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关问题的研究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7:49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及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设计实施与反思评价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有序的进行,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课堂乐意向不确定性开放;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我们心中的理想课堂又是什么样的?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显得更为刻不容缓。

我们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学设计改革

课堂教学设计,以前称之为写教案,是一堂理想课堂诞生的前提。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想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设计,首要的依据是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大理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1、树立“精备”才能“精讲”,“备好”才能“讲好”的教学整体观,努力通过“课前”,优化“课内”。要树立功在课前,利在课上,只有精心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上出精品课的观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效益。为此应做到

 1.1设计的主体上,坚持个人进行课堂设计与集体进行课堂设计的统一。个人首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下硬功夫。又要加强集体备课,通过说课、议课、演课在教学认识上拓宽加深。在教学内容上取长补短,在教学方法上选优汰劣,集思广益形成合力。

 1.2在设计的内容上坚持备书和备人的统一。教师不仅要设计“教什么,怎样教”,而且更要设计学生怎样学,把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设计的重点。

 1.3在课堂设计上,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既坚持集体设计形成的一般共性的东西,又要有个人根据心智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能动创造的特点。坚决克服忽视学生,目中无教材,心中无主体的倾向;克服照搬教参,不表现集体研究和个人创造成果的倾向;克服设计与教案脱节,设计与上课脱节的倾向。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经常开展现场集体课堂设计观摩活动;开展先进备课组评选活动;组织力量编写《优秀课堂设计成果集》。

许多研究学者都认为,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安排。根据教学的这一持性,布里格斯曾为教学设计下了一个定义: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欢送系统的全过程。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瑞达。瑞奇提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境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捏曾经提过“为学习而设计”的口号,我觉得这个口号正确而合理地看待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把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教学设计注重“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好用、实用、有新意。而要构建此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则需转变一些观念:

首先,要实现教师“主角”向学生“主角”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和“主角”。在许多场合,非但教学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安排、方法的设计都出自教师,就连板演、讨论、提问甚至答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配角”,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完全没有主动权。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首先要摒弃这种以“我”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实现教材由“学习目的”向“发展平台”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是一种“教教材”的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改变过去的这种模式,努力形成“用教材教”的模式。教师应把教材完全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目的。通过对这种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实现方法和技能的迁移,活学活用,触类旁通。这就使学生由“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从而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崭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也给教师的教学教法提供了改革的契机。教师一旦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就会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在众多的活动形式中选择有效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生活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学实施改革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和谐自主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生命和人文的关注。 一位知名的新课程专家特别希望教师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是不是按照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了)、童年意识(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了),知道敬畏生命,并以“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这样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教师都乐意把课堂向不确定性开放;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对生命与人文将更加关注,教师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如今,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申请而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在发言时,如果需要演示,可以随时到黑板上板书,也可以使用投影仪。

如今,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与学生说话时腰弯下来了,一些中小学课堂开始出现喜人的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这种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有的教师甚至说自己在课堂上就像“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如今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明显增多;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时。学生就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但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就是豁然开朗,就是茅塞顿开,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今,我们将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当然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

  三、关于课堂教学反思与评价的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现行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转变。反思20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集中表现在:现代教学观的初步确立以及所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的初步的,但是是深刻的变化。

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近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发展过程。这就是;从20世纪70年以前仅关注知识认知,到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进入21世纪,在批判、反思基础上,提升了价值、情感、态度的重要性。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以及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以往不同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学习的过程是-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在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读、写、算的基础学力,而且有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反思这20年的发展过程,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

正是由于教学观念的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基于范围深广的教育实验研究,对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为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仅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的并存:以

五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单一目标。这就是: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础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及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正是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目前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丰富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教育工作者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实验。无论是借鉴模仿,还是带有乡土气息的创造,都展示了中国课堂教学实践的丰富生动,“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中,重视教学中的操作与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尊重学生个性与才能,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洞察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

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一切皆变。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由于观念变革的艰巨性,我们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但毕竟在对原有不合理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在构建以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怎么样将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和成果变为“学校文化”和教师的操作指南,这一切,都正在让千千万万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殚精竭虑,“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