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科技学院函授:唐卡、缂丝、刺绣--艺术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36:17
 唐卡、缂丝、刺绣--艺术鉴赏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
  缂丝是一种织法极其特殊的织花织物。这种工艺是按着花纹轮廓和颜色交接的边缘不断换梭,其织花纹的彩纬,只与织花纹的经线交织,而不与织地的经线交织。反之织地的纬线,亦只与织地的经线交织,而不与织花纹的经线交织,故纬线不贯穿全幅。缂丝是著名的丝织艺术品,在织物中极为珍贵,体现了中国手工艺者的聪明和才智。
  刺绣是以彩色丝线在布帛之上用针刺制而成纹的,为我国重要的手工艺品之一。刺绣工艺起源于史前时期的帝舜时代。汉代已有宫廷刺绣,从那时起,刺绣即已成为闺中绝艺。特别是明清时期,民间先后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地方绣,各具地域性艺术风格和特点,将我国刺绣工艺推上了巅峰,其成就蔚为大观。 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现已成为海内外文物收藏的新热点。

唐卡的分期  

  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滥觞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前宏期。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4种根本显色绘成。人物造像几乎全裸,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宏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犍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汉地通用的“福”、“寿”之类吉祥词绘干画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释迦牟尼佛像

48×54厘米
估 价:RMB 60000

  此幅为阿里地区唐卡,绘制精细,画面严整、庄重,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释迦牟尼佛像

66×75厘米
估 价:RMB 80000
  唐卡是藏区特有的绘画艺术,象征性深奥,装饰性很强。元代唐卡流传下来的不多,此幅描绘的是释迦牟尼说法的情景,极为珍贵。 唐卡的画派和地区风格  

  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流传,唐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藏区很多地方出现了师徒相承、父子相承的专业画师队伍。绘画技艺也更加成熟,形成一些画派。门者画派是门乃屯珠的“门派”,以及他同学群则青木的“青派”和席巴活佛的“席派”三派综合而成的画派。它的特征是:构图简明扼要,朴素无华,不追求太多的图案和装饰;色彩上不重渲染只有浓淡变化,画面韵律极强。
  门萨画派是16世纪由画家萨托罗松在门者画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新画派。画风开始倾向人物造型夸张,且构图宏大,注重图案装饰和色彩饱和,高原特色极强。这种风格深受寺院高僧的喜爱。
  嘎玛贡画派是16世纪盛行于西康地区的一种画派,由于西康在地理上与汉地接壤,因而形成了一种深受汉地艺术风格影响的新唐卡艺术,史称“旧嘎玛贡”画派。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又创立了“新嘎玛贡”画派,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其手法是施用大片的金色,用莲花、山水、走兽及吉祥物组成背景;用各种富丽堂皇的精细图案装饰衣袍、供器;用重彩烘山托云,不显笔痕;人物则多以重金勾描,金碧辉煌。
  唐卡也有按地区来划分的,分为3种地区风格。藏中地区,深受印度和汉地书风的影响,并较多地保有藏地古老书风;构图严谨,笔力精细而遒劲,专色凝重,风格华丽。藏西地区,受尼泊尔书风的影响较大,常用“三折式”的美妙动人的体态,不用山水,而以许多圣众围绕主尊。藏东和康区,则大胆地吸收汉地绘画风格和技艺,讲究笔墨情趣和人物的内在神韵;注重经营位置,留有一定的空白;一般设色比较淡雅而富于变化。而青海省东南部以吴屯艺术为代表的唐卡,却设色艳丽,很富装饰性。

唐卡的绘制  

  反映教礼、教规的唐卡,常见的是坛城图、六道轮回图、十全自在图,格鲁派戒律表、九宫八卦图、八大佛塔和各佛菩萨等。最常见的是“八吉祥图”(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腾幢、金轮),还有“吉祥八物”(镜子、奶酪、长寿茅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黄、黄丹、白芥)。另有七政宝图形及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唐卡中,除了绘制宏伟的建筑群,还描绘寺院及其兴建原因、修建情景和建寺过程中降魔的神话故事,有的还绘有寺院落成后的盛大庆典场面。西藏民族类唐卡是以藏民相关内容为题材,包括他们的历史地理、神话传说、藏医药、天文历算等;还包括四大洲及风火水土图、须弥山图、西藏人的起源图、金城公主进藏图等;吉祥四瑞图也是藏族僧俗喜爱的唐卡题材。某些反映西藏历史的唐卡,常常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或连环图书的形式,每一页书面批注少量文字。如《八思巴传》医药学唐卡,分人体解剖图、药物图、器械图、尿诊图、脉诊图和饮食卫生防病图等,是根据著名医学家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著作《四部医典》的内容绘制的,共79幅,还有1幅西藏历代名医师承图,共计80幅。天文图最著名的是《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用12种动物(牛、羊、马、鱼等)各代表一个星球,各按一定的轨道运行。这与古代汉地把天体分割为十二宫是完全一致的。历算唐卡是藏族历算家根据文成公主带来的历算书、图表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种藏历推算法叫“黑算”。


苯教佛像

94×66厘米
估 价:RMB 5000

  此幅描绘的是苯教佛,具有明代唐卡的典型特点,属于康区作品。


普巴金刚像

67×52厘米
估 价:RMB 3000

  普巴金刚是金刚萨埵为降伏大力鬼神而显现的愤怒身,宁玛、萨迦派尤为重视.属于康区作品。


金刚手菩萨像

57×41厘米
估 价:RMB 1500

  金刚手为大势至菩萨的愤怒化现,属金刚部,统辖一切金刚护法。此唐卡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强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属于康区作品。


菩提塔
清初
43×27厘米
估 价:RMB 1500

  此幅是西藏作品,属格鲁派供奉的唐卡。两侧藏文,左译为顶礼洛桑图丹吉美坚措,右译作顶礼阿旺根郭桑吉坚措。


宗喀巴本生故事(十一件)

44×63厘米
估 价:RMB 15000

  此套唐卡用绘画的语言描述了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自降生、出家、改革西藏佛教至创大愿法会、倡建噶丹寺等80个生平故事。唐卡中坐于中央主位者即宗喀巴,天杆上均有墨书藏文序号及摆放位置,属于藏区作品。


白度母像
清中期
43×30厘米
估 价:RMB 1200
  此幅白度母像是西藏作品,继承了元代唐卡的风格,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唐卡的种类  

  唐卡的种类依其所使用的材质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笔绘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织锦唐卡、版印唐卡等。笔绘唐卡多数绘在画布上,少数是在绢框和纸面上绘制的。这种唐卡,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作画时用碳笔打稿,再平涂、渲染上色,使用的色料非常考究,采用石黄、石青、石绿、赭石和朱砂等的矿物颜料;然后勾线、铺金压线、开眼、整理、装衬开光。
  刺绣唐卡是运用锁绣、网绣等手法,以各色丝线绣成,分为高绣和平绣。高绣是用各种颜色绸缎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状,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然后用丝线绣制,颇有立体感,大都由深色背景衬托,通常流行于青海塔尔寺一带。平绣就如一般汉地的刺绣,成平面图像,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贴花唐卡俗称堆布绣,方法是先画好纸稿,再描绘到各色绸缎上,然后剪下,继而拼凑缝接在一张大的底布之上,在各寺院中晒大佛所用的巨大唐卡,基本上都是用此方式做成。
  缂丝唐卡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织成的,而且颜色正反两面相同,但图案左右相反。人们视之如雕镂之像,风貌典雅。织锦唐卡乃是使用织布机器,以绸缎为底子,用各色丝线为纬,利用经、纬线来回穿梭织成作品。
  版印唐卡是一种印刷着色唐卡,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或朱砂为颜料印于薄绢或细棉麻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用以满足僧俗对唐卡的大量需要。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色彩辉映。在西藏山南的昌珠寺,就有一幅《观音菩萨静息图》珍珠唐卡,用了两万颗珍珠和松耳石等,高五尺,宽三尺,弥足珍贵。

唐卡色彩揭秘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约分为红、黑、蓝、金、银5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施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类题材,有吉祥喜厌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有日寸画面底色还随“地界”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红色为主;随着中间夹侍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蓝的底色。此外,由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愤怒相),也常常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刺鼻取血画唐卡  

  唐卡艺术的迅速发展,还与吐蕃赞普和上师们的积极参与和提倡分不开。如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记载,吐蕃王朝的开创者松赞干布(617-650)曾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像时,将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无独有偶,明洪武十一年(1378),格鲁派创始者宗喀巴大师也曾刺鼻取血,为盼儿归乡的慈母画了一幅自画像和一幅狮子吼佛像。许多教派的高僧活佛,本身就是画家,他们身体力行,为推广唐卡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释迦牟尼神变图

91×62厘米

  此为一幅刻版印刷唐卡,是绘画、雕刻、印刷和着色的综合艺术品。中间是释迦牟尼,四周是他以神通变异的方法降伏外道、使其皈依佛法的情景。布达拉宫藏。


朗久旺丹图

69×46厘米

  朗久旺丹,意为十权,也就是佛经上所说的自在之权。《时轮经》所描写的自在之权有十种,即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解自在、受生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和法自在。此幅唐卡把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再把这十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并用红、黄、蓝、白等颜色填写。这是种组合图案绘画艺术,西藏很多场所都能见到,既是美丽的装饰,又有宗教精神的含义。布达拉宫藏。


十八罗汉组画


  此幅属于高绣唐卡,用各种颜色绸缎剪成十八罗汉像,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然后用丝线绣制,颇有立体感。


刺绣红夜摩唐卡
明永乐
330×210厘米
估 价:RMB 32375420

  此幅御制巨型刺绣佛画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极为珍稀的瑰宝,以红夜摩驱除邪魔为题材。中央的红夜摩怒目圆睁,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足踏穿虎皮的死亡之神。画中佛像的刺绣采月了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上了极细的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其复杂纷繁的绣法,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姿的纹理。


十八罗汉组画


  此为组贴花唐卡,描绘的是十八罗汉的故事,工艺极其精美。    缂丝  

  缂丝属于纹织物,是一种手工艺术品。它的织法既不同于一般的织花织物,也不同于织锦和刺绣,而是一种织法极其特殊的织花织物。缂丝是通经断纬、俨若“雕镂之像”的单层平纹织物,亦用单层平纹组织织花。
  缂丝织物发展于周、汉、唐,而成熟于宋。宋代缂丝盛行,多用作装裱书画和生活用品,亦有摹缂书画者,如《缂丝紫鸾鹊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北宋的缂丝技法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缂丝织造方法,并有所创新,出现了“长短戏”的调色方法,使深浅相互穿插产生色彩“空间调和”的晕色效果;这是缂丝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南宋是我国缂丝的黄金时代。缂丝产品有些已从装饰性日用品发展成为纯欣赏性的独立艺术品种,出现了以名人书画为粉本,按图稿直接挖织的观赏性作品。如朱直柔、沈子藩、吴煦等缂丝名家,把以往纺织工艺所能表现的绘画作品,用手工细致巧妙地缂织出来,凡过去著名书画无不有缂丝副本。元代现存的传世缂丝作品不多,其代表有北京故宫所藏的《缂丝东方朔偷桃图》,基本是继承宋代技术而做,未有新的举措出现。
  明清两代,缂丝工艺非常盛行。不仅民间缂织发展迅速,而且在苏州还建立了织染局,专门为皇宫缂织服饰用品,其数量大,品种多,为历代之冠,仅北京故宫藏明清缂丝织物,就有一万佘件。清代缂丝,多做于乾隆时期,缂织技术极为精巧、牢固,用丝细匀、紧密、齐整,为前代所不及。为了追求原作的笔意,不仅使用灵活多变的各种染色方法,而且还在作品的毛体花纹上用彩笔局部加绘,有时还加绣,以绣补缂,是明清两代的创意,其代表作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缂丝花卉册》和《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

缂丝织造的方法与特点  

  缂丝是一种装饰性、欣赏性极高的工艺品,它采用其特有的各种不同的戗色方法缂织花纹,使花纹高雅,富有笔意,并具有很强的质感。其缂织的方法主要有3种:其一为搭缂,多用于花纹边缘的垂直处,使不相连属的断痕互相连属,从而缩小断痕的距离,是弥补断痕裂缝的一种方法。其二为构缂,多用于花纹边缘,用另一种色线构缂出花纹的构边线,从而使花纹更加清晰。其三为戗色法,多用于织花纹的细部,用两种以上的彩线互相穿插配织,使花纹色彩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自然变化,而达到晕色效果。为了艺术效果更加逼真,富有立体感,在织造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戗色方法,如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渗和戗等,使得花纹色彩变化自如,运梭如运笔,色彩斑斓如“填彩”,能和刺绣相比美。我国的缂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北宋时,缂丝工艺比较简单,有平缂、构缂、搭缂、掼缂等;缂丝无论粗细,皆缂织而成,无一有着笔之处。南宋时,在继承北宋缂织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创造了“缂鳞”法、子母经和调合色阶的合花线,以及用彩笔染色的补色法。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各种缂织方法皆具备,还发明了以绣代缂的补绣法。至此,我国的缂丝技术已发展到不仅能与书画相比美,而且在细腻的质感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境界。因缂丝的织造技术极高,极费工费力,故工艺精湛的缂丝极为珍贵,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声誉。


缂丝祝寿图

166×86厘米
估 价:RMB 40000-60000

  缂丝织祝寿景象,画面复杂,人物繁多,工艺精美绝伦。


云龙纹缂丝

122×69厘米
估 价:RMB 45000~100000

  缂丝织云龙纹图,纹饰华美高贵,为缂丝中之精品。


缂丝岁朝清供
民国
102×55厘米
估 价:RMB 5000

  此幅画面繁杂中见秩序,色彩鲜明表现丰富。


米芾题《长春图》
北宋
38×245.5厘米
估 价:RMB 7000000-10000000
  缂丝质地,上有鉴藏印:干(圆玺)、双龙(方玺)、秋壑图书、群玉中秘、淮阴龚开、学古文艺、御府宝绘、益王图书、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贞节堂印、辛未进士。    刺绣  

  刺绣是以彩色丝线,在布帛之上用针刺制而成的手工工艺品。我国刺绣工艺起源于史前时期的帝舜时代。明清两代,在民间先后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顾绣、苏绣、广绣、湘绣和蜀绣。

鲁绣、顾绣和苏绣  

  鲁绣,亦称“衣线绣”,是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双股合捻的衣线为绣线的刺绣品。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顾绣,指代表顾名世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顾绣自进士顾名世的长子顾汇海之妻缪氏开端,到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时的绣品最珍贵著名,被称为“韩媛绣”。顾氏后代,继承韩希孟的绣法,专门刺绣各种花鸟走兽的画幅、册页和手卷等陈设性赏品。顾绣最大特点是,以素绫作底衬,以染铺绣,以线代笔,构图丰满,景物浓淡有致,空间层次清晰,绣面生动逼真,古朴高雅,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苏绣,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苏绣先是继承和发扬了宋代绣画的传统,讲究以针代笔,突出针法效果;绣工细密不露针迹,丝理圆转自如,绣面平服;配色采取同类色或含灰对比的退晕法,色彩沉静雅洁。其针法丰富,有40余种,主要以针针重叠、不漏针的套针和线条排列均齐、层层衔接的戗针为主。后又吸收了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黄缎彩绣连年有余凳垫


估 价:RMB 1000

  此凳垫以黄缎为地,上彩绣连年有余图,寓意吉祥。


蓝缎彩绣五子登科凳垫


估 价:RMB 1000

  蓝缎质地,上彩绣五子登科图,五子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富于生趣。


苏绣大吉图绣片(一对)

34×105厘米
估 价:RMB 20000~30000

  绣片以白绢为地,质地讲究。满绣紫藤、月季等花卉和公鸡图,取“大吉”寓意。色彩艳丽富贵,绣工流畅细腻。


鲁绣人物

长60.5厘米
估 价:RMB 1000
  绣片图案以人物为主,兼以花乌、亭阁,构图严谨巧妙,色彩富贵华丽,绣工精致细腻。   广绣、湘绣和蜀绣  

  广绣,亦称“粤绣”,泛指广东刺绣品。广绣最晚起于明代,清代晚期流行较广,出现了许多佳品,如衣饰、插挂屏、荷包扇套、绣画等刺绣品。广绣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纳纱绣,尤其是纳纱绣,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而绒绣则最著名,清代时已大量出口。广绣常以民间喜爱的孔雀开屏、杏林春燕等为题材,构图丰满,形象逼真;施针简快,针线重叠隆起;配色鲜丽明朗,光泽炫目;并常用孔雀羽线、捻金线配合绣花,花纹生动活泼,风格热烈潇洒,以物施针,是其他艺术作品难以相比的。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地方绣。19世纪末,长沙设立了第一家自制自销的吴彩露绣坊,此后湘绣逐渐出名。其作品特别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效果,一般采用套针、正便、齐针等技法绣制,花纹图案风格典雅,类似国画之味道;用色比苏绣浓,但又不如广绣艳。绣品大部分是插屏、挂屏心,图案以竹石、花鸟为多,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
  蜀绣,亦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是在当地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明代顾绣艺术的长处而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刺绣产品。其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技艺,绣制被面、枕套、衣物、鞋面等日用品。蜀绣以针层严谨、针脚平齐、色彩明快为特色;花鸟虫鱼、人物山水均可入绣,题材广泛,尤以绣鱼为佳。构图简练,层次淳厚,绣品以厚重工整、色彩鲜丽、又有针工的装饰而著称。


红缎平金彩绣寿帐

340×180厘米
估 价:RMB 45000


五彩绣文一品仙鹤方补(一对)

22.5×20.5厘米
估 价:RMB 800
  方补上织五彩绣文,正中各有一只欲飞仙鹤,为一品官宫服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