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庆: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文化发展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24:33
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
2005-4-29 阅读6225次 本站网友蒯大申 发表蒯大申专栏 【字体:大中小】上一篇<<>>下一篇
[ 摘 要 ] 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固然要有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但也不能忽视文化条件的重要作用。就城市功能而言,国际大都市不但要有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国际经济服务功能,还须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就国际联系而言,国际大都市不但是资本和信息、技术、商品的集散中心,而且也是国际间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就城市形象而言,国际大都市不但应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应拥有高素质的市民、高品位的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 关键词 ] 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文化条件
一、国际大都市的界定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劳动分工的国际化和金融、管理、服务业的国际化。在此背景下,国际资本、商品、信息、技术、劳务、人员等生产要素以及金融、法律、管理、研究、开发、设计、物流、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世界主要城市迅速集聚,由此使一些大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空间节点。这些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心城市,被人们称为“国际化城市”或“国际大都市”。
国际学术界一般按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将“国际化城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世界城市”( World City )或“全球城市”( Global City ),这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第二个层次是“国际性城市”(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这是指那些具有某些国际性功能的地区性国际化城市,如巴黎、芝加哥、香港、悉尼、新加坡、汉城、莫斯科、法兰克福。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 Patrick Geddes )在 1915 年提出的。英国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彼得·霍尔( Peter Hall )于 1966 年对此概念作了经典的解释,即专指那些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事务中发生全球性作用和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作为全球化经济和社会能量集聚和辐射的空间节点,位于全球各地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城市体系。不同的城市因为各自能量、功能、地位、全球或地区影响力的不同,而处于世界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的城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的是管理者、研发中心和总部,有的是金融中心,有的是地区经济中心,形成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头脑城市”和“躯干城市”。集聚了全球跨国公司总部和全球金融机构总部的城市,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则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也有学者如 M · P ·史密斯以城市位于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中心、半边缘、边缘地区)为依据,将世界城市划分为若干等级(见表 1 )。
表 1 世界城市等级的划分
核心世界城市
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洛杉矶、芝加哥
 
半边缘世界城市
里约热内卢、圣保罗、新加坡
 
次级核心世界城市
旧金山、休斯顿、迈阿密、多伦多、马德里、米兰、维也纳、悉尼、约翰内斯堡
 
次级核心城市
墨西哥城、加拉加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汉城、台北、香港、曼谷、马尼拉
 
 
 
资料来源: Michael P.Smith : Transnational Urbanism ,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 , 2001.pp52
二、国际大都市的形成条件和判断标准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国际上提出了各种衡量国际化城市的标准。彼得·霍尔( Peter Hall ) 1984 年在《世界城市》( The World Cities )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 7 条标准:( 1 )世界城市一般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和各类政府机构所在地,有时还是国际权威组织的所在地。( 2 )是国际贸易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港口、公路和铁路交通的枢纽,是大型国际机场所在地。( 3 )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心。( 4 )是各类专业人才集聚的中心,有众多的大学、大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研究机构。( 5 )是信息汇聚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广播、电视网总部。( 6 )有大量人口,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7 )娱乐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彼得·霍尔还在书中列举了 7 个他所认定的世界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荷兰的兰斯塔德(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圈)、俄罗斯的莫斯科、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
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世界城市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出现了法兰克福、苏黎世、洛杉矶、旧金山等新兴世界城市,老的世界城市如莱茵-鲁尔区、兰斯塔德有所衰落;在新兴工业化地区,则出现了香港、新加坡等新的世界城市。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弗里德曼( J · Friedmann )也于 1986 年提出 7 项判断世界城市的指标:( 1 )主要的金融中心。( 2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3 )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 4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5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 6 )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 7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根据这 7 个指标,弗里德曼在世界上经济核心国家( core countries )和半边缘国家( semi-peripheral countries )的范围内,选择了 30 个主要城市作为已经形成、或正在发展的世界城市,包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鹿特丹、法兰克福、苏黎士、芝加哥和洛杉矶等(中国和印度等被列为边缘国家的城市未被包括在分析范围内),并构造了这些城市间的等级体系。弗里德曼指出,从全球角度看,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以及城市体系的空间尺度,已由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世界上一批有重要国际化功能和全球性影响力的枢纽城市——“世界城市”正在发展。在弗里德曼看来,人口规模已不再是判断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准,他特别强调,每一个世界城市的国际性功能取决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方式和联系程度,由此决定这个城市在国际经济体系和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a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也对国际化城市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徐巨洲认为,国际大都市除了具备一般大城市的职能外,还应有 5 个特征:( 1 )能够形成大规模集聚效益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金融业充分发达,具备国际性城市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2 )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3 )能够提供国际性的服务。第三产业诸如房地产、工程、会计、法律、广告业、保险业、旅游业、医疗、宾馆、博览会和会议中心等服务质量应具有高度发达和高度标准化的特征。( 4 )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交通四通八达,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流通手段现代化。( 5 )具备一个高度开放、面向全世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一个足以吸引人才的城市环境质量。b姚士谋等提出了国际大都市的 4 个特征:( 1 )城市的国际性功能非常突出,并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中起显著作用。( 2 )具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服务系统。( 3 )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高度国际化的第三产业。( 4 )具有现代化的运输系统,使城市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 c陈光庭在《城市问题》 1995 年第 2 期上撰文指出,国际化城市是在人、财、物、信息和整体文化方面进行的跨国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其辐射力和吸引力影响到国外的城市。它的特征是城市功能国际化,城市社会和经济运行机制国际化,城市产业结构国际化,城市法规和管理国际化,城市居民具有国际化素质并有良好的国际化意识教育。
文军等学者概括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的 10 个主要特征:( 1 ) 国际贸易自由化 。国际大都市中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商品贸易,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速发展。( 2 ) 资本融通跨国化 。外资投入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跨国金融机构凭借先进的电子交易和通讯手段,使资本融通能力大大提高。( 3 ) 产业结构高级化 。现代城市经济职能的基本特征是高新技术的应用,第三产业地位日趋上升。第三产业一般都占其 GDP 的 70 %以上。( 4 ) 信息经济一体化 。全球电脑网络可以在片刻之间完成上万亿美元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业务,从而为国际化都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 交通通讯网络化 。在交通方面已形成了陆地、海洋和空中跨国界的交通网络。在通讯方面,国际通讯几乎与市内通讯一样方便。个人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也是衡量国际化都市的一项重要指标。( 6 ) 科技文化国际化 。跨国科技合作日趋加强,频繁的科技交流和技术转让使任何国际大都市都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世界城市体系之中。国际大都市须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知名度。( 7 ) 居住环境生态化 。生态环境优美几乎是所有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特征。( 8 ) 规模扩张分散化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逐步转变,国际大都市在规模扩张上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分散化特征,从而形成市中心人口递减而郊区人口递增的“郊区化”、“逆城市化”运动。( 9 ) 城市居民素质现代化 。现代化素质的市民不仅是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根本动力。国际大都市的居民必须具有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即要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现代人格和良好的社会公德,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现代时空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 10 ) 综合竞争全球化 。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综合竞争不仅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而且还包括科技、文化、精神和政治实力等诸多方面。d
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概括起来看,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 3 条,这同时也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主要标准:
( 1 )经济枢纽地位。首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是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经济国际化的核心和本质,表现为城市经济发展从地区分工走向国际分工,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对全球经济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是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集中所在地。当前,已被普遍承认的世界城市主要集中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三大中心区——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三个区域。其次,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由工业化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是促进世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比较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是以服务产业为中心职能的,其中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专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服务、研究与开发(R&D)等生产性服务与跨国经济的发展互为依托,十分重要。
( 2 )交通信息枢纽地位。已经取得世界城市地位的城市呈现明显的区位优势,绝大多数是在全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的首都城市发展成的大都市区;绝大多数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是国际交通运输网上的重要节点,拥有重要的国际港口、国际航空港。目前最重要的世界城市全都位于世界信息网络的主要节点上,高科技信息技术和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
( 3 )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国际大都市应该拥有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和研究机构以及相应的人才优势,具有多元的文化生活,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是新技术、新思想的层出不穷的地方,并凭借这种优势开展广泛而频繁的国际科技文化交流。
三、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
以往国内外对“世界城市”、“国际性城市”的研究,大多将其概括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枢纽等等,强调其国际化经济枢纽功能、国际服务功能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将研究的着重点集中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口因素、区位因素等,而相对忽视了文化因素。有的研究者虽提及科技、文化的作用,但往往局限于文化设施等硬件方面,而相对忽视了文化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经济价值等方面。
其实,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固然要有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条件,但不能忽视文化条件在国际大都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就城市功能而言,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但需要有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国际服务功能,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而且还必须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拥有高水平的大学、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机构,拥有发达的出版业、报业、影视传播业、娱乐业,在文化生产领域、文化服务领域、国际文化交流诸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地位。
如纽约,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全市就有 17 家电视台和 39 家广播电台。全美三大广播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全国广播公司( NBC )、美国广播公司( ABC )的总部都设在纽约,三大巨头控制着 2139 家电台和电视台,能够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
e同时,纽约也是美国出版业的中心。美国三大报之一《纽约时报》,美国主要报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每日新报》、《纽约邮报》、《商业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外交季刊》等都在纽约出版发行。纽约的大众传媒不仅有力地影响着美国,而且影响全世界。
其次,就国际联系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是国际资本和各国信息、技术、商品的集散中心,是国内、国际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同时也必须是国际间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通过世界性的经济、贸易与文化科学的联系,使城市处于国际发展的背景之中,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人均拨打国际电话时间和 国际组织机构驻在数,是体现一个城市国际综合交流功能的重要指标。从表 1 和表 2 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
表 2 人均拨打国际电话时间国际比较
城市或国家
人均拨打国际电话(分钟)
 
新加坡
香港
上海
中国
加拿大
美国
英国
韩国
374
264
9
1
143
85
93
19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 2000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版; 《 200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际数据和中国数据为 1997 年;上海数据为 2002 年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通话时间,上海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1673.8 万人计算。
表 3 联合国机构及主要国际组织总部(联络处)在世界 18 个城市的分布情况
城市
柏林
布鲁塞尔
维也纳
莫斯科
伦敦
罗马
斯德哥尔摩
巴黎
马德里
 
数量
6
60
15
14
57
31
14
208
5
 
城市
香港
墨西哥城
新加坡
纽约
汉城
曼谷
东京
北京
上海
 
数量
3
4
4
21
2
13
16
2
0
 
 
 
 
资料来源:李庚等《北京与世界城市发展水平比较研究》,《城市问题》 1996 年第 2 期。本文略有删减。
第三,就城市形象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应当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应当拥有高素质的市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高品位的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来吸引国际投资者和国际游览者,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活的多元性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重要的文化特征。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都有移民在纽约。 20 世纪 80 年代,纽约市民使用的语言多达 121 种。《纽约时报》 1997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当时纽约市的 760 万人口中, 36.1% 的居民出生在国外,其总数达到 273.4 万人。 2000 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纽约市的 800 万人口中,在国外出生的仍占 35.9% ,而美国全国的这一比例为 11.1% 。美国学者雷蒙德· D ·加斯蒂尔在论述纽约文化时说:“由于具有这样人口或种族的形势,结果纽约市在许多方面比美国其他地区更接近欧洲方式,更多样化,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更多姿多彩。” f聚集千万人口的大纽约市,多种族多文化多阶层共存,由此形成了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伦敦也是一个人口结构极其多样化的城市,居住在这个拥有 750 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的人操着 300 多种语言。从 2000 年至 2001 年,伦敦共接受了 19 万移民。几乎 1/3 的伦敦人属于少数民族。据估计,他们的数量在今后 5 年将增加到伦敦人口的 50 %。据德国《焦点》周刊报道,到 2016 年,估计还将有 70 万人进入伦敦。g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充分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 2000 年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显示, 2000 年国际旅游收入情况为:美国位居第一,旅游收入达到 851 亿美元;法国位居第三,达到 299 亿美元;中国位居第七,达到 162 亿美元;而日本位居第 33 位,旅游收入为 33 亿美元。 h据《 200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2 年上海接待 入境外国人 210.6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43.3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22.7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5.8 % 。 2003 年上海提出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 30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26 亿美元。但与著名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纽约,每年接待海外游客约为 2500 万人,年国际旅游收入约为 120 亿美元。 j香港 1998 年国际旅游收入为 71.14 亿美元,新加坡 1998 年国际旅游收入为 65.01 亿美元。
文化多样性取决于社会活动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国际大都市作为经济增长极,要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要求上海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应当是高度丰富和高度开放的,应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能力。就产业结构层面而言,国际大都市的形成过程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传统短距离的、面对面的常规服务业不同的是,现代服务业具有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在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或在供应网内的各种机构之间有着跨国界、跨文化的复杂交换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会促使城市的文化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城市多元文化的支持。
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要素。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年末公布全球最佳商业城市调查。 2000 年度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取代新加坡登上亚洲最佳商业城市的宝座,北美为纽约,欧洲为伦敦,拉美为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调查涉及全球 160 多个城市,采集了全球 1433 位权威经理人的答卷。这 1433 位中 54 %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其余有 CFO (首席财物官)、 COO (首席营运官)、企业合伙人和其他高级管理者。这项调查依据 4 个标准:劳动力素质(包括受教育程度、管理经验、失业状况等)、商业环境(包括新的业务增长、家庭收入、工业的多样性、人均收入、风险投资状况等)、吸引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犯罪率、人口多样性、财富 500 强总部的数量、商业增长率、家庭平均数、生活消费内容等)、企业经营成本(包括办公房租、税收负担等)。经理人对问题的回答,明显表达出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请看下表: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i
www.ccmedu.com
全球经理人的选择
亚洲经理人的选择
 
对商业的尊重
19.9%
19.9%
 
能否利用当地专业人才
12.1%
13.9%
 
企业家活动
10.0%
9.5%
 
技术 / 电信设施
7.7%
12.4%
 
政府管理
7.2%
13.9%
 
公司税
6.4%
8.0%
 
高等院校
6.1%
0.5%
 
能否提供优质住宅
5.8%
4.0%
 
研究 / 创新活动
5.4%
4.0%
 
是否吸引本国专业人才
5.3%
2.5%
 
交通便利
4.4%
5.0%
 
公众教育水准
3.8%
0.5%
 
是否吸引国外专业人才
3.1%
5.5%
 
个人所得税
2.7%
0.5%
 
 
 
 
相比之下,亚洲经理人更倚重于政府的管理;他们认为,“高等院校”和“公众教育水准”对城市的商业繁荣并不重要;相对于“吸引本国专业人才”,亚洲的经理人更关心的是如何招募国外的专业人才。亚洲经理人还对便利的交通和“技术 / 电信设施”投以较多的关注,而全球经理人的回答则更侧重于人的因素。从上表可见,“对商业的尊重”为全球首选。“对商业的尊重”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观念,又体现城市的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工作效率。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观念。此外,全球经理人还非常重视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情况和公众教育水准。全球经理人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就是对文化因素的重视。由此可看出文化因素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a: Friedmann, J :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Vol.17,pp.69~83,1986.
b:徐巨洲:“对我国发展国际性城市的思考”,《城市规划》 1993 年第 3 期。
c:姚士谋、帅江平:“关于建设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思考”,《中国科学报》 1995 年 1 月 23 日。
d:文军、贺修铭:“面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都市化进程”,《城市问题》 1997 年第 4 期。
e:参见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美国》(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年版。
f:【美】卢瑟· S ·利德基主编:《美国特性探索》,龙治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g:据德国《焦点》周刊 2002 年 7 月 1 日报道。
h:据《日本经济新闻》 2002 年 8 月 18 日报道。
g:刘如海:《北京、上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比较研究》,《现代城市研究》 2000 年第 5 期。
i:据《新民周刊》 2000 年第 4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