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育成坊怎么下载:陈光标,一种粗暴的慈善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08:35

陈光标,一种粗暴的慈善方式

作者:楚云长 2011-02-28 09:36:41 发表于:博客中国

看到了陈光标的很多光荣事迹,我有时会联想到那个著名的不吃嗟来之食的典故。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

人皆有尊严,而这尊严的本质就来于自食其力的血性,并不依赖、亏欠于他人,也不高低于他人,否则就是一种轻贱、卑微,对此有人是不愿意瓦全的。

我同意一个观点,就是慈善要由社会、机构来做,也就是说受资助者无须直面捐助者本人,而机构作为一种不带另外感情色彩的中间状态,其作用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嗟来之食式的尴尬与挫败感,不要让尊严的伤口在光天化日下流血暴露且难以有愈合的机会。

中国人一向不大懂得人性的关怀,而是习惯把眼睛盯在单纯的唯物方面。比如在日本欢场中找陪坐的小姐,妈咪会先找一个陪客人20分钟,而客人即使不满意她,也配合的聊聊天,20分钟后就换下一个人,客人不满意的话,就不留,如果满意就不用换了。相比较中国同类场所如同拣选牲口式的做法,不得不承认我们和文明世界还有很大的差距。

文明之于人性的关系,就如同衣服之于人体,并不表示我们是赤条条的来,就要赤条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性需要文明的遮蔽庇护,正如人体需要衣服一样。用在慈善方面,我或许举得例子不恰当,要尽量避免个人的尊严被当着陌生人脱得精光,但是在公共浴室里面大家就可以坦然相对了,毕竟人类早已脱离了丛林时代,仅仅只追求食物足矣。

记得看过不少这样的报道,有好心的市民一对一资助贫困大学生,对方在拿了钱以后,却很少与善主联系,引发了一些讨论。我倒是不同意谴责学生们,毕竟他的自尊在流着血,而这往往是终生都不能弥合的伤痛,归还金钱并不能偿还来自于恩主的情债,长久背负这样的亏欠是不符合人性的基本诉求的。

当然,我在此并不是反对个人的乐善好施,但是慈善的目的本为助人,则尤其要注意人性关怀的方法,否则反倒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这样回忆他的父亲,作为一个牙买加裔的黑人移民,他努力工作,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圣诞节期间,拿着自己辛苦挣来的美元,分发给纽约大街上的穷人,虽然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互相都叫不出名字,这样让受与者好接受一些,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恩典源于上帝。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人,通过努力工作奋斗,一般性的回馈社会总是容易做到的。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在现行制度下,陈光标们因为怀疑社会、机构的操守而更多的选择一对一的当面帮助,但是我们必须要说这是一种粗暴的慈善方式,它的出现也是和中国通过消耗自然、人力资源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相契合的,并不值得炫耀。而且作为一部分捐助者,本身就是这个不合理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回避了对于制度改造的基本责任,转而用简单慈善的方式来追求获得内心的平复感,此时就更需要做到低调一点、温柔一点、人性一点,本来你们在努力达到制度改造上面应该负有的责任更多,亏欠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