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平演唱会是真的吗:我们为什么怕鲁迅作品遭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46:45
         编剧刘毅的一条关于“各地教材大换血”的微博引起舆论的热议,随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网站都开始冠以“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名称在显著位置推荐,轰动全国的新闻由此而产生。后来,有媒体报道澄清,有教材编写者撰文质疑,甚至新华社都专门发了电稿,这条轰动全国、被太多媒体报道、太多时评家评论和太多网友热议的新闻,最后竟被定义为“伪命题”。(《华西都市报》9月12日)

为什么关于“鲁迅大撤退”的假新闻流传甚广,而澄清、辟谣的消息却乏人问津?可见,无论是网友,还是媒体,最在意的并不是教材改革的真相,而是鲁迅作品的地位。教材改革不过是为鲁迅在舆论中的复活提供了讨论的借口。甚至在9号澄清的消息出来之后,对“鲁迅大撤退”的不满依旧是舆论的热点。

鲁迅的文章无疑承载者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对国民性批判入木三分的《阿Q正传》是中学生最早的思想启蒙,充满童趣的百草园、让人感慨万千的闰土更是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因此鲁迅文章的变动往往会挑动记忆之弦。一时的情感波动可以理解,但它远远不是一句牢骚能够引发舆论地震的原因。只有充满着不安感时,人们才会重新重视作为精神武器的鲁迅作品。只有在一个反思和批判的火种渐趋消失的社会,人们才会感觉到鲁迅的弥足珍贵。鲁迅的“投枪和匕首”能够超越于时代的限制,直接刺向社会的症结所在,正是人们置鲁迅于舆论风头而置教材改革真相而不顾的主因。

拜金主义的大潮以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鲁迅的复出提供了土壤,一旦遇到教材改革的刺激,人们往往不问事实便宣泄出自己的不满。并非是因为这则假消息比较刺激,才会引起网友盲目的转发。也不是因为舆论有选择性地短视,故意将这一事件炒作到高潮。而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本来就有从课本中删除的趋势,媒体对这一趋势过分轻信,无暇辨别信息的真伪,于是,公众与媒体无意识间的合谋便由此而达成。对“鲁迅大撤退”的热议是一种忧虑下的误读。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对鲁迅的过度依赖也反映着人们“阅读的贫乏”,意味着鲁迅正被推向他着力批判的泥塑神坛。鲁迅在成为人们质疑和批判精神象征的同时,也成为在人们心中高高竖立的反权威偶像。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鲁迅,但需不需要把鲁迅塑成不可触碰的神祇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