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缇薇化妆品怎么样:“朗朗”与“琅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7:22

“朗朗”与“琅琅”

《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北京第16次印刷)第644页在解释“书声琅琅”时写到“见‘书声朗朗’”。在解释“书声朗朗”时写到:“形容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镜花缘》二三回:‘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也作‘书声琅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从这解释中可以得出一点:“朗朗”与“琅琅”相同。实际上,“朗朗”与“琅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一、读音不同

朗,读lǎng;琅,读láng。

二、词义不同

“朗”从月,良声,形声字。基本意思是“光线充足,明亮”,为“晴朗”“朗明”。“朗朗”的意思即由此而来,亦即“明亮”,如“朗朗乾坤”“朗朗星光”便是;又形容声音清晰响亮,如“朗读”“朗诵”“笑语朗朗”“朗朗上口”等。

“琅”从玉,良声,形声字。琅是一种像珠子的玉石,又称“琅玕”。“琅琅”,原是“金石相击的声音”,进而引申为“响亮的读书声”,如“琅琅书声”“书声琅琅”等。

三、用法不同

“朗朗”是形容词,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性状;“琅琅”是拟声词,只是拟声而已。

可见,“朗朗”与“琅琅”是不能互用的,“朗朗”只适用于声音响亮的语境中,而“琅琅”不仅声音响亮并且明显的带有悦耳动听的喜爱成分,成语词典中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

     附:

朗朗(lǎng lǎng),《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象声词,形容清晰响亮的声音”,并举短语“书声朗朗”作为证据。其实,“朗朗”不是象声词,而是叠音形容词。

《汉语大字典·月部》:“朗,响亮。”并引《文选》所载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为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唐李善为之作注说:“朗,犹清澈也。”现代作家胡也频《光明在我们前面》亦有:“‘你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朗声地说。”单音节词“朗”无疑是一个形容词;双音节词“朗朗”也不过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汉语大词典》收有“朗朗”一词,释义为:“形容声音清晰响亮。”并引唐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茅盾《子夜》亦有:“那位青年的声音朗朗地在纷呶的诅骂中响了起来。”上述两部辞书都没有把“朗”和“朗朗”作象声词处理。

真正的象声词应该是“琅琅”才对。《现汉》把读音相近而词性不同的两个词混淆起来了。

琅琅(lǎng lǎng),《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琅”的本义为形状像珠的美玉或美石。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有“礧石相击,琅琅磕磕”。琅琅,就是金石相撞击发出来的声音。《辞海》未收“朗朗”,却收录有“琅琅”一词,释义更为直截了当:“清朗响亮的声音。如:书声琅琅。”并引清袁枚《祭妹文》:“闻两童子音琅琅然。”《汉语大词典》“琅琅”条目下面,注释也相当明确:“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并引赵光荣《里湖纪游》“天风一以吹,戛玉音琅琅”为例。

所以说,真正形象生动模拟读书声音的应为“琅琅”,“朗朗”不是象声词。

(邹正良)

(选自《咬文嚼字》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