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老公张晋图片:毛泽东成长经历对当代青年"两难三误"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6:54

    梁煜璋

    在今年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中央推荐第三批学习书目中就有《毛泽东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笔者在单位组织的读书推荐活动中也推荐了这套书,并在近期读了《毛泽东传》。该书中关于“毛泽东成长经历”的内容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由此联想到了当代青年的“两难三误”问题。

    所谓当代青年的“两难三误”问题,就是指当代青年就业难和升职难的两大困惑,以及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忧心忡忡、跃跃欲试、各显其能”,进而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唯学历、靠背景、傍傍族等三大误区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当代青年群体乃至社会风气影响很大。

    唯学历,就是指寄希望于靠一纸文凭定终身、改命运,至少是能行个方便。说实话,这是被逼出来的。不论是在就业还是在升职,都有这个问题。为此,有些人不得不去追求高学历,有些人不得不去追求洋学历,甚至有些人不得不去购买假学历。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热火朝天,甚至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一旦拿到那个可以就业或升职的文凭就万事大吉,其实到底学了什么、学了多少、能否用得上,都无关紧要。人们都心知肚明,那个文凭不过是一张门票而已,就像你看电影,买了票,进去了,坐上位置,看上电影,票也就没用了。但那终归是学历文凭,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靠背景,就是指寄希望于依靠自己的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进而获得就业的权利或升职的机会。所以,现在社会上那种“官二代”、“富二代”广为流行,甚至有人公开宣称“我爸是李刚”。没有背景的人很感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甚至一门好亲戚、一种好关系。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是就业、升职的敲门砖、通行证,是办事的法宝,是出事以后的护身符。所以,有这种资源的人就大肆利用、刻意渲染,甚至无限夸大,生怕过期作废。这样就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公平。

    傍傍族,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这些同样是被逼出来的,当然也有些人是希望走捷径。这种“攀附”和“贴傍”是有条件的,是需要付出相当代价的。比如有的女生奉献和牺牲自己的美色和青春,有的人不惜血本给领导送礼,等等。这样既丧失了独立人格,败坏了社会风气,且扭曲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

    相比之下,我们再来看毛泽东。从他八岁入私塾算起,包括东山高等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及第一师范学校直到毕业,总共上学不过十二年,最后学历不过是中师。他出生在闭塞的山村,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显赫的亲戚和关系,父亲虽然有点钱,但却很抠门,甚至在省城读书还拒绝给他学费,在没成家之前,父母都已亡故,家道中落,也没有继承什么遗产。要说幸运,他的确遇到两位贵人:一位是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把他从乡下带到了省城长沙;另一位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杨昌济老师,把他从湖南引到了首都北京,由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逐渐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毛泽东能遇上杨昌济等大贵人,可不是靠套近乎、拉关系、攀高枝、傍大款那种庸俗和功利的思维和方法能办到的。不信?我们不妨看看老师眼中的毛泽东吧。如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国文教员柳潜说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那年,毛泽东只有19岁。

    由此可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命运的主宰。毛泽东也不是什么先知先觉。他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那两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