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伴奏:我与地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0:14
《我与地坛》——每每总是让人把血紧缩出心房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本版PDF下载:

有很多人问过我:史铁生从20岁上就困在屋子里,他哪儿来的那么多可写的?借此机会我也算作出回答: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是辽阔无边。
编者按
史铁生,一个用文字照亮我们幽暗内心的作家,他没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从地坛到天堂,我们祝他一路走好。
而到了2011年1月4日,又是史铁生60岁生日,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很多地方举行了纪念活动。其中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举行了《与史铁生最后的聚会》。
史铁生夫人陈希米说:根据史铁生的生前遗愿,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对参会者的要求是:不送花圈,不送挽联;现场准备卡片,供大家留言寄托哀思;希望每个参会者不要穿黑色的衣服,要穿漂亮的衣服,可带鲜花。希望大家高兴快乐,一起送史铁生走向天国安息。
终于他走进了自己笔下的“节日”,我们在此对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史铁生诗作》
节日
呵,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我抬稳
躲开哀悼
挽联、黑纱和花篮
最后的路程
要随心所愿
呵,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这囚笼烧净
让我从火中飞入
烟缕、尘埃和无形
最后的归宿
是无果之行
呵,节日已经来临
听远处那热烈的寂静
我已跳出喧嚣
谣言、谜语和幻影
最后的祈祷
是爱地重逢
遗物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个窗口
那是我常用的东西
我的目光
我的呼吸、我的好梦
我的神思从那儿流向世界
我的世界在那儿幻出奇景
我的快乐
从那儿出发又从那儿回来
黎明、夜色都是我的魂灵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棵老树
那是我常去的地方
我的家园
我的呼喊、我的沉默
我的森林从那儿轰然扩展
我的扩展从那儿通向空冥
我的希望
在那儿生长又在那儿凋零
萌芽、落叶都是我的痴情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片天空
那是我恒久的眺望
我的祈祷
我的痴迷、我的忧伤
我的精神在那儿羽翼丰满
我的鸽子在那儿折断翅膀
我的生命
从那儿来又回那儿去
天上、地下都是我的飞翔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你的心情
那是我牵挂的事呵
我的留恋
我的灵感、我的语言
我的河流从你的影子里奔涌
我的波涛在你的目光中平静
我的爱人
没有离别却总是重逢
我是你的你也是我的──路程
■王逸人
封面文章》
“身残志坚”一词由于已被各种宣传语体频繁地、不人性地使用,所以我肯定不把他用在史铁生的身上。“身残”是现实,没办法改变,“志坚”是做成任何事情最起码的个体素质,所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拿残疾人说事去教育常人,现在看来当事人是未必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普遍还是一种旁观。坚与不坚都是活法,无从褒贬,但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崔健前几天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其实中国精英文化的传承不过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几个人在那里“死磕”。史铁生是在那里“死磕”的人,就像在《我与地坛》里写到的“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碰撞开一条路”每每读到时总是让人把血紧缩出心房。
文学之于人除了审美之外还要提供力量,我永远记得自己当年读到《罪与罚》结尾处拉斯科尼科夫在西伯利亚荒原上充满救赎的一跪,那种苦难的力量让我“哇”地一下哭出声来。这种力量是影响人终生的。可惜的是能让人产生此等感受的东西,现而今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可能是我的感悟力太差,不要说“哇”地一下,就是读了让人能感觉到有趣的作品也是凤毛麟角了,而史铁生的作品是产生过力量的。
我个人对史铁生的阅读始于余华,那时我正被《现实一种》等作品迷得昏天黑地,只要在他的文章里提到过的作家,我都找来读读。在一篇关于想象力的评论里余华提到了史铁生,两个人的对话大意是你能相信不打开盖子就从药瓶里拿出药吗?于是赶紧跑到图书馆去找,我记得单行本被人借走了,最后找到一本许多作家拼盘式的合集,第一篇就是《我与地坛》,细读之下大吃一惊。感觉整个人的灵魂被他的文字所裹挟着,一同向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里前往。

内心强大者当前途无量,在中国小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黄金年代”里,曾出现过许多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在1991年,因《我与地坛》的问世,那一年的中国文学是属于史铁生的。
后来,我看到过一篇当时《上海文学》编辑姚育明的文章,他是《我与地坛》的第一个读者,文章里他回忆了《我与地坛》的整个组稿过程,1988年史铁生就带着他去过地坛,那时这部作品已经开始在史铁生的身上胎动。在去地坛之前姚育明记住了这样的一幕,史铁生的老父亲弯腰检查吊在车旁的一个接尿的黄色塑料瓶,而史铁生的父亲的脸容已十分苍老。到了1990年12月,姚育明去北京组稿,赶到史铁生家已是晚上十点半左右了。其实那个时候《我与地坛》刚脱稿,他本人还沉浸其中。临走时,姚育明本能地问了句,最近在搞什么啊?史铁生想说什么,但迟疑了一下说:嗯,算了,以后再说。组稿的事情姚育明就没提,因为哪个编辑也不会忍心逼他。
没想到姚育明回到上海不久,接到一封厚厚的书信,打开一看里面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是一部让编辑部里所有人看了都激动万分的稿子,终审看后也非常兴奋,说:发!马上发!明年第一期。一般情况下,杂志社对1月号都相当重视,它等于新年的一个亮相。为了让《我与地坛》能排上1991年1月号,还特意抽下了一篇稿子。但是由于编辑部觉得那期杂志里小说部分缺少重点稿,于是便让姚育明与史铁生联系,问问是否可以编在小说序列里发出。这让姚育明非常迟疑,因为他知道《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生命的苦难和坎坷作基石的,字字句句都是感悟,而非小说的虚构。果然在史铁生那里得到的回答是“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最后编辑部用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以“史铁生近作”的栏题将其推出,栏题原来叫“名家近作”,所以这样指名道姓,完全是出于对他的尊重。那时消费文学还绝不像今天这样是主流,大多数的人对文学还有一份神圣的寄托,因此《我与地坛》问世后,立刻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的确是太打动人的灵魂了。

《我与地坛》承载了很多东西,也理顺了很多东西,但最关键的是史铁生指出人们最需要的东西——怎么办?怎么才能拯救灵魂的困境,怎样才能对生命负责。就作者而言,许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套路是我看到了,我想到了,我表现了,这的确是重要的价值存在,但能告诉人怎么办的却很少。而《我与地坛》却极大地深入了这个层面,这或许正是史铁生由于身体原因在广度受到条件限制时,从而走向深度的结果。这是否又可以说成是他用文学超越一己之苦难,又以苦难点亮他人的心灵之灯?
对生命负责任不是空喊口号和树立样板就能解决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扮演过“失魂落魄者”的角色,或许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更需要的是哲思。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替所有人考虑了这个问题,他先想明白了人世间是存在差别的。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但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这一切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就像文中那个美丽的小姑娘是个智障人,以及作者瘫痪的身躯,都是无法抗拒的。无法抗拒的东西直指每个人内心都具有的脆弱的一面,承认了这一切为的是摆脱痛苦,也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度过厄运的方式。可见内心强大是一番艰难修炼后的结果。

每一个走进孤独的灵魂都在自觉地奔向他人,在寻求沟通和理解,史铁生在苦难中发现了爱,他相信爱总是与命运联系在一起,爱可以化解人与人的敌意,让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从而消解孤独感。
在文中,作者流露出了对母亲永远无法弥补的忏悔与遗憾,因为年轻气盛的他,曾经是那么无理地折磨着母亲,平添了母亲无尽的悲苦与忧虑。直到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母亲一直以自己坚忍的意志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苦难,用毫不张扬的爱为他支撑起一片天地,为他展示了生存之道。母亲就是生命的现实范例,她以自己的生命历程告诉他:生活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要勇敢地去承受苦难,坚强地生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母亲的这种精神和意志一直伴随着他走过地坛,走过人生的每一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摆脱痛苦呢,是承认欲望。由于个体的生命际遇,史铁生在文中体现的写作姿态是非常低的,他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谦卑地承认自己的写作初衷是为了让母亲感到骄傲。“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这种姿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的,而这样的姿态也让他寻找到了活下去的牢靠的理由。人活下去是需要理由的,这是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一个终极命题,就像《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在遵从师命弹断了三千根琴弦后,从琴里取出师父留下的治疗目盲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于是他明白了师父留给他的是活下去的信念。是治好眼睛的欲望让他树立了这个信念。
如果说文学是史铁生活下去的信念,在获得了小小的声望后,他立刻又曝出了自己的软肋——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于是他又想到了死。
史铁生对人的心理把握是丝丝入扣的,按照逻辑进行排队,最后梳理到了那个终极的问题。此时地坛给了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他也再一次得到了启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份轻松到来时,得到的结果是“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许多年过去我们回望《我与地坛》,感觉它的脉络依然如同一条“魔比乌斯带”,关于如何摆脱痛苦它的解释是圆满的,获得了这些解释后,我们就像那带子上的蚂蚁,要做的只是永远地走下去。
地坛早于史铁生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里,不经意间它为史铁生提供了一个逡巡的舞台,而一段经典的文字让他们联系在一起。而今,地坛回归阒寂,逡巡者已走入必然降临的节日。
编辑:王逸人 美编:王锐 责校:闪然
心理——矛盾行为与脆弱内心 Z2
导读
主张——蹭生活:让彼此有东风可乘 Z3
扪心——一己私念让我害了朋友一生 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