字很有意思,大概为我们描述了匈奴人的起源和特性。但是!是不是有好多字你都读不出来?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好没文化?嘿嘿。其实我第一次看到时也读不出来。但现在我能。下面我来告诉大家怎么读。橐駞(tuó tuó,驼驼):同“橐驼”,即骆驼;(luó,罗):通“骡”,母马与公驴杂交而生者。駃騠(jué tí,决提):母驴与公马杂交而生的驴骡。騊駼táo tú):一种良马。騨騱(tuó xí,驼席):野马名。毌弓:通“贯弓”,拉开弓。(chán,馋):铁把小矛。旃(zhān,沾)裘:用兽毛兽皮所制之衣。
好了,接下来继续了解匈奴人。
关于匈奴的起源,此后很多史家,班固、张晏、司马贞,观点或有异同,但对太史公的说法基本都是附和的。
但事实未必如此。
第一个彻底跳出太史公所划范畴,辩证匈奴起源的应该是王国维。他并没有直接反驳太史公,而是指出匈奴以及其他北方民族的祖先,并非出自华夏。
之后的史家也大多赞同他的观点。
因为太史公认为淳维乃匈奴祖先,但山戎﹑猃狁﹑荤粥也是匈奴祖先。这是自相矛盾的。

而且若是夏后苗裔归胡,则为百蛮之一,不再是华夏苗裔。
哪怕百蛮拥淳维为主,其部落构成依然以蛮为主,淳维只是其中一份子。仍然不能称其华夏苗裔。
夏商交替之际有一部人北遁,这或许是有的。但他们未必会是日后侵暴中国之匈奴的主体。而是与草原中的诸多土著民族融合而一了。
我国对于异民族总是会带点歧视,除了自诩文明之外,也有与异族在生存上竞争的干系。或者给他取个蔑称,或者论断他起源于我,精神上占据高峰。
匈奴之奴自不待言,匈通汹,所谓“天下匈匈数岁,成败未可知。”是搅攘、动荡的意思。
盖因为自战国后,北方民族集团多次掳掠我边疆,侵犯不断。

秦、赵、燕,多受其苦。所以为其取名匈奴,普通话既“烦死人的贱货”之意。
这名字当然是音译,并非生造。只是当时的中原人在选字时,发挥了最大的恶意。可参考当时西域诸国以做比较,译名选字大多相对厚道。
至于人种,匈奴当是蒙古人种无疑。

无论是根据我国考古出土的文物、史料中的描述,甚至欧洲对匈人的记载来判断。都可以断言,匈奴是确确实实的黄种人。但他们绝不是我国北部的唯一民族。
王国维认为所谓鬼方、戎狄、猃狁﹑荤粥、昆夷等,皆是匈奴。不过同种异名而已,对他们的称谓随我国内环境变化而有变化。这应当是观堂大师偏颇了,并不为后代人赞同。

中国东部仅东夷一群,就有极复杂的民族构成,同地不同族,同族不同名者比比皆是。匈奴故地广袤,不亚中原。说那里的民族构成是单一的,这并不合适。
更何况,《左传》中对北戎有一段详细记载,足以说明北戎与匈奴乃是异种。“隐公九年。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

这是一群步兵!
而众所周知,匈奴人全是恋马奴,没了马就不能吃饭睡觉打东胡。所以至少公元前七百年之北戎,绝不是匈奴。
在他们的大部落里,必然会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如乌孙、斯基泰,这两者就应当都是白种人。

在匈奴东击东胡,西逐乌孙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被降服的东胡人与乌孙人加入到他们的部落中。但'匈奴’这一集团的主体构成者,肯定是以黄种人为主。否则我国关于匈奴的文字描述,就应当以'高鼻深目’为主了。
下面我们来大概梳理一下匈奴和中原的恩怨。比较有趣的讲述。
在二千二百年前左右,中国北边美丽的大草原上,兴起了一伙快乐的牧人。
他们弯弓搭箭,兴高采烈地殴打周围所有的好邻居。抢夺东边一群民族的肥美草场,霸占了他们的牲畜和女人,把他们赶到东边的大山里去成为东胡。抢夺西边乌孙的肥沃土地,霸占了他们的牲畜和女人,把他们赶到西边的荒地里去。

经过了长期的打打闹闹,他们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开始试巴着朝南边的好邻居抢着抢那。

赵国的李牧把他们抽了一顿,秦国的蒙恬把他们抽了一顿。因为他们实在太烦人了,这会儿中国开始有人管他们叫'匈奴’。
结果中国内乱了,项王殴打高祖殴打了好几年,一时不查被高祖在垓下干掉了。此时中国又穷又乱,高祖把大伙都拾掇舒坦了,突然发现自己的马车凑不齐同色的马来拉车了。
这会儿一位叫冒顿的了不起的单于把地盘弄的特别大,他降服了很多周围的部族。许许多多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好邻居们加入了了不起的冒顿单于的武装团伙。

于是他们又引起了中国的注意,大伙觉得他们确实还是挺烦人的,就继续叫他们匈奴。
在一个叫白登的地方,他们把高祖围起来好多天,吓坏了他。生了一肚子气的高祖回家,把'弄死北边这群泼皮’的大计深深记在心里,并传给了下一代。过了好多年,孝武帝时攒钱攒的差不多了,练兵也练的够利索了。相继出了两位厉害的要命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领着人往北边打了几次。然后匈奴们就哭着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呜呜呜~”
就这样一直打啊打,终于东汉时把匈奴打散架了。他们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汉地。北匈奴跟汉朝挣吧了几年,被一个叫窦宪的一把打烂了。绝对跟这个疯子玩不下去了的匈奴哭着消失在了茫茫黄沙大漠之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
下面,要打断一下,专门给大家分享一下大汉王朝和匈奴的恩怨情仇。著名的二混子老师主讲。然后我们接着看以后的故事。已经看过,而且不想再看的同学,直接往下拉。顺便说一句,二混子是在讲大汉王朝的最后一集中涉及到这个话题的。此前的几集当时我整理了一篇《史上最有趣大汉王朝史(全本)》(点击标题可跳转阅读),是“坐井观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文章。值得收藏。

——————

看完二混子的漫画,我们接着讲后面的故事。二混子的漫画里也有零星涉及,但没有详谈。

北匈奴失踪后,他们留下的地盘则被当初被他们欺压的好邻居们哄抢。以东胡为最,鲜卑则崛起于此时。昔日匈奴故地,有驻留的北匈奴旧部,大多为鲜卑所吞并,化匈奴为鲜卑
至于留在汉地的南匈奴,又经过坏心眼老曹分五部,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分散的更加零碎。
到西晋大乱时,出了个枭雄刘渊,狠狠报复了汉人对他们的蹂躏。
刘渊亡故后,其国为羯人石勒所破,宗室多死于其手。羯人本出自月氏,昔年为匈奴压迫,被并入其部落,号称匈奴别部之一。
之后又有赫连勃勃筑统万城,雄霸西北。赫连勃勃死后,其国为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所破,此后匈奴彻底衰落,不再见于历史舞台。统万城也成了匈奴作为一个民族,留在时间里的最后一抹足迹。

下图就是统万城的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

剩下的匈奴子民融入汉族、鲜卑,等,民族之中,成为了今日华夏民族基因里的遗迹。

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独立的文明,彻底消亡。

那么,昔日北迁的北匈奴又如何呢?

有人说,当年纵横欧洲的匈人首领阿提拉既是匈奴之后,从欧洲人的描述来看,阿提拉当是黄种人。但想要证明匈人与匈奴的血统关系,对其文化、语言等,所要做的考证很多。

今时今日,不能妄断二者之间的联系。只能姑且认为,他们或许是有传承关系的。在欧洲出现的阿提拉,他的部族经历亚细亚的旅途,其中又与多少异民族吸收混合,则不可知矣。其部落的民族构成,他们的文化核心,与昔日的匈奴,未必会保留多少相似之处。关于这个问题,坐观君(微信号:china_2049)也看到了一些相关文章。我会专门再和同学们分享。今天就不说了,否则文章太长了。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融于汉族中,下列为一些常见姓氏:公孙、呼延、宇文、赫连、独孤、封、彭、金、盖(盖楼)等等。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的汉族中。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等等,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那么,金日磾是谁?怎么读?坐观君(微信号:china_2049)特意查了一下,读(jin mì dī)。很怪的感觉。因为这是匈奴语音,他的汉语字写成这样是意译过来,但是人们称呼他还是叫他匈奴名字,所以就这么读了。据说长下面这样。

他的生卒年为: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本名为日磾,汉武帝赐姓金,故称为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西汉元狩年间(前122年—前117年)霍去病奇袭休屠王,休屠王被杀,年仅14岁的金日磾随昆邪王投降汉朝,沦为官奴,被送到黄门署饲养马匹。后升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赐姓金,深受宠爱,以功拜车骑将军。武帝去世时,与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共同受到遗诏辅政。后元元年,揭发侍中仆射莽何罗和重合侯马通兄弟谋反有功,被封为侯,官至太子太傅,其子孙世受封侯,卒谥敬。金日磾墓,在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东侧,约100米处。


关于匈奴,今天暂时就讲这么多。如果你觉得我做的事还有那么一点儿价值,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转个账,给我打个赏。随心随意。
最后,坐观君还想说一句的是:民族这个话题很复杂。由于基本上都是没有历史记载的,必然会议有争议。所以,今天的内容绝非定论。只是供大家参考。以后看到其他的好文,坐观君会再和大家分享。另外,关于匈奴,坐观君还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好文,肯定不会一篇就完事的,这样就太潦草了。后续好文值得期待。 

匈奴国概述

匈奴,是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约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统治领域约略在现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与中国北部地区。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政权。

匈奴虽说是部落体制,但也有基本的内、外官僚制度,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为挛鞮氏,其领袖称单于,其下辖各王,统领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学界中有许多假设,但是因为关于他们的资料留到后世的并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资料,主要都是透过另一视角的中国文献,因此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议。

历史

匈奴是由许多游牧部落之间结盟,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各民族皆可被称为匈奴。但是其主体民族,学者有许多猜测。

在中国古代,游牧部落不只存在沙漠地带。在中原地带,除汉人之外,也居住许多游牧部落。周朝先祖与西戎同居,周幽王时有犬戎、山戎、戎狄等,春秋时有戎翟、义渠、大荔、乌氏、朐衍、林胡、楼烦、东胡等都可能是匈奴先祖。但当时各游牧民族,以小部落方式各自生活,未形成大型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扩张势力,游牧民被驱赶至沙漠地带。前318年,匈奴攻击韩、赵、魏、燕、齐五国军队,大获全胜,这是匈奴名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末期,游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结盟,形成跨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月氏、东胡与匈奴三大势力。此时开始兴建长城,以防备匈奴。

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取得河套地区,匈奴头曼单于率众北徙至漠北,这是中国史书上首位记载的匈奴单于。在蒙恬死后,秦朝陷入内战,中央势力衰弱,游牧民开始回到原有居地。在头曼单于时代,匈奴开始形成大型帝国,至其子冒顿时,匈奴陆续击败了月氏与东胡,向中亚草原发展,成蒙古草原上最强盛的国家。

汉朝初期,汉高祖被匈奴击败,约定以宗室女和亲,并定期进贡给匈奴。至汉武帝时期,汉朝改变政策,与匈奴进行长期战争,削弱了匈奴势力,但汉朝本身也因此面临内政上的危机。汉宣帝时,与位于南部的匈奴合作,攻击北方匈奴,南匈奴成为汉朝附庸,汉朝与南匈奴有和亲关系,王昭君下嫁匈奴,成为著名故事。

东汉时,持续采取分化策略。匈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遭到东汉击败,撤退到中亚草原,此后的记载缺乏。

在东汉末年,南匈奴逐渐恢复独立地位。西晋时,因八王之乱,南匈奴单于刘渊趁机独立,建立王朝,开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此后,突厥在中亚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这个名称,在此后于历史上消失。

地理环境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今大兴安岭。南沿秦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以阿尔泰山为界,深入中亚的咸海甚至里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为匈奴人狩猎的场地。而漠北一带,地平又少树木,多大砂,生活较不易。

气候方面,冬季比夏季还长。在冬季零下20度很为普遍。霜雪在九月上旬就己下降。在乌兰巴托一带,可达零下40度以下。一年之中,植物能生长的时间约百日。到夏天,平均温度虽为17.1度,但有时可达到34.3度。一日之中气温也相差很多,白天类似炎夏,夜间则类似严冬。

匈奴人

起源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叫做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学者一般认同,匈奴是由许多游牧部落集合结盟而成的国家,其下拥有许多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可能是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叶尼塞语系、吐火罗语族、伊朗语族、乌拉尔语系等等不同的假设,但因中国文献中只记录了很少的匈奴语,这些假设也缺少足够证据。他们可能有腾格里信仰。在欧洲历史上的匈人,可能名称来自匈奴,但是这仍然有诸多争议。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蒙兀室韦的一个分系。

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根据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这几具被分析的匈奴贵族遗体,和当代蒙古人群之间有相近血缘,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及现代土耳其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个结果是否具备代表性,学者仍然争议。

与欧洲匈人的关系

在秦汉之前,中原人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城邦国家都统称为“胡”,秦汉以后“胡”则主要指匈奴。方壮猷认为“匈奴”和“胡”都是突厥语、蒙古语中“人”(kun, Hun)一词的音译。而何星亮则认为匈奴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天之骄子。因此认为“匈奴”和“胡”来自古突厥语、撒拉语的“太阳”一词(K'yn,k'un)。

其中一种中古汉音拟构“匈奴”发音为“Hiungno”,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373年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入侵东、西罗马帝国并建立“Hunnic Empire”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脱氧核糖核酸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91年西迁至西域,151年由西域再度西迁)后从此于历史上消失再无踏足中原,和二百八十年后在欧洲俄罗斯伏尔加河东岸突然在历史上出现的凶悍游牧民族匈人在时间上吻合。但匈人和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二(或一)古民族的历史。

北史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 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奄蔡一名阿兰,与西方关于匈人灭阿兰国的记载吻合。

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或蛮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匈奴是由多民族与多人种混合结盟所形成的国家,绝对不是民族或人种的称呼。

语言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皆言“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桓宽《盐铁论.论功》却说“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此盖指汉文帝时嫁予單于的宗室女,随从宗女身边的官员中行说,教导匈奴单于左右疏记及计算畜物数目。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單于”据说在匈奴语中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單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根据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E. G. Pulleyblank)的研究,匈奴语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与阿尔泰语系语言不相符。

一是匈奴语里面有大量的词汇是以流音L开头的,在西汉的材料中有17个这样的匈奴语词汇,占研究总数的近9%,在东汉的材料中有3个,晋朝的材料中有2个。一般来说,在阿尔泰语系中固有词汇以流音r-开头的词汇根本没有,以流音l-开头的词也极少,主要包括一些拟声词和其他语系的借词。匈奴语中流音l-开头的词汇频繁出现,必然会引起匈奴语和阿尔泰语系互有联系的可能性的极大怀疑。

二是匈奴语有复辅音声母,在西汉的对音中至少有14个或可能更多这样的例子。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有些则认为是东胡、蒙古语的混合。

然而,蒲立本)引用伯希和的观点指出,多数人认为的“撑犁”这个匈奴语和突厥语之间有联系的词实际上在突厥语中产生了一个代名词形式“t?rim”,且这个词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有变体并存在不稳定的现象,说明匈奴语“撑犁”这个词可能是借词。并详细分析指出,匈奴语与任何一种已知的突厥语或蒙古语都不像,也不归属于阿尔泰语系。在其他邻近的语种中,也排除了匈奴语是汉藏语系归属的可能性。因为匈奴语是多音节语言,只有两组塞音,与汉语和藏语的三组塞音不一样,这一点也能把匈奴语同任何一种高度发展或偏离正道的汉藏语形式区别开来。虽然匈奴语同临近的吐火罗语甚至更西面的伊朗语之间可以有相互借用的现象,但没有证据表明匈奴语和印欧语系在发生学上有联系。

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语言系统,在本身发展期间可能不断吸收了其他种族的语言,并或浅或深地影响到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汉代,匈奴语为西北各种氏族中最为通用的语言,所以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国时,还带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为翻译。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雑;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也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政治

匈奴的官制,《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其中《汉书》全抄《史记》,《后汉书》则加以补充内容。内容如下: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 《史记.匈奴列传》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异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常与單于婚姻。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主断狱听讼,当决轻重,口白單于,无文书簿领焉。”

——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除了这些王号和官号,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这些王侯地位如何,不很清楚,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还可知其大略。

匈奴以单于为中心,大致上分割成左右两翼。左贤王即左屠耆王,控制帝国东侧,地位高于其他诸王,仅次于單于,是單于的继承者,常以單于太子当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于后连续5任單于皆由其弟担任左贤王。右贤王则控制帝国西方。

阏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單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阏氏,也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阏氏、颛渠阏氏、大阏氏、第二阏氏、第五阏氏等等。在众多阏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阏氏”,胡三省则以为“颛渠阏氏,單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阏氏”。

阏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單于的阏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阏氏随军在旁。

经济

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其中以橐佗、驴、骡、騊駼驒奚作为骑乘牲畜。

在饮食当中,肉、乳品尤为普遍,有时会食用鱼类。逐水草而居,其生活地点常随着季节转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无论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帐幕,需以木条作柱梁。并使用各种陶器及金属器。

匈奴人不仅有耕田产谷,还建有谷仓来藏谷。除在本部耕种外,在西域还有骑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交换,以牲畜去换取奢侈品。常与汉人互市交易,并将汉人物品转买运到西域各国并包括罗马帝国,在汉对西域通道中断之时尤为如此。

人口

根据对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困汉太祖刘邦于白登山(今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以五口出一介卒,则匈奴人口应当在150万至200万之间。附汉的南匈奴部众为四、五万人,在单于屯屠何在位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增加到户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而刘渊在并州起兵时,并州匈奴总人口约35万。

军事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弯弓引矢,骑兵皆有坚固的盔甲。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再配上御马工具——马笼头和马鞍,大大增强匈奴军队的战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宗教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与宗教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相当迷信。

匈奴每年有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每年三次集会的日期,《史记》说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汉书》为正月、五月及九月,两者皆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会是个小集会,参加的人是匈奴诸长。五月的大会最富宗教色彩,参加的人数很多,不限于诸长,主要是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会则是为秋天收成而感谢天神的集会。

由于匈奴的统治者会在每年的第五个月(仲夏)于“茏城”设坛祭祀祖先、天地和众神(见《史记》)。所以中国的一些学者试图把匈奴人的这个“茏”解释为汉人的“龙”,并认为匈奴的主神是一条龙。然而日本知名的汉学家泷川龟太郎指出中国学者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匈奴的“茏”实际上是一个意义未知的汉字古汉语音译词,与中原华夏汉人的“龙”无关,但匈奴语的发音又和古汉语“龙”相同。基于这个原因,古代中国的史官在记载的时候,会增加“艹”字头或者“?”(竹)字头写作“茏”或者“笼”,来和中原华夏汉人的“龙”加以区别。泷川龟太郎的这个观点被加拿大著名的汉学家蒲立本所赞同,并写入他的著作《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一书的附录中。

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

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很为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后,需要享用金银衣裘以及女人。

在战争时,匈奴人还相信各种巫术。其内容如下: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丏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彊,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釜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釜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侯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 《汉书.西域传》渠犁国条载汉武帝诏书

匈奴还有饮血以为盟誓的风俗,盟约的仪式很严肃,既是一种盟誓,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社会制度

匈奴社会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目前全球学者尚无定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作战,把俘掠来的人口收为奴婢。匈奴贵族死后,他们的“近幸臣妾(奴婢)”从死者多达数千、数百人。中国学者马长寿和林干均主张“奴隶制”一说,他们相信匈奴社会拥有过庞大的奴隶队伍并各自对奴隶的数目进行了推测。但在迄今发现的所有匈奴墓葬中,包括呼尼河畔和诺音乌拉已发掘的匈奴高级贵族墓葬中,并未发现“人殉”的现象,仅有一些墓穴发现了多条辫发。这是否可以作为匈奴贵族拥有过大批奴隶和“人殉”的某种物证,尚待进一步的发现与研究。也有学者不同意匈奴社会处于奴隶制的说法,而认为匈奴社会处于半家长制半封建制社会。

匈奴单于列表

统一时期的单于

头曼 → 冒顿 → 老上单于 → 军臣单于 → 伊稚斜单于 → 乌维单于 → 儿单于 → 呴犁湖单于 → 且鞮侯单于 → 狐鹿姑单于 → 壶衍鞮单于 → 虚闾权渠单于 → 握衍朐提单于

统一时期不被视为正统的单于

右谷蠡王 · 左大将

第一次分裂时期的单于

呼韩邪单于 · 屠耆单于 · 呼揭单于 · 车犁单于 · 乌籍单于 · 闰振单于 · 郅支单于 · 伊利目单于

再统一时期的单于

呼韩邪单于 → 复株絫若鞮单于 → 搜谐单于 → 车牙单于 → 乌珠留单于 → 乌累若鞮单于 →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 → 乌达鞮侯 → 蒲奴

王莽所立的单于

酰谐屠奴侯 · 孝单于 · 顺单于 · 顺单于 · 须卜单于

北匈奴单于

蒲奴 · 优留单于 · 北单于 · 於除鞬 · 逢侯

南匈奴单于

落尸逐鞮单于 → 丘浮尤鞮单于 → 伊伐于虑鞮单于 → ?僮尸逐侯鞮单于 → 丘除车林鞮单于 → 湖邪尸逐侯鞮单于 → 伊屠于闾鞮单于 →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 安国 →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 → 万氏尸逐鞮单于 →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 →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 → 南庭虚位 →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 → 伊陵尸逐就单于 →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 → 呼征 → 羌渠 → 持至尸逐侯单于 → 须卜骨都侯 → 南庭虚位 → 呼厨泉 → 南庭虚位 → 刘渊

不被视为正统的南匈奴单于

薁鞬左贤王 · 车纽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单于

贺赖头 · 曹弘

后代

1世纪—2世纪时的南匈奴内附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逐渐黯淡,与汉族混同。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下列为一些常见姓氏:先、聂、靳、安、盂、毕、隗、郁、次、郎、郭、李、张、陈、范、赵、乘、王、郝、高、都、马、冯、秦、曹、伊、董、成、武、韩、黄、彭、刘、陆、路、姚、伏、封、兰、金、公孙、何。

义渠(渠)、乌氏(乌、邬)、挛鞮(虚连鞮、栾)、呼延(呼衍、呼、胡掖、胡)、须卜(卜)、乌洛兰(兰)、丘林(乔)、隆(龙)、唯徐(徐)、仆固、滹毒(夫、复)、浑(昆)、稠(周)、沮渠(且渠、大且渠、渠、沮)、当于(当)、栗藉(利)、奥鞬(欧)、尸逐(史)、尸寇鞮(寇)、尸末螣(末、莫)、吟乐(乐)、贺兰(贺赖、贺)宇文、綦母、赫连(铁弗、铁伐、弗、杜)、驹连(驹、车)、费连(费)、破六韩(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韩)、万俟、拔列兰(梁)、黜门(楚)、独孤(刘)、贺遂(贺悦、贺术、忤城、贺)、盖楼(盖)、娄邱(娄)、仇末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