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狂想曲:第三章 芋本草学考证与现代食疗价值评价--芋头 芋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12:14
第三章 芋本草学考证与现代食疗价值评价
摘要:  在中国古代,芋不仅是主要的度荒杂粮,而且具重要的医疗和食疗价值。本草学考证表明:(1)距今1340多年前唐代《新修本草》和《食疗本草》是最早对芋之防病治病、食疗保健功用作较完整记载的本草学古籍;并为其后芋本草学价值的探索与研究奠定了基础。(2)公元三世纪时,我国芋的变种及类型即已很丰富,有魁芋、多子芋、多头芋和叶柄芋,唯多头芋记载尚少。(3)自古魁芋、子芋、芋梗、芋叶等均可入药或用作食疗,可用熟品,亦可用生品(酒渍,盐研),可内服(煎汤或蒸煮),亦可外敷(擦抹、捣烂贴敷、煅灰制复方搽患处等)。现多以熟品内服用作食疗。(4)芋的分布较为广泛,唐宋时代芋在我国南方栽培已相当普遍,北方亦有栽培;与现代资源分布基本一致。(5)现代研究证实芋具多种营养成分和功效,是防病治病,食疗保健和营养美食之佳品,与唐《新修本草》首载芋之食疗功效是基本一致的。表明《新修本草》至今仍不失为芋食疗价值之经典本草学古籍。(6) 现代研究表明,芋不仅能降低人们罹患直肠癌的机会,而且在体内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芋在防癌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7)古今本草学著作记载和列举芋之经验效方,值得进一步作现代研究。
关键词:芋  本草考证  食疗价值
1981年7月15日《北京晚报》在《也谈斐济癌症少》文章中指出,南太平洋的小国斐济癌症少的原因可能与“斐济人吃芋头和面包就像我们吃小麦和稻米那样”,“因为斐济人传统的主食是芋头,不知这种食品是否也有防癌作用”。针对这一提问作者在对芋民族植物学系统研究的同时就芋古今本草记载、名称、产地、采制、功效等进行了本草学考证,并对其食疗价值做出评价。
1  历代本草记载
中国栽培芋的历史悠久,品种类型极为丰富〔1〕,如西汉《氾胜之书》(公元一世纪后期)载:“芋生子,皆长三尺”[2]。 这说明当时子芋仍是很细长的。《孝经纬》(西汉,公元一世纪前后)记“仲冬日昴星中收莒芋。”莒芋即大芋的意思。《说文解字》(西汉,公元二世纪初)记载:“大芋实根骇人。”实根二字是指母芋硕大而言。到公元三世纪,我国芋的变种及类型,已经很丰富了。当时有魁芋、多子芋、多头芋、和叶柄芋,唯多头芋品种尚少记载。如《广志》(公元三世纪末)记:“有君子芋,大如斗,有谈善芋,魁大如瓶,少子,有蔓芋大者次二三升,……有魁芋,无旁子。”这些皆是指母芋硕大,子芋不发达的魁芋。唐代的《新修本草》对芋形态及功效已有较完整的记载〔3〕。“芋有六种,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正可蒸煮啖之,又亦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多羹,大佳。野芋大毒,不堪啖也。”《食疗本草》云:芋白色者,无味;紫色者,破气[4]。宋《证类本草》曰:(芋)种类亦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形圆而大,状若蹲鸱,谓之芋魁。可以当粮食而度饥年。江西、闽中出者,形长而大,叶皆相似。其细者如卵,生于大魁旁,食之尤美[5]。《本草衍义》曰: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长。京、洛者,差圆小,而惟东西京者佳,它处味不及也。当心出苗者为芋头,四旁附芋头而生者,为芋子〔6〕。明《本草纲目》时珍曰,“芋属虽多,有水旱两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叶皆相似,但水芋味胜。茎亦可食。芋不开花,时或七八月间有开者,抽茎生花黄色,旁有一长萼护之,如半边莲花之状也”[7]。按郭义恭《广志》云:“芋凡十四种:君子芋,魁大如斗;连禅芋,魁大子多;白果芋,魁大子繁,亩收百斛;青边芋、旁巨芋、车毂芋三种,并魁大子少,叶长丈余;长味芋,味美,茎亦可食;鸡子芋,色黄;九面芋大而不美;青芋、曹芋、象芋,皆不可食,惟茎可作菹。”根据张志(1984)对芋的园艺学分类可知,至明代李时珍时,不仅已有魁芋、多头芋(即九面芋)、多子芋、叶柄用芋(青芋等)之分,并且有了水芋、旱芋的区别,还对芋的无性繁殖特性(芋不开花)有了充分的认识。除上述的古籍外,以后的历代本草都对芋有过类似的记载。另外,宋《证类本草》所附芋图,其形态特征几与现代描绘的魁芋相类似[5]。
由上可见,芋自古至今一直就有应用,不论是魁芋、多头芋、多子芋还是芋柄、芋叶,历代古籍均有着不同的描述和记载,与现存的芋类型和品种具有可考证的繁衍关系和进化迹象。
2、芋本草名实考证
唐代《新修本草》曰:“芋有六种:青芋细长,毒多,不可生食。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可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野芋大毒,不堪啖也”[3]。表明:芋球茎即可疗热止渴,又可兼肉补食。《食疗本草》除以芋球茎蒸煮食疗防病外,“又,煮汁浴之,去身上浮气”[4]。宋代《证类本草》记载:用芋梗擦摩蜂蛰处,可解毒。说明芋梗亦可用作外敷用药。
明代《本草纲目》开出附方,用生芋子治腹中癖气。用叶茎除烦止泻,疗妊妇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傅蛇虫咬,并痈肿毒痛,及署毒箭。另附方黄水疮: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7]。
清代《本草求真》记载:芋生用则可以治腹中癖气,熟用则充肌泽肤。冷啖则能止渴生津,痒热除烦,通肠开结和血;食则能下气宽中;煮汁产妇则能破血通瘀,及浴身上遊风;烧灰则能以治疮冒风邪。芋叶与茎,味辛冷滑,功能除烦止泻。疗妊娠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并敷蛇虫痈肿毒痛,痘疮溃烂成疮[8]。较全面系统对芋的各器官和不同用法及功效作了详细论述。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进一步用附方:芋合麻药,治跌打损伤,痔漏麻风,敷肿毒,止痛,治疮癣,捣敷肿伤。乳痈:野芋头和香糟捣敷。用野芋头磨烂,和糯米粉淡煮粥,治诸物食积,已成痞块者[9]。
由上述本草古籍有关芋的记载可知,芋的球茎、小球茎(芋子)茎(叶柄)、均可入药或用作食疗。用法上可用生品、熟品,可内服(煎汤或蒸煮)外敷(擦抹、捣烂贴敷、煅灰并制复方擦患处等)。
3.产地与采制方法考证
芋的分布较为广泛。根据现有的古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古代栽培芋的重点产区有四川、广东、台湾、浙江等省区[10]。《史记·货殖列传》(公元前一世纪)云:“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汶”读若“泯”,即泯山(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便是对芋产地最早的记载。广东和台湾地区种植芋头的年代也相当久远。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新时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从大坌坑文化出土的树皮布和绳纹陶器看,反映了当时人类已能利用植物纤维,发明了原始农业。正如其他中国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古代居民一样,他们应是最先栽培芋头和薯蓣的人[11]。直至清代,那些经济原始的高山族,“斫树燔根以种芋,魁大者七八斤,贮以为粮”〔12〕。由此可见,根茎类作物多为无性繁殖,易于培植,早为华南地区的远古人类驯化栽培,芋头便可作为一个例证。唐代《新修本草》曰“芋,钱塘最多”。宋代《证类本草》“图经曰芋,钱塘最多,今处处有之。闽、蜀、淮、甸尤殖此”,《本草衍义》曰,“芋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长。京、洛者,差圆小,而惟东西京者佳,他处味不及也”[6]。说明到唐宋时代,芋在我国南方栽培已相当普遍,在北方亦有栽培。就芋的现代品种看,尽管芋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方皆有栽培,但其性喜温暖湿润,因而常见的芋品种仍然集中在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仅以旱芋的多子芋为主。
芋的大球茎(魁芋)、小球茎(芋子)、是主要的医疗和食疗部分。球茎成熟时采收鲜藏或洗净、切片、晒干。关于采收时间,因各地区成熟期不一致,大致在农历9—10月份,即霜降前后。唐《食疗本草》云:“十月以后收之,曝干。芋煮汁饮之止渴;和鱼煮为羹,甚下气,补中焦。煮汁浴之,去身上浮气”[4]。宋《本草衍义》曰芋,“八九月以后,可食;至时掘出,置十数日,却以好土匀埋,至春犹好”[6]。明《本草纲目》曰:“芋以姜同煮过,换水再煮,方可食之”。“疮冒风邪肿痛,用白芋烧灰傅之”[7]。清《本草求真》进一步概述为:生用则可以治腹中癖气;熟用则充肌泽肤;冷啖则能止渴生津;食则能下气宽中;煮汁产妇则能破血通瘀;烧灰则能以治疮冒风邪。芋叶与茎(叶柄)亦有利用的记载,用茎烧灰敷痘疮无瘢,用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啮破芋梗擦治蜂蛰处,愈。至于炮炙方法,有用酒浸渍法[8]。《本草纲目》附方:生芋子一斤压破,酒五斤渍二七日,空腹每饮一升,治腹中癖气[7]。
4  应用与功效考证
在中国古代芋是主要的度荒杂粮,又具重要的医疗和食疗价值。唐代《新修本草》果部卷第十七,对芋之医疗功用作了详细记载:“芋,味辛,平,有毒。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3]。《新修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在公元1542年颁布的药典早883年,英美各国开始颁行药典的年代更要晚的多,因此可以认为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这部巨著共有54卷,共载药844种,芋排名585。这是作者考证到的最早对芋之医疗功用的记载。
用食物治疗疾病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了。芋是最古老的杂粮食物之一,古代先民通过实践,早就发现了芋的食疗作用。唐代《食疗本草》曰:“芋,平,㈠右主宽缓肠胃,去死肌,令脂肉悦泽。㈡白净者无味,紫色者良,破气。煮汁饮之止渴。十月已后收之,曝干。冬蒸服则不发病,馀外不可服。㈢又,和(鲫鱼、鳢)鱼煮为羹,甚下气,补中焦(良。久食),令人虚,无气力。此物但先肥而巳[注:先肥,义不明,考证表明,疑“先肥”为“充肌(肤)”之误][4]。《食疗本草》亦是芋食疗功用记载最早的古籍。且曰:又,煮生芋汁,可洗垢腻衣,能洁白(如玉)。又,煮汁浴之,去身上浮气。浴了,慎风半日许。首次记录了芋的洗浴功效。
《新修本草》和《食疗本草》为以后的综合本草和食疗本草著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亦为芋的医疗和食疗保健价值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宋代《证类本草》在完整引录唐《新修本草》和《食疗本草》的基础上,又引陈藏器云:芋本功外,食之令人肥白。小者极滑,吞之开胃及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又引日华子云:芋冷,破宿血,去死肌。叶,裹开了痈疮毒,止痛。又云芋叶,冷,无毒。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有盐研傅蛇虫咬并痈肿毒,及罯傅毒箭。还引沈存中笔谈:以芋梗擦蜂蛰处,愈[5]。这些都突出强调了芋头、芋子、芋梗之治疗、食疗的神奇功效,有些至今在民间仍有沿用,值得进一步作现代研究。
明代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芋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芋在医疗和食疗中的价值和地位,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比较接近于现代对芋食疗价值的认识。在《本草纲目》中,将芋自果部移入(别录中品),“芋子[气味]辛、平、滑,有小毒。[主治]宽肠胃,充肌肤,滑口。冷啖,疗烦热,止渴。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产妇食之,破血;饮汁,止血渴。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7]。并对《证类本草》所载芋茎叶的功用予以认可。
清《本草求真》全书共十卷,收载药物计520种,按品性功能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七类,每类又各分为若干子目,便于读者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将芋列入卷七,食物类。“芋子四百六十七 柔滑[批]润肠胃,泽肌肤”[8]。芋子专入肠胃。生用则可以治腹中癖气(用生芋子一斤压破,酒五斤渍二七日。空腹每饮一斗,神良)。头上软疖(用大芋捣敷即干)。熟用则充肌泽肤(冬日食不发病),解毒稀痘(小儿食之良)。冷啖则能止渴生津,痒热除烦,通肠开结和血;食则能下气宽中;煮汁产妇食则能破血通瘀,及浴身上遊风;烧灰则能以治疮冒风邪。肿痛,用芋烧灰敷之,干即易。然此气则签喉,熟则滑滞。性滑则可以下石毒。故书载此多食则不免有动气发冷泄泻,及难尅化之弊矣。并对芋叶、芋梗之功用予以引录。《本草求真》明确地将芋定为食物类;以食疗作用为主,并指出多食之弊。它以丰富的内容、简明扼要的功效介绍以及切合临证实用的配伍和制法,为芋的食疗作用研究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除上述综合本草和食疗本草外,宋《本草衍义》[6]、元《农桑辑要》[13]、明《重订本草徴要》[14]、《食物本草》[15]、清《授时通考》[16]、《本草从新》[17]、《本草纲目拾遗》[9]等本草古籍,均对芋之功效作了或多、或少、或详、或略的记载和引录,其内容与上述本草古籍大同小异、或内容相近、文字有异而已,参见表3-1。
5  现代食疗价值与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本草类的专著对于食品营养和食物疗法更加引为重视,传播俾知医食同源,是一样的养生之道。《新本草备要》(陈邦贤,1955)将芋置于营养篇——蔬菜部。视为菜类之多年生草本,其球茎外被绒毛,内实多白色粘液,可供食用。气味:辛平滑有小毒。功用:宽肠胃,充肌肤,滑中。营养:水分56.6,蛋白质1.5,脂肪0.1,无机盐0.6,粗纤维0.5,含水碳素11.8。实为营养保健之食品[18]。
1950年前后,我国就已将部分有抗癌作用食疗草本用于治癌临床,六十年代以后,抗癌本草发展到普遍试用的阶段。《抗癌实用本草》(金有景,1989)几处谈及芋的防癌抗癌作用。在100余种抗癌食物与中草药中,将芋列为第十九位。其性味功能:甘辛,平;消疬散结。行水止泻;益脾胃,调中气;生芋内服能治淋巴结肿大,外用可消炎、消肿、镇痛。收编列举了国内外用芋抗癌治病及民间的经验效方25例[19]。主要包括:(1)治甲状腺癌、肝癌、淋巴肉瘤。(2)乳癌与胃癌。(3)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4)治癖气;(5)治疮因风致肿;(6)治头上软疖;(7)治牛皮癣;(8)治筋骨痛,无名肿痛,蛇头指,蛇虫伤;(9)治便血日久;(10)赘疣,鸡眼;(11)筋骨痛,无名肿痛,指头疔伤;(12)蛇、虫、蜂蛰;(13)黄水疮;(14)急性脑膜炎初起;(15)绞肠痧腹痛;(16)腰部跌伤;(17)羊毛疔;(18)顽癣;(19)胃痛;(20)慢性肾炎;(21)走马牙疳等(另有几例与上述几例有重复,此处略)。列举的每例验方均包括了治癌(病)种类,用芋部位,调制方法,服用方法及验方来源和出处。《抗癌食药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抗癌本草性专著,也是列举芋抗癌治病经验效方最多的专著,其中相当一部分处方经临床试用证明是有效的,其余部分还有待临床验证。另有《民间实用草药》(福州医学研究所,1959)〔20〕,《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1994)〔21〕;《中国药用蔬菜》(李杏林)〔22〕;《食物中药与验方》(秦明珠、杨晨,1999)〔23〕等专著中,均有与上述主治与功用类似的论述(参见表3-1)。
李雅臣等(1995)认为,芋头不仅可作为药用,也是常用的食品。对其干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含蛋白质1.76%~2.30%、淀粉69.60%~73.70%、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0.274%、铁0.0042%~0.0050%,此外尚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B1B2,芋头中含花青甙,甾醇、过氧化氢酶、胡萝卜素及维生素D2等。芋头含微量元素19种;游离氨基酸l 7种,总量为89.80mg/l00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其量为l 7.10mg/l00g;水溶性多糖12.00%,且其中含有杂多糖〔24〕。
香港大学植物学系的蒋高松(1998)指出,芋产品的粘滑特征即为非淀粉性多糖,能降低人们罹患直肠癌的机会。至于芋中非淀粉性多糖的含量,则视芋的品种而定。其研究结果表明:从芋粉中以4℃的水提取的水溶性非淀粉性多糖,其提取率约16%(白芋,占干重)〔25〕。
赵国华等(2002)对芋非淀粉性多糖TPS增强肌体抗性的研究表明:TPS150mg/(kg.d)的剂量对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增殖有极显著的影响,作者指出,TPS在体内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26〕。
据石小琼等(2002)研究表明,闽西多子芋含有较多的α型VitE(含量为5.2mg/kg)〔27〕。在几种形式的VitE中,α型是活性最大的一种,其它的活性只有它的1%~50%左右。VitE是一种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保护机体细胞及生命大分子免遭自由基的攻击,可望在延缓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方面发挥作用。
以下将古今主要本草著作和文献中有关芋的防病治病、食疗保健及其它功用的记载归纳出表3-1。
表3-1  古今主要本草著作和文献有关芋的记载
Table 3-1 The records of taro Bencaological in ancient books and literature
著作名称
Title of books
朝代·作者·
成书年
Dynasty,writer,
years
主 要 记 载 内 容
Main content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
公元659年
芋,味辛,平,有毒。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并毒少,正可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也。
食疗本草
唐·孟诜,
张鼎
芋 平 (一)右主主宽缓肠胃,去死肌,令脂肉悦泽。(二)白净者无味,紫色者良,破气。煮汁饮之止渴。十月已后收之,曝干。冬蒸服则不发病,馀外不可服。(三)又,和(鲫鱼、鳢)鱼煮为羹,甚下气,补中焦(良。久食)令人虚,无气力。此物但先肥而已。(四)又,煮生芋汁,可洗垢腻衣,能洁白(如玉)。(五)又,煮汁浴之,去身上浮气。浴了,慎风半日许。
证类本草
宋·唐慎微
在完整引录唐《新修本草》和《食疗本草》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又引陈藏器云:芋本功外,食之令人肥白。小者极滑,吞之开胃及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芋有八、九种,功用相似。野芋……取根醋摩,傅虫疮疥癣,入口毒人。日华子云:芋冷,破宿血,去死肌。园中种者可食,余者有大毒,不可容易吃。姜芋辛辣,以生姜煮,又换水煮,方可食。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叶,裹开了痈疮毒,止痛。又云芋叶,冷,无毒。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傅蛇虫咬并痈肿毒,及署傅毒箭。
并引沈存中笔谈有关蜂螫蛛后,啮芋梗微破,以梗擦蜂螫处,则愈之典故。
本草衍义
宋·寇宗奭
(1119年)
芋 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长。京、洛者,差圆小,而惟东西京者佳,他处味不及也。……八九月已后,可食;……生者辛而诞,多食,滞气困脾。唐杜甫诗曰:园收芋粟不全贫者是此。
农桑辑要
元·大司农司
(1273年)
芋《列仙传》曰:酒客为梁,使烝民益种芋;“三年当大饥”。卒如其言,梁民不死。芋可以救饥馑。冬日食不发病。其余月份,不可多食。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1509年)
芋(别录中品)芋仔〔气味〕辛,平,滑,有小毒。〔大明曰〕冷。〔弘景曰〕生者有毒,味莶不可食。性滑下石,服饵家所忌。〔恭曰〕多食动缩冷。〔宗奭曰〕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主治〕宽肠胃,充肌肤,滑口。别录。冷啖,疗烦热,止渴。苏颂。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产妇食之,破血,饮汁,止血渴。藏器。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大明。〔附方〕旧二新二。叶茎〔气味〕辛,冷,滑,无毒。〔主治〕除烦止泻,疗妊妇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傅蛇虫咬,并痈肿毒痛,及置毒箭。〔附方〕新一。
重订本草徵要
明·李中梓
芋艿,旁生小者曰芋仔。味甘、辛性平,质滑,生则有毒。入胃、大肠二经。宽胃下气,利肠通闭。散结消瘰疠,补中充肌肤。止热渴,敷烫伤。多食反能滞气困脾。患瘰疠症者,可常作食疗。
食物本草
明·元李果
引录《本草纲目》主要内容,词句略有更动,内容大同小异。
授时通考
清·鄂尔泰等
1742年
芋味甘。蒸煮任意。湿纸包火煨过热。乘热噉之则松面腻。益气充肌。亦可为羹臛。水芋味胜。茎亦可食。芋不开花时,或七八月间有开花者,抽茎生色黄,花旁有一长萼护之。如半边莲花之状。味平。除烦止渴。可以疗肌。可以备荒。小儿戒食,滞胃气。难尅化。有风疾服风药者最忌。
本草求真
清·黄宫绣
芋子 柔滑〔批〕润肠胃,泽肌肤。芋子专入肠胃。水种者味胜,其茎作羹甚美,浙人取羹作饧,名曰乌花饧。据书述其功能,有言生用则可以治腹中癖气,头上软疖;熟用则充肌泽肤,解毒稀痘。小儿食之良。冷啖则能止渴生津,痒热除烦,通肠开结和血;食则能下气宽中;煮汁产妇食则能破血通瘀,及浴身上遊风;烧灰则能以治疮冒风邪。若在芋叶与茎,味辛冷滑,功能除烦止泻,疗妊娠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并敷蛇虫痈肿毒痛,痘疮溃烂成疮。
本草从新
清·吴仪洛
芋宽胃通肠。辛平滑。有小毒。宜与姜同煮,换水再煮,方可食之。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梗擦蜂螫,良。
本草纲目拾遗
清·赵学敏
中野芋毒者,令人戟喉音哑、烦闷垂死,以大豆浆或粪汁解之,姜汁亦可。《葛祖遗方》:芋合麻药,治跌打损伤,痔漏麻风,敷肿毒,止痛,治疮癣,捣敷肿伤。乳痈  野芋头和香糟捣敷。青芋疗冷热,止渴。
民间实用草药
(第二辑)
福州医学
研究所
(1959年)
野芋 辛滑有毒,能散结破瘀。民间效用:①治牛皮癣于二日内者——取鲜根和红糟少许捣烂敷患处。②治蜂叮肿痛——取鲜根柞纹汁涂患处。芋头柄 辛平滑有小毒,入手太阴少阴二经,能宽肠胃,充肌肤,滑中。民间效用:①治水肿盍毒取芋头柄二两,红糖五钱,开水适量冲炖服。
新本草备要
陈邦贤
(1955年)
芋子 气味:辛平滑有小毒。功用:宽肠胃,充肌肤,滑中。营养:水分56.6,蛋白质1.5,脂肪0.1,无机盐0.6,粗纤维0.5,含水炭素11.8。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中国药材公司(1994年)
芋头 甘、辛、平。消肿散结。用于瘰疠,肿毒,腹中痞块,乳痈,口疮,牛皮癣;烧、烫伤。芋梗 用于泻痢,肿毒。芋叶 辛,凉。止泻,剑汗,消肿解毒。用于瘾疹,疮疥。芋头花 辛、平。用于胃痛,吐血,阴挺,脱肛。
抗癌食药本草
金有景
(1989年)
〔性味功能〕甘辛,平;消疠散结。抗癌。行水止泻;益脾胃,调中气;生芋内服能治淋巴结肿大,外用可消炎、消肿、镇痛。〔主治应用〕列举了芋25种民间配方(此处略)。
芋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李雅臣等
(1995年)
含蛋白质1.76%~2.30%、淀粉69.6%~73.7%、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0.274%、铁0.00 42%~0.0050%,此外尚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B1B2,芋头中含花青甙,甾醇、过氧化氢酶、胡萝卜素及维生素D2等。芋头含微量元素19种;游离氨基酸l 7种,总量为89.8mg/l00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其量为l 7.1mg/l00g;水溶性多糖12.0%,且其中含有杂多糖。
中国药用蔬菜
李杏林
(1998年)
〔主治〕少食乏力,瘰疠结核,久痢便血,痈毒。〔用法用量〕每次100~500g,煮食,煮粥,研末,煎汤等。由于芋的含氟量较高,故对饮用水中含氟量较低的地区,可适量多食芋头以弥补氟的不足。
食物中药与验方
秦明珠,杨晨
(1999年)
〔功能主治〕化痰软坚,消肿散结。主治瘰疠、腹中痞块、便血、泄泻。近代用于慢性肾炎。
芋头在加工食品中的应用
蒋高松
(1998年)
芋产品的粘滑特征即为非淀粉性多糖,能降低人们罹患直肠癌的机会。
芋头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内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赵国华,陈宗道,王斌
(2002年)
对芋非淀粉性多糖TPS增强肌体抗性的研究表明:TPS150mg/(kg.d)的剂量对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增殖有极显著的影响,作者指出,TPS在体内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闽西多子芋理化性状研究与贮藏加工初探
石小琼,杨立明,邓金星等
(2002年)
多子芋含有较多的α型VitE(含量为5.2mg/kg),可在延缓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方面发挥作用。
6  小结
⑴ 在中国古代,芋不仅是主要的度荒杂粮,而且具有重要的医疗和食疗价值。
⑵ 唐《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是最早对芋之防病治病、食疗保健功用作较完整记载的本草学古籍,并为其后芋本草学价值的探索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⑶ 至公元三世纪,我国芋的变种及类型即已很丰富,有魁芋、多子芋、多头芋和叶柄芋,唯多头芋记载尚少。自古魁芋、子芋、芋梗、芋叶等均可入药或用作食疗。可用熟品,亦可用生品(酒渍,盐腌),可内服(煎汤或蒸煮),亦可外敷(擦抹、捣烂贴敷、煅灰制复方搽患处等)。现多以熟品内服用作食疗。
⑷ 芋的分布较广泛,至唐宋时代芋在我国南方栽培已相当普遍,北方亦有栽培;与现代资源分布基本一致。
⑸ 唐《新修本草》首载之食疗功用:“芋,味辛,平,有毒,宽肠胃,充肌肤,滑中。”至今仍是芋食疗价值之经典,与现代研究所证实芋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功效,是当今消费者防病治病、食疗保健、营养美食之佳品,是基本一致的。
⑹ 现代研究表明,芋不仅能降低人们罹患直肠癌的机会,而且在体内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芋在防癌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⑺ 古今本草学著作中所记载和列举的魁芋、子芋、芋梗、芋叶乃至芋花之药用经验效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张志·芋的园艺学分类初探〔J〕·中国蔬菜,1984,(1)30~32
2  西汉·氾胜之撰,石声汉释· 氾胜之书今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79~80
3  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 新修本草〔M〕·  合肥, 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1981,484
4  唐·孟诜, 张鼎撰稿· 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宋 · 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62~563
6  宋·寇宗奭撰·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123~124
7  明·李时珍编著,张守康校注·本草纲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09~710
8  清·黄宫绣纂·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9  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34~335
10  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83~84
11  韩起·台湾省原始社会概述〔J〕·考古,1979,(3):34~41
12  黄叔儆·台湾使槎录卷七〔M〕·
13  元· 大司农司编撰,石汉声校注· 农桑辑要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4  明·李中梓原著,丁甘仁等增撰,耿鉴庭重订·重订本草徵要〔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3~144
15  明·元李果编辑,郑金生等校点·食物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33~134
16  清· 鄂尔泰,张廷玉等·授时通考·卷六十〔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56
17  清·吴仪洛撰·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231~232
18  陈邦贤·新本草备要〔M〕·上海:中医书局,1955,232
19  金有景·抗癌食药本草(上卷)〔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68~71
20  福州医学研究所·民间实用草药(第二辑)〔M〕·1959,26~28
21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474~1475
22  李杏林·中国药用蔬菜〔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8~59
23  秦明珠,杨晨·食物中药与验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24
24  李雅臣,李德玉,吴寿金·芋头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5,20(10):555
25  蒋高松·芋头在加工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   1998,5(12):14
26  赵国华,陈宗道,王斌·芋头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内免疫调节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2,2(3):22~25
27  石小琼,杨立明,邓金星等·闽西多子芋理化性状研究与贮藏加工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56~62
欢迎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