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在线鲜花:整治广州的濠涌渠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4:03

———整治广州的濠涌渠道

成介奇  

广州市政府宣布,今年要疏通市区内的濠涌渠道,并当作第一任务来抓。

南汉城边菰叶落,落花桥下水趋东。烟花碧树春分后,月浸寒江子夜中。潮上月沉僧歌歇,笛残人去蜡灯红。分明一幅蓬莱景,吹入鹅潭 影自空。(明·梁朝钟《珠江晚眺》)

这是珠江人常见的百姓水边生活。珠江,通过许多濠涌,来到百姓身边;也通过濠涌,把废弃之物带离家园。老一辈的广州人都会记得,四五十年代,市区里的濠涌渠道,不是今天这种浓黑的模样,水还清,有鱼儿,孩子们还可以下去游泳。

古广州本来是汪洋大海,只有番山和禺山,后江河泥沙沉积形成陆地,才有今天的广州。古广州已和水一直联系,到今天仍保留的街名———“潮兴街”“西湖路”“玉带濠““下塘”“寺贝通津”“泮塘”“流水井”“清水濠”“渡沙巷”“海幢”等,哪里没有水的精灵;而“回龙直街”则起源于清代的“回龙桥”,“万安里”也因为乾隆有“万安桥”因之得名,这些地名,仿佛能听见潮水拍岸的声响。

其实,古时挖的那些濠渠有多方用途,一是环城濠池,用来做军事防卫,元朝的《南海志》卷8已有记载;其次是避风,那时广州临海,可让渔船开进来,唐宋时广州“凿内河避风”,“维舟于是者,无风涛恐”,(宋史·邵晔传);再就是防备火患,如《永乐大典—广州卷》说这些濠池“避火灾”;更有是具有排泄洪潮之效,宋代起广州城的东西面都设了水闸,排泄潦涝。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常有暴雨,如排水不畅,特别北面的白云山的山洪,会造成广州城区的水患,所以古广州建了地下的大型排水沟———六脉渠。六脉渠很大,明末清初时,平南王尚可喜率兵攻下广州,大杀七天,“居民有逃入六脉渠者”,足有几万人,“值大雨淹死约六千人”(方恒泰《椽坪诗话》),使六脉渠水为之不流,可见其规模之大。

就是这条渠,和城濠共同组成古广州的城市排水系统。

图:上世纪50年代的荔枝湾。

那时河渠贯城,据清《广州府志》说,广州城有52座桥,桥形多姿多彩,表现城市浓郁的水乡特色。因为有水、河、溪、池、塘,广州人在城内大搞养殖,龟、白饭鱼、黄皮鱼、温鱼、比目鱼、白蟹、虎蟹、宁虾、铁虾等许多没听过名字的水产,养成今日的广州人睡觉都还在叫嚷“生猛海鲜”的生活习惯。在今越秀区的濠畔街,更是四处清流荡舟、垂柳依依、遍布雕梁画栋之处,古人也专有文章记述。

随着城市发展,水对人的侵害,影响也越来越大。到陈济棠时代,广州政府决心以科学的态度重新修整广州地下的濠涌渠道。

首先,有关部门对本市雨量率进行研究,因为渠道设计首先涉及雨量率,天上来水分量最大,时间最长。按照西方计算雨量的三种办法,决定采用其中的“论理法”,即把广州五十年内最大雨量作为先决条件。但由于这类资料,广州从未记载,只好借上海城的资料作参考;另外从广州附近城市获取资料,如从香港资料中,近20年,最大雨量为一小时为3.965英寸(注:1英尺=12英寸=0.3米),在24小时中则是21.025英寸。而广州一年的雨量,则是香港的73%,为慎重起见,采取了85%计算,于是,广州每日雨量率定为0.74英寸,而每小时定为3.4英寸。于是,制作出雨量率图。

据此,推行濠渠的分流制度。过去广州建有六脉渠,所有雨水污水全部集中里面的渠管,称之为“合流制”。现在知道,对雨水,六脉渠其实不起作用,从这疏导出去的只占全市的1%。

本市地势平坦,水难以聚拢,政府曾下令建房子时要提升地基,一提就是一个区域。但这个工程,甚至比建一幢房子功夫还大。把外面的泥土运进去,费工费钱,如填高三尺,每井地要付30多元。填经常受潦水浸泡的地方,还算物尽其用;填没有受浸泡之处,就有违情理,也是浪费。所以,议来议去,还是决定合流法必须改为分流法。

分流法还可以节省资金,如锦荣新街,用合流法需把街道填高45厘米,街道宽3.6米,每米增高费1.3元;而用分流制,街面只填高15厘米,增高费才1.25元/米。

鉴于有些地区费用征集可能困难,政府规定,新建房时,如果没钱给水的分流建渠,则无论如何一定要先建污水渠,以免把污水流入珠江。

安装通水渠最怕的就是淤塞,淤塞的原因在于水流速度不足把杂物冲走,主管部门进行了周密的计算,91厘米的管内,除要求不同斜度外,不同物质也需要不同水速———浮泥:13厘米/秒,细沙:15厘米/秒,粗沙:30厘米/秒,若有5厘米的碎石,则要95厘米/秒……在污水渠中,如无砖石入内,那么每秒有45厘米的速率则可以了。别看这是小问题,水流畅不畅就靠计算了。

图:沿江一景。摄于1890年前后

政府首先整理的东濠,发源于锣鼓坑长腰岭,市内接小北、吉祥路以东、越华路以北,再南流造币厂(今日建设大马路省党校)最后南流珠江,全长25000英尺,纳水面积2500英亩,水源之大为广州濠渠之首。为精确治理,从锣鼓坑到珠江被分成九大段,第一和第二段在冈陵之地,地形复杂,再分成36段,统计每段雨量,再根据地势的倾斜、吸水量的大小计算,整理出水患的天然和人为两大原因。如天然原因总结出上游冈陵太高,水流太急,如人为的原因也总结出下游停泊船只太多,横跨东濠的桥梁桥孔太少……定出治标和治本两套办法。如地势太高可广植树木,增加土地吸水量,濠旁该筑石堤坝,长腰岭另挖一道河沟把其余的水引入珠江,减少东濠的流量,再取缔下游船只杉排等。在太平南路广筑涵洞,使水排得更顺畅……

经过全方位的整治,搞了三年,终于有了成效,同时按此方法又搞好南濠、白子涌(今中山二路)、彩虹桥等一批濠渠。

鉴于广州街内旧有渠道建筑简陋,没有斜度,也没有渠筒,只是挖条沟,上铺石块,而那些旗籍的地盘更连濠渠也没有,污水随地乱倒,流到低处,下雨天脏水泛溢街面,顿成泽国。全市的渠道,共80余万英尺,改建费需400万元。经费一时有限,决定先把全市的街道先安置渠筒,接驳到马路大渠筒,三年内也完成了。

这次整治广州的濠渠影响很大,因为某些团体结伙抗拒政府对濠渠的施工,当局派警察和军队,对那些阻挠破坏的人进行法办,保证了社会秩序安定,才可以进行这个工程。

解放后,广州大修人工湖,如麓湖,过去白云山的山洪老把这一带淹没,修了麓湖,情况得到根本改善,一个时期,广州的水流得到控制,人们安居乐业。

如今,广州市政府下决心治理市内的濠渠,应当是一种德政。什么时候看到广州每一道渠濠清流不断,鸟语花香,那时才是百姓真正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