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芙蓉花什么人不能吃:《壮哉唐诗》第十二讲“满城尽带黄金甲”--邱员太教育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19:29

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算起,历史进入晚唐时期,昭宗(包括哀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唐朝灭亡。
一、凄美的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充满着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主要的有两大类型:一是以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追踪元白,以诗歌反映社会矛盾,关心人民疾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们的诗缺乏创造性,不足以和前代诗人相比。二是以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接受中唐讲究艺术表现的传统,在艺术构思上下功夫,写了一些感伤身世、沉迷声色的诗歌。有些诗作风格清新峻拔,语言瑰丽多采,也不乏上品。
总体来看,由于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代社会急剧衰落。时代风气较为悲观,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就是一种凄美。也就是说,美则美矣,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凄美。
例如,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也是“誓扫”,将士们依然是“不顾身”,但结果却是“貂锦丧胡尘”(汉羽林军貂裘锦帽,最为精锐)、成为“无定河边骨”(无定河,源于今内蒙,这里指匈奴境),空使家中亲人梦中遥想。战士已成白骨,亲人依然做着团圆梦,两相对照,构思精巧,但却令人落泪。
陈玉兰《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这首诗通过给丈夫寄寒衣的行为,表达了思妇眼中“泪”、心中“忧”,已不是盛唐时那种“闺中少妇不曾愁”的天真、浪漫了!其实,晚唐人最喜欢写眼泪,如李商隐《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里虽然是传统的惜春题材,但对眼泪的描写是很独到的(泪已哭干,需向黄莺儿借泪水)。
边塞诗如此,即使是那些咏史诗,也多有伤感低回之意。如温庭筠《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祖父温彦博曾为唐初宰相,至飞卿,已家道衰落。飞卿富有才华,却屡试不第。行为放荡,任性不羁。一生仕途坎坷,困顿失意,曾任“国子助教”,后贬随县尉、再贬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尉,世称“温方城”、“温助教”。其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从不打草稿,“但笼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时考场以八赋为常,温仅“八叉手而成八韵”,故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其诗精巧华美,为晚唐重要诗人,与李商隐齐名。
这首诗表现了诸葛亮“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的无柰。时局转变,世事兴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创建蜀汉的诸葛亮已经“象床宝帐无言语”了,而最终劝后主刘禅投降的谯周却成了蜀国的“老臣”。“老臣”一词是杜甫诗中对诸葛亮的称呼(“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温庭筠却用来称呼谯周,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忧伤,读来令人心酸。
晚唐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诗歌中反映社会斗争的篇章不少。这些诗虽不及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那样震撼人心,但其中悲怨之情也能打动读者: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城县,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作者去年经过这个县城的时候,老百姓没有哪一个不在喊冤——因为县宰的残酷压迫;今年重过,这个欺压老百姓的县宰不但没有被惩治,反而又披上红袍而升官了。作者愤怒地指出,染红这位县宰头上官帽的是什么呢?是老百姓的鲜血啊!
这里哭的是生灵“血”!
再看一首:
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时南方发生战乱,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黄巢起义军而受到朝廷封赏,高骈很得意,夸耀于曹松,曹松深有感慨而作此诗。诗中尖锐地指出,你不要夸耀封侯之事,须知:你的所谓成功,是建立在千万个老百姓的白骨之上!
这是祭的是生民“骨”!再看:
罗隐《雪》: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对“瑞雪兆丰年”的俗语发出疑问:且慢言明年是否丰收,先关心一下眼前的贫者吧!
这里咏的是“贫者”饥寒!
皮日休《金钱花》:
阴阳为炭地为炉,
铸出金钱不用模。
莫向人间逞颜色,
不知还解济贫无?
金钱花,形似铜钱,颜色金黄,是富贵的象征。但是,且不要炫耀你的富有,你可知道天下有多少无钱的贫穷汉,你会去救济他们吗?
这里念的是“贫穷汉”!
晚唐诗中,有很多感叹人生坎坷、吟哦身世飘零的作品,尤其充满伤感。罗隐的诗最有代表性: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一笑君王便着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
唐昭宗身边有一个耍猴人,善驯猴,能让猴子效文武百官站班。昭宗高兴了,便赐耍猴人五品官职,身着红袍,名曰“孙供奉”,意谓善驯“猢狲”以供奉皇上御用。一个没有文化、未经科举考试的人,就因能博君王一笑,便官封五品,而作者罗隐却十举进士不第,两相对比,多么具有讽刺意味。所以罗隐说,十几年来我屡试不中,无奈流落他乡而与家乡五湖烟月相违已久(作者为余杭人),倒不如学一学孙供奉,想办法以邪门歪道博取君王信任,就可以仕途通畅,一飞升天,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满城尽带黄金甲”(下)
二、晚唐小诗集锦
晚唐诗歌虽然凄美,但一些言情咏物诗构思精巧,韵味无穷,仍有不少上乘之作,值得一读,因为它毕竟是“唐诗”!
有一首《题情尽桥》,写来耐人寻味: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作者雍陶,时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刺史。有一次送客出城,至“情尽桥”,客人便说“免送”。雍陶觉得奇怪,客人鞭指桥名。雍陶问手下人:此桥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手下人说:历来送人到此止步,故曰“情尽”。雍陶不以为然,便题诗桥上,并将此桥改名为“折柳桥”。
再看一首《未展芭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首诗的立意十分含蓄而精到,作者将含苞未展的芭蕉作了三重比喻:一是未被点燃的绿色蜡烛柱;二是因害怕恶劣环境(“春寒”)而紧锁心灵的少女;三是一封未拆开的信札,其中暗藏着心事。最后一句“会被东风暗拆看”,诗意豁然开朗:当东风吹来的时候,芭蕉绽开,信札中的情愫会一吐为快;紧闭的“春心”会在瞬间敞开;冰冷的蜡烛会跳起火苗……
啊,温情的东风,温暖的春天!
有一首常被后世诗词作者用作典故的小诗不可不读: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怀念征人,在结构上最为新奇。作者善于以悬念吸引读者眼球:第一个悬念——“打起黄莺儿”,春天正是莺飞草长时节,黄莺儿象征着生气勃勃,为何要打走它呢?第二句回答了第一句:“莫教枝上啼”。哦,原因是讨厌黄莺儿的鸣叫。这一回答同时造成第二个悬念——为什么“莫教枝上啼”呢?第三句又作了回答:“啼时惊妾梦”,哦,黄莺儿的鸣叫声会惊破我的春梦。这一回答又造成第三个悬念——梦中在做什么呢?第四句,悬念大揭秘:“不得到辽西”。梦中正在去辽西与丈夫相会的途中,如果惊破此梦,妾身就到不了辽西!
多么含蓄有味,该女子对丈夫的日思夜想、深深眷念之情无一字直接表露,但却又字字与此相关,细细体味,令人十分感动,十分同情。而且,“辽西”多喻指前线战事,女子的丈夫为国出征,久久未归,家人牵挂,给此诗又凭添几分爱国的主题,依然是唐诗境界!
以上为言情诗,再看咏物诗。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树长在深草之中,它艰难地与蓬蒿争阳光、争养分,如今总算有出头的趋势了。但是人们不认识这棵小松就是未来的凌云劲松,他们只知道等到小松成材之后才夸奖它的高大。
是啊,与其把你的溢美之辞廉价地献给高大凌云的劲松,不如在它未成材之前为它松松土,施施肥,除除草,为它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皮日休《咏蟹》:
未游沧海早知名,
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
海龙王处也横行。
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两首写菊花的绝句,看其中一首《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的版本题作《不第后赋菊》,意谓黄巢赴京应试,落榜之后而作此诗,可见此诗是赋菊言志。古代考科举一般是秋天赴考,春天发榜。知道自己落第消息应是春天,而春天的百花或“和露种”、或“倚云栽”,它们春风得意,都开了。作者以不合时髦的菊花自比,坚信等到秋天来临的时候,“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傲放于秋风中,而那时百花必会凋谢。但作者接下来所表达的并不是一般文人赋予菊花的孤傲与清高,而是更高一层,透露出社会革命的意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遍地都是,所以散出的香气是“香阵”,而这“香阵”气势“冲天”,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因此它必定香“透”长安!那时,满城盛开的菊花花瓣,恰似战士黄金铠甲的鳞片!
以上我们介绍了晚唐诗歌的大致情况以及总体风格(大诗人不多,风格凄美),可以看出诗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