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国家队球衣号码: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细则出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0:23

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细则出台 未来

http://www.cf1234567.com/     2010年08月19日13:08      来源:金融界     

  最新进展四部委就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答记者问│通知全文

  坏账风险银监会:1.7万亿元地方债有 坏账风险 学者称中央财政可兜底

  监管加码强化监管或致融资平台不良贷款翻番 银行望缓执行

  分类变化地方融资平台八类贷款归入次级 倒逼地方政府

  风险分类:200%拨备覆盖率倒逼银行做实贷款

  权威表述成思危:7省10市地方债超财政收入2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未来发债条件也即将明朗。

  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近日发布了《 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10月31日前上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

  《通知》明确,清理核实的债务是指融资平台公司在今年6月30日前通过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通知》规定,7月1日(含7月1日)以后,地方政府确需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足额注入资本金,学校、医院、公园、广场、党政机关及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办公楼等,以及市政道路、水利设施、非收费管网设施等不能带来经营性收入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资产,不得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债券问题,记者昨日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相关部门已拟定未来城投债的发行方案。

  方案规定,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政府项目回购或政府补贴的,且占企业收入比重超过70%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除必须满足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债券发行条件外,还必须向债券发行核准机构提供本级政府债务余额和综合财力的完整信息。平台公司经营收入70%以上来自当地政府的,不得对其他企业发债提供担保。

  方案特别提到,对于发债资金用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疆和藏区发展和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灾区重建项目建设等领域,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核准。

  方案还强化了募集资金用途的监管,发行人不得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发行人应当在银行建立“偿债资金专户”,加强信息披露。

  事实上,自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通知以来,新城投债的发行暂停1月有余,直到7月中旬,一些城投债才开始陆续发行,这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新老划断”。

  随着发债条件的明朗,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城投债供给将加大。 一份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征求意见稿,已让商业银行如临大敌。

  监管层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可能导致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骤然失色。8月18日,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表示,“若严格按照征求意见清查平台贷款,未来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可能翻番。”

  如果强化准备金拨备,2010年银行业的利润甚至有可能被突然出现的不良贷款吞噬。

  潜藏多少不良贷款?

  数据科学性仍有待摸底结果公布后进一步验证。不过,自2009年以来,一拨又一拨地方债务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查“运动”,仍不足以还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真身。

  按照此前公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三分法,占比27%的第一类贷款,可视为正常类贷款,风险可控。其中占比将近50%第二类贷款,即项目本身现金流不足需依靠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本息的,计入不良的整体压力并不大。而高达23%的第三类贷款,即项目借款主体及担保不合规或贷款本息偿还存在严重风险的贷款,则可能成为银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贷款平均抵押率水平在50-60%之间,担保及抵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约为整体贷款额的约1.7-2倍左右,因此第二类平台贷款由于项目本身现金流、担保及抵质押品的折现价值不足贷款本息120%,归入次级即进入不良的可能性较小。

  但规模高达1.76万亿的第三类贷款,则有相当的比例可能将被计入不良贷款。

  根据征求意见稿,如出现下列8种情形之一,此类贷款至少应归为次级类贷款,并在未来6个月内整改,整改未果的应至少归为可疑类:借款人主体不符合《公司法》要求;没有明确项目指向的贷款;项目没有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的;未按照要求将符合抵质押条件的项目资产或项目收益等权利作为贷款担保的;项目贷款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项目批准文件、环保批准文件、土地批准文件及其他按国家规定需具备的批准文件未落实的;项目资本金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项目贷款被违规投向股市、楼市或挪作他用的。

  某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负责人坦言,尽管目前尚且不清楚有多少贷款应按上述要求计入不良,但估计数字不会少,地方分支行压力很大。国信证券也认为,由于《意见》对于三类贷款的划分相对严格,最终的清查结果即第三类贷款中归入不良的占比可能超出市场的预期。

  按国信证券的测算,假设以上述第三类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最低10%不良计算,整个银行业平台不良贷款规模将在1700亿左右,按照此次地方平台贷款需单独计提200%的要求,整个银行业应计提拨备规模为3400亿,扣除700亿一般准备后,整个银行业还应补充机体拨备2700亿,相当于去年14家上市银行全年净利润总额的一半;而若以50%不良计算,融资平台不良贷款规模将达8500亿元,最终应补充计提拨备规模达1.62万亿。

  “即便以20%不良计算,整个银行业应补充计提拨备达6100亿元,这相当于将2009年整个银行业的利润规模。”一位金融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假设银行业2010年盈利整体增长23%,整个行业净利润也就8000亿多一点。”

  银行寄望缓执行

  监管重拳之下,商业银行正苦思应对之策。

  “目前只是征求意见稿,银行肯定不情愿,反弹力度比较大。”上述股份制行风控部门负责人表示。

  “政策严厉程度目前不好评判,但相信实际执行情况会好一点。”上述股份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坦言,“地方政府手中本身有一些土地资产,可以缓释一些风险。”

  真正让银行和监管层担忧的是,下半年宏观经济大势,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走向。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进行房价下跌50%的压力测试,银行风控部门人士称,“市场是存在这种可能的,以北京的房价为例,房价下跌50%,也就是跌到09年1季度的房价水平。”从该行的压力测试看,商业银行或难承受未来房价下跌50%的打击。

  “若房价下跌50%,弃供率将会很高,2009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的2万亿中,产生20%左右的损失是有可能。”该人士表示。

  而与监管层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忧虑相比,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表示,不良率不会太高。

  最早披露中报的华夏银行(600015)表示,按照最宽统计口径计算,截至6月末,在该行755亿全部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中,仅有一笔3300万的不良贷款和一笔9000万的关注类贷款,其中不良贷款年底前可以全额偿还。

  中信银行(601998)亦表示,在其1682亿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项目现金流能够完全覆盖本息的平台贷款占比35%,依靠土地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平台贷款占比46%,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统筹还款的综合类平台贷款占比19%。

  中信银行称,该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目前尚无不良,关注类不到1%。上半年到期的贷款已全部按期收回,未发生逾期。民生银行(600016)则表示,截至6月末,该行2015.53亿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全部为正常类贷款。

  征求意见稿对于银行业的杀伤力自然毋庸再言,但只要不采取“一刀切”式的强制执行,计提压力不会在短期内集中体现,短期利润影响相对较小。另外,国海证券分析师表示,目前该指导意见文件还只是征求意见稿,最后的文件应该会有所修改。同时由于对于第三类贷款归入不良的标准划分缺乏一定的定量指标,也不排除最终给予银行自身一定的调整和整改空间的可能。(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季度已过半,监管机构再次对地方融资平台祭出重拳。

  8月16日,某国有银行南方分行人士透露,该行已按照当地银监局要求,于8月11日前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模拟分类调整情况上报给监管机构。

  按监管层此前制定的时间表,2010年三季度,地方融资平台工作重点是“三季度末前,必须做到准确分类,提足拨备”;不过,时间过半,监管层却将酝酿多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指导意见下发各地方银监局,使得分类处置情况生变。

  尽管整体模拟分类调研情况尚不得而知,但从商业银行反馈过来的消息较为乐观。

  16日,一位上市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向本报表示,从该行调研的情况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五级分类执行前后,变化情况并不大,不良率很低。

  不过,监管层政策导向趋严,引发部分市场人士的担忧。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向本报表示,“最令人担忧的是占比高达23%的第三类平台贷款,即项目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的贷款,这一部分将近1.7万亿,到底有多少计入不良?哪怕有10%,也会对银行拨备和资本计提产生很大影响。”

  八类贷款归入次级

  重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五级分类的想法,并非贸然。

  早在今年4月,已有商业银行人士向本报透露,银监会要求在2010年三季度末前完成政府平台贷款担保方式转换,如未能按要求完成,商业银行必须将“三无”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政府不兜底(没有担保)、没有抵押、没有自偿性现金流]计入可疑类贷款,并计提20%特别拨备。

  按照当时情况判断,7.3万亿融资平台贷款中有足额土地抵押的不足50%,若最坏的情况出现,20%的专项拨备,将有可能吃掉商业银行7300亿的额外拨备。

  消息甫一公布,舆论哗然。

  据报道,目前银监会的统计口径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由7.38万亿增加到7.66万亿,代偿性风险敞口大;而此次监管层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重构”五级分类,参照依据便是监管层根据项目现金流和还款覆盖能力进行的“三分法”。

  “三分法”中,此前被视为正常公司类贷款的第一类平台贷,占比27%,约2万亿左右,并未进行特殊要求;第二类和第三类贷款是监管重点。其中第二类,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必须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覆盖本息的贷款,有4万亿元左右,占7.6万亿的一半;第三类为项目本身的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贷款挪用和贷款做资本金)的,占比23%。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分析,“第二类有偿还风险;第三类贷款风险更大,甚至存在违规操作的案件。”

  第二类贷款中,凡项目本身现金流、担保及抵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贷款本息120%的,要求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一家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地方融资平台抵押率在50%-60%间,按现有情况看,大多数抵押贷款第一加第二还款来源(含抵押物)折现金流都能达到120%覆盖本金和利息的要求,风险并不大。

  第三类贷款中的八项——即没有明确项目指向的贷款、项目没有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的,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贷款等——至少应被归为次级类,并在6个月内整改,整改未果则至少归为可疑类。

  “在目前1.7万亿左右的第三类贷款中,上述八项贷款占去了相当大的比例。”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

  本报对江苏省一个计划单列市的调查发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如资本金不到位、挪用贷款、包装项目等违规贷款至少占到第三类贷款的20%。

  东部经济发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质量较高,即使全国按照最乐观的估计,第三类应当计入次级和可疑类的至少有20%。就算按20%计算,次级或可疑类的贷款规模也在3400亿左右。

  如按照规定的银行需对平台公司贷款计拨备覆盖率不应低于200%计算,上述3400亿元就需计提拨备在6800亿左右, 2009年14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才4348.33亿元。

  倒逼地方政府

  数字很残酷。

  不过,在上述券商分析师看来,6个月的整改期是银行和地方政府博弈缓冲期,如果抵押和担保逐一落实后,多数第三类贷款可归入第二类。而后者大都可满足120%的要求。

  如此下来,上述人士预计到2010年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不良率实际上仅仅有1%-2%的水平,而200%的拨备要求对商业银行亦影响并不大,目前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已达到186%的水平。

  在商业银行人士看来,真正的风险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贷款中占相当比例的政府信用贷款和财政担保贷款。

  银监会对此亦是痛下杀手。

  针对第二类贷款的政府信用贷款,监管层要求银行不得对政府贷款债务率超过100%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政府信用贷款。对已经发放的贷款不得展期,对违规展期以及新发放的此类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同时,政府信用贷款一旦发生本息逾期,银行应将该借款人所有同类贷款至少归为次级类;对逾期6个月以上仍不能支付本息的,应将该借款人所有同类贷款至少归为可疑类。

  “监管层重拳出击的初衷并不是要银行暴露多少不良贷款,而是倒逼银行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向地方政府索要更多的抵质押物。”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监管层亦明确商业银行应,审慎评估各类担保或抵质押品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不得将地方政府或人大等违规提供的政府担保作为贷款分类依据,不得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之间的相互担保作为贷款分类依据。

  按此前银监会的要求,进入三季度,商业银行需在一个月内完成清查分类,建立台账,推动银政对账,银政对话。不仅要汇总各家行的,也要汇总各个地区的地方债务情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有望进一步清晰化。

  8月13日,一位地方商业银行人士透露,该行正根据监管机构要求,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进行模拟五级分类。

  新的模拟分类之下,商业银行计提拨备压力大增,利润亦进一步承压。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潜在风险和预期损失,单独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拨备覆盖率不应低于200%。

  不过,严格的贷款分类,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接下来做实平台贷款。8月13日,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这次摸底,可以视为监管部门推动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风险控制,做实贷款的考虑。”

  银监会模拟分类令

  在银监会的准确分类标准下,现金流和还款本息的覆盖程度成为界定依据。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按还款风险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项目本身现金流能偿还贷款本息;第二类是项目本身现金流不足需依靠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本息;第三类是,项目借款主体及担保不合规或贷款本息偿还有严重风险的贷款。

  实际上,上半年,监管层已按照上述三分法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摸底清查。媒体报道称,根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其中,上述第一类贷款约有2万亿元,占比27%,抽样检查后,可作为正常项目贷款;第二类是贷款有4万亿元左右,约占50%;而第三类贷款占比23%。

  根据上述三种分类,银监会针对不同类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制定了相应的贷款分类模拟标准。

  其中,对上述第一类占比27%的正常项目贷款,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根据目前《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操作即可。

  针对上述第二类贷款当中有企业做第三方担保的或拥有抵押品的平台贷款,监管层对现金流和担保及抵押提出严格要求,明令平台类贷款第一加第二还款来源(含抵押物)折现金流要求120%覆盖本金和利息,不能达到要求的进入次级类。

  同时,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政府贷款债务率超过100%的地方融资平台发放政府信用贷款,而对已发放贷款违规展期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中,次级类贷款坏账准备不低于20%。市场关注重点是,第二类4万亿当中到底有多少应被归入次级类贷款?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对此颇为乐观,认为实际进入次级类平台贷款规模将偏低。

  另外,针对受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占比为23%的高风险贷款,监管层限令6个月内进行重组整改。

  高华证券认为,上述第三类贷款可能包括:一,部分或完全依赖于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来偿还债务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即“公益性项目”);二,为地方融资平台股权融资的贷款;三,对不合格借款人的贷款;四,被滥用的贷款。

  此次,监管层已要求针对借款人主体不符合《公司法》要求的第三类贷款至少归为次级类,并限期6个月内整改,整改未果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但一位银行业人士也指出,上述第三类23%高风险贷款并不会全部都列入不良,因为还有整改的过渡期,比如,借款主体不合规的,可以整改解决;财政担保不合规的,可以补充抵押物;挪用的贷款,一方面占比不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形象,也会设法归还这部分贷款。

  高华证券分析,目前,尽管第三类高风险贷款被归类于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比例尚不清楚。悲观估计,10%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加上13%的关注类贷款),将在5 年内逐渐出现并予以确认。

  拨备倒逼做实贷款

  针对上述分类,一位金融监管专家建议,对于平台的风险分类应把握的几个要素:其一,对于公益类平台,看财力不是看抵押物;第二,对于准公益类平台,看收益不是看现金流;第三,对于非公益类平台,看公司治理不是单纯看经营项目。

  但可以肯定的是,拨备计提将对银行分支机构的利润有影响,也会影响员工的绩效工资。

  此番,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单独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覆盖潜在风险。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拨备覆盖率不应低于200%。

  200%的拨备要求,对商业银行拨备和利润影响几何?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分类偏离度检查中,东部沿海一家大行二级分行因政府背景贷款从正常类调至关注类,所涉贷款规模高达数亿元,影响拨备也上千万,可见对于局部分支行影响之大。

  不过,某知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已达到186%,平台类贷款由于不良率低、实际覆盖率可能高于此数,需要补提幅度有限;同时,最新统计口径下,平台类贷款规模将大幅下降。

  可能影响有限,不过这足以倒逼商业银行做实平台贷款。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分析,接下来商业银行将按照模拟分类要求,对高风险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重组并提高贷款质量,而各银行可能与地方政府协商通过抵押品或资产注入来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质量。 银监会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披露:1.7万亿元地方债有坏账风险

  “我听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好消息。”

  让汇丰(HSBC)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大感惊讶的,是银监会的一个通报。

  7月20日,银监会召开了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电视电话)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备受各方关注的由地方投融资平台引起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敞口问题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厘清。

  根据通报情况,截至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其中,项目借款主体不合规,财政担保不合规,或本期偿还有严重风险(贷款挪用和贷款做资本金)的贷款,只占比23%,其余相当大一部分项目能够直接或间接偿还贷款本息。

  简言之,真正存在银行呆坏账风险的地方贷款约是1.76万亿元。

  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年初开始,银监系统针对各地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情况进行了"解包还原"的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并不像此前外界预估的那么大,风险主要是集中在县乡镇层面。”

  这或许也是令屈宏斌这样的外资银行分析人士感到意外的原因,因为此前国外金融测评分析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的地方投融资平台中的不良贷款可能超过30%。

  冲抵呆坏账,银行准备金用不上

  今年4月,上证指数从近3200点下跌开始,银行板块成为主力做空板块之一。而从7月初,上证指数从2300多点开始反弹,银行板块又一直是反弹最无力的板块之一。

  银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银行股之所以出现“下跌有力,反弹无力”的情况固然与政府房地产新政有关,但与一直悬而未决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问题关系也很大。

  交通银行(601328)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市场对于银行的担忧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从去年开始银监会就不断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做足资本充足率,并引发了银行业集体性的融资冲动。”

  上述通报提供的数字,或可让市场松了一口气。不过,令人担忧的是,由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截止,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6%,同比上升51.7个百分点,但从总体来说,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仅为88.5%,同比仅上升24.3个百分点,其所对应的各类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3万亿元,其中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1.17万亿元。

  这意味着,即便通过银监会长达两年多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预防风险的努力,整体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拨备准备金依然无法冲抵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呆坏账风险。

  “更何况银行现在的拨备覆盖并不完全是为了应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由于去年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未来出现不良资产率反弹的情况是很有可能出现的。”上述交行分析师告诉记者,“所以寄希望于银行通过自身留存的减值准备金来解决地方债务坏账是不现实的,最多只能是缓解。”

  按照此前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法进行比对,上述1.76万亿元贷款被划分为“可疑”类和“损失”类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增加。此类贷款,按照业内分析能够拿回10%~20%本金已经属于较为乐观的结果。

  或许,如何、何时核销这些不良贷款,会成为长期困扰银行业的问题。

  学者称中央财政可兜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曙光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地方债风险的加大,四大行将有可能面临二度不良资产剥离。因为,以目前的地方财政水平,难以偿还这些债务。

  持相同看法的还有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考虑效仿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方式,即成立类似于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来剥离因为地方融资平台所产生的银行不良资产。”

  截止目前,中国已经历了两次巨额不良资产剥离。上个世纪末,通过财政部发起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而到了2004年和2005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度剥离了工、中、建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

  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由财政部发起的,其本质上来说是通过中央财政的方式进行兜底银行债务,也就是用纳税人的钱进行埋单。

  在张曙光看来,要解决地方融资平台所产生的债务问题几乎都是需要靠全民埋单来加以解决,除了通过中央财政兜底加以解决之外,还可以通过全民所有制的国有资产变现来偿还,即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通过资本市场以股权变现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政府不愿意采用上述两种办法做的话,也可以运用过度的货币发行的方式来解决,即通过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方式,使得原有的巨额地方债务“变毛”,减缓地方的还贷压力。

  不过,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了第四种方式,即通过国债代发特别地方债来转移银行的债务风险。屈宏斌认为,如果财政部愿意发行利率高于现有国债的长期地方债券,相信市场也是能够接受的,而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来转移债务的方式。

  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根据各大金融机构测算地方债务到期日来判断,解决地方债务的问题已变得迫在眉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迎来到期还款高峰,届时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可能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陶冬也认为,2011年或2012年,以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出现问题。

  在采访中,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来为此轮地方债务埋单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主要归纳为这样的理由:由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事权问题上形成了权责倒钩,即中央政府获得了六成的财权而承担四成的事权,而地方政府获得四成的财权却要承担六成的事权,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地方政府之所以需要借助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原因。

  国家税务总局一位司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有必要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问题过于担忧,以前财政很困难的时期都过来了,现如今中央财政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了,所以地方债务问题从长远来看不足为虑。”

  该司长认为,目前,我国地方债务占GDP的比重在20%附近,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举债和外债,我国政府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约为50%左右。而按照国际标准,国家债务占GDP比重在60%以下都是比较安全的,我国的政府债务远比美国、日本和其他欧洲国家低得多。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央视“今日观察”分析七月份经济数据时,对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表示了忧虑。成思危说:还有一个隐忧,就是最近大家提到的,就是地方政府的债务。

  根据审计署对18个省,14个市,38个县的审计,就有2万多亿,全国大概有多少现在没有准确的数据,据说有8000个投资平台,将近7万亿的这个债务。那么根据审计署的审计,18个省里面有7个省,有10个市,还有一些县,它的财政收入和债务的比,债务是超过财政收入2倍,超过了财政收入,其中最高超过2倍多,所以这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现在中央也是在下力量来治理。因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如果他没有还债能力的话,就会造成中国式的次贷。

  ◎ 警惕地方债务危机。这不是仅仅靠中央财政埋单,就是银行坏账冲销,或者地方政府靠卖地或者靠税收来还债。所以这个情况是我们值得警惕的。好在中央现在已经大力治理这个问题。 随着楼市调控渐入“深水区”,银监会对由此引起的融资风险及地方债务愈加重视。继国土部向其提供“闲置土地”开发商名单之后,银监会正要求住建部提供一份性质与用途类似“囤地黑名单”的名录。同时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也再度出手排查。

  入黑名单企业将受困

  最新市场消息显示,继国土部向银监会提供“闲置土地”开发商名单之后,银监会也在协调住建部为其提供一份“囤房”的开发商名单。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住建部能够向银行提供这样一份名单,能够有利于银行更加了解各个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保证房地产调控顺利实施。

  据悉,这是一份以 “市场交易秩序”为标准的名单,具体包括过往曾因囤积房源、违规销售等遭到处罚的开发企业的名录,而在此之前,以这些标准衡量记录良好的开发企业名单,已经转交给中国银监会。

  一位内部人士称,因为并未最后确定,且关系到信贷发放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便透露具体企业名录。不过,根据一了解内情的行业协会组织人士的爆料,这其中或将包括中国房地产企业排名前十之内的个别企业。

  记者注意到,随着近期银监会及相关部门的持续严审,开发商赖以生存的两项支柱:土地和资金环节一直受到“格外关照”。业内人士称,一边是国土部重点查处囤地炒地,一边是银监会开始重视对闲置土地的开发商进行信贷风险调查,开发商依靠土地价值增值的盈利之路正在被逐渐封堵。

  严审地方融资平台

  在索取黑名单的同时,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潜藏的风险也异常重视。几乎与此同时,一份由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签发的《融资平台债务清理核实情况表的通知》正在相关部委会签。《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监局派出机构和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四方将协调合作共同对本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进行清查。

  按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的披露,7.66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中,目前存在严重偿还风险的贷款占23%,这意味着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约在1.5万亿元。而同期银监会公布的整个银行业的拨备约在1.3万亿元。

  记者注意到,银监会在此时 严审地方融资平台与地产调控也有脱不开的关系。“随着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部分地方已经出现了土地"滞销"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严重威胁到地方的财政能力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分析师称。

  根据监管机构要求,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进行模拟五级分类。在新的模拟分类之下,商业银行计提拨备压力大增,利润亦进一步承压。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潜在风险和预期损失,单独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拨备覆盖率不应低于200%。

  一位金融监管专家建议,对于平台的风险分类应把握的几个要素:其一,对于公益类平台,看财力不是看抵押物;第二,对于准公益类平台,看收益不是看现金流;第三,对于非公益类平台,看公司治理不是单纯看经营项目。(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