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多少钱一斤:艺术奇珍——缂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7:58

艺术奇珍——缂丝

苏州五中    张长霖

前一阵子,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叫做《十万人家》的电视连续剧,里面提到了一种丝绸艺术奇珍缂(音同“刻”)丝。这就造成一个误解,一位缂丝工艺的传承是在浙江南浔。其实不然,缂丝工艺的正宗传承地是我们苏州,缂丝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代表人物是苏州的工艺大师王金山。

缂丝是与刺绣、牙雕、玉雕并列的中国四大特色工艺,只不过与另外三种工艺相比它的知名度要低得多。缂丝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缂丝又被称为“刻丝”、“克丝”或“尅丝”,字不同音同。旧时又有“长刻丝”、“刻丝作”、“刻色”等说法。缂丝在海外还有其他名称如“缀锦”、“缀织”、“织成锦”等。古代字书《玉篇》说:“缂,织纬也。”说明缂丝是织品,而不是绣品。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工艺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在楼兰古城遗址和马王堆都发现了使用“缂”的工艺的丝毛织品,且十分精美。说明“缂”的工艺的历史应该更加久远。缂丝工艺到唐宋时期已经高度发达,靖康之后,南宋小朝廷迁都杭州,缂丝工艺也在南方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苏州(吴郡)名工巧匠沈子蕃的作品至今还保留在故宫博物院。元代的缂丝作品多为线条较粗犷的佛像,如释迦牟尼唐卡。到了明代,苏州的缂丝已经可以表现名画了,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后,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红楼梦》中“晴雯补裘”的雀金裘应该就是这类工艺品。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控制,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之一。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以及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缂丝在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缂丝工艺在解放后得到了保护和发展,1963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王金山等三位高手,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故宫复制宋代的缂丝作品。王金山在故宫里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和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复制作品真假难分,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从此也奠定了王金山在缂丝界的地位。改革开放后苏州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黄桥、陆慕缂丝厂,称为五大缂丝龙头厂,一时从业人员超过一万,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当时缂丝的主要产地除苏州外还有南通和杭州。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传世之作,如摹缂张大千的《花鸟》、范曾的《东坡吟啸图》和《简笔高士》等作品。

现在,缂丝行业略有萎缩。目前缂丝的生产单位只有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南通三和经贸)、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和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以及吴县光福、黄桥、甪直等地的王嘉良、过焕文、吴文康、陈晓君等几位民间艺人的个体活动。

1992年王金山大师的千金在我的年级就读,当时与王金山先生有过交谈。可惜我终是外行,无法真正领悟缂丝的精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