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血品牌是什么意思:房价、房价:百姓傻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7:37
  引言:"家"与"房",真的很纠结……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家"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家是一个被深深刻在中国人心中的烙印般的温馨情结,家承载了一种文化,承载了一种情怀。家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归宿和心灵慰藉,但这只体现在意识层面,房子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房子俨然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很多人眼里,家就是房子,房子就是家。国人对房子是很钟情的,只要有钱就买房置地,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对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来说,这种对拥有房子的狂热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喜欢租房。在法国,人们拥有自主产权的房屋比率不过30%,其他西方国家,这个比率也不会超过50%,而中国人住房自主产权拥有比率已经超过了80%,国人对租房是"不得已才而为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教授解释说,"这个社会把有没有房作为对年轻人的期待,而不是把有没有租到房子作为社会期待",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有没有房子成为一种标准,成了有符号性质的东西,会对年轻人产生从众压力。包括学术界在讨论社会分层的时候,房子也成为标准之一。房子本身不仅仅承担了居住的功能,还成为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的因素。"

  但是今天,畸高的房价似乎要把很大一部分满怀憧憬的普通百姓排斥出"家"。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中国的房价持续走高已经是事实,可是老百姓更担忧未来的房价走势,这对于他们无疑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房价要涨到30万元/平方米吗?

  有位专家曾经抛出石破天惊的骇人预测:"未来20年的城市化中,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5亿人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彻底改变;以2010年1月1日的价格为基准,5年内至少翻一倍,北京、上海的房价很可能会突破30万元/平方米!"

  30万元/平方米?可能吗?现在的最高房价,上海的汤臣一品突破12万元/平方米,北京的银泰中心突破10万元/平方米,即使再翻一倍也到不了30万,这个专家似乎危言耸听了,但是不能否认现在房价已是畸高,未来涨跌是个谜。前段时间著名演员张国立在紫玉山庄的别墅被炒得热火朝天,当初张国立以1万/平方米买下占地千平米独栋豪宅,目前已翻涨5倍,这不得不让百姓担忧,再过5年房价会不会不止翻涨一倍……

  土地资源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从长期来看,房价的合理上涨是必然。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这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房价的上涨,可是城市化的最终宗旨是要造福于民,所以房价绝对不是现在这种短期的骤然狂飙。如果真是30万/平方米,百姓的心理如何承受,如何感觉幸福的存在?

  房价成本是多少?

  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去年曾公开表示,房地产开发商的平均资产收益率达不到5%,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也称过去几年平均的行业利润率只有8%左右。

  房地产业的利润这么低,房价成本真的很高吗?2009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越来越多的资金,包括中央企业,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涌入房地产业。有位专家曾指出,如果房地产业利润像开发商自己说的那样低,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企业都想进入这个行业?

  一位正为结婚买房焦头烂额的小伙子,对着话筒真情告白:"如果能公开房价成本,是件好事,倒不指望它能对房价的涨跌起什么作用,房子终归是要买的,但至少可以让我们老百姓'死'得明明白白吧。"百姓的要求就是那么简单。

  房地产行业是不是暴利行业的争论一直都引发热议,房价的真实成本对于公众来说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

  这恰恰反映了经济社会学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柠檬现象"。著名经济社会学家阿卡洛夫(George A.Akerlof)认为,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判断当前房价是否虚高,必须先用准确数据揭示房价的真实成本,提高房市信息透明度。

  谁在推高房价?

  开发商:开发商囤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垄断了房地产市场,以不公开的成本造房后,价格任其制定。为获取巨大的利益,开发商们自然形成价格联盟,在炒房客、银行的保驾护航下造成房地产的高价。他们还通过摇号、限制房源、发布虚假销售信息等多种办法,制造紧俏假象,肆意哄抬房价。这依然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炒房客:全国相继出现了"山西炒房团"、"温州炒房团"、"鄂尔多斯炒房团"。各种资本进入房地产,投资炒房,投资炒房直接破坏了真正的供需平衡,夸大了住房需求,哄抬了房价。

  银行:金融是房地产开发的血液。宽松的金融政策,开发商很容易就可以获得银行资本的支持,从而空手套白狼,越滚越大。

  政府:政府将房地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地方财政和城市发展。为了提高财政收入,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出让获取金融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土地出让金已占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有了GDP增长才有政绩,而房地产业大发展对GDP贡献最大。

  无良学者、媒体:他们为开发商摇旗呐喊,唱高房价。为了从不断抬高的房价中攫取更多利润,一个庞大的房地产利益集团逐渐产生--开发商、一些专家学者、部分媒体"强强联合",组成了一个坚固的利益链,掌握着市场的话语霸权。

  从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来看,住房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房价上涨是社会多方博弈造成的。从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S.Coleman)的理性选择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非经济因素的制约。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提出了嵌入性的概念,认为经济行动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有很大的制约。开发商,炒房客,银行还有一些无良学者媒体及政府构筑了一张大网,相互博弈。百姓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陷入极度迷茫……

  媒体,专家,你们的预测让人很焦虑

  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报纸、杂志,我们打开电脑、手机,房地产的信息铺天盖地。有房产资讯的图文并茂,也有专家观点的声情并茂……

  尽管有少数无良媒体和专家在房价上涨环节推波助澜,充当幕后黑手。但大部分媒体与专家还是在做认真的预测,希望为老百姓提供消费指南,只是他们的预测在风云变幻的房地产市场上往往是不那么准确的。

  刘世定教授个人观点认为专家最好不对房价做预测,他提出"自我实现预言"可以影响房价的观点。自我实现预言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诺顿在40年代提出来的,指的是这样一个命题:一个虚假的情境定义,如果成为人们行动的力量,最后就可能成为真实。刘世定教授认为"在社会上会存在一种伪预测,这个伪预测有的时候是由专家做出来的。伪预测不是说专家有意识要欺骗大家,而是指如果这个专家是有影响的,这个预测可能影响其他人的预期,而其他人的预期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果影响足够大,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而自我实现预言即便是和专家的预测吻合,实际上也不是一个真正科学的预测,而是一种通过预测来动员一种社会力量而导致的结果。"

  媒体对社会的预测也是有风险的,预测的准确与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人们如果把这种预测作为消费指南,将会有很大风险,而媒体表达风险的可能后果之一就是,会产生人们制造和灌输焦虑的企图。

  房子是财富,穷人买不起

  高房价的重压下,房子成了奢侈品。买不起租得起,要是租不起我们就快逃……

  "胶囊公寓"中"蜗居"当"柜族"

  78岁的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他表示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过渡房问题的办法。"胶囊公寓"让人看到了大都市背后庞大密集"蚁族"的辛酸生活。

  2010年初,又有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台州等地出现的"集装箱蜗居族",并不无同情地称之为"柜族"。一个长12米,宽和高各为2米多的集装箱被分隔成了两个房间,住着两户人家。整个集装箱经过加工后装上了门和窗,并通上了水电,狭小的"柜"内,彩电、电磁炉、床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围绕着"房子",总有那么多出其不意的新名词。城市底层收入者的生活形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面临高房价的冲击,低收入者和刚进入社会又没有家庭资助的青年人更显得茫然无助和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导致了"新弱势群体"的出现。以往所说的弱势群体是指生理缺陷或年龄问题导致的、或因文化程度低使社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群体,而现在所说的"新弱势群体"则是指有着稳定收入或年纪较轻且文化程度较高(特指大学毕业生)的人群。正因为住房失调问题来势凶猛足以使这类人群无以招架,从而形成相对弱势。"十年寒窗"也未能成功地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在他们本身,而在社会结构,结构的刚性和事实上的阶层分化限制了这类群体的进一步发展。

  结婚吗?现在流行"裸婚"

  "裸婚"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在2009年不断上扬的房价助推下迅速流行。有网友调侃道,"裸婚"是高房价赐给白领的"新时尚"。

  什么叫"裸婚"?就是结婚双方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度蜜月、没有婚戒,甚至连请双方父母吃饭都免了。只要两人各攒4.5元,到婚姻登记处办个证就了事了。眼下,房价压力正是催生"裸婚一族"的最主要原因。裸婚分为两派:

  被动"裸婚"派--房价太高买不起,先租房;

  主动"裸婚"派--楼市前景不明,等等再买房。

  "裸婚"是一种无奈,但同时也是一种进步。有种观点认为,"裸婚"打破了传统的"安居才能乐业"观念。
  "新结婚时代,你会裸婚吗?"日前,在搜狐网的一项调查中,43%的人表示"会",同一调查中,44%的人认为"裸婚"可以获得幸福,没有物质的爱情更经得起考验。"裸婚"的方式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说明现在社会观念日益开放,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多元了,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裸婚"的口号引领社会向简约的方向发展,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值得肯定的。

  逃离北上广不后悔

  从2009年底开始,"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非常时髦的话题。"北上广"是北京、上海、广州的简称,这里指代内地所有的发达城市。由于多种历史原因,中国的社会资源长期过度地在"一线城市"集中,无数年轻人千里迢迢寻梦而来,但当梦想照进现实之后,他们惊愕地发现,身边的房价连年飙升,生活成本日益增加,职场竞争愈发激烈,以至于很难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实现自我平衡,伴随着窘迫与不安,"逃离"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脑海。

  到大城市打拼,自我实现是第一需求。社会学家郑也夫提出,人生追求的三种状态即舒服、牛×、刺激。大城市让野心家从打工仔到老板。二三线城市消磨意志,所谓少不入蜀,成都不成事。北漂们最大理想就是追求刺激和牛×,因为北京一点儿也不舒服。但人总需要认同感、归属感的。有时候忽然发现:回老家的感觉一定好!这就是北上广深"漂族"们的纠结吧。

  逃离,也只有逃离"北上广",才能规避现实的残酷,才能重获久违的幸福感。"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随着《潜伏》的热播,这句台词成为很多逃离者无奈的借口。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房价太高,而更为严重的是高房价将使有些人退出"中产阶层",这将影响中国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努力。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结构,其稳定性要远高于"哑铃型"或"金字塔型"结构。按社会学观点,中间阶层的壮大,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排列,这就让每一名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背上痛苦,找寻幸福

  高房价绑架了无数中国人的幸福。如果不是高昂的房价,谁愿意沦为房奴,又有谁愿意去"啃老"?人们挣扎着,背负痛苦去追求希望……

  房奴,痛并快乐着

  单身在京的张阳买了一个小户型后就开始节衣缩食地生活。她给自己制定的规矩是:从现在开始,不买衣服,不和朋友聚会,不乱逛街……没事就呆在家里睡觉!"睡觉是最省钱的活动。"她自动隔绝各种新开的美食店、KTV和酒吧,原来的大牌化妆品也尽量用可代替的超市货。尽管如此,张阳仍然满足于有房的快乐。尽管每月要还银行很多贷款,但是房价涨得也快,短短几个月一平米就涨了5000多元,张阳更乐于看见这种纸上财富的增长。"我讨厌'房奴'这个叫法,考虑问题有很多个角度,我是房子的奴隶,但同时也是房子的主人,为什么非要强调前一个悲惨的角色呢?"

  买房是一种消费行为。按照消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消费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参与体验"的生产活动。这种社会参与体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活动乃是一种社会语言、一种特定的社会成员身份感的确认方式。同时,消费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生产活动。在消费行为中,社会地位被生产出来,并且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性,社会地位被一再巩固复制。上等阶层力图通过奢侈消费而抬高阶层地位的门槛,凸现自身的阶层优势,并反衬出其他阶层的地位劣势。中、下阶层则试图通过对上等阶层消费形式的模仿而创造高于自身实际阶层位置的"地位假象"。

  非常6+1,我们做了"啃老族"

  一篇相关报道这样描述购房现场:买房的人越来越年轻,很多年轻人身后都跟着双方的父母。这样的情景象征性地揭示出我国目前房地产购买力的来源:前面的一对小两口,加上后面的双方的4个父母。在许多地方,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标准购房模式:首付由一方或双方的父母来出,小两口承担按揭。有的小两口实际上连按揭也无法承担,必须靠一方或双方的父母亲帮助支付按揭款。这样,就有了我国社会中一种独特的购房模式:3个家庭,或6个劳动力在共同购买或供养1套房子,这就是"非常6+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这种3个家庭6个劳动力支撑1套房子的模式,只有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才会成为可能,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一个家庭往往有多个孩子,孩子多达三四个的不在少数。在那样的家庭结构中,父母要帮每一个结婚的孩子解决住房问题,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支撑中国房市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啃老买房"对买房者及其父母有很大的风险性,社会学教授薛林表示担忧:"年轻人把父母辛苦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用来买房,有的甚至让父母借钱为自己买房,这可能引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老人的积蓄被掏空后,他们的养老将存在风险,对一些无法享受社会保险的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未来也并不轻松,做几十年'房奴'不说,万一职业出现波折,供房和赡养父母的双重压力将使他们疲于应付。"

  房子,孩子,二选一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孩子的家庭也是不完整的。孩子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最简单的快乐,也是最甜蜜的负担。房子,孩子,都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大多数人都要为其付出半生的精力。当房子和孩子同时摆在你的面前,你是先要房子,还是先要孩子?当房价高涨之时,这个"二选一"的确让我们无法从容应对。

  生个孩子需要一定的金钱储备做后盾。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徐安琪研究员根据2008年的物价水平,核算出徐汇区的孩子从刚出生到30岁,家长共要在孩子身上投入49万元。

  所以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延迟生育或者不生育。一些社会学家担心,这将使家庭功能式微和社会传统结构解体,因为嫡亲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危及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亲族网络及其社会伦理观念。若干年后,人们将不再有表亲,不再有姑叔姨舅,更让人担心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兄弟姐妹,家庭细胞随之解体。从人口学角度看,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上海在1974年、北京在1990年达到极低生育率,200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都降到了1以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说:"如果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很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最直接的人口学后果是人口结构老化和劳动力短缺,社会急剧老年化,一方面独生子女赡养负担会加重,另一方面将直接考验中国并不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

  Middle Class买房后只是个"传说"

  Middle Class,直译为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通常状况下,他们遵循主流的价值观,积极工作,努力赚钱。打造富裕生活的同时,还成为广大较低收入者效仿的榜样。所以毫不夸张地讲,中间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某典型的北京三口之家,夫妻上班,孩子入托,月收入2万元,除去各项开支,每月可存款1万元左右,属于中间阶层。买房前,确实可以衣食无忧,可一旦买了房,不仅要掏空口袋,甚至还要债台高筑,不折不扣地沦为"房奴"。高房价正在消灭中国刚刚滋长起来的中产阶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住房难现象中,利益受损最为严重的却是中等收入群体。富豪不缺钱,而低收入者受政策照顾有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保障,只有中等收入者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很多中等收入者不仅要将收入投入购房中,并且还需通过借钱、贷款等方式予以补足,这无疑会大大降低这个阶层的生活质量、自我发展能力和再受教育能力,从而会对这个阶层的稳固性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在低收入者获得住房保障的同时,同样受房价影响较大的中等收入者却被忽视,会加大这个阶层的恐慌感和被抛弃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调控成"空调",利剑再出鞘

  调控是一场博弈。社会各方博弈下,政府的调控对飙涨的房价不大可能立竿见影地起作用,但"两会"的精神让百姓对政府依然充满信心……

  一场复杂博弈下的调控

  自2003年以来,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中心思想不外乎是"防止大起大落"的维稳之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控制"俨然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老生常谈。国家不断加强房地产的调控力度。可是房价节节攀升,调控成了"空调"。

  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而无效,越控越涨"的现状,体现的是背后多方博弈的结果。市场上已不仅仅是开发商和消费者在角力,参与博弈的主角包括消费者、投机者、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这基本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复杂博弈。中央政府既要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要确保不至因调控过度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既要打击境外投机性资本,又要鼓励国外健康投资的进入;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接受中央的调控,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从地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受益;房地产商要在接受调控的前提下寻找政策的漏洞,通过和地方政府利益结盟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国际和个人炒家要通过从其他各方的博弈过程中寻找机会,获取自身利益,并全身而退;商业银行要尽可能多地从房地产商手中获取利益,又要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老百姓要运用手中有限的购买力以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最理想的住房。

  孙立平教授认为,房地产调控与反调控的搏弈,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涉及利益面最广、博弈技巧最纯熟、悬念最多、结局也最扑朔迷离的一场搏弈。房地产市场由于本身的利益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现状。并且在短时间内多方博弈的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央政府主导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如何寻找到一个多方均衡的临界点是这次调控的根本目的。

  政府,我们可以信任

  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郑杭生指出:"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推进中,政府的决策、政策、管理和治理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也会对以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任产生某种动摇。总地看来,社会信任在状态上不稳定化了,在时效上短期化了,在价值取向上实用化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取决于政府提供的服务对他们需求的满足度和满意度。"

  2010年的两会如期召开。房价被关注的程度远超以往。中央政府利剑再次出鞘,直指房地产的敏感性和高危性。各项调控政策屡屡出台,从土地到资金悉数严格管理,其整饬决心可见一斑。温家宝总理在3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短短两个小时的专访过程中,温总理一共34次提及房子问题,足以看出总理对房地产的关注,以及对老百姓住房问题的关心。

  现在,房价依然畸高是事实,高房价下的百姓的确不堪重负。但是政府调控是长期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多方博弈中,我们能看到中央政府的强势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地方政府合作态度的逐渐明晰,相信调控的结果会逐步朝着中央政府和普通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方向前行。我们对政府依然是信任的,在这个风险社会里,信任是必要的。正如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言,"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我所称的'失控的世界'中,这是一个以贝克所诊断的那种新型风险与不确定性为标志的世界。但是,我们仍旧应该把信任概念同风险概念放在一起考虑。信任意味着对'抽象系统'的信赖,信任和风险紧密维系。如果我们要直面周遭的风险,并以有效的方式对它们做出反应,就需要信赖诸如此类的权威。"

  结语:我多想有个"房",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浪漫的海子如是说。更多的人并不需要属于自己的那处居所一定是观澜听潮、花丛掩映,在他们心中,只需要拥有一所房子,哪怕它促狭简陋、四壁徒然,但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一个存在温暖和慰藉的空间。希望他们简单而可爱的心愿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