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法3d同人祈君的同人:[转载]汉语思维与汉语语法[第一篇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37:41

[转载]汉语思维与汉语语法[第一篇]

(2010-10-26 22:19:38)转载原文 原文地址:汉语思维与汉语语法[第一篇]作者:筑声

  第1环 契子:哥德尔的龙


  本文研究思维和语法的关系,重点放在汉语语法身上。

  这是一条“哥德尔的龙”[1],画的是一条二维的龙在吞食一根从三维空间伸出来的尾巴,而这尾巴却是自己从二维空间所伸出〔画作者:荷兰版画家埃舍尔(M.C.Escher)〕。
  “哥德尔的龙”反映的是一种自指现象。







   
  语法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而这种组合是一种自缠绕关系;自指现象就存在于语法结构里面,汉语语法里尤为明显。 
  我们从汉语中的“词素”问题上,可以即小见大地看出语言的自指现象。
  汉语的词素,往往集最小和最大于一身。
  汉语里除了极个别连绵词〔如“蜿蜒”〕、专有名词〔如“布拉吉”〕之外,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素。
  但由于汉字造字法里有“复合式”,即一个字由多个义符或义符加声符组合而成,所以汉字里还有内部结构,一个汉字本身就象是一个词组;汉语的“词素”背后还有“元词素”,甚至“元元词素”。
  以“仁”字为例,“仁”是会意字,所谓“二人为仁”。这里的“仁”是词素,而“人”和“二”是“元词素”;“二”本身又有两个义符,即两个“一”,“一”成了“元元词素”。为什么“二人为仁”呢?要解释这一点,就要调动汉语形态里许许多多观念才能说清。虽然语音与汉字中的“仁”并非同一系统,可是语音中抽象性的词素有类似的境遇。就这样,汉语的最大和最小的语言层次在踟蹰扭结接成了一个循环圈,语素成了它自己吞噬自己的尾巴。
  语言里的自指现象到处可见,特别是在汉语单词的词性与句法的相互决定制约关系里尤为典型,这些我们将在后面详细探讨。
  我们还会看到,由于思维由语法而决定,故人类的思维也是一条哥德尔的龙。
  
  
注释:
  [1]库尔特·哥德尔(Kurt G?del)(1906-1978),德国數學家,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作者。
  
  
  第2环 思维和语法


  人的思维是由语法决定的,什么样的语法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思维;同时,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建立什么样的语法。
  我们往往不是自己在思维,而是语法在思维,或者说是语法推动我们在思维;“我”几乎没有机会在自己思维,而是“我们”在思维。语法与思维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循环制约的。正因为如此,创造性思维是很难发生的,因为我们很难跳开自己习用的语法。
  语言是一种由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网络式的形式系统,它就象是一张“爱丁顿的鱼网”[2];思维的过程就是渔夫撒网的过程;不仅如此,人类观察到的世界就是爱丁顿鱼网中的鱼——你有什么样的网,据打捞起什么样的鱼来。
  本文所说的汉语思维不单指汉族人的思维,而是用汉语在思维的泛指。广义汉语是一个语系——主要指汉藏语系。
  汉语在过去基本属于亚洲地区的一个语种,所以广义的汉语思维泛指地理学上东方国家的思维。这当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并且我们也无法精确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暂时说:汉语思维是东方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思维,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成是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民族偏见的说法,而是一个历史现象。这样命名同时也是为了行文上的简便。
  从地理的角度来区分思维的类型,在过去也许是可以的,因为汉语本来就是区域性语言。
  从一个不知确切时刻的时间开始,地球被不自觉地、人为地分成了东西两个半球,这两个个半球的语言自发形成形成了迥然有别的语法系统乃至迥然有异的文字系统;受语法系统的制约,形成了两种迥然有别的思维模式[2]。
  西半球主要是屈折语法系统,欧语体系的英俄语为其代表,可称之为“欧语语法”。受其制约的是“欧语思维”。
  东半球的语言则以汉语为典型,可称之为“汉语语法”。受其制约的是“汉语思维”。
  从我们后面的讨论里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逻辑系统就是语法系统不同造成的,是语法决定了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世界。东西方世界本身的成就、不足以及隐患全部都可以还原成“语言与语法问题”。
  汉语语法本是世界上最简易的语法,也最容易学;如果强用欧语来定义汉语,汉语的规律自然会人为地复杂化。汉语语法一直不成熟,就是这个原因。
  自古汉语没有专门的语法学,直到1890年才有马建忠(1840~1900)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而著《马氏文通》,这是中国首部语法著作。其后汉语语法新著叠出,虽不断发展提高,总脱离不了欧语语法体系的阴影。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汉语自身的特征来创立出符合汉语语言自身规律的简易的新语法体系来。
  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考察汉语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法决定了思维,我们对思维和语法综合考察将是一个有效途径,又因为欧语与汉语还有互补规律在背后起作用,我们势必要对两种语法系统进行相互比较。

注释:
  [1]“鱼网”之喻出自爱丁顿爵士(Sir A. S. Eddington, 1882-1944)。爱丁顿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科学哲学家。爱丁顿在《物理科学的哲学》一书中借用鱼网作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比喻:
  我们假定,一位鱼类专家正想探究海洋中的生命。他舒臂撒网,而且捕获了一定数量的海洋生物。他检查了自己的捕获物,……并由此作出了两项概括:
  (1)凡海洋生物皆长于5厘米。
  (2)凡海洋生物皆有鳃……
  捕获物相当于物理学知识体系,网相当于我们运用的思维装置和感官工具。撒网意味着观察。“鱼网”之喻旨在说明,我们的观察到的世界,本质上是完全由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机能的结构决定的。   
  [2]上述种提法与《藏山雷学》所说的“东西方思维”本质一样,改换提法是为了适应语法研究的需要。在《藏山雷学》一书里阐述并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逻辑系统总是成对出现的,即:局域性逻辑系统和整体性逻辑系统。为了适应语法研究的需要,本文称之为拆分式逻辑系统和整合式逻辑系统。《藏山雷学》是石铭先生和我合著的一本易学著作,1998年2月初版于台湾,1999年10月于大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重新出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