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皓东谈乙肝检查:学校能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55:03
同学犯了件小事(如:晚上讲话,食堂吃饭不捡碗),校长就在课间操集合全校师生在操场上,让那些同学站在主席台上承受将近20分钟的斥骂,这样是否合理?


不能,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学生的自尊心,认为他们小,经常不尊重他们。其实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保护的自尊心更显得举足轻重,需要老师去保护去尊重。

(一) 等待——为学生彰显个性留出时空。

等待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判断,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教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留有思考的时空,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
(二)喝彩——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激励、赞赏,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时常为学生喝彩:“你说的好啊!”“老师为你高兴!”“真棒,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好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撩拨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与解决。

(三)期望—— 为学生发展自我注入动力。

成人对儿童不予以任何期望,儿童就会象一棵无人修剪的小树一样,不会成为栋梁之材。一个人自尊心的强度与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巴巴拉·伯杰指出: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应付自己和周围的问题。相信孩子的能力。儿童会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上感受到自己是否被重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学生的智商可提高15-27分。当然,成人对儿童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儿童的实际能力,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成人对儿童的期望应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之上,这种期望是儿童乐于接受并且能够实现的。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他们不仅会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由成功而带来的快慰,形成肯定的自我意象。

保护学生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感到自己有价值,对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他们有了好奇心就常常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为了寻求其中的答案,他们就会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等学习活动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更自主地学习;有兴趣,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过程,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成为孩子提升自我的动力。

 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有的甚至打骂体罚。久而久之,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