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姆拉姆种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8:00


    人就是这样,高级神经活动已然这样发达,使他的生命一分为二,口、腹之
欲以外,又有心、情之欲。吃饱喝足还不行,还有思想和感情。于是有灵与肉,
心与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者不可或缺,可两者又时时冲突。人间——个
人与群体于是更加多事。

    人有生理,又有心理。人的健康,也就有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可迄今我们
还严重地忽视心理与心理健康。父母对于子女,仅注重身体长得结实,娇纵和呵
斥给予子女心理的损害,根本还没有放在心上。朋友之间通常的问候和祝愿身体
健康,也少有包涵心理健康的意思。

    这也难怪的吧,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艺、
科学等活动,虽然在怎样得到吃、喝、住、穿,甚至怎样吃、喝、住、穿,必然
已经有精神活动,。却被忽略不计了,似乎人不能不吃饭,却可以不思想。

    其实,中国古之圣人和大思想家,为了社会的安定,却极其重视老百姓的思
想、意愿诸精神生活,根本办法是限制和禁锢。孔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曾子曰:“思不出其位。”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鲁迅的主张和这样的传统文化完全相反,鲁迅重视人的物质生活,以“温饱”
为人生三大基本要求之一。鲁迅同时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认为“纵令物质文明,
即现实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其
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而十九世界
末叶,人们的生活“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
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
于黯淡”的“通弊”,原因就在“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内面精神,
乃舍置不之一省”。值得注重的是,鲁迅批评拜物主义、拜金主义造成的社会
“诈伪罪恶”等等弊病,原因不限于“道德沦丧”一点,而是人的全部精神生活
丧失的结果。

    如果吃饭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吃饭,那么人和人就没有区别了,不但人和人
无以区别,而且人将和低等动物同类。鲁迅认为:“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
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人和人的区别,首先在各有各的
“心声”,即思想、意愿、兴趣等精神和精神生活。是的,精神和精神生活如果
“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只有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人人都学
孔夫人的“吾从众”,岂不只有一个脑袋,一个人了?鲁迅把“人各有己”作为
人的“自觉”的内涵和标志,可见对于人的精神和精神生活多么重视。

    对于人的精神和精神生活,鲁迅又不单重视知识,同样重视性情;不单重视
科学,同样重视文艺。他在《科学史教篇》中详尽论述了科学的性质、作用、科
学方法即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教训之后,归根到科学与人性的关系作结论
说:“益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
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故人群所当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端
(按今译牛顿)已也,亦希诗人如狭斯丕尔(莎士比亚);不惟波尔,亦希画师
如洛菲罗(拉斐尔);既有康德,亦必有乐人如培得诃芬(贝多芬);既有达尔
文,亦必有文人如嘉来勒(卡莱尔)。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
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现在的青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脊梁,在考虑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是只顾
物质生活,所谓肉的享受或腹的满足呢,还是也重视精神生活,要灵的升华或心
的惬意?在考虑个人修养的时候,是满足于物质的追求呢,还是也重视精神的发
扬,并在知识和情感——科学和文艺两方面,圆满无间,力求全面发展?特别是
科学常识,我们是严重疏忽了。在课本上学习了的声光化电,也只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进入个人实际生活,成为个人人性修养的一部分。对于生命、生死、命运种
种现代生命科学的常识,时时茫然而且糊涂,往往增加无谓的苦恼,甚至造成思
想、心理和性格的病态,这是很值得自己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