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压粉煤灰多孔砖:建言:政府工作报告能否去掉这三个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22:50

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说,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2011年03月05日中国新闻网)

说实话,看到温总理的如此铿锵之言,笔者真的为之感动。按照温总理的话说,就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这些确保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刀刃上。为此,温总理还特别强调说,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应该说,只有切实推行财政预算“阳光工程”,“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自觉地、诚恳地把政府的财政开支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那么,才能有效堵塞各种腐败漏洞,政府的诚信度和美誉度才能不断得以提升。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以往没有强调过上述这些要求,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

比如,就拿温总理这次提到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问题,也就是一直广遭质疑和诟病的“三公消费”问题,可以说始终是“国家机密”,官方也从来没有晾晒过这个数字。即便如今GDP已经坐上了“世界老二”的交椅,纳税人也不知道这么多钱到底流向了哪里,只有踏踏实实尽到埋头交税的义务。

常言道:“大道不通,小道必畅”。正因为纳税人不知道国家每年用在“三公消费”上到底花了多少钱,是不是该花这些钱,所以,即便是这些“三公消费”真的都花到了正道上,那么由于不透明,老百姓说什么也不会相信这里面没有猫腻,无论如何也不会消除内心的种种疑问:为啥不敢晒晒“三公消费”账本?为啥不敢公布到底是谁在每天享受“三公消费”?

记得几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曾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透露:中国行政开支,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的“三公”消费高达9000亿元!此后,笔者一直未见官方出面做出过任何回应,王锡锌披露的这个数字究竟是少了,还是多了,或者是无中生有?无人知晓。但老百姓心里都清楚,都是谁在每天挥霍纳税人的银子出入高档酒店和豪华宾馆。

从常理上讲,如果拿现在的物价同几年前相比,可以断定,现在全国每年用于“三公消费”的数额,肯定不止9000亿元这个天文数字,坊间也早有超过10000亿元的传闻。也就是说,只有大幅度压缩目前“三公消费”的基数,从源头上堵住这些容易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漏洞,国家才有可能腾出更多的资金,以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

可是笔者发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依然炙手可热的“三公消费”问题时,却用了“原则上”零增长这个词,非常值得玩味。愚以为,这种表述显得对遏制“三公消费”的信心不足,无异于给长期得到“三公消费”雨露滋润的各位冒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无意中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三公消费”是“合法”的,姓“公”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一旦超过“既定”的消费基数也无关紧要,反正有“原则上”这个模棱两可的词护着,尽管放心,到头来还不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情况还是那个情况”?

作为一名时时处处、时时刻刻都在纳税的爱国公民来讲,衷心期盼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衷心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引领人民群众朝着“幸福指数”这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目标快步迈进;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珍惜纳税人的每个铜板;衷心希望国家能在治理“三公消费”方面痛下决心,采取切实措施,抓出成效,不让善于投机取巧者钻了“原则上”的空子。

所以,笔者在人民大会堂的千里之外,建议“两会”代表在讨论时去掉政府工作报告中“原则上”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