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岛康介:孔子去世为何没得到“国葬”待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01:01

孔子去世为何没得到“国葬”待遇?

丁启阵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会有人慷慨大方地赠我一顶“标题党”的桂冠,嗤我以鼻,曰:假设历史,无聊之极。

其实,这不是我假设的历史问题。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已经有文献记载,曾经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西汉刘向《说苑》卷第五:

 

季康子问子游曰:“仁者爱人乎?”子游曰:“然。”“人亦爱之乎?”子游曰:“然。”康子曰:“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仲尼之死,吾不闻鲁之爱夫子,奚也?”子游曰:“譬子产之与夫子,其犹浸水之与天雨乎!浸水所及则生,不及则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时雨,既以生,莫爱其赐。故曰:譬子产之与夫子也,犹浸水之与天雨乎?”

 

旧署孔鲋《孔丛子》(专家考证,孔鲋不是真正的作者。据《汉书·艺文志》未见著录和三国曹魏王肃在其著作中提到这书这两点,可知它的撰写年代当在东汉末年至曹魏之间),其中《训纂篇》,子思回答县子提问,引用子游的话,跟这个记载大致相同。

季康子即季孙肥,是鲁国大夫(正卿),子游是孔子的入室弟子,得意门生,孔子对其文学(辞章学术)方面的造诣赞赏有加,将其名列“孔门弟子文学榜”榜首(位于其后的是子夏)。

如果《说苑》和《孔丛子》的记载是有事实依据的,那么,通过子游的话,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孔子尽管生前贵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有众多弟子出将入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名望。但是,孔子去世的时候,并未得到像郑国宰相子产那样的“国葬”级哀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411日,鲁国国君鲁哀公发表了一篇哀诔短文(追悼词),称孔子之死,使他感到孤独,提不起精神。结果遭到了孔子高足子贡的批评,说鲁哀公在孔子生前没有任用他,死后却写诔文哀悼他,是不合礼节的。孔子之死,他的弟子们是有悲伤表现的。孔子下葬后,所有弟子都服丧三年,三年期满,相互哭着诀别,其中子赣继续住在墓旁,满六年后才离去。后来,又有弟子和景仰孔子的鲁国人共计一百多户,到孔子墓旁边造屋定居,成为一个村子,取村名为“孔里”。

比起子产死后,国人无论男女,都拿掉身上的装饰品,在大街小巷哭泣,三个月内停止娱乐活动,孔子的死后境况实在有些冷清。在孔子被推后代中外人士尊为“至圣”(圣人中圣人,或曰极品圣人)、“万世师表”、“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美国诗人兼哲学家爱默生语)之后的今天,人们很容易替孔子感到不平。

众所周知,被毛泽东誉为“当代孔夫子”的文学家鲁迅1936年去世的时候,得到了非官方的“国葬”级哀荣;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的将军蔡锷,1916年在日本病死之后,得到了“国葬”的待遇;窃据“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病死后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国葬待遇;就连杀人魔王军阀孙传芳,在遭仇家刺杀之后,也得到了一场豪华不亚于国葬的葬礼。古往今来,帝王将相,纵是平庸之辈,得到国葬待遇者,大有人在。

孔子没能得到子产那样的“国葬”待遇,子游的解释,即:孔子天雨般的恩惠不容易为人感觉到,而子产浸水般的恩惠,效果显著,人所共知。这是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解释,巧妙,俏皮,但不能算是严谨的学术见解,至少是不全面的。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在中国,要想死后得到国葬待遇,成为帝王将相,乃是最有效靠谱的渠道。因为,决定是否给予国葬待遇的权力在朝廷,在政府,在皇帝,在总统那里。试图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获得这种殊荣,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没有真正的推崇文化科学方面贡献者的习惯和传统,官方如是,民间亦如是。文化科学方面贡献者,尤其是杰出贡献者,都是坎壈终身,死于贫穷,死于寂寞的。有如大诗人李白所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在这一点上,鲁迅真是个异数,大约跟当时国难当头、在野党暗中运筹等因素有关系。鲁迅的死后待遇,千古一人而已,是无法复制的。

                                                        20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