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碧绞股蓝:转贴《再谈“0时起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4:56
转贴《再谈“0时起子”》(2010-10-25 23:30:46)转载 

转贴《再谈“0时起子”》

石铭
孙则鸣


看过我的评论文章后,也许大家最不明白的是:“无小余”一词不清清楚楚说明了余数为“零”,这不是指“0点”又是什么?为什么你偏偏说他错了?对此,我不妨重新予以解说。

我们知道,“概念”是有内涵和外延的,其内涵和外延是有“时代性”的。换成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同一概念,在不同时代,它所指代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譬如,现代的“革命”一词与《尚书》中的“革命”就是两回事。

同样,现代的时间概念“0时”与我国古代甲子历中的“零时”也是两码事。把甲子历余数为“零”等同于西历时制的“0点”,实际上是患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我们现行使用的24小时计时制是由西方传入,它与我国古代的十二时辰计时制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历的24小时计时制里,我们常说的的几点、几分、几秒,都是“时间点”,因而西历可以称之为“拐点计时制”。“拐点计时制”的起点“0时”是一个简称,它的完整名称应当是“0时0分0秒”,也就是说24小时计时制的“0时”是一个“时间拐点”。

我国的甲子时辰计时制,并不是指十二个“时间点”,而是十二个“时段”,可称之为“时段计时制”。子时是十二时辰的起始,它同样也是一个时段。甲子时辰计时制没有使用过明确的“0时”概念。

当然,甲子时辰计时制的背后也隐含了“0时”概念,古代称之为“子初”。为了与西历“0时”概念区分开来,我们把“子初”所对应的时刻写成“零时”。

甲子历的“零时”和西历的“0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等同。

要知道,“零时”也好,“0时”也好,它们实际表示的是“时间起点”而已,而“时间起点”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具有相当灵活的“相对性”。根据不同目的的需要,我们可以把任何时刻定为“时间起点”,而且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它们不过是根据具体系统的需要而制定罢了。

时间起点的相对性在“年”起点身上最为明显,西历有“公元元年”,我国黄帝时代有“甲子元年”,各朝各代更有诸如“庆历元年”“康熙元年”之类的“皇帝元年”——它们在自己的使用环境里同样“无大余”。显然,虽然这些年起点都叫“元年”,我们绝不会因为《史记》里有甲子元年“无大余”的记载,就断定“甲子元年”就等于“公元元年”或“康熙元年”。

同样道理,“0时”也好,“零时”也好,也不具备绝对性,从理论上讲,它们可以根据具体时期的需要,定在任何一个时刻。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国就实实在在推行过一段“夏时制”,其“0时”正是西历时制的“23时正”。

正因为如此,仅仅从甲子历子时“无小余”一词,你有什么理由推论古代的“零时”肯定对应现代西历时制的“0时”、而绝不可能是对应我国夏时制的“0时”?要知道它们在自己的具体环境下都“无小余”呢!把我国古代的“零时”等同于西历时制的“0时”就是偷换概念。根据错误的概念为前提所做出来的推论,当然不可靠——它有可能对,也有可能完全错了。

那么,我们有不有考证古代时辰起迄的正确办法呢?当然还是有的。

最可靠的也是唯一有说服力的办法,就是在古籍中寻找我国古代时辰起迄的原始确凿记载。

古籍中的的确确有过这样的详细具体的确凿记载。清朝袁树珊在《命理探原·论时刻及夜子时与子时正不同》里就写到:“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亦犹冬至得十一月中气,一阳来复,为天道之初。”毫无疑义,这里相当于“中气”的“夜半”,也就是现代的“0时”。这段论述,充分说明清朝社会普遍使用的子时起点的的确确为“23点钟”,绝非“0时”。

至于清朝以前,是一直“23时起子”呢?还是也曾有过使用“0时起子”的时期呢?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推断:

首先,社会普遍使用的计时方法是世代口口相传的,若非朝廷颁旨改制,是决不可能更改的。据我所知,历史上似乎没有任何这样的记载。如果真是这样,很可能从甲子历一开始就是执行的23点钟起子,从来没有过0点起子的历史。当然,如果大家真能找到确凿的而不是推论的“0时起子”的史籍记载,则另当别论。

其次,从我国古代通用甲子历法的通用手法来看,也可大致推知。古代计时工具不发达,最可靠的制定历法的时间参数只有三个,一年之内的“夏至”、“冬至”,和一日之内的“正午时”。古历法中立春建年使用时间最长,绵延至今,其“夏至”和“冬至”既是一月之“月中”,又是季度的“季中”,可见把“时间拐点”置中是古历法的惯用手法;至少可以断定,在立春建年的历法时期里,“正午时”是“置中”的,也就是说其时子时是起于23时的。而对于其它建年的历法时期,顶多是存疑。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社会曾经长时期使用过“23时起子”的计时制是毫无疑义的,如果不能找到“0时起子”的古籍记载或出土文物作反证的话,极有可能从甲子历一开始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无论古代历法子时起于何时,也不存在谁对谁错,它们只不过是各自适应当时人们的特殊需求罢了。研究者应当考察这些不同计时制的适用范围,各自的特点,而不能动辄就批判某种计时制为“大谬”。我们对何时换年也应持如是观。

2003-9-11 22:19:52  

转自《中国易学教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