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狄斯丹官网:1~2岁宝宝的育儿策略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59:30
爸爸妈妈们这些你们都关注了吗
1~2岁幼儿的体重和身长有多少?
满1岁时,身长为出生时的1倍半,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约9公斤上下。
不过,满1岁后孩子的差异相当大。有的孩子个儿大,有些孩子个儿小;有的胖些,有的又瘦些。一般孩子在满1岁后的一年里,由于活动量增加等原因,不会像婴儿时期那么胖,身材似乎较瘦,但只要健康,精神状况好就不必担心。
从1岁半起到2岁的这一段时间里,不仅能行走而且能蹦蹦跳跳,身体越来越结实,也显得更瘦了。体重增长很慢,个子却长得较快。初生时身长与脑袋的比例为4:1,到2岁时则为5:1,且身体重心下降,更能活动了。
1岁半时的体重和身长表
体重(公斤)
身高(厘米)




平均值
10.5
9.5
80.5
79.1
低于此值要引起注意
8.4
8
(本表不包括未成熟儿的体重和身长)
回页首
1~2岁幼儿应出多少颗乳牙?
检查小儿乳牙生长情况,便可知道小儿的骨骼发育大概情况,发育好的小儿能及时出牙,牙质也优良;发育差的,出牙延迟,牙质也欠佳。后者常见于呆小病和重症佝偻病的患儿。因此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乳牙的萌出,有时孩子出牙晚了就很着急。乳牙的萌出时间迟早不同,早者在4个月就可以见到,晚者到9~10个月才萌出,这都属于正常范围之内。满周岁时,一般长出8颗门牙(上下各4颗),等到1岁半至2岁时,上下就各有8颗牙了,一般来说,乳牙的总数大约等于婴儿的月龄减4~6,家长可以看看,你的小儿乳牙发育是否正常。
回页首
1~2岁幼儿有哪些运动机能?
1.会独自行走
有的孩子在满周岁以前就能开始行走,但多数孩子要到十四五个月才行。开始时用手牵着走,渐渐放开手,孩子自己就能往前独自行走两三步,但马上就要抓往什么东西以保持身体不致于摔倒,这两三步路也是摇摇晃晃的。但只要能走出几步,以后独自走路的步数便一天天地多起来,慢慢地就会保持身体平衡了,从牵着手走到独自行走,一般要经过约3个月的时间。
2.会跑
1岁半以后,孩子就能跑了。在这以前,到底是小步快走还是奔跑,分不太清楚。刚开始学跑时,还不能做拐弯跑,等到2岁时,无论是拐弯还是直路都可以奔跑自如了。
3.手指功能
1岁以后,小儿的手指功能也慢慢健全起来了,能够做许多细小的动作了。1岁以后可以自己拿杯子喝水,有的能自己拿匙吃饭了。如果给孩子铅笔和画纸,小儿会用笔在纸上乱涂画,不能学着大人的动作拉开抽屉或打开药瓶的盖子,弄得大人很担心。到2岁时就想自己脱衣服、穿袜子了。
回页首
1~2岁幼儿听力、语言的发育特征是什么?
12~18个月
1.语言:
①能说出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如电视、床、毛巾等。
②对某一物品,能说出名称并能指给大人看。
③每月都能多说一些词。
2.听力:
①能辨认并指出身体的各部位。
②能理解较为简短的句子。
③能执行一个简单的指令,如“把球给妈妈”。
④能辨认出一幅普通的图画,如小鸟。
18~24个月
1.语言:
①能说2个或3个词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喝牛奶”。
②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娃娃呢?”
③能用“不”和“不要”来表示否定。
④能发出以p、m、n、b、w和h为声母的词。
2.听力:
①能重复两位数了,如12等。
②懂得普通人称代词,如你、我、他。
③能从头到尾听完一个故事或歌曲。
回页首
为什么1岁多的小儿总爱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1岁多的小儿已经能说很多字或词了,有的孩子还能说2~3个字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小鸟飞了”。然而,妈妈也会发现,1岁多的小儿会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而且嘴里说个不停,这是怎么回事呢?
1岁多的小儿,刚学会说话不久,他所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但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因此常说出一连串的大人听不懂的话,我们把小儿的这一时期又称为“隐语阶段”。隐语阶段对小儿的语言发育极为重要,它说明幼儿在表达思维和想法之前,思想早就产生。因此,当孩子说出难懂的话时,作为家长不应该训斥,要耐心地倾听,注意分析他所讲的话,尽可能及时做出反应。平时要常与小孩交谈,教他使用正确的语言。一般到2岁后,孩子词汇增加了,能说7~8个字组成的句子,基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需,就不会再说难懂的话了。
回页首
1岁小儿会模仿些什么?
1~2岁时已是很能模仿成人动作的年龄了。模仿也是学习,孩子通过模仿,使智力发育更为迅速,能学会许多动作和语言。小儿最初是向与他接触最多的妈妈模仿,有时妈妈扫地,他也会给你忙上加乱;妈妈给他洗澡,他也学着妈妈帮自己打上肥皂;妈妈吃东西,他也学着拿着吃;还会模仿大人的哭、笑、指鼻子,发生“打”、“爸”、“拿”等单个音。对于孩子的模仿行为,不要轻易加以禁止,干脆让他模仿着学学,他会因得到父母的重视而得意非常。虽然不可能模仿得很好,但只要有点像,就应该加以表扬。这样,孩子会有更浓的兴趣,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同时,大人也可通过他的模仿兴趣,训练他洗手、脱衣、大小便、拿勺,帮妈妈整理玩具等。
对那些模仿很少的孩子,其发育指数绝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孩子不怎么模仿,家长就应该教教,帮着孩子练习,但也不能过于勉强和急于求成。
回页首
我要“探索” ——1一2岁儿童的探索活动
夏菡
1一2岁的宝宝,个个堪称积极的“探险家”。他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做,对任何事情都要亲自碰一碰。显然,他对这个 多彩世界充满了独立探索的欲望,表现出了不懈的探索精神。但是,“探索”就难免会碰到点危险和麻烦。如何避免这些危险 和麻烦呢?建议父母站在宝宝的角度,尽量理解宝宝的行为。
宝宝的表现
宝宝的表白
专家的话
小脑袋总是转来转去,一双小眼睛总是四处张望,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感,父母越是藏藏掩掩不想让宝宝看到的东西、宝宝越是留心。比如,妈妈把漂亮的首饰盒藏在抽屉里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周围怎么这么多好东西我都没看过?真奇怪,我都看不过来了,要是能再有一双眼睛该有多好啊!
儿童出生后,面临的是广阔的未知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是他成长的需要。2岁前的儿童认识事物离不开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其中,大量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
一双小手几乎总是要摸摸这,弄弄那,遇到细小的窟窿还要把小手指伸进去捅一捅,比如在盒子里放上许多小玩意儿,然后摇一摇让里面的东西哗啦哗啦地响;看到电插线板上,的小眼儿禁不住也要捅一捅。
捏一捏这东西是软的还是硬的,摸一摸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摇一摇它是出声的还是不出声的。要是我不动它们怎么知道?我这么爱学习,爸爸妈妈应该夸奖我才对。
2岁前的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还很低,所以他们基本上是靠摆弄实物来认识世界的。如果这种实际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活动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儿童会因缺少直接经验而影响未来的学习活动。
一双小脚到处走动、到处串,还喜欢爬高,比如在家里的沙发上踩上踩下,在桌子下、床底下钻来钻去,顺着桌椅板凳爬上窗台,溜进厨房扳动灶具和各种电器的开关。不容否认,由于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意外事故极易发生,这构成了父母限制孩子活动的最大理由。
不要老对我说“这儿不能去”,“那儿不能去”。我真的没看出来哪儿有危险。爸爸妈妈干吗不带着我去那些又安全又好玩的地方。最好能用我听得懂的话告诉我不能去的原因。
宝宝说得对,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可以”、“不行”之类的话如果说得大多,反而会降低它的效用。相 反,很认真他说几次,宝宝倒可能认真听一听。最主要的是,家长应尽可能事先把危险的物品移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热衷于帮着大人做事,其结果常常是越帮越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看见奶奶在剥豆,宝宝一帮忙准会把碗里的豆子撒一地;瞧见爸爸在修自行车,宝宝非要主动帮着递零件,结果弄得衣服上手上全是黑油泥。
我非常愿意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事。我也想把事情搞好,可不知怎么就搞遭了。请大人分配给我一些我能够做的简单的事情。要是我做得不好,请不要生气,做得多了我会越做越好的。
宝宝说得很合乎情理。爱模仿是学龄前儿童的特点,何况宝宝是在学着做有意义的事情,家中长辈应该予以鼓励。只是对宝宝做事的结果不要期望太高,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只顾四处找东西摆弄,一个玩具玩一会就腻了,玩具箱里的东西几乎都拿出来,摆得到处都是,房间乱得无处落脚。
这东西的秘密真少,刚弄两下就被我发现了,还是看看那个吧。我也很乐意爸爸妈妈带着我把玩具们都送回家。
2岁前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不可能长时间仅摆弄一两件东西,而且,从长远来看,限制宝宝的活动,只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压制他的探索精神。因此,父母要理解宝宝的所作所为,无论宝宝做了什么,都应从身心发展和爱护心灵的角度出发来对待他,让宝宝愉快而大有收获地度过“小探险家”时期。
摘自《父母必读》2000.1
回页首
1岁小儿前囟门闭合情况怎样?
满周岁的小儿,前囟门已完全闭合。有的小儿的前囟摸不到,1岁前已完全闭合,多见于头小畸形。小儿前囟闭合晚,到了1岁半尚未完全闭合,且空隙还较大,牙齿长得很慢,多见于佝偻病,另外脑积水、呆小症及生长过速的婴儿也可见到前囟门晚闭。因此,遇到前囟闭合较晚的小儿,应找小儿科医生检查一下。
回页首
不要急于让幼儿学会走路
不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小宝宝学步,早走路。某实,按照科学的道理幼儿学步之前,一定要让宝宝先学会爬行前进。因为,爬行是身体各系统统一协调的动作,这样可使肢体得到锻炼,使大脑和心脏的位置降低,改善大脑和心脏的血液循环,使下肢臀部的血液循环畅通,使身体的重量分散到四肢,减轻腹肌及脊柱的负担,能够预防腰肌劳损和脊柱的负担过早而导致的脊柱病。而且,幼儿爬行时要拼力抬起脖子来,这个动怍可反作用于大脑,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据美国学者德尔曼博士研究,没有经过爬行过程或爬行过程很短的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当幼儿6-7个月以后,应该先有意识地练孩子学会爬行,不要急于教刚刚爬行的孩子去学走路。
回页首
安慰受伤的孩子
当孩子被碰而疼痛时,他需要安慰,父母也会去安慰他。这很自然,也很合乎情理。但那些特别期望孩子成长为勇敢而坚强的人的家长,担心安慰会使孩子不坚强,这是多虑。正常的安慰并不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
稍被碰伤和疼痛便哇哇叫的孩子,常常因为他受到的关心和保护太多了。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这并不是说你应该在孩子生病或碰伤时对他严厉,而是说应当在平时对他和蔼可亲,但又不能过于娇惯,孩子就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了。也就是说,不能夸大伤痛,尽可能快地安慰一下孩子就行了,不要没完没了。孩子越大就越勇敢,用不着过分安慰。
回页首
怎样对待小儿说谎?
"做人要有诚实的态度"。这是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的一个准则,因此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说谎行为。这种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具体应怎样对待孩子的说谎呢?小儿说谎,不外乎有几种原因:
1. 想象与现实分不开。有时小儿明明是没有看到某种东西,可偏偏说看到了,这种多是儿童在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2. 出于自卫而说谎。这一般是经常遭到斥责或打骂的孩子,他们认为说实话就会遭到打骂,因为害怕被打骂,为了逃脱打骂就说谎话。
3. 为表达一种愿望而说谎。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某种好东西,而自己没有,但他希望自己能有,就会说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对小儿的说谎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认真对待。对出于想象的说谎,要向他讲明现实,引导他将想象运用到游戏当中,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并让他逐步懂得现实的情况。对为表达某种愿望的说谎,要指出他的错误,如果小儿的愿望是合理的,应该满足他的愿望。对出于自卫而说谎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不要经常对孩子训斥和打骂,对认错误的态度给予肯定。如果发现了孩子说谎,也不要以打骂为唯一惩罚手段,也要对孩子讲清道理,并选择使孩子能够接受的一些惩罚办法。
总之,家长的教育态度要民主,要客观,要耐心,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回页首
世界卫生组织0-2岁儿童体格心智发育评价标准参考值
女孩
年龄/标准范围
体重(Kg)
身高(cm)
心智发育
初生
2.7-3.6
47.7-52.0
伏卧抬头,对声音有反应。
1月
3.4-4.5
51.2-55.8
伏卧抬头45°,能注意父母面部。
2月
4.0-5.4
54.4-59.2
伏卧抬头90°,笑出声、尖声叫、应答性发声。
3月
4.7-6.2
57.1-59.5
伏卧抬头,两臂撑起,抱坐时头稳定,视性能跟随180°,能手握手。
4月
5.3-6.9
59.4-64.5
能翻身,握住摇荡鼓。
5月
5.8-7.5
61.5-66.7
拉坐,头不下垂。
6月
6.3-8.1
63.3-68.6
坐不需支持,听声转头,自喂饼干,握住玩具不被拿走,怕羞,认出陌生人,方木能递交。
8月
7.2-9.1
66.4-71.8
扶东西站,会爬,无意识叫爸爸、妈妈,伊呀学语,躲猫猫,听得懂自己的名字,会摇手表示再见。
10月
7.9-9.9
69.0-74.5
能自己坐,扶住行走,自己熟练协调的爬,理解一些简单的命令,如"到这儿来",自己哼小调,说一个字。
12月
8.5-10.6
71.5-77.1
独立行走,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用杯喝水,能辨别家人的称谓和家庭环境中的熟悉的物体。
15月
9.1-11.3
74.8-80.7
走得稳,能说三个字短句,模仿做家务,能叠两块积木,能体验与成人一起玩的愉快心情。
18月
9.7-12.0
77.9-84.0
能走梯,理解指出身体部分,能脱外套,自己能吃饭,能识别一种颜色。
21月
10.2-12.6
80.6-87.0
能踢球,举手过肩抛物,能叠四块积木,喜欢听故事,会用语言表示大小便。
2岁
10.6-13.2
83.3-89.8
两脚并跳,穿不系带的鞋,区别大小,能识2种颜色,能识简单形状。
男孩
年龄/标准范围
体重(Kg)
身高(cm)
心智发育
初生
2.9-3.8
48.2-52.8
伏卧抬头,对声音有反应。
1月
3.6-5.0
52.1-57.0
伏卧抬头45°,能注意父母面部。
2月
4.3-6.0
55.5-60.7
伏卧抬头90°,笑出声、尖声叫、应答性发声。
3月
5.0-6.9
58.5-63.7
伏卧抬头,两臂撑起,抱坐时头稳定,视性能跟随180°,能手握手。
4月
5.7-7.6
61.0-66.4
能翻身,握住摇荡鼓。
5月
6.3-8.2
63.2-68.6
拉坐,头不下垂。
6月
6.9-8.8
65.1-70.5
坐不需支持,听声转头,自喂饼干,握住玩具不被拿走,怕羞,认出陌生人,方木能递交。
8月
7.8-9.8
68.3-73.6
扶东西站,会爬,无意识叫爸爸、妈妈,伊呀学语,躲猫猫,听得懂自己的名字,会摇手表示再见。
10月
8.6-10.6
71.0-76.3
能自己坐,扶住行走,自己熟练协调的爬,理解一些简单的命令,如"到这儿来",自己哼小调,说一个字。
12月
9.1-11.3
73.4-78.8
独立行走,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用杯喝水,能辨别家人的称谓和家庭环境中的熟悉的物体。
15月
9.8-12.0
76.6-82.3
走得稳,能说三个字短句,模仿做家务,能叠两块积木,能体验与成人一起玩的愉快心情。
18月
10.3-12.7
79.4-85.4
能走梯,理解指出身体部分,能脱外套,自己能吃饭,能识别一种颜色。
21月
10.8-13.3
81.9-88.4
能踢球,举手过肩抛物,能叠四块积木,喜欢听故事,会用语言表示大小便。
2岁
11.2-14.0
84.3-91.0
两脚并跳,穿不系带的鞋,区别大小,能识2种颜色,能识简单形状。
回页首
宝宝的发育特点
0-1岁的宝宝的世界是一个感知的、触摸的、微笑的和品尝的世界,他可能还不会说话,智力水平也还处于低级阶段,可他已经能够竖起头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开始对玩具感兴趣,希望有人逗自己玩,给他一些东西看,发出一些声音给他听,还想自己用小手摸一摸,放到嘴里咬一咬。因此,我们要利用玩具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如我们可用木棒或铁棒敲击各种瓷器、木器、铁器等或提供带响的玩具,对幼儿进行听觉训练;利用各种颜色的气球及吹塑玩具、各种形状的积木等对幼儿进行视觉训练;提供一些软的、硬的及橡胶、塑料、纸、布等做成的玩具对幼儿进行触觉训练。通过感知刺激,能够使幼儿的大脑更聪明,并且初步了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分辨、判断能力。
宝宝的一到两岁,可以称作是他的"革命的转变期"。因为----宝宝会走路了,还有,他会说话了!这一年龄段的宝宝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能力发展较快,手眼配合能力、手的操作能力明显提高,行动更为自如。他也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力和语言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感情日益丰富。这时应该加强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动作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孩子多走路,多说话。因此,为宝宝选择玩具时,应选择一些让他发挥体力的玩具,如皮球、推拉车;协调手眼动作的玩具,如积木、木槌、插片等;还有引导他说话的玩具,如玩具电话、小娃娃等。
回页首
宝宝的手眼协调发展程序
孩子在半岁前,由于还不会坐,躺着玩物品时,多数情况下,眼睛看不见手上的物品,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不交叉。半岁后,当孩子能坐起来玩时双手可以在眼睛的监控下玩弄物品,这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交叉。这样,通过手和眼的作用,可以发现物品更多的特性,更快地了解环境。比如,一个玩具,眼睛能看到它的颜色、形状,手能摸到它的软硬、质地。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摆弄,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特性等。所以,手眼协调动作对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智力和行为非常重要。
手眼协调发展程序:孩子9个月时,能用眼睛去找从手中掉下的东西;手上拿着一根小棒去敲打另一个物品,尤其喜欢敲打能发出声音的玩具。10个月到1岁,能把抓在手上的玩具扔掉,并且用眼睛看着、用手指着扔掉的玩具。1岁以后,能够拿着笔在纸上涂画,翻看带画的图书;1岁半到2岁,能把积木垒高,拿着笔在纸上画长的线条,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等,这些都是比较高级的手眼协调动作了。
同样,每个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早晚也不一样,与环境、教育和训练有关,家长也应创造条件训练孩子。
回页首
注意孩子情感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说话、体态、脸部表情等方式,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年轻的父母常常很关注婴幼儿开口说话和学习书面语言,但是对儿童的体态和情感语言却不太重视。有的父母把面部表情"含而不露"视为深沉或含蓄。实际上,情感语言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借助这一种语言与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所以,父母要在教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促进其情感语言的发展。因为情感语言对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情感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往往通过脸部表情反映出来,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哭、不相信或怀疑、不同意等等。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笑的孩子招人爱。"不同的表情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一种表情,也可能有多种含义。例如哭,心理学家们分析不同性质的哭声代表婴儿不同的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腹痛、要人抱等等。因此,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的交流时,父母先要懂得孩子的情感语言,这样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满足和安全感。
在孩子还没有说第一个字之前,往往是用体态语言或情感语言表示自己的要求。有一些开口说话比较迟而又智力正常的孩子,他们的情感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这可能是一种"补偿"的缘故吧。因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特别是当别人理解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表达。
即使已经开口说话,甚至已经说得头头是道了,仍需要用情感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环境对他的理解。在孩子使用这种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如果也学会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他们才会善解人意,懂得他人情感表达的意义或含义。这种相互的学习有助于儿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
教孩子理解情感语言可以采取家长与孩子面对面游戏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图画或卡片中脸部的表情反映出来。先让孩子看,然后让孩子模仿,再让孩子自己扮演。通过这一顺序的训练,使孩子懂得表达,善于表达,并且学会适当的表达。
如何为小儿安排合理的饮食结构?
孩子1周岁以后,乳牙渐渐出齐,消化、咀嚼能力增强,饮食已从过去以乳类为主,逐渐过渡为以谷类、肉、蛋、蔬菜为主。孩子虽然已断奶,但年龄还小,牙齿尚未长全,咀嚼能力差,消化器官还没有完全成熟,消化能力尚弱。这时,如果饮食调配不当,就会影响消化吸收,以至影响到生长发育。安排合理科学的膳食,才能保证小儿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要让小儿吃到乳类、谷类、鱼、蛋、蔬菜和瓜果各种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小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果小儿经常吃甜粥、糖馒头,食物中仅是碳水化合物,而缺乏较高质量的营养物质,往往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如果小儿整天吃牛肉等肉类,体内可能有足够的蛋白质,但却缺乏身体所需要的其他成分;有的家长认为牛奶、蛋、巧克力营养丰富,长期让小儿吃这类食物,结果造成热量过剩,而矿物质、维生素不足。要知道,食物营养价值再高,如果只吃单一种类,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为小儿安排饮食结构,第一需要使各营养素的供给量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合适;第二就是产生这些营养素的食物间也要有平衡,这些就是安排小儿一周食谱的原则。
一周食谱的基础是一日食谱。所以,每日的食谱安排很重要。每日的食谱中要包含主要食品米、面,副食品如肉、蛋、蔬菜、水果,使小儿每日从食物中能得到1100千卡的热量、35克的蛋白质、600毫克的钙、10毫克的铁及一定量的微生素。在一日的食谱确定后,安排一周食谱时就可本着同类之间相互调整的原则,调剂食物的种类,使小儿的膳食既多样化又平衡化。
另外,还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次数。1岁至1岁半小儿每日三餐,2次点心;1岁半至2岁每日三餐,1次点心。下面是小儿一周食谱安排表可供安排1~1岁半的小儿膳食时参考。
回页首
1~1岁半小儿周食谱
星期
早饭
点心
午饭
点心
晚饭
星期一
牛奶

枣泥粥
包子
(肉末、青菜胡萝卜)
代乳粉
千层糕
肝末、
青菜烩豆腐
星期二
牛奶
馒头干
小米豆粥
蒸饼
烩丸子
烂菜
鸡蛋羹
饺子
(肉末、青菜)
星期三
牛奶
面包片
果酱
大米粥
肉松
软饭
烩鱼泥
豆腐青菜
小点心
马铃薯
鸡蛋饼
菜粥
星期四
牛奶
饼干
蛋花粥
麻酱花卷
肉末炒青菜
代乳粉
烂饭
菜泥
鸡蛋羹
星期五
牛奶
馒头片
麻酱
肉末菜
软饭加肉粥
青菜
豆腐羹
杏仁茶
鸡蛋发糕
鱼泥烩青菜
星期六
牛奶
菜粥
蒸鸡蛋
馄饨
(肉末青菜)
水果汁饼
煮细挂面
加青菜
肝烩豆腐
星期日
牛奶
鸡蛋羹
饼干
代乳粉
煮面片
加肉末青菜
水果羹
烂饭加肉末
青菜烩豆腐
回页首
学步儿童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应如何掌握?
学步儿童由于活动量增加,所以需要更多的营养,就蛋白质而言,不少儿童每天需要蛋白质23克左右。30克蛋白质食物大约提供7克蛋白质。下面列出的食物所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30克蛋白食物。
1只牛肉饼(直径5厘米厚度1.3厘米)
1枚肉丸(直径2.5厘米)
1片猪肉或鸡肉(5×5×0.6厘米)
1块炖肉(2.5×2.5×2.5厘米)
1只中等大小的鸡蛋
半节猪牛肉混合的香肠
2汤匙花生酱
90克豆腐
以上列举的仅是大约数,因烹制方法、选料不同,各有差异。
回页首
为什么小儿饮食要以菜为主?
幼儿期是仅次于婴儿期的发育阶段,也需要充分的营养。这一时期,大部分孩子都从同大人一样的食物中来摄取营养,只是还不能充分消化这些食物。因此必须做些适合幼儿吃的东西。
幼儿发育时期尚需要大量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动物蛋白(牛奶、肉、鱼、蛋等)比较重要,因此,每餐都应该有一点,豆类及其制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之一。总之在幼儿期里,要多吃菜,每餐应相当成人的2/3左右。
小儿也应当多吃些蔬菜,蔬菜的品种很多,营养丰富,纤维素比较多,并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等,这些都是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新鲜蔬菜中丰富的纤维素,能增强消化液和食物的接触,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物残渣的排泄;蔬菜里还含有调味物质,如挥发油、芳香油、有机酸等,能刺激食欲,加强胃肠蠕动,促进其消化吸收等等。总之多吃蔬菜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多吃蔬菜,对牙齿的发育也有好处。如钙是牙齿珐琅质和牙齿本身钙化所必需的物质,而许多蔬菜都含有丰富的钙,帮幼儿多吃蔬菜有利于牙齿的生长。
回页首
小孩吃饭十忌
1、 忌过快。
2、 忌过饱。
3、 忌分心。
4、 忌用汤水泡饭。
5、 忌吃烫饭。
6、 忌边吃饭边喝水。
7、 忌吃饭时打闹说笑。
8、 忌过冷。
9、 忌偏食。
10、 忌吃饭时训斥孩子。
回页首
营养过剩影响智力发育
众所周知,营养不良会影响智力发展,严重营养不良会造成智力发育迟缓。然而,调查发现,营养过剩不仅导致“肥胖儿”,还可导致“肥胖脑”,使脂肪在幼儿脑组织堆积过多,大脑皮层的回变浅,脑的皱褶减少,并且神经网络的发育也差。使智力水平降低。另外,饱餐之后会造成脑缺血,因为此时胃肠里血液供给增多,而脑部相对处于缺血状态,脑部需要的养料和氧气供给相对减少,这就会影响脑的发育,从而影响智力发育。
吃得过饱,营养过剩,还可使人体中免疫细胞过早发育,导致中年时期细胞免疫力迅速下降。营养过剩的儿童成年后,无论是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都将大大下降。所以,为了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父母要培养孩子吃饭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不要见到好吃的东西就拼命吃。
回页首
纤维性食物对学步儿童也很重要?
纤维性食物是饮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消化食物和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对学步儿童非常重要。
粗纤维的作用很多,主要有:
(1)能锻炼咀嚼肌,增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2)能促进肠蠕动,从而防止小儿便秘。
(3)减少奶糖、点心类细腻食品对牙齿及牙周的黏着,从而防止 龋齿的发生。
(4)增加粪便量,稀释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有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因此小儿应经常吃一些含纤维素菜食物。
纤维素虽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重要,但也无须专门寻找,只要孩子平素经常吃面包、馒头、大米及其它谷类和水果、蔬菜,但可获得足够量的纤维,含纤维量多的食物可能会给小儿娇嫩的消化道带来不必要的刺激,故没必要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再补加这些食物。对于习惯性便秘的小儿,可适当多吃些水果、蔬菜等。
一般来说,含粗纤维的粮食有玉米、豆类等。含粗纤维数量较多的蔬菜有:油菜、韭菜、芹菜、荠菜等。
回页首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孩子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所以不仅要保持小儿进餐的环境清洗、整齐、安静、愉快,还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注意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和好感,引起孩子旺盛的食欲;大人不要在小儿面前议论某某食物不好吃,以免造成小儿心理上对某种食物的厌恶,养成挑剔饭菜的坏习惯。
(2)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要安静,不说话,不嘻笑打闹,以免引起食物呛入气管中。
(3)要适当地训练小儿自己握奶瓶喝水、喝奶;小儿自己用勺,筷、碗进餐,以尽早养成其独立进餐的习惯。
(4)小儿进餐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养成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的坏习惯。
(5)饭前不吃零食,尤其不要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以免影响食欲。
回页首
为什么1岁左右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吃?
孩子到了解岁左右,不再像以前那么能吃了,而且吃东西比较挑剔,大人对此不必见怪,因为到了1岁左右,孩子的生长发育较之一岁以前开始变慢,因此所需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减少,肚子不像以前那样饿,吃饭时就有时间来端详食物了,他要看看眼前的食物是不是好吃,根本不像以前那样,一到吃饭时间,就像要饿坏了一样,迫不及待地将饭咽到肚子里,并不计较东西是不是好吃。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了,因而对原来怀疑的东西开始产生明确的厌恶感。另一方面,长牙也是造成食欲下降的因素,尤其是长磨牙时,孩子会吃一半,剩一半,有时干脆一口不吃。此外,人的食欲每周每天都在自然地发生变化。
回页首
如何保证不喜欢吃肉的孩子足够的蛋白质?
有不少年轻的父母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吃肉。孩子不喜欢吃肉,除个别属异常外,多数属于心理因素。最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嫌肉比别的食物咀嚼起来费力,因此最好将肉煮烂或给他鲜嫩的肉吃。同时,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其它食物,如奶类、豆类、约蛋、面包、米饭、蔬菜也含蛋白质。
一般1-2岁的孩子每日需蛋白质大约为23克左右。如果日平均喝2杯奶(16克蛋白南)、吃一2~4小片面包(6~8克蛋白质)、1个鸡蛋(7克蛋白质)和3匙蔬菜(2克蛋白质)折合蛋白质约30~32克,即使不吃肉也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外,孩子一两次不吃肉,也不要在孩子心目中形成孩子不吃肉的概念,应照样给他吃肉的机会,而且给他吃些鲜嫩易嚼的肉。这样可能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
回页首
教宝宝自己吃饭
手拿食物,训练了宝宝眼、手、口的协调,也增强了宝宝想自己吃的愿望。
这时,家长要及时让宝宝学着用勺代替手,而不是只许他"饭来张口",因为,自己吃,香多了。
(1) 用空碗、空勺,让宝宝模仿大人的动作。由着他敲碗、扔勺。但只要有那么几下,还有点象样,就用微笑、拍拍他、赞美等给予鼓励。
(2) 碗里放少许粘稠的食物,让宝宝用勺舀着吃、勺拿反了,舀撒了、吃个大花脸,没关系,重要的是好胃口。
(3) 可用两把勺,大人用一把喂,保证宝宝吃饱、饭不凉。或是把舀上饭菜的勺与宝宝交换,宝宝也会乐意。尽早结束"饭来张口",自己学会吃,有滋有味。
回页首
便秘时的食品
与拉肚子相反,敏感的母亲对便秘不关心的情况较多,而且,如果婴幼儿便秘,只要使用开塞路或灌肠就好,所以母亲很少忧虑。然而过分依赖药物,肠的紧张度就会减弱,要想较好地改变便秘情况,只能用调节饮食的方法比较好。对于吃奶的婴儿或增加牛奶中白糖的量,或加入麦芽糖和乳糖,或多给一些蜂蜜水、蔬菜汤以及水果汁等。对于断奶期的婴儿,要给予研碎的水果和煮熟的青菜(菠菜、白菜、韭菜)汤,或给予用乳化脂肪(蛋黄酱、黄油)烹调的食品。用研碎的生蔬菜、白薯、淀粉制作的果子冻也是改变便秘的有效食品。常用饮食的制作如下。
例1:炒荞麦面条
原料:煮荞麦面条25克,鸡肉末1大匙,薄胡萝卜片2~3片,生香菇半匙,甘兰、带荚嫩豆各少许,色拉油1小匙,酱油1小匙。
制作:把蔬菜和生香菇洗净切碎,和鸡肉末一起放入色拉油锅内炒,然后放入荞面条再炒,并放入酱油,使其具有淡咸味。
例2:水果果子冻
原料:碎的水果1大匙,动物胶粉1小匙,水2大匙,果汁2大匙。
制作:把动物胶粉加两倍水浸泡后和水一起倒入锅内煮,然后再加入切碎的水果和果汁,煮后倒入定型容器中冷却定型。
例3:西红柿色拉
原料:西红柿1/2个,白兰瓜、桃各2厘米厚的块,酸奶酪2大匙。
制作:把西红柿横切为二(呈碗状),除去籽后把西红柿的肉和白兰瓜、桃都切碎,然后与酸奶酪混合后放入西红柿杯内。
注:使用葡萄和橘子也可。
回页首
有点拉肚子时的食品
突然给婴儿吃断奶食或受凉,都会引起婴幼儿大便的不正常。婴儿的肠胃功能较差,一点原因都能引起消化不良。尽管如此,婴儿还是健康的,体重也会照样增加,所以不用担心。有点儿拉肚子时,如果给婴儿吃得过多,反而会严重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使断奶食的量减少,烹调方法也要退回到初期阶段。同时,不可忘记的事是给婴儿补充水分,除了凉开水、粗茶、麦茶等以外,也要给婴儿一些稍有咸味的酱汤和蔬菜汤等,要避免给婴儿吃含纤维多的蔬菜和脂肪以及冷的食品,要给他吃容易消化的温热食品,举例如下。
例1:酸奶酪拌苹果
原料:苹果1/6个、蜂蜜1小匙、酸奶酪1/2杯。
制作:将苹果洗干净削去皮,去籽后放容器内研碎,然后放入锅内火煮,边煮边搅拌,煮到苹果透明时加入蜂蜜,停火后稍凉时加入酸奶酪混合。
例2:软豆腐
原料:过滤豆腐2大匙,擦胡萝卜丝1大匙,鸡肉末1大匙,白糖、盐少许。
制作:把豆腐放开水中稍煮一会儿后过滤,并与擦胡萝卜丝混合;将鸡肉末和白糖、盐一起加入豆腐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后倒入铝制器皿中,再放入蒸锅中上火蒸熟。
回页首
小儿总爱吃奶而不吃饭怎么办?
有些孩子长到1岁多了还总是爱吃奶而不吃饭,有的家长非常着急而不知如何是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家长没有根据小儿的生长需要及时添加辅食,使小儿出现只爱吃长期吃惯了的奶,而不愿吃其他食物的毛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立即予以纠正,不能随孩子的心愿。因为随着小儿的生长和发育,单靠吃奶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必须靠补充其他食物才能供给小儿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所以要早发现早纠正,如此对小儿的生长才有好处。
纠正小儿不爱吃饭的毛病时应循序渐进,首先应减少小儿吃奶的次数。在小儿有饥饿表现时,可适时给他吃些辅食,例如面条、粥等。饭菜要做得香美且软,这样才吸引小儿。由于小儿长期习惯了吃奶这样的流食,所以刚开始时应让小儿适应稀软的食物,,并且每天都要坚持供给几次;食物也应不断变换花样,避免常吃一种食物,时间一长,小儿慢慢地就不会只想吃奶,而是逐渐喜欢吃其他各种食物了。要纠正小儿的这一毛病,家长一定要每日坚持,不能怕小儿饿或因小儿不爱吃饭而换上奶,否则,小儿只爱吃奶的毛病很难纠正。只有每天都坚持,小儿吃奶的次数才有可能减少,吃饭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儿就会改掉这一毛病。
回页首
婴儿期的肥胖会变成终身肥胖
在人和动物的记载中,幼时的肥胖会引起终身肥胖。这是因为肥胖来自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就会持续终生,对人体内所有脂肪细胞进行脂肪的正常补充的要求是食欲的一个因素。所以说,婴儿时期过于肥胖是没有好处的,家长应放弃婴儿肥胖才合乎心意的传统观念。      避免过于肥胖的方法是当孩子有过于发胖的倾向时,就要适当限制脂肪和淀粉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
回页首
孩子们有时奶喝得少了,不要大惊小怪
牛奶是很有营养的食品。奶里含有孩子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但是,世界上有些地区没有牛奶和羊奶,那里的孩子在断奶后照样能从其他食品里摄取那些营养成分。应该知道,一个1~3岁的孩子,如果吃其他适量物品,那他每天平均只需1瓶牛奶。许多1~2岁的孩子随着辅食的增加奶量应减少。  如果家长怕孩子吃得少,一味强喂,那孩子就会更加厌食。如果一连几个星期孩子的饮奶量都少,那你就把奶混于其他食品中让孩子吃,混于其他食品中的牛奶与刚从母牛那里挤出来的奶有同样的营养。                                           如果1个月左右孩子每日喝奶不到800毫升,就应找医生诊断孩子是否患病,并用其他形式维持孩子的营养,直至孩子恢复对奶的食欲。
回页首
均衡营养与牙齿发育
关于饮食营养与龋齿的关系,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说细 菌和致龋性食物是龋齿发生的外因,那么牙齿组织结构发育不良 或钙化程度低则是内因。矿物盐类和维生素D、A、C等,对牙齿硬 组织的形成与钙化起较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牙齿组织的内在质 量。 构成牙齿的主要成分是钙和磷,如果膳食中缺乏或摄入的钙 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就会使牙齿结构变得疏松,容易被细菌侵 袭。又如维生素D可帮助钙和磷的吸收,维生素A可以增加牙床 的抵抗力,蛋白质和维生素C是形成牙齿硬组织所必需,氟离子 构成耐酸抗菌的氟酸灰石。一旦这些物质缺乏,都会间接地促成龋 齿。" 为了使牙齿组织结构发育良好,钙化程度高而不易被酸腐蚀, 有必要在怀孕期注意营养,在牙齿胚胎期(怀孕6周后)给予足够 蛋白质,维生素D、A、C,钙、磷、氟等。到牙齿萌出阶段,要补充适 量的氟来增加牙齿的抗龋能力。尽可能食用含氟较多的食品,如 鱼、虾、海带、海蜇、紫菜、肉皮、蹄筋等。
回页首
及时补充水分
小儿体内,水占其体重的70%~75%,如体内水损失达20%以上,便无法生存。水对小儿说来,相对地比大人更重要。由于小儿皮肤结构较差,一活动就容易出汗,而且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不全,因此对水的需要量也会相应增加。即使给小儿喂哺母奶、牛奶等蛋白质丰富的流汁食品,水量仍嫌不够,还需要另作补充。
究竟应该补充多少水呢?这就需要计算一下。l岁以内婴儿, 水的需要量是按体重计算的,每日每公斤约需水150毫升,例如,一个5公斤重的婴儿,一天的需水量为:150X5=750(毫升),减去一日牛奶量600毫升,其余150毫升应另予水分补充。补充水分可在两次喂哺之间进行,用温开水最为方便,菜汤、果汁也宜,或多次少量加入牛奶中一起喂哺。完全依靠母乳喂养时,也应注意在两次哺乳之间补充水分,每次补充的水量根据小儿体重计算后决定,约 30~90毫升。
1岁以上幼儿,乳量减少,逐渐代之于粥、面条、软饭等固体食物,且活动量也增大,每日饮水要增多。此时,小儿也已能自己表达要水喝,应给予满足。托幼机构中,上、下午三餐之间,应订有给小 儿饮水的制度。
回页首
不宜让婴儿吃过量的蛋
鸡蛋、鸭蛋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 对婴儿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之过多,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 后果。
营养专家认为,1岁到1岁半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 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到2岁,可隔日吃1个蛋(包括蛋黄 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2个蛋。假如婴儿的 粪便中,发现有如蛋白状的物质,则说明婴儿的肠胃不大好,不 能很好地吸收蛋白质。对于这些婴儿,最好把蛋黄煮到其它食物 中一起喂食;如果婴儿正在出疹,更要注意暂不要吃蛋,以免增 加胃肠负担。
回页首
蒸蛋拌饭
蛋白可能会是一些年纪比较小的BABY的过敏原,因此,医师多半会建议一岁以前只能吃蛋黄,不过,如果你的BABY已经满周岁了,全蛋就是他最佳的蛋白质来源,首先,你可以给BABY吃蒸蛋,或者蒸蛋拌饭,大部分的BABY对于蒸蛋的软滑口感都会爱不释手,你可以随时准备一大碗高汤,蒸蛋就以蛋加高汤一起蒸,营养更好。
如果你的BABY开始挑嘴了,他可能越来越知道什么叫美味了,那你可以洒一点点盐在他的食物中,但是,真的一点点就好。
高汤配方
材料:
土鸡骨架  一支
排骨    半斤
葫萝卜   一根
洋葱    半个
清水    八碗
作法: 先将鸡骨及排骨已开水烫过,清洗干净,将所有材料连同清水一小火炖2~3小时,约可制造出三到四杯高汤。
回页首
给幼儿喝酸牛奶好不好
酸牛奶虽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但不可随意用酸牛奶喂养婴幼儿,因为酸牛奶中含钙量少,对于生长发育需要大量钙元素的婴幼儿是不利的。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能抑制和消灭很多肠道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尤其是婴幼儿在患胃肠炎时,如果给他们喂酸牛奶,还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胃肠炎。酸牛奶不易在空腹时饮用,最佳时间是在饭后30分钟到2小时之间。酸牛奶不可蒸煮加热,因为活性乳酸菌对人体有益无害,具有清理肠道、增强胃肠道消化能力的作用。酸牛奶若经过加热,活性乳酸菌被杀死,也就失去了酸牛奶的营养价值。
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要做到7个“当心”
1.当心孩子爬高摔下来。
2.当心小物体卡喉咙,塞进耳、鼻。
3.当心被刀、剪等利器刺伤。
4.当心热水、火源烫伤。
5.当心吃错药。
6.当心溺水。
7.当心触电。
孩子光脚行走益处大
幼儿初学走路时,往往喜欢光脚行走,这使很多父母既着急又害怕,担心孩子伤着脚,还担心孩子会养成不卫生的习惯。其实,在干净、安全的环境里让孩子光脚行走,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们认为,踝关节的柔软性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其柔软性和灵活性,防止幼儿扁平足的发生,光脚行走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如果踝关节较僵硬,运动时就容易跌倒或受伤,且不利于足弓的形成。经医学专家研究证实,光脚行走可调节人体的许多功能,如增强大脑的灵活性,改善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反应外,脚部周围皮层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光脚行走可使脚底肌肉受到摩擦,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幼儿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孩子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原因造成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按他们表现的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点:
灵活型的孩子
其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敏捷,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不够稳定,喜欢变换活动内容,接触多种物体。家长在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如这类孩子容易兴奋,睡眠前应该设法降低他的兴奋性,为入睡做好准备。
沉稳型的孩子
其特点是沉稳、安静,做事有条不紊,情感反应稳定,控制自己的能力强。但行动有些缓慢、被动,转换不够灵活。如教他们掌握吃饭这类自我服务性技能时,需要有极大的耐心。
均衡型的孩子
兼备灵活型的沉稳型孩子的某些特征,但又不像他们表现得那样突出。不容易“惹祸”,但与小朋友交往的主动性和热情差一点,适应性低一些,家长应注意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弱型的孩子
特点是情感较为稳定、深刻、想像丰富、思考问题细腻。但是,智力活动缓慢,行动迟钝,不能经常受强刺激,情感易受伤害,缺乏快速、灵活的适应和转换能力。这类孩子不易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应注意不要突然改变或经常变换他们的生活条件。另外他们还要避免强刺激,对待这样的孩子要态度亲切、语调温和,切忌过分严厉、暴怒。
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
婴幼儿期是个性的奠基时期,从这时起培养孩子快乐、爱心、正直、勇气、信仰这五种品德,将有益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快乐
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对于幼儿来说,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尽情享受人生的一切,并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
爱心
爱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正直
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家长教导孩子正直的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1岁多的孩子就是要靠最初的模仿来实践正直的品德。
勇气
一个人要承受生活中的忧愁与失败,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有勇气战胜失败和挫折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
家长要从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有机会从小受挫,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和信心,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信仰
信仰激励人们去奋斗。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仰),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父母都要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
1岁多的小儿总爱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1岁多的小儿已经能说很多字或词了,有的孩子还能说明1-3个字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小鸟飞了"。然而,妈妈也会发现,1岁多的小儿常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而且嘴里说个不停,这是怎么回事呢?
1岁多的小儿,刚学会说话不久,他所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但又想用语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因此常常说出一连串的大人听不懂的话,我们把小儿的这一时期又称为"隐语阶段"。隐语阶段对小儿的语言发育极为重要,它说明幼儿在表达思维和想法之前,思想早就产生。因此,当孩子说出难懂的话时,作为家长不应该训斥,要耐心地倾听,注意分析他所讲的话,尽可能及时做出反应。平时要常与小孩交谈,教他使用正确的语言。一般到2岁后,孩子词汇量增加了,能说1-8个字组成的句子,基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需,就不会再说难懂的话了。
1岁以后的小儿开始具有探索行动
1岁多的孩子开始变得非常活泼,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户外,从来不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呆一会儿。在家里呆着也会满屋子乱转,不管碰到什么东西,就挨着个儿地拿来敲打敲打,或放在嘴里咬咬、舔舔,最后就到处乱扔。
孩子就是这样通过手脚步不停地鼓捣各种各样东西来逐渐认识看,想摸摸索。在大人看来,这只不过是淘气而已,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探险索和学习的过程。有时外出游玩,孩子也想挣脱父母的手想自己在前面走……此时孩子还没有经历过什么可怕的事情,根本不懂什么叫危险。因此,大人要天天盯着孩子,以防发生不测。
1岁后的小儿更认生
婴幼儿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生后5-6个月开始。8-9个月逐渐明显,周岁时达到主峰,并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幼儿显得更认随着婴幼儿的成长,认生的情况会渐渐好转。
不同的婴幼儿认生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孩子见到生人只是愣一下神或片刻的安静,有的孩子表现出拘谨、退缩,而有的孩子见到生人就恐惧地哭起来。这是由于孩子的先天气质(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的。有些父母不能了解这一点,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时,父母认为是"没出息"的表现。这样会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时间长了孩子真有可能变得畏缩不前没出息了。
因此,当你家有一个非常认笺孩子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鼓励他向客人问好,而不要让他在生人面前做这做那,更不要在生人面前批评孩子,通过诱导和鼓励,孩子的认生问题就能逐渐得到解决。
幼儿为什么喜欢玩水?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水,无论是水龙头流出的水,还是脸盆内盛的水,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玩个不停,尤其喜欢反复用杯子盛水倒入另一个杯子,直到弄得满身湿淋淋。小儿为什么喜欢玩水呢?
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流性液体,看得见,摸索得着,却抓不住,真是神秘莫测,非同一般玩具。水游戏对幼儿来说,更是变幻无穷。在一盆水中放入各种玩具,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则会沉下去,这个"浮力试验"能使幼儿初步感知到:不同物体轻重不同,而水有区别它们的"魔力",一块海绵放入水中沉下去,但捞上来一挤,水又被挤出,这一现象更增添孩子的兴趣。如给孩子一小撮洗衣粉,清洗娃娃或手绢,在水中很快就出现许多泡泡,对2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像变魔术。
正是因为水给小儿带来了无数的谜和乐趣,所以幼儿都喜欢玩水。
如何培养1-2岁小儿自己吃喝?
1岁以后的小儿,总想自己拿来匙子吃饭。因此,最好给小儿一把小匙,满足他自己吃饭的要求。当然,刚开始会很不顺利,即使自己能用匙子盛上饭,也可能一送到嘴边就撒了,没几下就烦了,于是就用匙子在碗里搅来搅去地玩起来,这时,妈妈应该帮忙喂,喂一会儿,孩子也许又想自己动手吃,可再给他匙子让他自己吃。
让孩子自己用匙吃饭,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作为家长要有耐心。孩子自己吃饭,也许会掉得满桌子都是,即使如此,也应当尊重孩子想自己吃饭的心情。有些孩子可能嫌用匙子吃得太慢而改用手抓着吃,大人不要强行制止,这也是走向独立吃饭的一个过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1岁半以后孩子就能熟练地用匙子吃饭了。
1岁多以后,就可以增养小儿自己拿杯子喝水了。刚开始孩子会用双手捧住杯子喝,开始阶段也会把水洒到外面。这时大人给小儿往杯子里倒水可以少倒些,也可帮着小儿用手扶着小杯喝。经过一段进间的锻炼,到了1岁半,小儿就可以自己喝水了。
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小儿大小便?
小儿长到期岁后,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小儿自己大小便的能力。生活中时常会碰到在孩子周岁之间就训练 其自己排便的妈妈 ,她们每天按时让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小儿一接触到便盆就会自动排便,然而,这仅仅是一种低级的训练,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实际上,1岁以内的小儿对自己的排便行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他们的配合完全是无意识的。
有些专家学者在调查5岁以上孩子的尿床症时,发现几乎都和过早的训练大小便有关。因为过早地接受这种排便训练的孩子,日久会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周岁以内的小儿没有必要进行大小便的训练。
v大约在1岁一1岁半之间,孩子对排便逐渐有了较明确的意识,尽管他们这时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然而细心的妈妈可以发现,小儿此时会在做事情时突然停下来,或面部表情发生瞬息的变化。
因此,1-2岁的幼儿,是接受大小便训练的最好时期,此时他们对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鲜明的意识。他们可能玩着玩着会突然停下来,过后显出不太舒服的样子,也可能用某种表情或某种声音向父母表示尿布脏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来替他们清扫一番。不过,真要在粪便排出之前及时发生信号,把大便拉在厕所里,则有待于幼儿对肠运动的先兆产生分的意识。而要实现这一占,不仅需要父母适时的鼓励,而且物理学 需要一个过程。
怎样训练大小便?
训练小儿大小便,不能勉强,要在儿童自愿的前提正点进行,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不至于在以后产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只要孩子大小便不在裤子和褥上,就应当适当地表扬。孩子不愿意坐便盆不要强迫,坐3~5分钟就应当结束,即使没排出来,也不要斥责孩子。
训练大小便,首先要让小儿对便盆产生印象。在开始的一周里,要让他觉得这是一件新奇的玩具,可让他穿着衣服去坐坐。要了,那就应马上让他起来,不能让他觉得坐便分界旬在坐牢,而要使他自觉自愿、高高兴兴地去进行。如果第一周还坐得勉勉强强,那就再试一周。
当孩子对便盆有兴趣以后,就可以开始训练让他知道便盆与大小便的关系。这时可以让孩子认识的大孩子做范例,也可以告诉他,父母是怎样大小便的,对他要耐心解释。当孩子接受了大小便与便盆之间的联系后,父母可以找个最有可能大小便的时候,把他领到便盆前,建议他坐上去试一试。如果孩子不肯,也不要勉强。只要有一次成功了,那以后就好办了。
每天这样试一试,如果连续两周孩子一点儿没拉到便盆内,就应当将这事放一段,守几周以后再试,直到孩子开始流露出主动的意思,每天再试两三次,看他拉不拉。若孩子成功地将屎拉进了便盆内,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一块糖或一个苹果,这将对他起到鼓舞的作用。另外,便盆最好选择塑料的,以避免冬季孩子的皮肤碰上去感受到太凉。
怎样让小儿有一副好牙齿?
小儿的乳牙在出生时虽然没有长出来,但所有乳牙的齿冠(露出牙龈的部分)在胎儿时期就已在牙床内形成了。所以要想让小儿有一副健康的牙齿,母亲必须在妊娠时期就注意营养物质的摄取。经研究证明,具有强健牙具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C等。因此孕妇要多吃一些富含矿物质钙、磷的食品(如绿色蔬菜和豆制品),要多晒太阳,或补充一些鱼肝油。
四环素类药物能引起小儿牙齿变色,并且常使牙釉质发育不良,以致容易发生龋齿。孕妇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后,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小儿出生后长出的牙同样会发生牙齿变色。因此,小儿及怀孕期间的妇女,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
要及时给小儿添加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帮助乳牙的发育的辅食,如添加饼干、烤馒头片等,以锻炼乳牙的咀嚼能力。在小儿2个月左右适当添加些蔬菜、水果等。
要保持雪白的牙齿,就得从小养成口腔清洁及刷牙的习惯。孩子一般喜食甜食,哺乳期间也是以甜食为主,糖类食物最易被口腔内的乳酸杆菌腐败,产生酸性物质,而酸是破坏牙釉质最厉害的东西。因此平时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小儿一些温开水喝,这样可以达到冲洗牙齿和口腔的作用。临睡前吃东西,特别是甜食,经一夜的变化,酸性物质对牙齿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在孩子睡前不要给糖和甜食,1岁以后就应当早晚漱口,3岁左右就要训练小儿刷牙,预防龋齿的发生。
要纠正小儿不良的卫生习惯。小儿有吮手指的习惯,长时间能够引起牙位不正;小儿常吸空奶头也有可能引起前牙发育畸形等。
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牙齿,如发现颜色、形态等方面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纠正孩子入睡时的坏习惯?
孩子入睡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喜欢抱着心爱的布娃娃,有的喜欢吮着手指,有的喜欢将被子盖到嘴上。如果仅是这些,大人不用担心,只要白天让小儿玩累点儿就能改过来。然而有些孩子入睡时有很多毛病,比如入睡时要咬着枕巾、被角,孩子咬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患口腔炎,所以应当改掉这些毛病。
还有些孩子睡觉时要抓着妈妈的耳朵,或把手指伸进妈妈的嘴里、耳朵里,这些讨厌的坏习惯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更有甚者,睡觉时一定要搂着心爱的小玩肯动物,给它盖上被子,把枕头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才睡,如果不按程序,就不能入睡。出现这种恶习,多是由于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出现偏差,如家长在育儿方法等方面出现分歧,致使孩子自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等。因此,应该回顾一下以前的育儿情况、生活。不过,这种恶习似乎较多地发生在城市里、玩的场所少、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身上。只要孩子在外面玩累了,晚上躺下就呼呼入睡,这些坏习惯自然就会改过来的。
不能给小儿剪眼睫毛?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眼睫毛的生长与头发一样,剪一剪有利于睫毛长长,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眼睛漂亮,就把眼睫毛剪掉。
其实,一根睫毛的寿命不过三个月左右,因此,给孩子剪眼睫毛,并不会使眼睫毛长得长。另一方面,前眼睫毛也不利于健康。眼睫毛具有防止灰尘进入眼内,保护眼睛的作用,如果剪掉了眼睫毛,眼睛失去了保护,灰尘等容易侵入眼睛里,从而引起各种眼病。
怎样教小儿学走路?
小儿开始学走路的步骤不相同,有的孩子喜欢站稳了再走,有的孩子尽管站都站不稳,却迫不急待地想走路。不管怎样,大人得用双手扶着孩子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帮他进行练习,尔后,逐渐就可放开一只手,再发展到完全让他自己走。
当孩子不要人扶着也能走上几步时,要鼓励他这种兴趣。在离他1米左右的地方伸出双手,鼓励他走过来。开始教他学走路时,只能离他二三步远,如果距离太远,他可能不敢走过来 。等他初步掌握了这一新技能后,可以逐渐拉开距离,但注意不要让他摔到。否则,摔几次后可能使他再不敢走路。
小儿会走路时,周围环境如何安排?
小儿如同小小探险家一样,什么都敢拿,什么都敢扔,什么都往嘴里放。因此在他会走路之前,就应对所能涉足的房间重新安排室的摆设,凡是孩子拿得到的,大部分应是允许玩的东西,不能玩的应该放到他够不着的地方。具体来说,应该把易碎器具,如烟灰缸、花瓶、各种饰物等,从低处移到高处;书籍应放到书架的上层,不重要的杂志或小儿书放到下层;药品一定要放到高处或放进带锁的抽屉里,写字台的下层抽屉里可放一些旧衣服、小玩具或其他好玩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地翻弄。另外,热水瓶一定要放到孩子够不着的桌上,桌子上不要铺桌布,以免小儿拉动桌布弄倒热水瓶,造成烫伤。厨房里碗架的下层放些锅壶等物,瓷器和食物要放在上层。
对于那些不能移动的东西,如桌上的台灯、炉子、煤气,要教育他这些东西不能动,最安全的力法就是看得紧一点。
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
有些一岁半左右的宝宝会拿起图画的故事书如〈婴儿画报〉来朗读,他们并不认识字但是一字不错,原来他们是在背诵。朗读和翻页都十分的正确,有时他们还用手指着句子。这些都是每天晚上母亲为他们讲的故事是他们记住的。当宝宝已经有朗读的要求,母亲可以教宝宝认识几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字。
为了巩固阅读的兴趣,在宝宝基本上能朗读一本小书之后,要作为奖励再给他一本更美丽更有趣的小书 ,让他继续一本本地读下去。
怎样纠正孩子入睡时的坏习惯?
孩子入睡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喜欢抱着心爱的布娃娃,有的喜欢吮手指,有的喜欢将被子盖到嘴上。如果仅是这些,大人不用担心,只要白天让小儿玩累点儿就能改过来。然而有些孩子入睡时有很多毛病,比如入睡时要咬着枕巾、被角,孩子咬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患口腔炎,所以应当改掉这些毛病。
还有些孩子睡觉时要抓着妈妈的耳朵,或把手指伸进妈妈的嘴里、耳朵里,这些讨厌的坏习惯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更有甚者,睡觉时一定要搂着心爱的小玩具动物,给它盖上被子,把枕头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才睡,如果不按这套程序来,就不能入睡。出现这种恶习,多是由于家长在育儿方法等方面出现分歧,致使孩子自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等。因此,应该回顾一下以前的育儿情况、生活。不过,这种恶习似乎较多地发生在城市里、玩的场所少、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身上。只要孩子在外面玩累了,晚上一躺下就呼呼入睡,这些坏习惯自然就会改过来的。
孩子边吃边玩怎么办?
孩子边吃边玩的现象,甚至在一岁前就出现。这是因为孩子对各种新活动感兴趣了,如:爬行、玩调羹、玩食物、倒翻被子、扔东西等。有的一岁的小孩在进食时朝后站,在高椅上或者在屋里到处走,害得父母拿着调羹勺子在后面跟着走。                            进餐中玩耍,说明孩子正在长大,但这种习惯会导致喂食困难,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在多数情况下,孩子贪玩,不想吃东西,是孩子不饿,他们真饿了的时候不会这样的。因此,每当他们不想吃时,你就得当他们已经吃饱了,而把食物暂时拿走,这时他们若立即叫着表示还想吃,似乎在说刚才玩耍并非已经吃饱,那就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如果他们对你拿走食物并不后悔,那就不要再劝他们去吃了。在两餐之间孩子饿了可多给他们一些点心,或者将下一餐的时间提前。             应该强调的是孩子想吃又贪玩的情况下,大人应坚定严肃地告诉孩子,吃完了再玩,但不必恼火。
学着自己吃饭
学习自己吃饭,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且对早期 的智力开发也有好处。日本心理学家曾经对使用筷子能发展幼儿 智力作过专题报道。 吃饭,需要手的技巧,以握持羹匙或使用筷子;还需大脑神经 的控制,使手眼能协调运动。这对于1~3岁的幼儿来说,并不是简 单的事,只有当大脑发展到这一程度时,才可以完成这一系列活 动。所以不要小看吃饭,通过孩子吃得好坏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智力发展的状况。 同年龄的孩子发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例如3岁孩子,能力强 的已初步会使用筷子,用匙的技术得心应手,吃饭撒地也极少。能 力差的孩子,吃一顿饭满手的油腻,象吃抓饭;满桌的包子皮,边吃 边玩;满身的饭粒,似漏嘴巴。 为什么同年龄孩子能力相差这么大?关键是锻炼。从孩子动 作发育的顺序来看,l岁以后正是小肌肉趋于灵巧的时候。成人应 当不失时机地在10个月开始,让孩子锻炼用杯喝水,到1岁半就 能试着用匙。如孩子吃不好,大人可在旁协助,用另一只匙喂他。许 多父母曾经也这样尝试,但因嫌慢、脏、乱而中途退却,剥夺了孩子 锻炼的机会。有的甚至到了幼儿园大班年龄,还要成人喂饭。 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有时是任性的表现,他们故意捣蛋、玩耍、 打闹,这是习惯培养得不好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好让孩 子单独吃饭,安排一个固定的地方和位置,使他不能接触到玩具和 书籍,先安静下来专心地吃饭。开始可由成人帮助和督促,以后形 成习惯就让他自己吃,并要求盘空碗净才准离座。如果能坚持,家 长对孩子的吃饭烦恼定可尽早消除。
怎样做好对婴幼儿的安全与保护工作?
防止婴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关键在于加强预防。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家长应有预见性,对婴幼儿的监控应在视野范围内,绝对不能让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无人照看。家长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 放眼不放心,精心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活动场所、玩具、用具及周围环境都应考虑是否安全;药物、毒物均应妥善保管,避免孩子误拿、误服。家长要学习并掌握常见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知识,若遇到孩子发生意外,应沉着、迅速、准确地进行现场紧急处理,做到当机立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后遗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回页首
幼儿区分颜色、形状和大小的能力
孩子长到二岁半,就开始能区分简单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托儿所教养员曾饶有兴趣地作了多次试验,在每次分苹果时,让孩子自己上来挑选。结果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挑最红最大的苹果,以 后的目光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一半红一半绿的苹果,那些又青又小的苹果被打入了冷宫。为什么那些走路摇摇晃晃,话也说不清的小儿,能区分简单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呢?
这是因为孩子从诞生时起,首先得到锻炼的就是感觉器官。新生儿在邂褓中,手不能动,脚不能踢,但眼睛却在不停地转,视觉发展很快。4个月的婴儿就能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红色的玩具最能引起孩子兴奋。之后,他又不断地摆弄玩具。由于天天接触各 种颜色、形状、大小的玩具,使他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区分颜色、形状、大小的本领。
l岁半~2岁能认识红颜色,认识大小和圆形。2岁~2岁半能逐步区分红、绿颜色,认识方形。2岁半~3岁能区别黄、黑、白、蓝颜色,认识三角形。
有的妈妈羡慕别人的孩子懂的事情多,而自己又无从着手。那么不妨一试:给孩子认识某一事物时,让他记住这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然后与别的事物加以比较,有什么差异。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属性,这样当孩子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特征之后, 就很容易将此事物记住了。
掌握的颜色越多,对美的兴趣越浓厚,自己画画,也能配颜色。 孩子尽早地区别形状,对认字也打下了基础。因为小儿认字是记住字的整个形状特点,尤其是中国的象形字,而不是记住多一点或少 一横。当孩子养成习惯,经常地对每一件事物从颜色、形状、大小上区别它的微小差异,他的分析能力,辨别事物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回页首
孩子不愿午睡怎么办?
足够的睡眠,能使孩子精神活泼,食欲旺盛,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故年龄越小睡眠时间 越长,次数越多。到了l岁半以后,白天还需睡一次午觉。因孩子活动了一个上午,已相当疲劳,在午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使脑细胞得到适当休息,可以精力充沛、积极愉快地进行下午的活动。午 睡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家长常常因孩子不愿意午睡而伤透脑筋。这就要找一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孩子每天早上睡懒觉,到了午后还不觉疲劳,自然不肯午睡。父母要注意调整孩子的睡眠时间,早上按时起床,上午安排一定的活动量,孩子有疲劳感就容易入睡了。 养成孩子的午睡习惯十分重要,父母不严格规定午睡的时间,今天早睡,明天晚睡,后天有事不睡,这样不能形成孩子到时间午睡的条件反射。要在固定的时间安排孩子午睡,节假日带孩子上公园或到亲戚朋友家作客,也不要取消午睡。平时用不正确的方法强制孩子午睡,会使孩子产生反感,而应该是耐心地加以提醒:"该午睡了,睡醒再玩。"更不要大声叫喊甚至吓唬孩子。如果家里环境不够安静也要影响孩子的午睡,这就要求父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空气新鲜的睡眠环境,做到在孩子午睡时不高声谈话或发出较大的响声,适当开窗,拉好窗帘。如果孩子在午后过多地活动,或正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孩子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时也不愿意午睡。家长要让孩子在午睡前安静下来,不要给孩子讲可怕的故事或作剧烈的活动,以免神经紧张或兴奋而影响睡眠。
父母只要坚持每天在规定的时间给孩子午睡,并安排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一定会养成午睡习惯的。
回页首
让小儿嬉水游泳
小宝宝在母亲的体内一直处在羊水的包围之中,在羊水中"潜泳"了近10个月,因此具有先天漂浮能力和屏气能力。这种能力在婴儿出世以后,仍能保持相当一段时期,直至三岁半以后逐渐消失。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小儿嬉水、游泳,那么这种漂浮和屏气能力就会延续下去。实践证明,小儿能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学会游泳。
小儿嬉水应在大澡盆或游泳池内进行,要由成人带着一起下水。开始扶住小儿腋下在水中上下浮动,也可以平卧在水中而露出头部。小儿习惯后,可以托住他的头和身体在水中移动前进,让四肢自由划动。
小儿经常嬉水和游泳,能增进食欲和安静地睡眠,有利于体格发育,并可显著减少皮肤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嬉水是水浴、空气浴、日光浴三者相结合的全面性运动,可以促进小儿智力开发,培养勇敢、敏捷、意志顽强的个性。
回页首
怎样为宝宝挑鞋子?
宝宝小脚幼嫩柔弱,什么样的鞋才适合他的生长发育,有利于他学习行走呢?小小的一双鞋,学问可不小,让我们一起来为宝宝挑双好鞋吧!
首先,鞋子要合脚。鞋子要有足够的空间让脚趾头伸展,但是又不能大到小宝宝都穿不住。每隔大约两星期,就要注意宝宝的鞋是不是太小了。你可以让小宝宝坐下来,摸摸看大趾头离鞋面是否还有半公分到1公分的距离。这样小宝宝每次迈开步伐向前走时,大趾头往前伸展才有足够的空间。而太大的鞋子容易绊脚。
大小合适之后,就要来看看鞋子的种类了。
1.软袜子鞋。刚学会走路时,如果地上太粗糙,可以为宝宝穿上一双袜子来代替鞋子,或是用袜子制作成布鞋,最好是摸起来袜底有防滑橡胶的点点,可以防止宝宝滑倒。
2.走路鞋底会发出响声的鞋。走路鞋底会响或挂有铃铛的鞋子,一方面培养小孩自己用脚走路的兴趣,还可训练听觉。学步儿走路还不稳,走路发出的声响帮助爸妈注意到他,知道他在哪儿。
3.清洗方便的鞋。 宝宝最容易把鞋搞脏了,因而, 挑选的娃娃鞋,最好是容易清洗的。
4.易穿易脱的鞋。通常为宝宝设计的鞋,都附有尼龙扣,用手一贴就好;或是挑双一拉就能穿好的鞋子,对孩子来说学穿鞋便不是一件难事。最好不要给宝宝买高帮或形状太奇怪的鞋,不好行走也不好穿脱。
5.别的小孩穿过的旧鞋。有些孩子特别喜欢穿别的小孩穿过的旧鞋,因为比较好走、柔软,坚硬和不舒服的地方都已经磨平了!
小提醒:   帮宝宝挑选鞋子,除了要合脚外,颜色、款式、材料均要很注意。因0-3岁的宝宝正学习爬行及步行,所以材料尽量不要挑选太硬的皮鞋、鞋底太厚的鞋以及拖鞋式的鞋。颜色可比袜子的色调再重些,这样整体搭配才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摘自《婴幼教室指南 》
回页首
怎样为孩子选图书?
一岁 此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视觉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能接受单幅、不连贯的图片,但对所看到的东西还没有分析的能力。 随着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多彩,生动的插图能令幼儿觉得兴奋,有时甚至伸出手去玩或啃咬,但在这阶段,图片的色彩不宜过度强烈复杂。 父母亲可以准备一些色彩清晰,内容着重于日常生活经验或描述他所熟悉的事物的图画书或画片,让孩子有熟悉环境的机会。
二岁 随着视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用眼睛直视一样东西,并且能掌握物体或图形的轮廓以及分辩不同的形状。 为他选择画面清楚,色彩明朗,造型大而简单的看图辩物之类的书,内容近于日常生活,题材最好可引起亲子间的对话。 父母可利用说故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三岁 三岁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已经由单字句发展到双字句或三字句,因此较能与父母或其他人沟通。 在视觉方面,他们更能够掌握图画及物体的大小,远近,对立体知觉也逐渐能够理解。 此时孩子开始对儿歌,韵文感兴趣,但尽量选择措词简短,易于吟诵的读物。 父母在看书时除了可依照图片的顺序讲故事给子女听以外,还可利用单一的图片训练儿童的推理能力。
四岁 开始参加社会活动,如进入幼儿园,结交朋友等,在心理上开始学习独立。 他们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喜欢拟人化的动物故事,随着语言能力的加强,对童话,儿歌及民间故事也十分有兴趣。 父母亲可考虑选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图画故事,或具有实际观察意义的图画书。
五岁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词汇已经相当丰富,较确切掌握他人说话的意思以及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一阶段应鼓励其发问及讨论。 此时的儿童可以接受纪想性及具有因果性的书,也喜欢想象性的游戏,父母亲可选择较复杂或拟人化的故事,以延伸幼儿生活经验,刺激想象力,并可加入浅易科学性读物,启发幼儿对科学及大自然的好奇。
六岁 随着生活经验的扩大,这时期可以给孩子多层面的选择,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这时期的孩子。 除了文学性的书籍外,知识性的图画书,如自然科学,生理科学等都可扩大孩子阅读的兴趣,延伸其经验,可让孩子看图说故事,训练其想象,思考,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
回页首
宝宝为啥含着饭菜不咽
1-3岁宝宝吃饭时常常会将饭菜含在嘴里,长时间不下咽,这常使爹地妈咪伤透了脑筋,其实不用着急。按照下面的方法训练,喂养宝宝一定很省心。
1、训练用勺子进食,促进食物性质转换:
用勺子进食流质食物如奶、果汁、白开水等,这是向固体食物过渡的一种重要进食方式。宝宝4-5个月时就应该用勺子进食。开始可用上唇吃净勺中食物,8-9个月时就可以用上下唇共同活动进食,1岁时就可以闭唇进食了。从勺中摄食能力的发育,可促进宝宝食物性质的转换。
2、早用杯子喝水或奶,有利于口腔运动的协调:   宝宝6个月左右可用杯子喂水了。开始宝宝的动作类似吸吮,让宝宝舌头向外伸或者咬住杯口。如果早期训练,用杯饮水的动作会较快协调,有利于宝宝独立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
3、适时吃固体食物:
宝宝5个月左右,无论有无乳牙,就应喂给柔软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如面包、煮烂的嫩菜心、鸡蛋黄等。慢慢训练,6-9个月时咀嚼动作会有节奏而且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断奶后的摄食行为就比较正常。
4、随年龄增长循序转换食物性质和进食方式。
初生至6个月的宝宝以奶、水、果汁等流质饮食为主,进食方式是主动吸吮。4-6个月的宝宝加少量精制半流质、米糊、蛋黄泥等,开始用勺被动进食。5-7个月的宝宝吃流质加半流质及少量固体食物,用杯子喝,用勺子喂,对食物进行咀嚼。8-10个月的宝宝应给予切碎状固体食物,可运动上唇进食。12-18个月的宝宝可给予较粗的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动作比较协调,自己进食。18-24个月的宝宝给固体成人膳食,稳定协调地咀嚼吞咽,逐步独立进餐。
来源:现代健康报
回页首
教育孩子爱父母
亲情之爱,本是自然天成。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如果我们说,还要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大多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确实需要学习!
一次,我为一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知道了我手疼。他走近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因为每回孩子磕磕碰碰之后,我们便为他轻轻吹一吹。而今天他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轻痛苦。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背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他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偎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对父母来说,爱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变得沉稳,它使随意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幼儿期小儿易患哪些传染病?
1岁以后的幼儿,由于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已逐渐用尽,而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因而容易患多种传染病,常见的有麻疹、水痘、百日咳、肝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麻痹症、流行性脑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结膜炎、中毒型菌痢等。
麻疹是怎样得的?其症状表现如何?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末春初。麻疹传染性很强,主要在孩子之间相互传染。一旦接触麻疹患儿,其病毒就会通过其咳嗽,打喷嚏的飞沫经过鼻、口、咽、气管等进入易感者体内而引起发病。麻疹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从出疹前3天到出疹后6天,这期间均有传染性,如果合并肺炎则要延长至出诊后10天。护理过麻疹患儿的人又去接触未作预防免疫的小儿,也会使之受传染而发病,可见其传染性是很强的。一般6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体获得了部分抗体而不易被传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获得的抗体就会逐渐消失。因此,需要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以防发病。一般患麻疹后可以得到终身免疫,第二次发病者很少见。
从接触麻疹患儿起,直到出现症状,需要10~11天。麻疹初起时,患儿常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睛发红、怕光流眼泪,很像重感冒。孩子发烧2~3天后,在口腔第二个齿附近的颊黏膜上,可以看到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这叫麻诊黏膜斑,这是麻疹早期的一个特征。第4天后,疹子出现,先在耳后及颈部开始出现红色的小疹子,接着很快从脸上、胸前、后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疹子才算出齐。皮疹呈玫瑰红色,起初较稀,以后渐密,发热、咳嗽、眼睛畏光等症状也加重,疹子与疹子之间的皮肤为正常肤色。疹子一般经3~5天出透出齐。疹子出齐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和其他症状也有好转。皮疹按出疹的顺序自上而下逐渐消退。同时皮肤有米糖样小脱屑,留下棕褐色的色素沉着。正常情况下,对患儿护理得好,7~10天就可痊愈;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并发肺炎、心力衰竭、喉炎、脑炎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儿童患病后,除了给予精心照顾外,还需要服用一些清热解毒、解表透疹的中药。
什么是风疹?怎样护理?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发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飞沫散布传播,潜伏期为10~21天。
风疹症状较轻,主要表现是低烧或中度发热,伴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咽痛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疹前就开始肿大,有轻压痛。1~2天后先在面部出现浅红色斑丘疹,1天左右即迅速遍及全身,但手掌、脚比较少见。疹子色浅红、疹点比麻疹要小,出得特别快,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疹消退后,脱屑不明显。
妊娠早期的妇女应当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儿,因患了此病,容易造成胎儿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传染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确诊,而到了皮疹出现可以确认时,传染期已过,再加上本身的传染性不强,所以一般可以不隔离。
风疹患儿的护理比较简单,注意居室空气清新湿润、温度适且;饮食以易于消化且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多饮水,对于发热较高的患儿,可用温水擦浴。同时注意口腔、皮肤清洁。风疹患儿的并发症很少,偶而可并发中耳炎、气管炎、肺炎。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病情,发现患儿有异常变化时,及时送医院诊疗。
怎样区别麻疹、风疹和幼儿急疹?
麻疹:病情较重,先有发热,可达39~40℃,3~4天后出疹,首先在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5~7日出齐,疹退后发烧逐渐退至正常。麻疹的主要特点为口腔颊部黏膜有典型麻疹斑,伴有咳嗽、流涕、眼红、怕光、眼屎特别多等症状。疹子约2~4厘米大小,红色,初期压之退色,皮疹间为正常皮肤,疹子退后,皮肤上面留有皮屑脱落。可并发肺炎、喉炎和维生素A缺乏症等。
风疹:症状一般较轻,体温38~39℃,皮疹出得早,出得快,1~2天可布满全身,2~3天即可消退。皮疹以躯干多而四肢较少。疹消退后,脱屑一般不明显。耳后、颈后、枕后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疹子淡红色,比麻疹小,稍隆起。本病无特殊治疗,很少出现并发症。
幼儿急疹:起病急,病情轻,多发于1岁以内的小儿,其特点为突然高热,持续3~5日,体温自然骤降,热退后出疹,皮疹很快消退,无皮屑。高热期间病儿一般情况良好,枕骨下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无并发症。
怎样护理麻疹患儿?
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如果没有合并症可以在家里疗养,如果病情较重或合并有肺炎等则需住院治疗。因此,对患儿正确而精心的护理,有助于患儿的早日恢复健康。科学的护理方法如下:
(1)隔离患儿,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2)环境应安静、舒适;室内温度要适宜,不可忽高忽低,空气要新鲜、湿润,避免让冷风直吹患儿;室内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直接照身小儿眼睛。
(3)卧床休息,让患儿充分休息和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直到麻疹消退,咳嗽停止后方能下床活动。
(4)多饮水,以促进血液循环,使麻疹容易出透,有利于毒素的排出。让患儿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高热时可给一些流食,如牛奶、豆浆、蛋花汤、米汤等;如患儿胃口较好,热度不太高,可给挂面、米粥、菜汤等,不必忌口。出疹前或出疹期可用香菜、芦根、葱根等煎水服用,以利出疹。
(5)注意串儿口、眼、鼻、皮肤的清洁。患儿的眼睛分泌物较多,应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洗后再滴消炎眼药水,每日2~4次。口、唇、鼻孔发干时,可涂一点油。经常让患儿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每天要用温水洗净患儿的手、脸、屁股。注意为患儿修剪指甲,避免因疹子发痒时,小儿抓破皮肤而感染。
(6)患儿出疹时,要注意防止受凉,但也不宜捂得过多,以免影响体温发散,或造成出汗过多而受凉。
(7)对症处理,高热时可以服小量镇静药,因麻疹的发热和出疹有密切关系,所以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降温药,一般不用冰袋或冷水敷头。如果病程中发现咳嗽加重、气急、鼻翼翕动、口唇发绀、声音嘶哑、黑眼珠失去光亮或高热不退等,可能有肺炎、喉炎、维生素A缺乏等并发症,赶紧送知院诊治 。
怎样预防麻疹?
麻疹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做好预防的重要步骤是,在小儿生后6个月,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等到2岁、7岁时再加强接种。在麻疹流行期间,没有出过麻疹的孩子应当避免和患儿接触。不要相互串门,也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托儿所、幼儿园要认真做好检查,及早发现患儿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接触麻疹患儿的小儿,家长应尽恰似与地段保分医生联系,在他们的指导下,可进行预防注射,如肌注胎盘球蛋白或应急注射麻疹疫苗等,以预防麻疹的发生。
什么是水痘?有什么表现?
水痘又称"水花",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见。一般发病较轻,但传染性很强,通过飞沫或接触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等均能被传染。一次患病可获得终生免疫,第二次患病的人极少见。
水痘发病急骤,大都先见皮疹,同时有中、低度发热以及不适等症状。皮疹多数见于躯干和头部,也可见于腋部、四肢较少,偶见于常心和脚府。皮疹初期为红色小斑疹和丘疹,隔数小时或一日后很快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以后结痂,至数日或2~3周才完全脱落,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多少不定,常分批出现。在同一病人身上,可以同时看到斑丘疹、水疱结痂,这是水痘的特点。
本病症状较轻,并发症较少见,患了水痘不需特殊治疗,发热时应卧床体自。出疹期间如孩子烦躁不安,可服些镇静药,痒甚者破的疱疹涂抹龙胆紫溶液,这样即没有必要,又不利于疱疹的吸收。严重者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也可用中药治疗,患痘初期可口服绿豆汤。水痘完全干燥,结痂脱掉,就没有传染性了。
怎样护理水痘患儿?
(1)隔离患儿,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或痂皮脱落。
(2)对被患飞沫或皮疹污染的空气、被褥、衣服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如患儿的鼻涕、脱落的痂皮要用卫生纸包上用炎烧掉;餐具要煮沸消毒5~10分钟。玩具、家具,地面可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消毒,被褥,衣服及其它不能擦洗煮沸的东西,可在阳光下曝晒4~6小时,室内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因为出水痘很剂。同时要勤给孩子洗手,勤剪指甲,以防抓破水痘引起感染。
(4)不要让孩子用手去抓痘痂咽为痂盖下面的肉还没有长平,痂盖被抓掉后,会留下小麻坑。
(5)多给孩子饮水,吃易于消化并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面条、稀饭、牛奶、豆浆、鸡蛋等。多吃些水果,多喝些绿豆汤等。
回页首
水痘应如何预防?
水痘虽然症状较轻,合并症极少,愈后又容易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仅次于麻疹,到目前为止,对水痘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自动免疫方法,也就是说,还没有时行水痘的预防接种。因此水痘的预防,目前只能靠隔离患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患儿接触。
对接触过水痘患儿的孩子,应注意观察3个星期,最好能在接触后的3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以做非特异性的被动免疫。
另外,正患有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比较重的孩子,伤口面积较大的外科患儿,正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孩子,应尽可能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角。因为这些孩子免疫力低下,一旦患上水痘,病情会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万一接触了水痘患儿,需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预防。
小儿泌尿系感染有什么特点?
泌尿系感染一般是指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小儿的泌尿系感染较常见,尤其是女孩子发病率明显高于男孩子,因为女孩尿道直而短,加上年龄小穿开裆裤,常坐不洁之地,或会公用便盆,易污染尿道外口而引起感染。病源很多,以大肠杆菌最多见。
其感染途径除了以上所说的逆行感染之外,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如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所引起,因肠道与肾脏间有淋巴管相通,细菌可以从肠道经淋巴管到达肾脏。另时间地憋尿均可引起泌尿系感染。
小儿泌尿系感染的症状根据年龄不同而各不相同。新生儿症很不典型,轻重悬殊较大。婴儿全身中毒症状要比泌尿系统局部症状严重。常见有突然高热、面色苍黄、烦躁不安、呕吐、腹痛、腹泻,有些孩子还会出现高热惊厥。泌尿系局部症状表现轻微,有时仅表现为排尿时哭闹不安。年龄大的患儿局部症状较突出,但也有的患儿症状轻微,需做尿检才能发现,因此对有的患儿突然出现遗尿现象时,家长应考虑到本病,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怎样注意小儿的斜视?
所谓斜视,就是左右两只眼睛不能同时看一个物体。看东西的眼睛是正位,而不看东西的眼睛却偏向内或偏向外。
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视力还没有成熟,眼睛的协调运动欠佳,因而出现斜视,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以后随年龄的增长,眼肌的协调,双眼就会注视一个方向了。
如果半岁以后,小儿斜视多发生于6岁之前,以3岁左右最多见。斜视不予治疗,一般不会自然矫正过来。因此可以用下面介绍的方法来检查孩子是否斜视。
准备一把小手电,在暗的地方让孩子仰卧,然后距孩子双眼约50厘米的正前方用小手筒照射。如果眼睛正常或是假性斜视,电简光正好照在瞳孔中央,如果是斜视,手电筒的光就会照射在瞳孔旁边。
什么是先天性喉鸣?
有些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吸气时发出笛鸣般的声音,发音不嘶哑,入睡后消失,细心的家长可发现,吸气时在孩子胸部上方正中有一陷,但无明显呼吸因难。产生这情况的原因是喉头软发软,吸气时,使气道变窄,所以发生喉鸣声。这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全,而非缺钙所致,无需治疗。一般在一两岁时,可以自然消失。
为什么小儿得了急性喉炎要重视?怎样处理?
急性喉炎的发病较急。孩子往往白天和睡觉时还挺好,到半夜突然声音嘶哑,咳嗽呈"吼、吼"的"叫"声;吸气因难,喉头有喘鸣,面色发紫,情绪极度不安。这是由于喉头梗阻、吸不进氧气、严重缺氧所致。由于孩子的喉头软组织比较松驰,喉腔小,一旦发炎,黏膜显著肿胀,使得喉道缺氧变窄,通气道变小,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因缺氧化而危及生命。这种病变化迅速,来势很猛,不能麻痹大意,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平时,当孩子出现突然的呼吸困难时,要注意检查一下有 无异物误入气管。如在家里发生呼吸困难和缺氧的症状,应立即把孩子抱到室外,在新鲜空气里可以减轻症状,同时服一些镇静药,让孩子安静下来。烦躁哭闹会加重呼吸困难和缺氧,应尽量避免。
小儿血管瘤分为几种?
我们经常在孩子的颈部甚到面部看到扩张的毛细血管,有时面部也可以见到草莓样分叶状肿瘤,这些是什么东西,会不会破裂呢?其实这些就是医学上常说的"血管瘤",多属于一种先天性疾至长大成人才开始发病。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易发部位,可以将血管瘤分三大类:
第一类为鲜红斑痣。为一片或数片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斑,如葡萄酒色,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指压可褪色,有的斑上有少数结带隆起。本病易发于面部,其次为颈部和躯干等处,多为单侧,发展缓慢,到一定大小就不再扩大。而发生于而部的可波及口腔黏膜,可能会终生存在。
第二类为草莓状血管瘤。其表现为高出皮肤的草莓样分叶状肿瘤。其表现为高出皮肤的草莓样分中状肿瘤,自黄豆至杨梅果大或更大,色鲜红而嫩,易发于面部,可在两三岁后停止发展,并逐渐自行消退。
第三类为海绵状血管瘤,常位于皮下和黏膜下,也可位于肌而有弹性,呈紫色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若部位较深则皮肤颜色几乎正常。瘤体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可停止发展 ,有时可自然消退。
冬季谨防幼儿生冻疮
冻疮多发生在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时,是由幼儿血管遇寒冷刺激收缩,局部(尤其是手足末梢)供血不足,组织缺氧所致。另外,幼儿食物中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冻伤部位潮湿多汗,鞋袜过紧,肢体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等,也都是促使冻疮发病的因素。
冻疮最容易发生的部位是手足末端、外耳和鼻尖。初时局部皮肤发凉、潮红,继而发生红色肿块,按压裉色。当局部加温遇暖时,就会充血发痒,有灼痛或针刺感。严生日地红肿明显,可起包或瘀斑,进而发生溃烂。
幼儿生了冻疮,非常难受,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幼儿冻疮的发生。
1、要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机体的循寒能力。如果孩子有慢性疾病应赶紧治疗。
2、孩子的穿着要宽松,不宜穿着紧身衣裤。尤其是鞋袜更不能过紧。手足要保暖,并保持干燥。
3、冬季要给孩子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的食物。
4、孩子患了冻疮,切忌用火烤或热水袋加温,这样容易使冻疮复发,病情加重。
5、给孩子酌量服用十全大补丸或汤剂,可预防冻疮的复发,同时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有益。
6、口服维生素A、B、E、C,改善调节功能,减轻症状。还可适量服 用扩血管药物,如芋酸、普鲁苯辛等。
常用的外用药有:轻时可涂樟脑酒精、松节油等。皮肤溃破后可搽黄连膏或草膏等油膏。
谨防幼儿秋冬季腹泻?
秋冬季节,幼儿容易得一种腹泻,叫秋冬季腹泻。这种病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更多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主要症状是:腹汪、发热、呕吐、脱水,约有1/3病例先出现吸吸道症状,发热、咳嗽、咽为、类似感冒,而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经历5-7天后逐渐恢复。有些患儿会由于重度脱水,未及时抢救,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导致严惩酸中毒,甚至死亡。
秋冬季腹泻不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是由轮状闰毒感染。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进入肠道,主要分犯12指肠和上段空肠的上皮细胞,感染后一般潜伏期1-3天。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且较稳定,因此易污染环境,造成传播。也有因照看人双手不洁,污染奶具、奶制品、玩具等造成的感染。
该病无特殊治疗法,用抗生素无效。需要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可采取CRS防止和纠正脱水、酸中毒。还应注意防止水流污染,做好粪便处理,做好环境卫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回页首
不要一发热就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风湿热及某些严重性肿瘤也会引起发热。发热的类型不尽租同,不同的感染,不同的疾病均有其特有的类型。因此,发热是某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    一,可作为疾病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发热是指人体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3 ℃, 昼夜温度波动1℃称为发热;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超过41℃称过高热.病人发热时不要降温过早,应尽快明确诊断.一般低热可不用退热药,体温较高,病人难以耐受或体力消耗太大时可适当用些退热药。有时过早降温会影响进一步诊断。
退热方法不仅是使用退热药,应用物理降温法也是可行的,如用30%一50%酒精擦浴,用32℃一36℃温水擦浴,或用冷敷或冰枕等.
回页首
注意辨别假药和劣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 药品所含成分的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的。
(2)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其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处理:
(1)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 未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
(3) 变质不能药用的。
(4) 被污染不能药用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为劣药:
(1) 药品成分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2) 超过有效期的。
(3) 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4) 我们所谓的辨别假药与劣药,指的是外观的辨认,药品的内在质量是看不到的。药品必须是正式药厂生产,经卫生行政部门颁发批准文号的正式产品。注意药品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印有厂家、批准文号和批号,否则即为假药。药品批准文号,如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是"卫药准字",其后是年度和号码;各省市批准的如"京卫药准字"(1996)第158037号;"冀卫药准字"(1995)第080111号。药品标签或说明书上必须注名药品名称、规格、批准文号、产品批号、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 医疗单位的自制制剂也有报批文号和注册号,否则就是非法制剂。
(6) 病人无论到医院开药,还是在药店买药,应注意其是否是正式医疗单位,是否是合法的药品销售单位,对所购药品应按上面所讲的进行检查,辨别真假与优劣。千万不要让无证游医看病,更不能随便使用"三无"药品,谨防假药,小心上当受骗。
回页首
怎样识别变质药品
给小孩用药,应注意药物质量,检查的简要方法如下:
(1)片剂 普通药片(素片)应颜色均匀,无斑点,无碎片,无受潮膨胀,无粘连、发霉及虫蛀现象;包衣片应无粘连、裂缝,颜色应均匀。各种药片均不应变色,如去痛片、维生素变色,阿司匹林有刺鼻的醋酸气味或细针状结晶等均为变质药品。
(2)胶囊剂(胶丸)装粉剂的硬胶囊应无受潮粘连,无破碎等现象;软胶囊多装油性或其他液体药剂,应无破裂漏药,无粘连,无浑浊及异味。如维生素 丸等,如闻到异臭或丸内浑浊均为变质现象。
(3)冲剂、散剂 应干燥、松散,颗粒和颜色应均匀,应无受潮结块,无异臭、色点、虫蛀及发霉现象。
(4)水溶液及糖浆剂 应是澄清透明的液体,应无浑浊、沉淀、分层、挥发及异臭,无絮状物,无变色。此类药剂容易受细菌的污染,如有絮状物、浑浊及发酵,或有异味均为典型的污染变质。
(5)软膏、乳膏及栓剂 应无溶化、分层、硬结、渗油、变色,无颗粒析出,无霉败及臭气,栓剂无溶化变形现象。
(6)注射剂 水溶液的小针剂,首先检查标签是否清楚,安瓶应无裂口,封口无漏液;内装药液应无沉淀、浑浊,无异物,无结晶析出,无颜色变化。如维生素    注射液应无色澄明,如为黄色则为变质。大瓶装注射液除按上述检查外,另应检查瓶口封盖是否严密,不应松动及漏气漏夜。对粉针剂,注意应是干燥、松散的粉剂或结晶性粉剂,多为白色,应无色点、异物、粘瓶、结块、溶化及变色现象,并检查瓶口是否严密,不得松动。
购药时如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时应提出退、换,不可勉强使用,以免发生问题。
回页首
1- 2岁幼儿容易发生哪些事故?怎样预防?
1岁以后的小儿刚刚学会走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新鲜,真是所谓的"初生牛犊",没有他不敢去的地方,因此危险性也突然增大。他可能会跑到厨房里动动热水瓶,或是爬上阳台等等,这个年龄最易发生事故,因此,要仔细检查家中一切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及早预防。
不要让小儿单独出门,这样就会减少车祸事故。带幼儿外出横过马路时,大人要拉住小儿的手,让小儿走在里面,而大人应该走在靠近车子通过的一侧,也可直接抱着小儿通过。
在这一时期孩子往往有往嘴里塞东西的习惯,因此常常发生吞食异物的事故。体积小的东西(如纽扣、豆子、玻璃球、坚果等)和各种药品,均不能放在幼儿伸手可以够到的地方。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也应注意,否则孩子会将卫生球偷偷吞进肚子里。破碎的玻璃、空玻璃瓶应尽快扔掉,以免扎伤小儿。塑料袋也不应让小孩玩,以防小儿套在头上引起窒息。窗帘绳、电话线、麻绳等物均扎好,以免勒住小儿。家里各种洗涤剂、汽油、煤油等也应放到小孩够不到的地方。
另外,孩子接近2岁时,奔跑的速度较快,易跌倒或滑倒时碰了头,而且会撞得不轻。如果小儿碰了后脑勺,易造成脑部损伤。因此,当孩子出现呕吐、抽搐、手足麻痹等,应立即带孩子去看脑外科。过了一周后,孩子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一般就不要紧了。
回页首
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家里护理发热的小儿,家长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我们知道,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产生热量。过度活动,婴儿长时间啼哭都可使温度增加。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小血管扩张、出汗来完成。正常情况下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温度。
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败血症等。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积极反应,只要诊断正确,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再加上适当的退热治疗和护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么发热到什么程度需退热治疗呢?目前国际上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度时就应该给予退热治疗。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退热药种类繁多,有些药物副作用大已遭淘汰,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科禁用,但治疗其他基本仍可使用)。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是扑热息痛,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泰诺林系列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已有多年,特别是泡泡糖口味的泰诺林已越来越受到医生和儿童的青睐。它退热过程比较温和,且较平稳,不会引起大量出汗造成虚脱现象。每4小时服用一次,每日不超过4次。它的副作用很小,对胃肠道刺激小。
如果孩子体温在39度以上,也就是我们说的高热。国际上推荐布洛芬。这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非留体抗炎药。它除了有退高热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属于长效快速退高热产品。强生公司为适应国内市场需求,推出了布诺林制剂美林系列,它的退热速度和效果可以与肛注安乃近蓖美,但免却了孩子的打针之苦,对高热患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除了药物退热外,物理降温也有一定的效果,在家里不妨一试。
冰袋和冷敷。可用冷毛巾,或用热水袋灌入冰水,放在小儿的额部、枕部、颈部和腋下等部位,进行降温。
温水浴和洗足。夏季用接近于体温的温水洗澡,让表皮血管扩张,达到退热的目的。冬季用40度左右的温水洗脚,宜让双腿多浸泡一会儿,以达到退热的目的。
回页首
感冒与耳朵流脓
有的孩子感冒后高热不退,诉耳痛,耳朵流出脓液。这是什么道理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得从耳朵的构造谈起。 耳朵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形状像喇叭,有传导声音 的作用。外耳与中耳有鼓膜分开。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等,咽鼓管是一个空腔管道,好似中耳与鼻咽部间的桥梁,一头通中耳的鼓室,一头通鼻咽部外侧壁。婴幼儿的咽鼓管短、直而粗,鼻咽部开口低,感冒时如果抵抗力降低,鼻咽部的细菌就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由于感冒发病率在小儿疾病中约占60%左右,因此感冒并发中耳炎也属常见。 此外,也有分娩时羊水、胎粪、粘液等由新生儿的鼻咽部逆流 到鼓室,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而引起中耳炎。婴幼儿活动能力弱, 经常平卧,分泌物倒流人鼻咽部;或呕吐、溢奶时带有感染的物质 逆流至鼓室,也可引起中耳炎。 耳朵流脓多数是中耳炎引起,少数可由外耳道感染引起。婴幼 儿外耳道狭窄,上下壁几乎相碰在一起,尤其当卧位呕吐时,食物 进入外耳道,不易揩干净,加上皮肤抵抗力差,引起外耳道疖,也可 使耳朵流脓。 中耳炎经久不愈,可引起重听或耳聋。如影响乳突可发生乳突炎,如向颅内扩散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因此小儿耳朵流脓一定要 彻底治愈,以免留下后患。
回页首
肠痉挛是怎么一回事
肠痉挛是小儿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可是其发生的机理至今仍不太明确。有的认为与体质有关,如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在暴食、大量冷食,婴儿喂乳过多或奶中糖量过多时,使肠内积气而诱发肠痉挛。有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腹部受凉,消化不良,以及肠寄生虫毒素的刺激等情况下,促使肠壁肌肉强烈收缩(即痉挛) 而引起腹痛。经过一定时间,肠壁肌肉自然松弛,疼痛也就缓解。
典型的肠痉挛多发生在小肠,故腹痛以脐周为主,程度可轻可重,常伴有呕吐。但疼痛间歇期腹部柔软、不胀,无固定部位压痛与紧张。每次发作时间不长,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反复发作。多数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自愈,极个别患儿可延长至数日。疼痛发作时 用手抚摸腹部,或放热水袋可减轻症状。
回页首
警惕宝宝心智发育异常
儿童发展的研究已确认:智能不足的孩子,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接受教育及训练的成效也越显著。椐研究得知,婴幼儿心智异常的发生率大约为3%,而且85%以上都处在边缘状态及轻度中。因此,及时发现孩子心智功能异常,给以康复治疗和干预,会使很多孩子有可能赶上正常孩子的发育水平。 如何发现宝宝心智是否异常呢?可注意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1.1岁以内的婴儿迟迟不能达到生理年龄所应达到的感知觉及运动发育水平。 正常婴儿心智发育的水平应该是: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
2.婴儿睡眠过多,看起来像个乖孩子,既不哭也不吵,非常安静,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幼儿期有无目的的过多活动。
3.很晚才会对人微笑,不注意别人说话,常伴有运动发育迟缓。
4.眼部功能发育不良,因不注视周围物体,常被误为视觉有障碍。所以当认为宝宝视觉有问题时,同时也应注意智能发育如何。
5.对声音刺激不敏感,往往被人们误解为听力有障碍。因此,对耳聋的患儿要加以留意。
6.对于刺激无反应,如需要反复持续刺激后才能引起啼哭。并且啼哭声音或呈尖叫声,或呈直声,不像正常孩子的哭声有音调变化。
7.对周围环境的事情都无兴趣,即使是玩具。做事情时常常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
8.正常的婴儿在3个月左右经常喜欢注视自己的双手,并反复玩弄,如果这种动作在婴儿6个月以后还持续存在,可能为不正常情况。
9.正常的婴儿在6~12个月这一阶段,总喜欢把东西放在嘴里,但随着发育就不再放入。而心智异常的婴儿这种会持续存在到2岁以后。
10.走路时,两脚互相碰撞,经常被摔倒,而正常婴儿在会走后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
11.很晚才学会嚼食物,因此难以喂养。常常因不能咀嚼固体食物而出现吞咽困难,并由此引发吃东西时经常呕吐。
12.到了1岁后还经常流口水,正常的孩子1岁将会停止。
13.正常的孩子1岁3个月至4个月就不故意把东西往地下扔,而心智异常的孩子这种行为会持续很长时间。
14.在清醒状态下经常发生磨牙动作。
当孩子出现上述提到的某种情况时,父母不要心理压力过重,毕竟它只是一种信号而已,并不意味着一定智能有缺陷。因为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中,有可能还会发生变化。重要的是尽早带孩子去儿保机构进行详细的测查及观察。
回页首
怎样区分肺炎与感冒
小儿肺炎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是威胁小儿健康乃至生命的疾病。但有时它又与小儿感冒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家长有必要掌握这两种小儿常见病的鉴别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小儿肺炎,及早医治。鉴别它们并不太难,可从"一测、二看、三听"入手:
一测,是指测体温。小儿肺炎大多发热,而且多在38 ℃以上,并持续2-3天以上不退,如用退热药只能暂时退一会儿。小儿感冒也发热,但以38℃以下为多,持续时间较短,用退热药效果也较明显。
二看,主要看以下四个方面:
(1) 看咳嗽呼吸是否困难。小儿肺炎大多有咳嗽或喘,且程度较重,常引起呼吸困难。感冒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或喘一般较轻,不会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困难表现为憋气,两侧鼻翼一张一张的,口唇发紫,提示病情严重,切不可拖延。
(2) 看精神状态。小儿感冒时,一般精神状态较好,能玩。小儿患肺炎时,精神状态不佳,常烦躁、哭闹不安,或昏睡,抽风等。
(3) 看饮食。小儿感冒,饮食尚正常,或吃东西、吃奶减少。但患肺炎时,饮食显著下降,不吃东西,不吃奶,常因憋气而哭闹不安。
(4) 看睡眠。小儿感冒时,睡眠尚正常,但患肺炎后,多睡易醒,爱哭闹;夜里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趋势。
三听,是指听孩子的胸部。由于小儿的胸壁薄,有时不用听诊器用耳朵听也能听到水泡音,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安静或睡着时在孩子的脊柱两侧胸壁,仔细倾听。肺炎患儿在吸气末期会听到"咕噜"、"咕噜"般的声音,称之为细小水泡音,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体征。小儿感冒一般不会有此种声音。
经过上述的一测、二看、三听,如果出现其中大部分情况,即应怀疑小儿得了肺炎,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摘自中华母婴网
回页首
幼儿步态异常须提防
正常情况下,一岁到一岁半的幼儿开始学习走步并能独立行走。若您的孩子在此时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经常摔跤,出现行走异常,则说明可能隐藏着某种疾患,这就需要家长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得到治疗。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食物中钙、磷不能被身体吸引利用,以致幼儿生长发育中需要大量钙质的骨骼得不到足够的钙质而发生软化,从而影响了骨骼的生长发育,致使幼儿双腿支撑无力,起步晚,表现的步态为:两腿出现向内或向外弯曲,可致"O"形腿,"X"形腿畸形。
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足尖着地、两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现下肢瘫痪,走路时双膝部相互碰撞,并伴有智力低下。
小脑病变:小脑位于大脑之下,其功能是协调身体的平衡和肢体肌肉引力的协调一致。如果小儿的两岁以后走步还不稳,出现左右摇摆或向一侧倾斜,说话不清楚等,应考虑到是否由于小脑机能失调而引起。
当然,各种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会因人而异。只要家长们加以重视,平时注意观察,就能及时发现病情,为早期诊治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1~2岁小儿经常流口水?
初生的婴儿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够完善,唾液量较少,一般不会流出口外;4~5个月后,由于辅食量逐渐增加,乳牙开始萌发,唾液腺的分泌功能开始增强,唾液量也不断增加,由于小儿的口腔浅,吞咽口水的能力尚未形成,过多的唾液就会不自主地从口角边流出,即习惯上所说的流口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尤以1~2岁的幼儿多见,父母不必为此担心,2岁以后的小儿,逐渐学会了吞咽,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但是口腔炎、脑炎后遗症等病症,也可引起流口水,此时应去医院检查,不能任其自然。
口水,医学上称之为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各个唾液腺向口腔内分泌出来的液体,唾液中大部分为水分,还会有一些唾液淀粉酶和粘蛋白。唾液主要有湿润口腔、便于吞咽、溶解调和食物及消化食物中淀粉的作用。由于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对经常流口水的幼儿,父母就应当经常为他们擦去嘴边的口水,并常用温水洗净,然后涂上油脂,以防止口水淹坏下巴和颈部的皮肤,最好给孩子围上围嘴,防止口水弄脏衣服。给小儿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应经常洗烫,擦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
孩子入睡困难怎么办?
有许多孩子很难入睡。有的在睡觉前哭闹;有的要抱着才能入睡;有的要大人背着转转才肯入睡;有的则很磨人,哼哼唧唧长达半个小时,各种各样都有。如果只是抱一会儿或背一会就能上床睡觉,大人不致于太辛苦,那倒也没什么。然而,孩子一天天长大,体重越来越重,如果长时间背着抱着,大人实在吃不消。对待这些孩子,最好是把他弄疲劳后再让其入睡,故重要的是白天让他在露天地里多玩耍。洗澡也务必在临睡前进行。如果过早地放到床上,距离入睡时间太长,孩子不易入睡时,可先叫孩子起来玩,等他真正发困,再开始睡觉。如若孩子怎么也不肯入睡,也可缩短他白天的午睡时间。有些孩子睡时不背不抱就是不睡,那就让他哭好了,也许孩子会一直哭到睡着为止,但慢慢就会养成自己单独睡觉的好习惯。
孩子不肯吃蔬菜怎么办?
孩子不爱吃蔬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一定要帮助孩子纠正。
有的孩子不爱吃蔬菜,甚至严重到一吃青菜就会恶心、呕吐,弄得家长很烦恼,为孩子的健康担心。下面向家长提供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供参考。
1、平时常利用儿歌、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向孩子介绍吃蔬菜的好处。吃菜时,只要稍加提醒,帮助孩子回忆一下故事,内容,孩子会很得意地把菜吃下去。
2、吃饭时,一开始不要急于先给孩子吃鱼吃肉,可趁着孩子饥饿、胃口好时,先让孩子吃蔬菜。这时吃蔬菜孩子会觉得味道特别好,很喜欢吃。以后,他就习惯吃蔬菜了。
3、让孩子参加拣菜,1岁半的孩子也许不会做这样的事,但大人可以教他,如教剥豆子、摘菜根等等,只要让孩子体验到他帮忙做饭的乐趣就行了。这样,在吃饭时,大人说:“这是宝宝拣的菜呀!”孩子吃起来会特别有味。
4、利用孩子爱吃面食的特点,常常包些馄钝、饺子,让孩子很自然地摄入一定量的蔬菜。
5、孩子不吃蔬菜,切忌硬塞,那样反而会增强孩子对蔬菜的反感。
6、要经常变换蔬菜的做法,不要常吃一种菜,或菜的做法总是不变。要讲究色、香、味,让孩子一看就爱吃,一吃就想多吃。
附:教您烹制各种蔬菜
肉末圆白菜
原料:猪肉50克,圆白菜50克,净芍头10克,植物油10克,酱油2克,精盐2克,水淀粉5克,葱、姜各少许。
制作方法:
1、将圆白菜用开水略烫一下、切碎;葱头、姜均切成末;猪肉洗净切成末待用。
2、炒锅上火,待热后加入植物油,然后加入肉末翻炒,加入葱、姜末、酱油和圆白菜稍煮片刻,最后加入精盐,用水加水淀粉勾芡即成。
特点:软烂清香,营养丰富。
煎番茄
原料:番茄150克,鸡蛋1个,盐适量,葱、姜末少许,鸡汤100克,太白粉50克,油30克。
制作方法:
1、将番茄洗净,去掉蒂,切成厚约1公分的片;鸡蛋打入碗中打散;将2克太白粉溶于少量水中。
2、将干太白粉放入平盘内,放下番茄片,使两面均沾满干太白粉。
3、锅上火,放入油30克,把沾有干太白粉的番茄在鸡蛋液中沾一下放入锅中煎成两面黄色后取出,放在盘中,直至全部番茄煎好。
4、锅洗净后重新上火,加入油5克,将葱、姜放入,炒出香味后去掉,注入鸡汤,加入盐,用水淀粉将汁收浓,然后,将其均匀地浇在番茄上即可食用。
注意:应将番茄两面煎成黄色后,方可取出,以防番茄中水分、营养素过多流失。
素炒油菜
原料:油菜400克,虾皮5克,盐适量。
制作方法:
1、油菜洗净,选嫩油菜切成细丝。
2、炒锅上火,油七成热后加入虾皮,翻炒数下,放油菜,加盐后,盖好锅盖,略焖一下,出锅前放入点蒜末更好。
清汤油菜
原料:油菜或油菜心200克,虾仁50克,盐2克,猪油20克,葱、姜末各少许,鸡汤300克,香油少量。
制作方法:
1、将油菜和虾仁洗净,将较大的油菜切开,并切成小段。
2、炒锅上火,加入猪油,将葱、姜放入翻炒出香味后去掉,把菜心放入翻炒,至嫩绿色,加入鸡汤、虾仁、盐后约烧1分钟。
3、 去掉泡沫,把菜心放在汤碗中,注入鸡汤即可。
造成孩子“吃饭难”的原因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吃饭难,哄孩子吃一顿饭,常常要花费家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让孩子吃口饭,家长有时唱,有时叫,要耍好几出把戏,追着孩子满屋子跑。
孩子吃饭难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其实是在家长身上。
1、片面的优育心理,强迫孩子吃好吃多
不少有长有一种心理:似乎只有把大量的高蛋白食物塞入孩子的肚子里,孩子才能长得好,所以,孩子吃得越多越好。于是他们就填鸭似的拼命给孩子塞,殊不知道这么一来,孩子的胃口被塞倒了,吃饭成了负担。其实,有时让孩子吃得清淡些,如吃些酱菜、稀饭、面条等,换换口味,反而能使孩子保持旺盛的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甚至饿一顿也不妨,下一顿孩子定会狼吞虎咽。肠胃和人一样,也需要休息,高蛋白的食物吃多了,肠胃得不到休息,消化不良,食欲下降便是难免的了。
2、放任骄宠孩子,吃饭不定时定点
有不少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们,他们往往迁就孩子的玩心,让孩子边吃边玩,东游西逛,想吃就吃,不想吃就走。这种喂食方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食欲,孩子食而不知其味,吃了也不长肉。真正爱护孩子,就得要求孩子做到定时、定点吃饭,使孩子养成一进入规定的时间和环境就产生条件反射,胃液开始分泌,食欲大。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饭前准备工作。如饭前洗手、搬小椅子、分筷子等,有意识地造成一种气氛,让孩子感觉到吃饭也是一件认真而愉快的事情。
3、任意给孩子吃零食,影响吃饭胃口
许多家长不加节制地让孩子整天吃话梅、糖果、点心、巧克力,这样孩子吃饭就没胃口了。要想解决孩子“吃饭难”,家长应该严格而坚决地做到饭前两小时不给孩子吃零食,孩子再哭再闹,也不让步。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在饭桌上抱怨打骂孩子。孩子边吃边哭,不仅食而无味,对吃饭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饭桌上只能用正面教育,表扬鼓励孩子吃饭好。
有些家长自己吃饭时的不良行为也影响孩子,如挑食、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报杂志,捧着饭碗东走走,西走走,或捧着饭碗串门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在饮食习惯上树立好的榜样。
小儿总是爱吃奶而不吃饭怎么办?
有些孩子长到1岁多了还总是爱吃奶而不吃饭,有的家长非常着急而又不知如何是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家长没有根据小儿的生长需要及时添加辅食,使小儿出现只爱吃长期吃惯了的奶,而不愿吃其它食物的毛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立即予以纠正,不能随孩子的心愿。因为随着孩子的生长和发育,单靠吃奶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必须靠补充其它食物才能供给小儿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所以要早发现早纠正,如此对小儿的生长才有好处。
纠正小儿不爱吃的饭的毛病时应循序渐进,首先应减少小儿吃奶的次数。在小儿有饥饿表现时,可适时给他吃些辅食,例如面条、粥等。饭菜要做得香美且软,这样才吸引小儿。由于小儿长期习惯了吃奶这样的流食,所以刚开始时应让小儿适应稀软的食物,并且每天都要坚持供给几次;食物也应不断变换花样,避免常吃一种食物。时间一长,小儿慢慢地就不会只想吃奶,而是逐渐喜欢吃其它各种食物了。要纠正小儿的这一毛病,家长一定要每日坚持,不能怕小儿饿或因小儿不爱吃饭而换上奶,否则,小儿只爱吃奶的毛病,很难纠正。只有每天都坚持,小儿吃奶的次数才有可能减少,吃饭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儿就会改掉这一毛病。
训练小儿大小便有什么好处?
大小便的训练对孩子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以往的大小便都是无意识的,现在能够控制了,这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刚开始的成功会让他高兴得每几分钟就想来一次。在这件事上的成功协作也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信任,而且以往对食物和大便都无忧无虑的孩子现在开始以清洁为乐。这对于大人来讲不再有更多的脏尿布,更重要的是孩子自此以后会养成爱清洁的习惯,同时也为以后培养许多良好的习惯打下了基础,比如,让孩子喜欢清洁的服装、干净的身体、整洁的房间,做事也会井然有序,对孩子有许多益处。
怎样让小儿早晚漱口保护牙齿?
小儿的乳牙应当受到精心的保护,小儿从1岁开始就应接受早晚漱口的训练,并逐渐培养小儿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漱口要用温开水(夏天可用凉白开水)。为什么小儿不能像成人世间样用自来水呢?这是因为小儿在开始学习时不可能马上学会漱口动作,漱不好就可能把水吞咽下去,所以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最好用温开水。训练时先为小儿准备好杯子,家长在前几次可为小儿做示范动作,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做漱口动作,而后吐出,反复几次,小儿很快就学会了。
在训练过程中,家长注意不要让小儿仰着头漱口,这样很容易呛着孩子气管,甚至发生意外。另外家长要不督促小儿,每日早晚坚持不断,这样日了一长就能养成习惯。为了让孩子有一副洁白、健康的牙齿,家和们要精心护理小儿的牙齿。
孩子临睡前为什么不宜吃糖?
小儿临睡前不宜吃糖果等甜食,这也许是许多母亲所能认识的事实。至于临睡前吃糖的诸多坏处并不为母亲们所了解。谈到睡前食糖的坏处我们首先要从龋齿谈起。 龋齿就是人们常说的"虫牙",在小儿的牙病中,龋齿是最常见的。
龋齿对小儿的危害很大,首先上痛困扰小儿;其次,龋齿如果不及时治疗,龋洞就会越来越深,最后导致牙齿丧失,甚至影响恒牙的生长。
有些母亲会发现,小儿在1岁多点儿,乳牙还未出齐,就得了龋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许多小儿喜欢临睡前吃点糖果、饼干,又没有刷牙漱口,从而发生龋齿,睡前吃了东西,食物的残渣都堆积在牙面、牙缝里,而且小儿所吃的东西含糖量都很高,这就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小儿睡眠小间很长,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不利于牙面的清洁,而有利于繁殖。糖类食物最易被口内的细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引起牙釉质损坏,钙质脱离,日久牙齿就会软化,逐渐形成小洞。这就是牙临睡前吃糖果类甜食易生"虫牙"的道理。
因此,小儿在临睡前不应吃零食,特别是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平时要注意保护牙齿,要养成早晚漱口、刷牙的好习惯。1岁以前的小儿在睡前总要喝点奶,那么吃奶后一定要用白开水清洁一下口腔。一但发现小儿牙上出现小洞洞,应立即治疗否则后患无穷。
舌系带短缩的小儿发音不清怎么办?
人体舌下正中与口腔底部之间有一条纵行的系带,叫舌系带,可控制舌的运动。若此系带过短,则限制了舌尖的正常运动,使舌尖不能向前伸出口外,或不能上卷抵触上腭,所以说话时发音不清楚。婴儿舌系带过短吮乳亦困难,伸舌时舌呈"W"型。此种情况需要手术治疗,延长舌系带即可好转。
小儿"O"形腿用担心吗?
婴儿时期,两腿弯曲呈"O"形,是生理性的。到了1岁以后,两腿仍然呈"O"形的也不少,但不用担心,过不多久,腿就会变直。有些孩子到也2~3岁,膝盖以下的部分还不会向外侧叉开,走路时呈"X"形。一般到了4~5岁孩子两腿才能笔直地走路,所以不必担心孩子长大了以后腿会弯曲。区别"O"形或"X"形腿是生理性不是缺钙引起的,方法很简单,让小儿仰卧,两腿并拢,观察两膝盖和两肢踝部是否能并拢就可以了。病理性的,同时还伴有多汗易惊、方头、鸡胸等症状,因此,是否异常很易区别。
1岁半的小儿还不会走路有问题吗?
1岁半的小儿还不会走路,属于发育落后了,一般弱智儿在大运动方面也都表现出发育落后,如走得晚。小儿不会走路其原因很多,首先应考虑孩子大脑的发育有没有问题,腿的关节、肌肉有没有病,再有,家长有没有训练过孩子走路,孩子是否爬过,站得好不好,曾否用屁股坐在地上蹭行过,是否过早地用了"学步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儿学会走路或推迟走路的时间。
小儿一般在1岁左右就会走了,如果到了解岁还不能站稳,可以看看他的脚弓,是不是扁平足。扁平足是足部骨骼未形成弓形,足弓处的肌肉下垂所致,家长可以帮他按摩按摩,并帮他站站跳跳。有的是脚部肌肉无力,无法支撑全身重量,大人要帮他增加肌肉力量。如果到了解岁半还不会走路,最好请医生检查一下,对症治疗。
1-2岁幼儿容易发生哪些事故?怎样预防?
1岁以后的小儿刚刚学会走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新鲜,真是所谓的"初生牛犊",没有他不敢去的地方,因此危险性也突然增大。他可能会跑到厨房里动动热水瓶,或是爬上阳台等等,这个年龄最易发生事故,因此,要仔细极查家中一切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及早预防。
不要让小儿单独出门,这样就会减少车祸事故。带幼儿外出横过马路时,大人要拉住小儿的手,让小儿走在里面,而大人应该走在靠近车子通过的一侧,也可直接抱着小儿通过。
在这一时其孩子往往有往嘴里塞东西的习惯,因此常常发生吞食异物的事故。体积小的东西(如钮扣、豆子、玻璃球、坚果等)和各种药品,均不能放在幼儿伸手可以够到的地方。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也应注意,否则孩子会将卫生球偷俞吞进肚子里。破碎的玻璃、空玻璃瓶应尽快扔掉,以免扎伤小儿。塑料袋也不应让小儿玩,以防小儿套在头上引起窒息。窗帘绳、电话线、麻绳等物均扎好,以免勒住小儿。家里各种洗涤剂、汽油、煤油等也应放到小孩够不到的地方。
另外,孩子接近2岁时,奔跑的速度较快,易跌倒或滑倒时碰了头,而且会撞得不轻。如果小儿碰了后脑勺,易造成脑部损伤。因此,当小儿头部受了强烈撞击时,家长应严密观察一周。这期间如孩子出现呕吐、抽搐、手足麻痹等,应立即带孩子去看脑外科。过了一周后,孩子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一般就不要紧了。
人一生中一定会得麻疹吗?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人一生总要得麻疹,早得晚不得,因此对麻疹的预防并不重视。人一生中是不是一定会得麻疹呢,我们说"不是"。
医学称没有患过麻疹的小儿为"易感儿"。这些易感儿中,有小部分血清中已经有了麻疹抗体存在,这可能是由于有的小儿以往曾经和麻疹患者接触、还没有发病时就注射了胎盘球蛋白,而形成了一种隐性感小儿在生后3~6个月内,由于从母体获得了麻疹抗体,所以极少染,使他没有麻疹症状就得到了免疫。患麻疹,但随着的年龄的增长,这种先天获得的免疫力会逐渐消失,这时只要接触麻疹儿,还会感染。一般来说只要接种了麻疹疫苗或接角麻疹后又及时注射了足量的胎盘球蛋白预防,那么就不容易再得麻疹了。
小儿小便发白是什么原因?
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1)磷酸盐尿:当尿呈碱性时,磷酸盐则沉淀出来,使尿呈石灰浆样。此种情况可见于小儿饮水量少,气候寒冷或将尿盆置于低室温下;也可由于暂时的尿液碱化,如服碱性药物或多量碱性食物之后;还可由于泌尿系统存在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如变形杆菌)感染;以及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由于大量细胞溶解,尿酸盐排泄亦可使呈现白色。
(2)脓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尿中有大量脓球及白细胞所致。常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3)乳糜尿:尿呈乳白色和牛奶样,其主要原因为血丝病引起,我国东南沿海发病较多。由于丝病引起淋巴管姐塞,导致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溢入尿路。另外,肿瘤压迫使腹后壁淋巴引流梗阻也可引起乳糜尿。
男孩阴囊大是什么原因?
男孩阴囊大一般有三个原因,即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及少见的睾丸肿瘤。
新生儿鞘膜积液较为多见,多数可自愈,无需任何治疗。仅有少数不能自愈者,待长大后可手术治疗。
腹肌沟斜疝在平卧不哭闹情况下可用手将肿物推向腹腔,阴囊即恢复正常,一般在年时不需手术治疗,可等年长后手术。如果肿物不能退回到腹腔而发生嵌顿时,应立即手术治疗。
婴幼儿情感性交叉性擦腿是怎么回事?
本病多发于1-2岁的小儿,尤以女孩多见,其症状为在午睡或晚上刚上床时,出现两腿屈曲或交叉紧贴,然后相互摩擦或者强直不动,脸部潮红、出汗、两眼凝视,几分钟至几十钟后因乏力而入睡。这种情况的出现多与孩子的局部刺激有关,如蛲从肛门爬出引起奇痒,或会阴部痒感,孩子以屈曲摩擦来代替搔抓。另外也可能与小儿经常便秘,吃过量的蛋白质、高热量饮食有关。
当有上述现象出现时,家长应仔细查找原因,如是晓所致应尽早根治,每日注意清洗会阴部,内衣要煮沸消毒。孩子入睡时,家长要用各种方式分散小儿的注意力,可给孩子讲故事、听音乐,或抱起来走走,也可改变孩子入睡的姿势与体位等。
如何发现弱视患儿?
弱视的孩子视力不好,但因年不能及时表达;或患儿一眼视力正常,眼睛弱视,所以常常被忽视而耽误治疗。孩子有眼病需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就需用要每个家长细心观察。视力低下的孩子,看东西时总爱靠近物体,看远处时也常常眯起眼睛,看电视时也受凑到电视屏前。
另外两眼视力差别大孩子,在看书、画画时往往有歪关、偏脸的动作,以此来调整用视力较好的一只眼睛来看东西,另一只视力较差的眼睛可能呈现斜视状态。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情况,应考虑到孩子视力低下,应及时到眼科去检查治疗。
因此,为了早期发现弱视患儿,当孩子3岁时,家长就应当教会孩子识别视力表。如发现孩子视力不够0.8时,即应请医生散瞳验光,如是一般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戴上矫正眼镜视力即可正常,如戴上矫正眼镜视力仍不能矫正,则属弱视,对弱视儿应积极治疗,不能延误。绝大多数弱视是可以治愈的。
出牙与睡眠的联系
正常婴儿在1岁到1岁半期间长出第一批牙,这通常要比出其他牙给婴儿带来的痛苦更大。孩子可能连续几天烦躁不安,没有食欲。也可能每天晚上哭醒几次,如果他们不能很快重新入睡,就是件麻烦事。一小瓶牛奶似乎能暂时安慰他们。多数情况下当牙齿顶出牙床后孩子睡眠就安稳了。但也有个别孩子例外,他们养成了持续不睡的习惯,特别是在他们被抱起来,给他奶瓶,受到安慰而感到愉快的时候。因此,如果孩子能在几分钟内自己重新入睡,那就最好别给他养成晚上进食或被抱起来的习惯。
何种药物易过敏?
孩子生病以后,打针吃药是免的了的。但是有些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会引起过敏,如出现药物疹、药物热、腹泻、呕吐等反应,严重者还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或死亡。
药物过敏的基本概念:药物过敏可发生于任何人及任何年龄,且不论西药或中药,不论采用何种用药方式(口服、肌注、静滴、外用),用药者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症状不仅表现在皮肤上,而且内脏也同样会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常见过敏药物有:1.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等; 2.解热镇痛药;3.磺胺类药;4.安眠镇痛药;5.止泻药:痢特灵、氟哌酸等;6.中草药:穿心莲、双黄连、羚翘解毒丸、云南白药等。
小儿药物过敏后的症状有:1.发热、畏寒;2.皮疹;3.呼吸困难、哮喘、腹痛、大小便失禁等;4.严重者心跳加速、血压下降,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家长应了解一些药物过敏的基本常识,便于识别小儿药物过敏,以便及时救治患儿。
幼儿期依恋的发展
一、 幼儿期依恋的表现
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 ,—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二、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回页首
叼橡皮奶嘴是坏习惯
有的家长在孩子断奶时,常塞给他一个橡皮奶嘴,这可能使他一时不哭闹。还有的母亲喜欢搂着孩子并让孩子叼着奶头,边吸边睡。养成了这些习惯不好,应当纠正。因为,这可能使孩子的牙齿生长出现里出外进的排列,造成上、下齿咬合错位或口唇包不住牙齿。另一方面,叼着奶头也不卫生。俗语说“病从口入”,使用橡皮奶头常会带进细菌,引起消化道疾病,所以这种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
回页首
扔东西是怎么回事?
1岁左右的孩子们学着故意让东西掉到地上,让食物掉到地板上,或者把玩具一个接一个地扔出来。然后因为没有什么可扔了,他们就开始哭。这些孩子是在故意耍弄他们的父母吗?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被一种新的技巧迷住了。想要整天练习它罢了,就像一个较大的孩子想要骑一个新的两轮车一样。要是你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的话,他们就会意识到那是两个人玩的游戏而变得更加起劲。最好不要养成立即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的习惯。在孩子们故意扔东西时,就把孩子放在地上。因扔东西而责骂孩子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导致孩子对家长的反抗。
回页首
饮食不当时的大便特征
不同的食物含有各不相同的营养成分。大米、面粉以及它们的 制品(奶糕、馒头、米汤),还有红薯、土豆及一些杂粮中,含有的淀 粉(碳水化合物)比较多;而鸡、鸭、鱼、瘦肉、鸡蛋和豆类中,含有的 蛋白质比较多;在肥肉、食油中,则含脂肪多。所以偏食的孩子,会 有不同特征的大便。 偏食淀粉或糖类食物过多时,可使肠腔中食物增加发酵,产生 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样便,并带有泡沫。偏食含蛋白质的食物过多 时,这些蛋白质即可中和胃里的胃酸,这样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 使细菌比较容易在胃腔里繁殖,这类小孩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难闻。 进食脂肪过多时,在肠腔里会产生过多的脂肪酸刺激肠粘膜,使肠 子的蠕动增加,结果产生淡黄色液状和量较多的大便,有时大使发 亮,可以在便盆上滑动。进食牛乳过多或糖过少,产生的脂肪酸与 食物中的矿物质钙和镁相结合,形成脂肪皂,粪便就呈现灰白色, 质硬,且伴有臭味。
穿开裆裤引起的会阴部疾病
"穿开裆裤"几乎成了幼儿时期的代名词。穿开裆裤的孩子大小便十分方便,一蹲下来什么都解决了。然而,能下地活动的孩子再穿开裆裤,就有许多不妥之处了。 温暖季节孩子喜欢蹲在地上玩,小草小虫都会使孩子欣喜万分,但开裆裤却使孩子的会阴部暴露无遗,虫叮、蚊咬常有发生。虫咬之后的小阴茎又红又肿,又痒又痛,孩子哭闹不安,家长不得不 抱往医院急诊。更常见的是引起男孩包皮龟头炎,此处炎症反复发 作,会造成包皮外口的疤痕性狭窄而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女孩子还易引起外阴炎及泌尿生殖道感染。外阴暴露的另一个不妥是易引起皮肤外伤,寒冷季节屁股冻得发紫,更有害于健康。据研究报道,寒冷的刺激对睾丸的生理发育极为不利。穿开裆裤还有养成随 地大小便,甚至玩弄自己的小阴茎等坏习。为了孩子的健康,选用有钮扣的开裆裤更为恰当。
回页首
选童裤的讲究
这个年龄的孩子活动量较大,奔跑爬高忙个不停,合适的童裤便于活动,有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孩子的内裤最好用棉布做。内裤要稍宽大些,做成平脚裤、三角裤、背带裤都可以。1岁左右的孩子,夏季可以穿田鸡裤,这种裤子既卫生又凉快,活动时裤子又不容易往下掉。2岁以上的孩子要穿满裆裤,因为这时再穿开裆裤容易养成随地大小便和玩弄生殖器的不良习惯。
在春秋天,有些母亲喜欢给孩子穿前面有拉链的背带裤,显得精神饱满,活泼可爱。但是有的男孩不会拉拉链,往往把外生殖器皮肤挟在拉链里,引起不必要的痛苦,这种裤子女孩穿比较合适。
孩子的裤子不宜做得太长,裤腿不要做成倒喇叭。过长的裤子或过大的裤腿,容易被旁人踩住,或被东西钩住使孩子摔倒。冬天孩子的裤子不要穿得过多,一般穿一条棉毛裤,外面套上一条薄棉裤就可以了,便于活动自如。为了保暖和便于洗脚,可以在裤腿一侧装上拉链或钉上钮扣和钮襻。棉裤最好做背带式的,孩子奔跑起来不会往下掉。2岁以内的孩子可以做假满裆式样。童裤的式样要宽松简单,裤裆不宜过短,便于穿脱换洗。这也有利于孩子的动作发展和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
回页首
谈谈开裆裤
开裆裤可算是具中国特色的婴儿传统衣着。尽管大家都知道开裆裤一不文明,二不卫生,三不保暖、四不利于良好习惯培养,但在我国包括大城市,仍不能取消。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婴儿是不穿开裆裤的。首先因为室内有空调设备,婴儿不需要穿又厚又肥的棉裤。其次是他们大多用一次性纸尿布,吸水而不透湿,一般2~3小时才换一次,所以小婴儿衣服下边都用扣子,尿布包好后衣服拉下来扣住就行。但是这也有缺点,一是一次性纸尿布用量大,花费昂贵;二是由于不透气容易患红屁股。
日本妇女在生孩子后都不工作,自己带孩子。除了外出用纸尿布外,有些妇女为了节省仍用棉布尿布。他们把尿布裁成长方形,对叠成筒状使用,便于洗晒,用多少块可以随意,外包一层特制的尿布,类似羊毛或法兰线的质地,既不透湿,却可透气。
目前,许多父母不惜花十几元钱为孩子买一件衣服或一双小鞋,是否可以考虑用一些旧的羊毛内衣或毛线编织几块三角形的尿布,用它包在尿布外面不使湿透裤子。天热婴儿光屁股没问题,薄薄的垫一层尿布也可以,3个月以后就可以把尿。问题就在天冷穿棉裤时被尿湿后,随时要换,又易受凉,如果用羊毛质地的包尿布就可以解决。
市售有一种假满裆裤,开档处钉上尼龙搭襻,坐盆时一拉就开,很方便。冬季在开裆裤的外边罩上一条满裆的罩裤,用松紧带,3岁以上的孩子自己可以拉下坐盆。训练得好的小儿,2岁就可以不穿开裆裤了。
回页首
误食干燥剂怎么办?
许多糖果、饼干或者电器用品内,为了让物品延长它的使用期限,都可能存放有干燥剂。偶尔,有些人吃东西时,囫囵吞枣,不小心把干燥剂也吃了下去。有时候则是家里的小朋友,好奇把玩,把它们放在嘴里咀嚼,这时候可急坏了妈妈,一股脑的将宝贝往医院里送。
一般市面上的干燥剂,大致上有四种,一种是透明的硅胶,这种是无毒性的,不需作任何的处理。另一种是咖啡色的三氧化二铁,这种只有些微的刺激性,让误食者喝水稀释就可以了,除非病人刻意大量服用,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之症状,需考虑造成铁中毒之可能性,必须赶快就医。另外两种均是白色之粉末,一种是氯化钙,也是只有些微的刺激性,只要喝水稀释就可以了,另一种是氧化钙,它遇水后会变成碳酸氢钙之强碱,有腐食性,请在家先喝水稀释,然后送医院作进一步之处理。对误食三氧化二铁,氯化钙及氧化钙,在家里均需先喝水稀释,喝的量以病人体重每公斤1~2c.c.为准,尤其氧化钙中毒不宜喝过多的水,以免造成呕吐,容易使食道之再次灼伤。
回页首
孩子一岁以后要用杯子喝水
绝大多数婴幼儿都使用奶瓶喂奶、饮水,奶瓶几乎成了他们的忠实伴侣。但是1岁以后则应改用杯子喝水。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颌骨发育尚未成熟,如果仍用奶瓶喂水,则会影响牙齿的排列和颌骨的发育,加之喂奶的姿势不正确或吸空奶头,均会造成牙颌畸形,如果牙齿排列不整齐,上牙大部分覆盖下牙龈,上腭高拱及颌骨畸形。这样不仅影响外观,也影响孩子的发音,所以 1岁以后改用杯子喂奶、饮水,这样可以防止上述畸形发生。
回页首
宝宝用脚尖走路是否正常?
一岁左右的孩子,要开始学走了,父母早就盼这望这一天的到来,不料孩子被搀着双手向前走时,只见孩子光用脚尖着地,很象个小芭蕾舞演员,个别小孩,从站立那天起就只用脚尖着地,有些妈妈会怀疑这是不是病?
其实不必顾虑,小孩学走路要有一个过程,尽管走路很简单,也需要由大脑来 调节指挥,一岁左右的婴儿,脑的发育尚不完善,主管运动的神经中枢还未成熟,腿部肌肉很紧张,于是就出现脚尖着地的现象,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之后,就能行走如常了。当然,真正的脑发育不全与走路不正常,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正常小孩尽管走路时用脚尖着地,不走路时腿部各种活动都正常,脑发育不全的孩子则任何 活动都会引起腿部呈芭蕾舞样的强直。
回页首
宝宝用手抓饭可以增加食欲
东方网9月23日消息:1岁宝宝吃饭时往往喜欢用手抓,许多家长都会竭力纠正这样"没规矩"的动作。但是,最近却有育儿专家提出,只要将手洗干净,家长应该让1岁的宝宝用手抓食物来吃,因为这样有利于宝宝以后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亲手"接触食物才会熟悉食物
上海职工医学院陆为之副教授告诉记者,宝宝学"吃饭"实质上也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这和看书、玩耍没有什么两样。起初的时候,他们往往都喜欢用手来拿食物、用手来抓食物,通过抚触、接触等初步熟悉食物。用手拿、用手抓,就可以掌握食物的形状和特性。从科学角度而言,根本就没有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只是在于接触次数的频繁与否。而只有这样反复"亲手"接触,他们对食物才会越来越熟悉,将来就不太可能挑食。
手抓饭让孩子对进食信心百倍
上海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儿科医院郭志平教授也表示,低幼儿的吃饭标准应该是愉悦。1岁宝宝手抓食物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愉悦。8个月以上的宝宝更愿意自己做事,父母如果让宝宝自己用手抓食物吃,可让宝宝满专家建议,只要将手洗干净,1岁左右的孩子甚至可以"玩"食物,比如米糊、蔬菜、土豆等,到18个月左右再逐步教宝宝用工具吃饭足自己挑选、自己动手的愿望。这样做会使他们对食物和进食信心百倍、更有兴趣,促进良好的食欲。
专家建议,1岁左右的宝宝进食的关键是熟悉食物,愉快"吃饭",甚至可以"玩"食物,比如米糊、蔬菜和土豆等等,只要将手洗干净就可以了。到18个月左右,再逐步教宝宝用工具吃饭。
避免抓到圆而硬的东西如花生
专家说,8个月的宝宝已经会自己用手抓食物吃了,家长可将小块的鸡肉、香蕉、蛋黄、面包等放到他的旁边,让他自己抓着吃。但应防止食物卡在喉咙里,避免让他抓到圆而硬的食品,如爆米花、花生粒、糖块、葡萄或葡萄干等。
回页首
儿童不宜枕头过高
枕头是必备之物,它不但影响到睡眠是否安稳,而且也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发育。正常成年人的脊柱有三个生理弯曲,这三个弯曲像弹簧一样缓冲了从脚下传到大脑的震动。而婴儿的脊柱是直的。这三个弯曲是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些不良习惯就有可能影响到脊柱生理弯曲的正常形成。
由于婴儿的头较大,枕头过高,会使颈椎过度向前弯曲,有可能拉伤颈椎的韧带,甚至颈椎关节错位,也可能使气管受压阻塞呼吸道,久之还能影响颈椎后审的形成。过高的枕头是将来发生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所以不但是儿童,成年人也不应该枕头过高。如果枕头过低,不但睡眠不舒适,还可能影响胸堆前弯的正常形成。
枕头以多高为宜?新生儿的枕头3厘米较为合适,以后随着身材的不断增高,应逐渐增加枕头的高度。不论年龄多大,枕头的高度以侧卧位时头颈胸在同一水平面上为最佳。注意,枕头是有弹性的,所以其高度是指受到头部的压力后的高度,即头枕在枕头上的高度,而不是就那么放在床上的高度。高度合适了,枕头中的充填物也很重要。枕头的充填物五花八门,一般以木棉、荞麦皮、谷壳等天然物质为好。不论你喜欢用什么东西,应该松软、透气、软硬适中、表面光滑、无有害气体释放为原则。
枕头过软,使头深深地陷在里面,不利于头部散热和汗的蒸发,不但闷热难耐,而且易得湿疹和汗疱疹;枕头过硬,能磨掉枕部(后脑勺)的头发,久之还能使婴儿枕部变扁,形成所谓的扁平头。
回页首
专家建议让幼儿多和外界交流
如今,不少父母都喜欢带着宝宝参加亲子园,可当宝宝和其他玩伴产生冲突时,父母总在一旁护着、拦着、挡着。幼教专家对此指出,儿时的玩伴是幼儿最初最好的社交对象,这种冲突可以让宝宝学会交际和交流,妈妈们大可不必担心。
据解放日报报道,日前,某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回家,脸上有一块小红斑,妈妈担心是被同伴给打了,便到幼儿园去"讲理"。之后,这位妈妈不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就是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对此,婴幼儿专家施文勤女士说,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最好的社交对象就是自己儿时的玩伴。
专家建议,对于半岁以上的孩子应该带他们多出门,多和外界交流,让他们在社会里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也可以让他们一起来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而且家长还可以尽可能让孩子和不同年龄的玩伴接触。
中新网
回页首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家长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她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你也应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家长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家庭教育导报 作者:冯琳
回页首
3岁前的阅读方向
阅读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我们首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发展目标。对孩子的阅读要求,一般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0~3岁婴儿图书阅读的发展目标
(一)0~6个月 对能发声的玩具有反应,并逐渐发生兴趣;在成人讲故事、念儿歌时,逐渐会用原始的发音来回应。
(二)7个月~12个月 听到别人说看图书,会把图书拿出来或用手指出来;在多次接触同一本图书的基础上能把一些动物、植物、人物和物品的名称与图画联系起来。
(三)1岁~1岁6个月 对图片感兴趣,能注视或随意地翻看图书;在成人提示下能辨认图片;有听成人讲解图片、讲图书故事的愿望;看到自己熟悉的图片会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来。
(四)1岁7个月~2岁 能与成人一起翻阅图书、画册、念儿歌;能回答成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乐于用各种动作、表情和简单语词来模仿图书角色,表达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五)2岁1个月~2岁6个月 能按顺序翻看图书;对熟悉的内容能用简短的语词说出来;乐意向成人和同伴询问图书中的有关问题。
(六)2岁7个月~3岁 较有顺序地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用已学会的简单语句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各种图书、画册的内容;在成人的帮助下,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图书。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麦浪
回页首
你会教小儿刷牙吗?
对于1-2岁的小儿,当吃完甜食后,家长应让他们喝点开水,并告诉小儿是"漱漱口"。每天早上或晚上睡觉前,用清洁的棉棒或柔软纱布蘸温开水替孩子擦一擦已萌出的牙齿,让他们知道是"刷刷牙"。让牙牙学语的小儿把"漱口"、"刷牙"等词汇与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在小儿的脑海中逐渐形成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的条件反射。
2-3岁的小儿,一般情况下全口乳牙已萌出,除了做好上述口腔卫生外,可以教孩子使用牙刷。开始时可由家长替孩子刷牙,以后让孩子慢慢模仿,初学阶段可以不用牙膏。
小儿到了3-4岁,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家长可以对孩子讲一些刷牙护齿的简单道理。家长以检查者的姿态为孩子刷牙,并逐渐过渡到让小儿自己刷牙。尽管孩子的刷牙动作不那么正确、规范,但家长还是要予以鼓励和表扬。为提高孩子的刷牙兴趣,可开始使用儿童牙膏。
小儿年龄达4-5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并经常监督孩子刷牙。
(徐玉梅)
回页首
小便训练
儿科专家指出,宝宝出世后便会排尿,是由于膀胱神经未成熟,因而不能够控制膀胱之运作。而一般的宝宝到了1岁半时,膀胱才发展成熟。所以母亲最好待宝宝长至1岁半时,才开始训练孩子小便。
何时开始进行小便
训练小便的训练的进展较大便训练慢,因而母亲需要花更多时间及耐心去教导小孩,当孩子满1岁半后,或是在早上孩子醒来,替他更换尿片时,发现孩子整晚没有小便的,那么孩子便可以开始进行训练了。
小便训练方法
通常宝宝早上醒来也要喝奶的,在他喝奶后十至十五分钟,母亲便不经意对孩子说:「宝宝尿尿呀。」安排他坐便盆,并一边发出「殊殊」声,刺激他小便。事后亦要教他洗手。小便训练所需时间较长,所以父母切勿心急,日间训练成功才进一步训练夜间。日常不妨和小孩一起如厕,因为幼儿最喜欢摹仿父母的行为,若孩子成功的话,可使他自觉地长大,能够做到和父母一样,增强其成功感及自信心。同时亦有机会让他了解异性及认同同性小便不同姿势的分别。(男孩子开始时坐便盆,稍后才教他站立小便。)
小便训练常遇到的问题
训练小便和大便一样,不可让小孩坐便盆超过十分钟,引起他们的不适及抗拒感。在训练初期,母亲可在日间解去孩子的尿片,每隔两小时或者进食用后十五分钟,吩咐孩子坐便盆。由于孩子小没有特殊表征,因而常常会失败。母亲不但要替其更换衣服,还要清洁被铺等,清洗工作更多。所以,若是用地毯者,如要训孩子小便时,地毯还是快快收起为妙!
回页首
宝宝大便训练方法
相对来说,大便训练较小便训练来得容易掌握及成功。开始进行时,先选择一安全地方(最好是在浴室内),置一幼儿便盆,让孩子明白这是属于他专用的便盆及大便的地方。
母亲需留意孩子在什么时候大便,例如早上或饭后,而最佳的训练时间,是在饭后半小时,观察孩子快要排便时的表情,如鼓起面颊、睁着眼、面红、两腿分开站着不动等。当这些讯号来时,母亲便不断对他说:"臭臭呀,宝宝,唔唔。"带他去浴室,替他解除尿片,安坐在幼儿便盆上。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明白,当有这种感觉时,便是要大便了。排便时,小孩双膝靠胸及双脚靠地,并鼓励孩子用力,会更容易成功。每次完时,母亲替孩子清洁及包好尿片后,也要教他洗手,让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初训练大便常遇见的问题
进行大便训练时母亲要留意,每次小孩坐便盆不可超过十分钟,否则孩子会觉不舒服,因而显得烦燥不安,及拒绝学习排便。在最初训练阶段,通常都会不太成功,因为不是孩子愿意,便是来不及坐便盆,往往要大清洁一番;又或孩子因紧张而没有排便,却频频诉说要大便。这时候,便是要考考母亲的耐性了。你不但不可以表露出不耐烦,更不可以责备或动手打骂他。母亲应给予时间,多作尝试,以增加至每天作两次排便训练,以免孩子有失败的感觉,又或自以为制造麻烦,惹恼母亲。严重的更会强忍便意,导致便秘等不良习惯。成功的则加以赞赏,以作鼓励。若孩子动用便盆时,更要表扬他「宝宝是个大孩子了!」增强其成功感及自信心。
回页首
不要迁就宝宝的不合理要求
1岁左右的孩子有时会向大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要进厨房、玩剪刀等。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大哭大闹。遇到这种情况,大人首先要耐心劝阻,说明危险。如果孩子不听,大人应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用一件孩子平日十分喜欢的物品逗引他,或带他去看画册等。倘若孩子仍不肯罢休,可以采取冷处理,让他自己去哭一阵,待发泄完毕后,再和他讲清道理。
大哭大闹往往是1岁左右孩子逼迫大人"就范"的主要手段。如果大人总是迁就他,孩子一哭,就五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就会使他认为只要自己一发脾气,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他更会变本加厉,愈闹愈凶。由此养成难以纠正的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因此,大人要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因无理要求被拒绝而发泄几次,对他的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影响,大人不必为此担心。应让孩子从小懂得,每个人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