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水笔怎么用:如何提升“道德血液粘稠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3:40
近来,“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禁止男教师与女学生独处”“550万元药费”“女大学生自愿卖淫”“围观强奸、喝彩跳楼”“低胸、身体写作”“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令人目不睱接的“怪现状”,让人们开始怀疑:难道,我们这个曾经以民族传统美德而自傲的文明古国,竟然已深陷于道德危机之中?
崔永元说:“我不是有什么道德洁癖,我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线。”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则撰写了《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一文,将如何重建社会道德这一问题推到了前台。
在种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屡见诸报端之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怎样深入社会人心?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如何在中国社会之中推行?中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
谁的道德在受到置疑?
● 从“十大荒唐禁令”说起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帖子,叫作“国内十大著名荒唐禁令”,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中小学教师严禁奸污猥亵女生”,有“严禁用公款打麻将”,有“海关官员不得庇护走私”,还有“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辆”,还有严禁销售假药、严禁向患者索要红包等。醉酒驾车本是一种违法行为,却需要在内部纪律中加以重申,而教师奸污学生、公款赌博、庇护走私、销售假药等不言自明的底线性规则,却需要郑重其事做出规定。
点此查看:“十大著名荒唐禁令”全文
● 哪些人在面对道德质疑?
医生的道德
“强盗通常只在晚上作案,医生却全天候抢钱;你把钱交给强盗是为了活命,你为了活命而把钱交给医生;强盗作案时把自己打扮成魔鬼,医生抢钱时把自己伪装成天使……”
医疗事故、红包医生、冷漠态度,使民众忘记了“医生”这个概念曾经给人带来的温馨和安慰。
腾讯相关专题:医生的道德
知识分子的道德
“老师”“教授”这些本应神圣的称呼现在却都变了味道,而且还常常与猥亵、剽窃及金钱交易牵连到一起。而他们的学生,也屡屡爆出卖淫和考研交易等诸种丑闻。在某些知识分子中的害群之马身上,我们找不到社会寄托在他们身上的责任感、为人师表、甚至羞耻感。
相关:教授频频涉嫌抄袭 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教师猥亵多名女生 学校领导警告不许声张
官员的道德
在“腐败定论”“无官不腐”成了社会公认的概念的今天,官员腐败、收受贿赂等等都已不是新闻。在人们眼中,官场是个大染缸,谁进去了,都难保清白。当“官员上街,人人喊打”之时,可以想见,“公仆”和“主人”的对立又到了何种程度?
相关:一个普通公民眼中的“八耻官员”
落马贪官的九大"至理名言"
● “性自由”有没有底线
 
卫慧等人的“用身体写作”曾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道德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再加上木子美的出现,更使传统道德陷入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逼问,传统的道德,到底有没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不是可以无休无止地予以突破?当越来越多的“一夜情”、“一夜性”出现时,当越来越多的“卫慧”、“木子美”不断涌现时,这样的追问不是毫无意义的。>>>
● 我们身边的道德“小事”
面对落水的儿童,有人先开口讨价还价;当有轻生者欲跳楼时,人们拿着望远镜看热闹,并发出“快跳,我们等不急了”的催命的呼叫……>>>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民警叔叔的手里面……”这首歌很多人都会唱。但记者调查中发现,所谓的“拾金不昧”已经被大多数的人所鄙视,而且他们还都有各自“圆满”的解答。>>>
尊老爱幼也是传统美德,最明显的就是让座。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调查者把“让座”改成了“有条件让座”。换言之,并非所有的情况下他们都会让座。>>>
诚实,有时是一种不必要的东西。不少网友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在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最近的一次调查中,16%的沪上青少年被访者认同“在马路上捡到1000元钱后私占私分”,46.1%的青少年甚至赞同“诚实就是吃亏”的观点,还有一成多青少年对一些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持认可态度。>>>
[我来说两句]
道德危机感源自何方?
● 公众冷漠源于人际距离疏远?
陈壁生: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见到“见死不救”的例子,我觉得很难对冷漠的公众进行道德谴责。在城市里,每一个人都是路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合理的利益计算。比如看到抢劫,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快速走开,这种动机是非常简单的,没有一个个体能够单独面对持械的抢劫者,人已经被分化为原子式的独立的个体,路人与路人之间,不可能产生相互帮助,在危难中相互救济的那种感情,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在于人们的社会冷漠。>>>
● 机会主义原则导致底线失守?
孙立平:在改革过程中被奉为圭臬的机会主义价值观,无疑使社会生活的底线失去了最后的防守能力。
在这种机会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中,没有任何原则是神圣不可动摇的,能否得到眼前的利益就是最高标准,为了这种眼前的利益,即使破坏了原则和程序也在所不惜。甚至完全没有破坏了原则和程序也是一种代价,甚至往往是一种更大的代价的概念。更有人自以为得意的将其称之为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 反传统掏空中国人的心灵?
秋风:人们可以摧毁所谓的旧道德、旧宗教、旧文化,却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科学地建立起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人的理性设计能力是有限的。道德、宗教、文化是无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智慧是任何一代人、更不要说一群自认为已经发现了历史进步的方向、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所能比拟的。抛弃旧道德、旧宗教、旧文化是容易的,但没有人能够聪明到建构出替代它的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
● 社会机制的缺陷使道德让位于利益?
学者秋风认为,政府权力的扩展,导致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被官本位和行政化所控制。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使人们渐渐丧失了独立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让这种恻隐之心变成公益活动的社会机制,却无法在现有的体制中发育。人心变得冷漠,实际上是缘于权力的限制和控制。此外,官商结合的腐败现象,也扭曲了商业活动:财富成了衡量一切的指标,人心也自然趋向了算计与唯利是图。>>>
[我来说两句]
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 何怀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在一篇文章中言道:底线伦理不是高深的学问,玄妙的推理。其中所说的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是说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例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君子爱财”,也应“取之有道”。>>>
● 崔永元:道德底线不能低于法律底线
在一次演讲中,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不是有什么道德洁癖,我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线。比如你是医生,我给了你红包,你做手术时就应该认真些,不能把纱布放在我的肚子里。但是现在不是,拿了钱还会不小心把纱布留下;再比如你绑架,问我要钱,我给了你钱你一定要把亲人还给我,你不能拿了钱又把人弄死。我们现在都堕落到什么程度了?低于法律的底线了,就是这个都算过高要求。
● 袁晓明:“底线”是道德标准的下滑
为什么许多中国人对收红包这样的非道德行为要以修正的道德底线来合理化?以我看来,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公众觉得无力改变还不如接受,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了,最坏把红包算进医疗成本;二是收红包一方也觉得收红包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只要给人办事就对得起良心。因此,送、收的两方面一起认可了收红包办事的道德底线,其实是修改了道德标准,这无疑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上的下滑,送的一方有责任,但收的一方却有更大的责任,而更需要拷问的是造成如此下滑的制度环境。>>>
[我来说两句]
寻回失落的道德
● 从“以德治国”到“八荣八耻”
2001年,江泽民在与参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提出了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人民日报》 (2001年01月11日第一版)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社会树立了新的道德准则。
● 孙立平: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
当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被破坏的时候,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当道德无力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时候,它在小人物的面前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就像一个把饭做糊了的小媳妇一样。相反,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本上得到维护的时候,道德的力量也会强大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本身是不能单打独斗的。>>>
● 李隼:让法律去冲锋陷阵?
现实社会中,这些道德底线,已经具象化为法律的要求。广义的道德包括法律,法律是底线的道德。而我们俗称的道德,是法律之上的规范准则体系。因此,一切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也必然是违法行为。“底线下沉”现象与其寄望于道德救赎,还不如让法律去冲锋陷阵。>>>
● 杨雄:让“潜规则”来调节
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底线,道德则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上线。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在道德与法律之间还需要有一个环节来进行调节,作为法律与道德的补充——这一环节可以定义为社会的“潜规则”。
何谓“潜规则”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捡到了100元钱将它交还于失主,失主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给你其中的5%或10%作为回报。这个“约定俗成”就是“潜规则”,可以通过国家政府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实现。>>>
● “仁义礼智信”是医治道德的良方吗?
正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今年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反方:儒家话语的复兴对社会道德的重建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觉得,首先的问题应该是“儒家到底是什么”,是指哪一方面的儒家,谁理解的儒家?儒家是在一个简单社会、乡土社会、熟人社会中成长的道德体系,在近代以前,它一直只是对那种乡土社区有效,而它怎么可能直接施加、运用于当前社会呢?在城市里面要用儒家学说来挽救道德危机,不啻于用东海之杯水,以救西山之车薪。>>>
如何提升"道德血液粘稠度"
“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全国人大代表、升华集团董事长夏士林等向正在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建议,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提升“道德血液黏稠度”。…[详细]
应该说,这个建议是人大代表的呼声,也的确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正如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所言,如今一些人身上没有“道德血液”,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可以说,道德失范让人痛心疾首,提升“道德血液黏稠度”刻不容缓。
如果不能教人行善,至少先做到不逼人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