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谦还要我怎样: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9:57
  • 灾难事件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①灾难新闻,就是对这些灾难事件的报道。灾难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其新闻价值较高。灾难事件突发时,政府部门能够首先掌握重要信息,能否对危机信息进行合理披露对于应对危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灾难事件发生后,人的认知状态失衡,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求来平衡认知,以衡量自身所处的危险程度。因此,灾难新闻报道是否科学,关系着处理危机、稳定民心、维护国家形象等众多方面。通过灾难新闻,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体现出一个政府对民主的宽容态度和对公众知情权的理解和尊重。②近年来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取得的进步

    首先,在报道的及时性、公开性上,较之以往“宁慢勿抢、宁压勿报”的报道模式,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震后短短几分钟,湖南在线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的不确定消息,紧接着迅速对其真实性进行确认;十多分钟后,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4点55分,央视发布首条视频;32分钟后央视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推出直播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源于中国各级政府、新闻主管部门思想上的解放,很多记者,包括境外媒体在第一时间被允许抵达灾区,实时传递前线消息。媒体通过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才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公信力,同时合理地引导舆论,帮助政府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

    其次,在改变一味正面报道,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方面,我国媒体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媒体长期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认为负面报道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某些内容的把关相当慎重甚至保守,容易造成媒体报道的延迟。在雪灾报道和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在报道救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真实披露了灾难事件带来的死难、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更加重视广大受灾者的真实心声、生存状态。事实证明,这样的灾难新闻报道并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相反,有利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震救灾。最后,是重视了对灾后重建、灾区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等的报道。灾难报道不能仅是短期、表面的聚焦,更应该关注事件中各种危机形成的深层原因,形成对社会各方面的长期有效监督,恪守媒体与社会的责任。地震报道中,面对媒体披露的家长对于倒塌校舍质量的质疑,政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且在灾后重建中切实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强度。时至今日,央视新闻频道的“铭记”节目在地震报道的深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关于汶川地震报道,很多境外媒体改变了既往态度,纷纷对中国媒体的表现表示认同。《纽约时报》说,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澳大利亚人报》称,迅速、准确的官方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布出来,这表明中国的媒体完全具备了职业的工作能力。③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雪灾报道为例,灾害天气开始七八天后媒体才开始关注其带来的严重后果。虽然冰雪天气危害有累积性的特点,但仍反映了我国媒体在预警意识和能力上的缺位。再者,公开信息不等同于内容选择、报道量上的放任自流。在灾难信息内容、量和度的把握上还是要慎重的。地震报道中,网络上有大量死难灾民以及灾区废墟的图片,电视也长时间、不间断地播报这类灾区信息,有些媒体甚至进行放大乃至曲解的报道。这些过度报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二次伤害,众多的悲情信息也造成了其他受众的心理压抑。不可否认,灾难新闻报道要真实,但可以换个角度,弥补灾难事件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加人性关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传统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电视可以通过及时、真实的报道,迅速控制社会上的流言,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地震报道中,电视通过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描述,使我们与灾区人民零距离接触,切实感受到他们的不幸。报纸的各种评论和深度报道,也起到了剖析灾情、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5月27日19时,新华社播发了有关抗震救灾的中英文文字和图片稿件23662条。④各种杂志更是推出了有关地震的深度专刊。网络媒体由于其即时性强、信息量巨大的特性,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络在深度专题方面的功能也不容小觑。如“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全面跟踪震后各地抗灾、伤亡情况、受灾影响、地震知识、灾区防疫、人间真情、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等信息,内容丰富。移动媒体如手机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它们便于携带、受众广泛、能随时随地接触。通过文字短信、彩信、手机电视等方式迅速传达各种信息,安抚民众,方便受众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这些新媒体使传受主体界限模糊,很多网民成为某些信息第一时间的发布者,通过网络的力量,形成公共事件,从而引起传统媒体关注。如“范跑跑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人性、道德伦理的大讨论;新媒体还改变了传统议程设置中媒体的主导地位,受众直接参与了议程设置的过程,使得新媒体关注的焦点更加贴近民意。但并非所有民意都是理性、正确的,监管不当,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事件。网络上鱼龙混杂的真假信息,也容易造成民众心理的不稳定和流言的兴起。如广东柑橘蛆虫事件中,网络和手机在传播过程中,过分放大问题柑橘的情况,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当地政府积极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成绩,在社会上形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造成了当地果农的重大损失。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也承受了一定风险,有学者指出了媒体的“焦灼”状态。很多情况下,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媒体没有充分掌握事实,或考虑到报道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应时,会比较谨慎,这要求媒体准确拿捏其中的尺度,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与此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新闻法治建设,才能在关键时刻充分、及时地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维护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