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与销售收入:中国要不要让资本继续“横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0:30

经济学学者杨帆认为,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为导向,“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以资本逻辑指导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不应再任资本横行。倪跃峰则指出,中国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对外开放仍有不足,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必须继续下去。

 

正方:杨帆:经济发展不应再任资本横行

  回顾中国过去60多年的经济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导向。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以强国为导向,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迅速完成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改革开放时期则以市场为导向,“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以资本逻辑指导发展战略。
 

  这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由于符合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3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产生许多弊病。一方面,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后,既不允许中国继续增加出口,也不愿意中国无限进口世界资源。另一方面,一味追求市场为导向,强调GDP指标,带来越来越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中产阶级被高房价剥夺发展潜力,消费不能启动。正在进行当中的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自主创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都受到威胁。
 

  笔者认为,一些经济学者美化市场、以为任由资本横行就可根本解决问题的做法是错误的。资本可制约权力,也可与权力勾结。从这次金融危机就能看出,市场经济自身有非均衡性质,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国家强力干预,必定形成泡沫并且崩溃。资本逻辑不能再成为中国新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本性的战略思想的转变:对外开放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对内以民生为导向。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从单一的GDP,改变为综合的社会指标,效率第一改变为公平第一。经济发展由外部需求为导向,变为以内部需求为导向。国内需求以投资为主,转变为消费为主。
 

  消费为主,就是民生导向。作为地方政府,摆脱资本逻辑,变GDP导向为民生导向,大约有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第一,民生最大工程是住宅。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泡沫,政府多项调控措施不能奏效。其原因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增加,继续滥发美元,全球流动性过剩难以避免,投机资本会加速流入中国,除强化外汇管制以外别无他途。同时,美国又不断制造人民币升值预期,就是让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要升值,从而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中国国内的情况则是人口年轻、储蓄大于投资、资金过剩,而房地产利益链条上的一些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公司推动了房地产价格高涨。中产阶级大部分储蓄被迫用于购买高价住宅,并降低其他消费;高房价还会把产业资本吸引进去,延误技术进步。针对这一点,有必要加强公租房建设,推广类似重庆等地公租房建设的经验,给居民提供廉价公租房,并限制外地资本进入炒房。这将把居民消费能力从住房中释放出来,带动巨大的内需市场增长。可以预见,如果能够成功解决住宅这一民生难题,真正培育起内需市场,将是未来我国经济上的最大成就。
 

  第二,要关注农民进城问题。在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每年有5000万农民工打工,工资极低,工作时间极长,城市却没有对他们开放户口。不过,据预测,中国城市化率未来20年还可提高20个百分点,这是最大的潜在需求,但高房价带动的高房租,必定影响农民进城速度,潜在需求不能变成真实需求,需要有效的国家干预。如果能解决高房价和农民进城,就为中国以民生为导向的新发展战略,创造了新的经验。
 

  此外,还可把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划归社会保障基金,为全体人民包括农民建立社会保障。这一举措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既可刺激股市大涨,保障创业板和其他公司上市成功,又能产生财富效应,大大提高国内消费。
 

  把部分国有股分批转化为社保基金,不是把国有财产私有化,而是把国有制向更加高级的公有制改进。基金是社会所有制,不是私有制。这是一次巨大的社会改革,既是向全体人民的一次大补偿,也保障了改革的公平性。不能像前苏联那样把国有资产每人平分,而应通过社会保障基金,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保障。▲(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反方:倪跃峰:“以市场为导向”并未完结

  《环球时报》不久前刊登了《经济发展不应再任资本横行》(1月7日第15版)一文,认为“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笔者对这一判断并不认同。中国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对外开放仍有不足,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必须继续下去。
 

  自1992年中国宣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迄今还不满19年。这些年里,由于市场导向与对外开放引起的商业运行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平稳的发展。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过分强调GDP“指挥棒”作用、房地产的利益相关方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违法违规操作、对农村居民进城市找工作有一些控制过度现象、股票市场发育中的国有股代表性问题等,但是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同中国市场发育不成熟与政府仍缺乏有效政策和管理手段有关。这些问题不是主要由“以市场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引致的。相反,它们很可能是由市场导向与对外开放不足引起的。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沿海、深圳等四个开发特区的建立到1992年政府宣布搞市场经济之前。这个时期是有限、局部的对外开放,基本上还没有全面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阶段。二是从1992年至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开放逐步扩大的阶段,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初级阶段。三是从2001年至今。它是“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的阶段。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是在后两个时期里的主要政策内容。
 

  同时,中国加入WTO仅仅跨过第10个年头,改革开放还在进一步发展,商业正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世界各国、各大行业的国际企业纷纷来华投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一半多已来中国开展商务活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努力探索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个时候,认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与“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大趋势是相悖的。
 

  笔者认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与终极内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消费需求;二是投资与生产需求。与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的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投资与生产需求。而投资与生产需求对资本具有更大的依赖性。这样,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就变得更加“资本横行”了。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更多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满足,对于资本的需求就不会患“饥渴症”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还要求助于更多的市场(经济)导向和有度的扩大对外开放,而不是轻易做出结论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