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港湾别墅:道教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太上老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7:27
道教最能反映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的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寿裳》)又说:中国“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小杂感》)日本学者窖德忠致力于中国道教的研究五十余年,他在《道教入门》一书的前言《致中国读者》中不无感慨地说:“我认为要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最有效的手段是研究中国固有的道教。”,足见,道教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道观内以敲钟、击鼓、打云板为日常生活号令,每天五更开静,洒扫庭院殿堂,整齐冠服,诵经。斋堂用膳后,道众研习教义,接待香客或参加劳动。晚上功课,一般诵《清静经》、《心印妙经》。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道教的教理教义,承继了东方伟大圣哲老子的道家学说,蕴含着睿智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道教与中华古老文明浑然交融为一体,而又独具自己的风骨和特色。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有重要位置。
道教养生方法在我国影响深远,有鉴于此,展开对道教的研究,对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当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是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究竟哪些内容属于道家,哪些内容属于道教,是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这种局面的出现绝非偶然。因为道家与道教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两者有共同尊奉的对象和经典。道教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自己的教主。唐高宗为崇道教,甚至把老子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也被道教尊奉为“南华真人”。《老子》、《庄子》二书也被道教作为基本经典,分别称为《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这样,道教与道家就有了共同尊奉的对象和经典。仅从这一外在形式来看,就足以使人们把道教与道家连在一起了。..
其次,两者都尊崇“道”的观念。道教的许多基本观念也来自于道家。如“道”的概念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最高理想,它是万物赖以生成的根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说明“道”具有原始本初而又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教吸收了道家这一说法,将“道”的作用和地位又进一步神化,“道”成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教义。在道教看来,“道”不仅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而且还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神仙。所谓“一气化三清”,就是指“道”(气)化为三位神仙,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把三位天尊都看作是“道”(气)的化身,为道教神仙谱系中至高无上的人格神。道教对“道”的改造,并未使“道”的实质和内涵发生变化,而是将“道”加以具像化、人格化了,目的是便于道教信徒进行顶礼膜拜。
再次,两者都承认神、帝、鬼的存在。如老子认为“道”存在于“帝”之先,庄子也有“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之说。他们都把神、帝、鬼置于“道”之下,但毕竟都是存在着的。道教则发展了神仙鬼怪思想,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神仙谱系。但道教仍然是把“道”放在首要地位,认为一切神仙鬼怪都是依道而生,由道而显。一切神仙鬼怪都属于“三清”之下。
第四,两者有共同的追求目标。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观念,早在《老子》中已初露端倪了。《老子·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在此,老子以“治人事天”的道理比喻一个人长生不死的问题,强调无知无欲,爱惜形神,便可以长生久视。长生不死更成为了道教信仰的终极目的。
第五,两者在修行方法上有相同点。道家主张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得“道”,老子说“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庄子说:“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庄子·天运》),意即只要得了“道”,就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道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与道合体”,成为仙人。它认为,人原本就是“道”的派生物,要羽化成仙,就必须通过修道的实践活动,达到与“道”合体的境界。两者在修行方式上都主张复归于道,颇具相似之处。
正因为两者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中国,自魏晋以来对道家和道教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便是混乱的,大多不加区分。东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其内篇言神仙、方药……属道家。”这里的“道家”准确地说应是“道教”。刘勰《灭惑论》有时说“道家立法”,又有时说“道教炼形”,也把二者混为一谈。此外,《魏书·释老志》、《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都将二者混用。现代学者也有将道家、道教混用的现象。有的学者干脆将两者并称为“道学”。如胡浮琛在《道学通论》中就将两者连同“仙学”,统称为“道学”。
不仅中国人如此,欧美的汉学研究也往往将两者混用,通常用Taoism以概括道家与道教,但前者习惯用“早期道家”(early Taoism)或“哲学的道教”(Philosophical Taoism)以表示先秦的老庄,后者则称为“新道家”(New Taoism)或“宗教的道教”(Religlous Taoism)。老庄思想与原始宗教本有渊源,法国学者马伯乐、葛兰特、康德谟都有这种看法。康德谟曾指出,道家和道教并不如一般人所说的那么不同,它们彼此来自同一种极古老的宗教的根源,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纵使道家和道教真的有显著的不同点,但是这些不同并不足以使我们认为它们代表着两股截然不同的思潮,相反地,我们以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