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古筝合奏忧伤的曲子:“纵向民主”助中国平稳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0:55

“纵向民主”助中国平稳转型

2009-09-19 00:45:00 来源: 青年参考(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作者 [美] 约翰·奈斯比特 [德] 多丽丝·奈斯比特 ::译者 魏平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国家,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有差异。本书作者认为,通过政府权威与民众意志的双向互动,中国逐步建立了有别于西方的“纵向民主”机制。这种模式在不颠覆现行体制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社会的自由度,有效避免了西方“横向民主”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政治动荡,确保中国社会实现平稳转型。

中国人如何看待自由

对美国人来说,自由意味着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他人武断行为的约束。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认同这一观点。但是,对不同民族来说,自由也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人的思维受到两个因素的重要影响:社会秩序与和谐。这两个概念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孔子认为只有秩序才能为人们带来真正的自由。这类似于体育运动,有了比赛规则的约束,运动员们才可以自由比赛。同样,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也为人们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环境。在中国人看来,秩序并不抑制自由,而是界定自由活动的空间。

西方人理解的个人选择的自由,由于其社会与法律环境的制约,导致了谁对谁错的无休止的争论。许多西方人认为,正是争论与不和谐带来了突破、新思想和创新。但这种争论与不和谐,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别是在执政这种严肃的问题上。

“纵向民主”强调和谐

通常意义上的民主社会是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大部分西方国家采纳的都是这一模式。但是,对于民主,还有另一种来自拥有不同世界观、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的理解——采取纵向民主,而非横向民主,情况又会如何呢?

中国人相信人们生来就是密切联系的,所有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是处世的要领。个人责任不如与周围人的关系重要。在这种环境下,政治运作不是依赖对立的政党或政客,而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实现意见的统一。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领导层通过吸纳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制定一个整体性纲要,并允许它根据情况不同灵活变化,只要符合领导层制定的总体目标即可。这样便创造了一个纵向结构,新思想可以源源不断地沿着这个纵轴交流。虽然这种模式也有缺点,但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选举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订长期的战略计划。

在西方人眼里,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是否通过选举;而在中国人眼里,执政的合法性更多地在于政绩。如果以这样的规则评判,中国政府的表现是出色的。

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道路

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加上中国人缺乏民主决策的经验,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混乱(就像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那样),这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不愿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现行体制内进行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中国在过去30年里以和平方式完成了巨大转变。

中国的变化是逐步实现的,而且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在过去10年中,2.5亿中国农民进城务工,其中1/3为女性,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工厂、家政业、饭店、建筑工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你很难找到他们没有涉足的领域。

 

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非常有创造力,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大部分中国人都雄心勃勃、眼光长远,而且愿意付出努力。因此,当从《中国日报》上得知76%的中国人认为未来5年内生活将变得更美好时,我们没有感到惊讶。

基于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的成就,多数中国人相信政府能继续引领国家走向小康、设立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新目标并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并不认为自己必须具备顶尖的专业知识和冠压群芳的思维。中国人更喜欢“宏观引导”,也就是说由领导者设立总体目标,然后让人民去实施。进步是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实现的。

(::节选自《中国大趋势》,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