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花城:“回到1998” 廉租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3:46:53

“回到1998”

傅蔚冈 2011-03-08 23:43:16  评论(0)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一年的努力,学清园的1000套住房手续办完,将分给教师。另外在八家地区还有近5000套的建房计划,这些房源将大致解决清华教师的住房问题。清华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买这些住房。

消息甫一出来,便引起了媒体的热议:清华教师为何能够以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价格获得这些房子?在寸土寸金的海淀区,清华是以何种价格获得这些建设用地?海淀区政府向清华提供这些住宅,在程序上有没有获得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的同意?既然清华可以以这么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那么其他高校,如北大、人大,是不是也有资格获得这种住房?如果可以获得这种廉价的住宅,其标准又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目前媒体上对该新闻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在追问该事件的起因,即讨论清华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得这些房产的正当性。很少有人讨论清华在获得这些房产之后的分配方式。是的,房子已经到了清华的手里,清华爱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与公众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清华获得土地的过程固然存在瑕疵,但是清华如果在分配住房的形式上有所改进,那么完全可以弥补获得住宅的正当性瑕疵,甚至可以开创一种新的住房分配形式。

众所周知,在1998年房改以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都是居住在“单位”分配的住房里,这些房子并不是属于居民的财产,而是与居民的单位紧密相关,其所有权是归于单位,甚至是政府所有,居民只拥有使用权。因此,当居民调离原单位之后,必须向原来的单位交出住房。

这个制度在1998年房改以后彻底改变了。由于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的福利制度,国内房地产市场悄然启动。那些数量庞大的由各单位和政府所有的存量房,各个地区、各个单位通过建立各种分配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现有的职工所买断。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考虑了现有职工的利益,比如现有职工可以通过折算工龄的方式获得现有的住宅,当现有的职工都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现有的住房时,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这种住房分配方式对后来新人是不利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升温,那些职场上的新人,尤其是那些刚刚从农村转入城市的职场新人,由于单位取消了福利分房,而商品房的价格又远高于其收入。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职场新人只好借助父母,甚至祖父母辈的资助,在其就职的城市获得自己的栖息之地。当他们在为住宅投入过多的资金之后,就不得不缩减其他领域内的需求——这也是所谓内需不旺的一个 。当然,这是后话。

当然,也有很多单位的新人不甘于享受新人新办法,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抗争和努力享受与其老同事一样的待遇——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往往来自清华这样的事业单位,还有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相关机构为了息事宁人,于是那种本应退出历史舞台的福利分房制度,就以经济适用房的名义在各地出现。当然,这种形式与房改前的福利分房并不一致,原来的单位职工是以福利的方式获得房子的使用权,但是现在的福利分房则是将房产以福利的方式——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分给现有的职工。

但是,单位永远有新人。当这些房子被现有的职工分配完毕之后,后来的新人该如何获得住房?当新人目睹先人可以以这种方式获得住房,最好的办法就是效法先贤。可惜,清华不可能每次都这么幸运,都可以从海淀区政府获得这么便宜的房产。当政府不再向清华提供土地时,新来的教师该如何获得和同事一样的住房?

其实,如果清华能够将现在的住房分配制度稍作改变,那么它就可能会为国内的住房分配制度走出一条新路。其实很简单,清华只要将这些低成本获得住房以“福利”的方式分配给教师,教师只是获得住宅使用权,但是却没有所有权。当教师离开清华后,就必须清退住房。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在房改前大家是这么用,而且还是国际惯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就是这样,据说哥大在纽约所拥有的房产是仅次于纽约市政府。为何?就是为了给其教授提供有使用权的房子。其实,这不仅仅是哥大的做法,几乎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

如果清华将这些住房不是以低于市场价的方法卖给教师,而是以市场价租给其教师,甚至其租金可以归还给海淀区政府。那么今后清华的新进员工就再也不用为住房问题而烦恼,而海淀区政府也可以摆脱低价赠地的烦恼。同时,这个做法不仅仅适用于清华,而且可以推广到全国。这样的制度将充分考虑新人的利益,改变了以往那种只注意现存职工的利益,从而维护了代际公平。同时,也防止了特权阶层以福利的名义获得低廉公共资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