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峰 苏州:谁还在乎奥斯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26:46

谁还在乎奥斯卡?

Silver 2011-03-08 16:09:20   核心提示:要说装模作样,奥斯卡装得还是很到位的。电影王国里的奥斯卡是电影史上装得最正襟危坐,高山仰止的一个。

看完《国王的演讲》,确实让人动容。谁还去关心影片里的丘吉尔是否如原型?在电影情节中,他根本不重要。看完《黑天鹅》,确实让人难忘。谁去想娜塔莉.波曼是不是真的跳得一脚好芭蕾?那是剧情需要。看完《社交网络》,难道你真的去考究杰西·艾森伯格鼻子眉毛哪一点长得像马克.扎克伯格?

连奥斯卡都不会。观众们在乎的更不是细微末节。他们要的是视觉效果震撼、故事脚本有味、演员投入七情六欲最好能以假乱真、音乐迷人……所以啊,才设了这么多奖项。

但奥斯卡全然当不起那么多的关注,这个世界也没有因为奥斯卡而变得有文化。

大多数人之所以向往它,乃是因为以为所有的人都向往它,于是我们白白把对好电影的鉴赏力,交付给了学院毕业的老头子们。

他们啥也不干,只看电影。吹毛求疵,探求一切艺术性,审美趣味自然和以电影为消遣娱乐的我们不同。

制作电影和看电影的人,谁更有资格对“艺术成就”作决断?

做研究,写书评,影评,都会有种不自觉的现象:研究的客体成为主体,整篇都是被研究者的语言。《阿凡达》热的时候,街头巷尾都是3D技术的惊咋。胡兰成洛阳纸贵那会儿,不止是他的徒儿朱天文人人都一派胡腔。说起小津安二郎,篇篇就满是静穆之气。他的恋母,他的摄像机镜头,他电影里永远的家庭伦理主题,他的静,他的《东京物语》。

小津的墓碑上只得一个字“无”,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悟出点什么来。

现在基本上我已不相信影评家们的奉承,尤其是中国的影评家。他们写的文字像不像当下各大媒体上刊载的经济评论?看似言论激情热闹、其实没什么意思,说得很多口水乱喷笔头急落指头狂敲——徒有个架势尔。CPI该涨还涨,房价该升还升,该垄断的还是垄断,大片还是“大片”,而已。

回到奥斯卡的学名“学院奖”,就该知道奥斯卡坚持要划出一根名为“大众”的分界线,然后远远避开故作清高状。那么作为普通观影人,也就承了这份情,以我之“喜闻乐见”为主要核心。

从这点而言,金酸莓更加符合观众心理。说好不见得人人认同,挑刺却是谁都会的。再说,“好”字背后风光无限。

去年《阿凡达》和《拆弹部队》打得火热,又有谁知道《拆弹部队》的制片人尼古拉斯.夏蒂耶涉嫌用电邮拉票被抓剥夺政治权利一年?是呀,学院奖也会拉票,学院毕业的老头子们难道不食人间烟火无七情六欲不成?不然,你怎么解释哈维.韦恩斯坦能在过去的20年里,斩获了287项奥斯卡提名,赢得了63座“小金人”?

去年我独留意纪录片China’s Unnatural Disaster: The Tears of Sichuan Province,看罢真是泪满襟、不能禁。遗憾的是该片虽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没有夺得大奖。纪录津巴布韦残疾妇女生活的《普鲁登斯的音乐》胜出。

这真不代表后者就强过前者,让你泪下的往往是你有感触的镜头。

也有人说,奥斯卡的选择是否“正确”并非少数影评人说了算,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即美国电影学会(AFI)过去十多年中评的影史百大美国片。如果得奥斯卡的没上,没得的或者排在更前面,就表示当初的选择缺乏远见。既是如此,你也该知道影史十大美国片,只有五部得过奥斯卡,另外三部得提名,还有两部(《雨中曲》、《迷魂记》)连提名都未得。

谁还迷信奥斯卡?谁还在乎奥斯卡?电影公司求的是票房收回成本,演员图的是名利,制片要的是卖座平衡,观众需要看得合眼。在很多人眼里,《社交网络》以网络题材之姿进入奥斯卡的意义,就远超过得到数樽“小金人”。

当然,我不是否认《国王的演讲》。主角科林.费斯2009年就凭《单身男子》中的演出获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演技确是没得挑。且不说1995年科林在BBC的六集电视剧《傲慢与偏见》出演的达西先生多么让人难忘。至今我还认为他是最佳的达西先生。

《国王的演讲》的戏剧高潮是最后的演讲,配乐用的是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第二乐章Allegretto的开头。有趣的是,奥斯卡颁奖礼开最佳影片前也用了这段。

电影王国里的奥斯卡是电影史上装得最正襟危坐,高山仰止的一个。可惜,国内许多奖项,捞钱或奉承的太明显,连装的耐心都没有。对了,刚获悉,劳伦斯·怀德特-弗莱写的《假装的艺术》终于出了中文版。要学习装的人,不能不看。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1-3-8/3OMDAwMDIyNTA3OQ.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