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传奇一键端:20世纪中国历程的启示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33:46

20世纪中国历程的启示(壮丽史诗·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金冲及 《 人民日报 》( 2009年8月4日   07 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革命和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需要革命来为它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

  ●中华民族在20世纪探求复兴之路的过程中,对于究竟走什么样的路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诞生并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结果。

  

  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可以说是集体的记忆,是人类实践记录的总汇。一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在这100年内实践记录的总汇。在这个总汇中,中国人有过悲惨的遭遇,也有过胜利的欢乐;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过巨大的成功,也有过严重的挫折。一切言论和主张,都在如此丰富的实践中经受检验。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都更能说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谬误的,更能给后人留下无穷启示。

  剧烈的不停顿的社会变动和巨大的社会进步,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把20世纪刚刚来临时的中国同它结束时的中国比较一下不难看出,变化之大真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已经到了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苦追求的第一目标。如果连国家都灭亡了,其他事情说得再好听也没有什么用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年轻的鲁迅在20世纪初饱含悲愤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呼喊出当时无数爱国者的共同心声。

  到20世纪结束时,中国人不仅早已站立起来,而且已经过上总体小康的生活,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我们正满怀信心地大踏步走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这也许是20世纪初年的爱国者们很难想象得到的。

  占世界人口将近1/4的中国,在不长的100年时间里竟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它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个问题,不仅中国人一直在深入探讨,而且正引起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浓厚兴趣。回顾20世纪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路程,有几个问题特别引人注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一直紧紧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并且在几千年内绵延不绝,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汉唐盛世”不去多说了,就以离近代不远的18世纪、也就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来说,中国在不少方面依然居于世界的前列。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180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3%,而整个欧洲只占28.1%;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18世纪中叶写道:“由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但是,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很快就落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同西欧和美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国家炮舰的威胁下,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丧失独立地位,渐渐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越来越沦入被西方列强恣意掠夺和压榨的悲惨境地。到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这种不断沦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人太大的刺激。翻开20世纪历史的第一页,呈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更加令人痛心的情景:八国联军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耀武扬威地统治北京达一年之久。

  中国真的要灭亡了吗?昔日的辉煌同任人宰割的现实之间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使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对这种屈辱的生活感到格外难堪而无法忍受。“振兴中华”这个响亮的口号,便是孙中山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发生那年喊出来的。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追求的目标,成为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

  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这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出于独霸东亚的野心,对中国进行规模空前而极端野蛮的侵略掠夺。他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铁蹄所到的地方,各族人民沦为连生命财产都没有起码保障的“亡国奴”。在近代中国面对的种种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大家清楚地看到:离开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是根本谈不上的。这就毫不奇怪,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同胞还是其他所有兄弟民族同胞,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灾难,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们,还是国民党军队中的许多爱国将领和士兵,无数志士仁人为着民族生存而浴血奋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永远值得后人怀念的。外来的横暴侵略,使中华民族更紧密地凝聚成一个利益与共、命运与共的整体。这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光辉的一页。

  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顽强奋斗,中国人终于从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反动政府的压迫下摆脱出来,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同志响亮地宣布:“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跨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但毕竟只是第一步。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十分落后,还没有过上富裕的好日子。没有经济上的强大,政治上的独立是不巩固的、缺乏保障的。在恢复了遭受战乱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后,全体中国人又立刻在祖国大地上展开热气腾腾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样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虽然中间经过曲折,但依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在中国人面前响亮地提出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下决心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客观分析了中国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成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基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好,坚持改革开放也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庄严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几代中国人100多年来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对人类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历来坚决反对一切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力求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写道:“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含义,就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它同国际交往中的“大国主义”是完全对立的。和平发展,珍惜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力争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的基本原则和美好愿望。

  关于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20世纪的前一半时间里,中国人主要在从事革命斗争,集中力量先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走入误区或走了弯路?无数先烈为革命作出的牺牲是不是多余的?当然不是。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段话把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说得很明白: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先实现了前一个目标,扫清了障碍,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后一个目标;把它称为“必要的前提”,也就是说这个前提是绕不开的,是无法回避的,必须先这样做而无法用其他做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看一看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事情就很清楚了:当国家的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时候,当统治中国的反动势力拒绝一切根本社会变革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事情真能用和平的办法来解决,如果这条路还有一点点希望能够走得通,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奋起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作出巨大的牺牲呢?中国人只是在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已悬于一发的极端危急的时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万众一心地起来拼命。千百万人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绝不是任何人想这样做便能这样做的,而是由深刻的社会原因造成的。

  孙中山先生对人说过: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在下决心投身革命实际行动的前夜,他还想尝试一下推动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曾上书当时掌握大权的李鸿章,看看这条路是不是有可能走得通。最后,希望化为泡影,他便义无反顾地去组织兴中会,发动反清革命。当清政府被推翻以后,他又几次想全力投入实业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当他正在日本考察铁路的时候,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几乎扑灭了国内的革命力量,以后又恢复帝制,做了83天的洪宪皇帝。无情的事实一再把他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他深深感到,在外国列强和国内反动势力统治中国的情况下,和平建设这条路根本无法走通。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在上海作了题为《改造中国之第一步》的演讲。他说:“第一步的方法是什么?在兄弟的意思,只有革命。”这是他从亲身经历的无数次痛苦和失败中得出的结论。

  毛泽东同志在五四运动那一年,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社会变革,但方法仍是温和的。后来他才得出结论:“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后来拿起武器展开武装斗争?也是在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之后,面对国民党当局的血腥屠杀政策、不能坐以待毙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反抗。

  尽管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它在一个短时间内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所起的扫荡作用,是平时多少年也无法比拟的,并且要彻底得多,从而为以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的历史进程作出了最有力的说明。

  从世界范围来看,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曾出现这样的局面:千百万群众行动起来,以对旧有社会秩序毫不妥协的姿态采取激烈的革命行动,猛烈地摧毁这些旧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建立起新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在人们中树立起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虽然中间也流了不少血、付出过相当代价,却为这些国家以后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扫清了道路。它们对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革命和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需要革命来为它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急风暴雨式的革命通常是人民被反动统治者“逼上梁山”而作出的万不得已的选择。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舍此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已无法忍受的旧秩序和旧生活。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民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经历过不断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以至改革开放中同样经历过不断的探索。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正确理解。

  为什么这种探索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是一个和任何西方国家都不同的东方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在书本上和别国经验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靠中国人自己,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轻便的路可走。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把什么都预先弄得清清楚楚,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周围的局势又往往那样危急而紧迫,不容许你从从容容地做好一切准备后再起步。许多事只能看准一个大的方向,便勇敢地往前闯,在闯的中间作种种尝试。其中,难免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人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再加上不那么谦虚谨慎,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碰得头破血流。人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现问题就去解决,认识错误就去纠正,从而逐渐学会应该怎么做。路就是这样闯出来的。邓小平同志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失败: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两次失败的原因都包含自己的失误在内,都使革命濒临绝境,不少人以为已注定要失败了,最后却又打开了新的局面,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两次严重错误,一次是“大跃进”,一次是“文化大革命”。这两次错误,教训都十分惨痛。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智慧的、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科学理论指导和优良传统、同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的政党。无论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无论多少巨大的外来压力,无论自己一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遭受过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没有把她压垮。她不但总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挺过来,并且总能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由别人来纠正这些错误,经过严肃地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聪明,使自己没有白白付出那些代价,而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来。这是一部20世纪中国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在事后看来十分明白的事情,当事者有时会感到迷惘。这样讲,自然不是用来原谅过去所犯过的那些错误,更不是不需要去正视并记取其中的教训,而是说对事情需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设身处地地去分析,考虑到种种复杂的因素,真正从中找到对今后有益的教训。历史对人们的启迪,常常就在这些地方。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今后还会遇到许多原来不熟悉或不了解的难题,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人们喜欢讲“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出探索前进的精神。探索是没有尽头的。由于已经有了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理论作指导,我们今后的探索可以进行得更顺利些,而实践又会使正确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民族在20世纪探求复兴之路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别的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理想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悬殊、以强凌弱等现象强烈不满的产物。它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客观的必然性。这种追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早已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在于,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

  中国人在100多年中尝够了贫穷、社会不平等和外来压迫等苦涩滋味,强烈地期待生活在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理想,自然很容易对有过这种痛苦经历的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早在历史刚跨入20世纪、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中国先进分子已经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主义远景的憧憬,不希望在付出重大代价的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来的仍是一个人压迫人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社会主义规定为自己长远的奋斗目标。随着对中国具体国情了解的加深,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理想社会不可能一步实现,既然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只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能超过实际国情而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现实目标。但它仍要求在从事民族民主革命时在心中要怀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长远目标。毛泽东同志这样说:“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清楚地指明:不能把长远目标和现实诉求混同起来,但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目标,因为这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但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实践的经验很少。人们虽然强烈地向往社会主义,但具体地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对中国现在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摸索前进中犯过一些错误。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一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提出并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他又总结多年来离开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他在南方谈话中这样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始终以现阶段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严格地以处在剧烈而深刻变动中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受任何固定的模式或框框的限制。他明确地指出:必须从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一心一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根据这条基本路线的要求,又制定了一整套基本的方针政策。这就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当人类走向21世纪的时候,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这种速度越来越快。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已光明在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百年历程,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也好,正确处理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也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也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好,这些问题是怎样得到解决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而不是靠其他政治力量领导得到解决的。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了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和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曾经作过多种试验,作过多种不同的选择。事实证明:只搬用一些洋枪洋炮和近代工业技术而不根本改变腐朽的旧社会制度的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期望清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的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也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但在旧社会势力反扑下,很快就失败了;义和团那种“扶清灭洋”的旧式反抗,也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进入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事实迫使先进分子们深思: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那些盘根错节的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需要有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革命政党作为引路人。这个党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其实现而始终不渝地奋斗。第二,需要以这个党为核心,需要这个党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起一股不可阻挡、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第三,这个党应该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坚韧不拔地奋斗。以往的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党。中国要前进,要走出一条新路,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正是适应这种客观的历史需要,同辛亥革命相隔只有1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她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紧要历史关头,在异常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和办法,团结并带领人民前进。当前进历程中遭受挫折以至犯了错误的时候,她能够勇敢地起来批评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力量,朝着一个正确坚定的方向团结奋进,而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四分五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很难想象中国会在20世纪这短短的100年里,发生如此惊天动地的变化。

  这是一部20世纪中国历史得出的结论,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漫长画卷。经过100年惊涛骇浪中的艰苦跋涉,不管中间有过多少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痛苦,中国人终于从愤怒和痛苦的20世纪初走出来,重新掌握住自己的命运,步入充满阳光和希望的21世纪。没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坚持不懈的奋斗,便没有今天中国的一切。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十分珍惜20世纪这100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世纪中国历程的启示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的启示 2011.03.222 BZRXZ zhuantie 邓小平晚年对发展道路的反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1.03.17. BZRXZ zhuantie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 2011.03.12. BZRXZ zhuantie 中国的全球战略与多极世界 2011.03.22. BZRXZ zhuantie 中国“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国际环境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中国的外汇储备 2011.04.16. BZRXZ zhuantie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中国要的是什么样的文明崛起?2011.03.22. BZRXZ zhuantie 20世纪中国导弹核武发展历程 美报:中国对美国是一个温和的“唤醒” 2011.03.08. BZRXZ zhuantie 新加坡前总理: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及其影响 2011.03.11 BZRXZ zhuantie 看看中国鼻子最漂亮的女明星 2011.03.16. BZRXZ zhuantie 中国与日德最可怕的差距 看着寒心[图] 2011.03.21. BZRXZ zhuantie 中国的战略态势在崛起中转守为攻 2011.03.22 BZRXZ zhuantie 国运2011—2020 未来十年中国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2011.03.22. BZRXZ zhuantie 一个奇迹的剖析:中国模式及其意义 2011.03.27. BZRXZ zhuantie 张维为:“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 2011.03.30 BZRXZ zhuantie 澳专家一语道破中国歼20让美国畏惧的真 2011.01.15 BZRXZ zhuantie 中国模式的软实力价值 2011.04.01. BZRXZ zhuantie 外媒:利比亚危机折射中国新形象 2011.03.06. BZRXZ zhuantie 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 2011.03.07 BZRXZ zhuan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