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屋 在线阅读:万和之荟 大和之悟—《河北画报》—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2:03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共和、和谐、和为贵的民族,“和”既是民族的价值理想,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的当下,努力倡导和谐,建设“和文化”的“和”的使者——王殿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和文化”、升华着“和文化”,从教育产业到中华尚和园,他既是“和文化”的研究者,又是“和文化”的践行者。

  王殿明:一路“和”相伴

  千百年来,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和文化”,一直以来备受历代圣贤明哲的青睐,并被发展、升华。无论是道家倡导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自然和谐”观,还是儒家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仁爱和谐”观,都无不记录着“和文化”在五千年文明中的发展历程。历史走到今天,王殿明从历代圣贤明哲的手中接过“和文化”这块“通灵宝玉”,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诠释,他认为万物唯和谐才能归一,唯和谐才能发展。

  王殿明的祖辈和父辈都是勤劳善良、重情尚义、善于助人而又崇礼重教的农民,所以他从小就受到父母乐善好施品行的影响,长存慈善之心。他曾追忆儿时的一段经历:“一个上门乞讨的老人来到王家宅前,老娘把仅有的半块窝头送他,后进门的老爹见状,追上去补送半片咸菜……”这个场景,成为王殿明幼年时期“和”业扎根的第一课。“孩儿壮志出平原,誓学楷模做驾辕”,行伍生涯30载,王殿明始终延续着王家祖传的家风遗脉——乐善好施,资助战友和贫困学生,30个春秋从未间断。部队火的历练和不凡的业绩,是王殿明青年时期“和”业的发展。

  有和魂铸心,和业善事接踵而来。回归乡里的他从房地产起步,再到教育行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实业家和文化战略投资家。他为家乡父老打井、修路、捐助善款……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精通儒学的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在农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从建设和谐文化着手。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号召下,他在河北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和谐文化研究会——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融汇和谐之音,传播和谐之声;建造了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万和宫,并以此为龙头逐步实现中华尚和园的远大理想。

  中华尚和园:海纳万“和”的鸿图

  “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这块沃土。王殿明深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在于物质文明,还包括文化大繁荣的完整文明。”而人们所祈望的也是幸福和谐的生活。于是王殿明萌生了在他的家乡邢台市临西县万庄村建设中华尚和园的构想。

  中华尚和园以弘扬“和文化”为目标,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撷取最灿烂的浪花集中展示给世人。根据王殿明先生的构想,中华尚和园将以千米长卷《中华尚和图》为蓝图进行规划。将建设以中华尚和园标志性门景、《中华尚和图》展览馆、大型史伯塑像、中华祈和殿、“和文化”博物馆、万和宫为中轴,以和生区、和处区、和立区、和达区、和爱区、讲和堂、唐诗宋词元曲意境园、“和文化”产业区为侧翼的大型文化景观和产业区。如今首期工程万和宫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被誉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

  万和宫的创意颇有“琼楼东望西茫茫,龙盘虎踞阔复长;灯火万家村四畔,宝珠一颗画中央”的意境。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博古览今融汇中外的建筑格局,还有给人启迪的美术设计,使人对万和宫的欣赏超越了对建筑的理解。这里亭台楼榭鳞次栉比,殿宇回廊气宇轩昂,静湖奇石相映,小桥流水成趣,林木花草姹紫嫣红,绮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人文精神融合一韵,观之赏之,让人尽享新奇与和谐之美妙。这里孔融让梨,负荆请罪,岳母刺字,玄奘西游,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这里先贤圣哲名人雕像数百尊,古今中外精美画品千余幅,经史典籍箴言篆刻数万字,揭示了和谐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彰显了和谐文化的丰富、灿烂与多姿……游走在一步一景的万和宫中,如同走进了“和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晨崧游历万和宫后,挥笔写下诗赋:“心醉诗声月醉云,满园文韵梦追魂。圣宫更胜瑶池境,天下和谐第一村。”

  王殿明表示,“在自己家乡投巨资建造万和宫,就是着力打造中华特色‘和文化’建设的实验基地,挖掘和展示具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和文化’之根蒂和灵魂。”正源于此理念,万和宫用一些文艺的形式作为载体,向村民们介绍、宣传‘和文化’,使‘和文化’成为农民心灵沟通的桥梁,最终达成和为真、和为善、和为美、和为贵的共识,形成城乡、村镇、邻里、家庭与人际和谐融洽的局面,进而把万庄打造成集文化产业、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

  万和宫仅是王殿明践行‘和文化’的开端,为了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倡导与时俱进的新孝道观,王殿明又筹备、举办了“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评比活动,即从2009年12月22日至2010年1月13日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评选出“新二十四孝”的先进人物。

  历史的今天,传承孝道并不是学王祥那样卧冰求鲤,更不是学郭巨那样埋儿奉母……因此,被选出的代表并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孝事,而是因为他们在质朴生活中的点滴孝道,所以更具质朴感,更能引起人们共鸣。比如: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的王松梅50年来精心侍奉公公以及3位未成家的叔公,在王松梅的潜移默化教育下,她的4个儿子和儿媳也加入到尊老敬老的行列。王殿明先生之所以弘扬孝道,就是想通过“和谐”和“感恩”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爱,让孝道文化重新回归,将“和文化”融入到社会发展主流当中,使古老的道德风尚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华夏文化第一村:演绎大“和”的神话

  中华尚和园作为王殿明“和”业路上的经典之作,将成为集文化旅游基地、新农村示范基地、村官培训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国学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生态创意农业基地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区。万和宫,只是王殿明的中华尚和园这一文化工程的一个开端,他的理想将在二三期工程的建造中逐渐实现。

  作为“中华尚和园”二期工程中主要项目的万庄新民居,将把万和宫宣传、展示、观光、教育等功能进一步延伸,让和谐文化走进每一个家庭,进一步丰富和谐文化的内容。万庄新民居的创意无论在规划、设计、选材及施工中都将融入和谐文化的理念和元素,并在功能上集展览、旅馆、商店、农家乐为一体,其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度假观光,享受田园生活,感悟和谐文化。“中华尚和园”三期工程将以环村生态水系和高科技农业建设为主要目标,计划将周围五个村庄纳入大文化景区,建各民族文化区、各国“和文化”区。围绕环村生态水系建设、发展养殖业,同时在两岸建造唐诗宋词元曲意境苑,进一步扩大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广泛地吸引游客。

  在王殿明的蓝图中还将建立中华尚和园标志性建筑——中华尚和碑。此碑按照天地人和的设计理念,由碑头、碑身、龙托、浮雕、须弥座、平台六大部分组成。其中,碑头是日月星辰、祥云、五行等图形,象征着宇宙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碑身设计上窄下宽,正面为醒目的“中华尚和碑”题字,背面为尚和碑建造理念碑文;龙托的神龙、祥云、水纹浑然一体,喻意万物共融、天下和谐;底座四周共有十块浮雕,记录着中华“和文化”史的发展进程。

  中华尚和园,是冀南大地上崛起的一座崭新又蕴含历史深邃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区,而古老的万庄也重新焕发了神奇的活力。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充分肯定万庄是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是燕赵大地上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他还特别提出了“万庄现象”这一概念,并要求专家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同时,“万庄现象”从社会深层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城市反哺农村,企业反哺农业,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社会现象。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吐故纳新的生命力,是因为华夏儿女骨子里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而中华尚和园这一文化工程让万庄从一个古老的村落蜕变成今天和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华尚和园”也将成为世界崇尚和平的人文景观,探访“和文化”的友好交流基地,国人陶冶性情的休闲旅游基地。

万和之荟 大和之悟—《河北画报》—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雪后探寺—《河北画报》—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蔚州印象—《河北画报》—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社会管理和创新需要“大智慧”—《大参考》—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一滴眼泪 撼动整个春天—《青岛画报·魅力教师》—2011年第1期—龙源期刊网 “世界超音速时代之父”—《科学24小时》—2011年第5期—龙源期刊网 河北画报2010年第2期 如何通过财—《会计之友》—2006年第32期—龙源期刊网 如何财务预算规避财务风险—《会计之友》—2006年第32期—龙源期刊网 正定旧影—《河北画报》—2010年第11期— 寂寞中,两个村庄的坚持—《河北画报》—2010年第4期— 堡子里的日子—《河北画报》—2010年第7期— 暖泉打树花:需要亲历的震撼—《河北画报》—2010年第7期— 从出生到1岁,和积木最初的接触—《父母必读》—2011年第1期—龙源期刊网 快乐是幸福和满意的心境—《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09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高中英语语法复习教学之我见—《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河北画报2010年第11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10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09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8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7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6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4期 河北画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