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士伟:印度吠陀时代的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36:42

印度吠陀时代的帝国

 

公元前1500年,一支雅利安人从他们位于西北部的家园,进入印度次大陆。他们自称亚利安人,意思是“高贵的人”。亚利安人征服塌鼻、黑色肤种的原住民,在旁遮普的村庄过着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他们将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以火、赞歌、食物祭供。后来则有专司祭祀仪式的祭师。众所周知的《梨俱吠陀》(前1100或前1000),就是祭师在祭典中所吟唱的赞歌集,是由祭师们所汇编而成的。所以这一时代被称为前期吠陀时代。

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以部族、氏族为单位而活动。他们已知青铜,但未使用铁。最重要的财产是牛,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马则被用来拉战车。二轮战车的机动力是雅利安人战胜原住民的主力战备。他们进入印度时,印度河文明已经衰退,但原住民间存在相当高度的农耕文化。原住民中有许多部族与雅利安人具有平等关系。两民族间早就有种族上的、文化上的融合。

 

公元前900至前700或前600年,部分雅利安人从公元前1000年进入恒河流域。不久在该地成立农耕社会。铁的使用自公元前800年起逐渐普及,水稻栽培也渐普遍。这一时代的前半期编辑《沙摩吠陀》等三吠陀,后期成立《祭仪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广义的吠陀圣典。二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时出现。后期吠陀时代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这些文献与考古学上的调查。

从政治面来看,这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师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前期吠陀时代,在雅利安部族中已经分化成三个阶层,即以ra^jan为主的有权势者、世袭的祭师、一般民众。到后期吠陀时代,此三阶层的排他性增强,而形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三种姓。又在三种姓之下配置隶属民,其主要来源为被征服的原住民。这就是种姓制度的初期形态。

根据《吠陀经》记载,亚利安人部落的首领称为“王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国王”。大约在公元前900年,部落形成了小型王国,叫做“帮”。到了公元前700年,这些邦组成了16个“大邦”,分布于印度北部,即今天的阿富汗至恒河三角洲地区。公元前500年,频毗沙罗统治的摩揭陀国成为最大的“大邦”,犹如此地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