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芙蓉的功效与作用:《壮哉唐诗》第十一讲“无题”诗人李商隐--邱员太教育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3:29:34
一、“无端嫁得金龟婿”——李商隐的婚姻与政治
李商隐有一首诗叫《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闺怨”与一般的闺怨诗不同,另有寄托。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晚唐时期,政坛上“牛李党争”持续了近四十年,牛僧儒、李德裕二人在政治上各自拉帮结派,互相排斥,残酷打击。牛僧孺于穆宗时为相,李德裕为节度使。武宗即位,李为相,牛被贬。后牛派又得势,李被贬死崖州。牛还朝后亦病死。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李商隐一生都很不幸,父亲李嗣虽当过县令,但不久罢官,长期为别人当幕僚。商隐是长子,三岁随父亲辗转任所,十岁父亡,家境贫寒,孤儿寡母,无处投靠,跟着一位堂叔读书。十六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靠这点本事帮人抄抄写写,有时还出卖体力,帮人舂米。
十八岁时做了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僚,令狐楚很赏识他,让他和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李商隐也很佩服令狐楚,“韩文、杜诗,彭阳(令狐楚于太和九年进封彭阳郡公)章檄(应用文),樊南穷冻人(商隐自谓)或知之。”也就是说,李商隐平生最佩服的是韩愈的政论散文、杜甫的诗和令狐楚的应用文。令狐楚、令狐绹父子都是当时“牛党”的重要成员,李商隐二十五岁时,在令狐绹的大力举荐下考中进士。但在次年(二十六岁时),他又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府中为幕僚,其才华又得到王茂元的赏识,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商隐。但王茂元是“李党”的重要成员,这样一来,李商隐便大大得罪了“牛党”,令狐绹认为他“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于是“共排笮之”。令狐绹后来当了宰相,李商隐多次上书道歉,并希望令狐绹提拔,这又惹来“李党”鄙视,结果双方都得罪了,李商隐一生只能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生存,虽然做过几任小官,但主要是作幕僚(当了一辈子秘书),最后病死在郑州。
李商隐在《为有》诗中抒发自己不幸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的痛苦。他实际上是说:得娇妻固然可爱,但没来由“娶”了个“金龟女”,却让自己一生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所以,《为有》一诗是解开李商隐人生之谜的一把钥匙。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的奥秘
李商隐从孤儿到幕僚,一生不幸,一生受压抑,一生痛苦。但他又是一个极有才华、极有学问的人,这就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他的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评论家们说,李商隐的诗很美,但咱们读不懂,需要有人来考据、注释!
以李商隐最著名的《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大概是李商隐后期写的,其主题众说纷纭,有说是悼念其妻王氏(王茂元之女)的;有说是追忆恩师、“牛党”成员令狐楚的;有说是伤悼“李党”头目李德裕的(李贬死崖州);有说是追忆家婢锦瑟的(婢名“锦瑟”);有说是写音乐的;有说是写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今无定论。清代王士祯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诗人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像那装饰华美的瑟,为何偏偏是五十根弦,而不是四十九根或者五十一根弦那样,人的命运啊,没来由就这样地安排,转眼都快往五十岁奔了。锦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说不清、道不明,但此瑟弹奏起来,每一根弦、每一支柱都留有余音。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虽然是非屈直说不清、道不明,它为何是这样的结局,但过去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时、每一刻,都留下我的青春印记。
诗人又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当年(战国)的庄子曾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后他不知梦中的蝴蝶是真实的庄周(庄子名周)呢,还是生活的庄周才是梦中那只蝴蝶?他为此十分迷茫。而当年(春秋)蜀之国君望帝,让位于其相开明,自己退隐山中,后来蜀亡身死,灵魂化为鹃鸟,人称杜鹃,二月悲鸣,口中流血,至为悲戚。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失落了自我,常怀疑现实中的“我”究竟是不是那个理想中或概念中的“我”;而自己毕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落得像望帝那样化为杜鹃,发出失望的悲鸣!
诗人还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南海之外有鲛人(人鱼),常哭泣,其泪化为晶莹的珍珠;蓝田玉山,所产之玉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烟霭。人生也是这样,有流泪的时候,当然也有温暖的阳光日子。
诗人最后总结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人生有迷茫、有悲哀、有泪水、有笑容,酸甜苦辣的体味都已经成为过去,都铭刻在记忆当中。当时本已惘然,到今天又怎么能理得清、辨得明?
人生无不是在挫折与成功、痛苦与欢乐的矛盾中度过的。人生是理不出个头绪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只要大致地感觉一下究竟是遗憾多还是宽慰多,也就可以了。至于细节,终会忘记,就让它省略掉吧;至于结论,终由别人去做,就一任人家褒贬去吧……
李商隐的“无题”诗内容较为复杂,有寄意深远的政治诗(如《为有》,实际上是“无题”),有感慨身世的述怀诗(如《锦瑟》,实际上也是“无题”),但写得最好的还是写爱情的那些诗。
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你住在道教仙山蓬莱,离我距离并不算远,我会拜托青鸟(道教人物王母娘娘驾前信使)代表我常去探望你。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商隐所恋之人乃一女冠(女道士)!李商隐就曾在23岁前后到玉阳山灵都观学过“道”(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学道”时间长了,难免会与蓬莱道姑发生恋情,而这种情感是不能公开示人的,于是以《无题》记之。例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二首》),皆此类。
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晚唐之叹
李商隐的爱情诗虽然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总显得很压抑,很绝望。他喜欢用“死”、“悲”、“灰”、“泪”一类的词。他在其他题材中也是这样,写夕阳,写晚晴,写残灰,写冷露。这些既体现了他个人的身世与性格,也体现了晚唐的时代特色,所以读一读这类诗歌,可以使我们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这是一首咏物诗,与虞世南《蝉》(清华人语)、骆宾王《在狱咏蝉》(患难人语)并称唐诗咏蝉三绝。诗的首联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居高树,吸饮露水,清高倒是清高,但难以饱腹。而饥饿只有自己知道,可叹的是,它费尽力气叫喊饥饿,却是徒劳!尽管如此,它继续鸣叫,“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写出周围环境:哪怕蝉儿叫到五更天,叫得声音渐少、叫得声音渐歇,但打动不了满树无情的绿叶。诗的颈联一转,诗人由蝉的命运想到自己:“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战国策》中有一则寓言,说洪水来时,桃梗(桃木人)和土偶人都被洪水冲走。落入水中的桃梗对土偶说:“你被大水融化,肢体都残败了,而我却是完整的。”土偶回答道:“我本是岸边泥土做成,融化后仍回归岸边;而你虽然完整,却随着洪水不知漂向何方?”诗人以此作比喻,说自己飘泊四方,不过为人作幕僚,轻微的职位让自己离乡背井,故园早已荒芜,不知何时叶落归根!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叹道:“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啊蝉,你的叫声引我共鸣,我也如同你一样,举家清贫,无以名状。
此诗中的满腹牢骚(牢骚人语),不正是晚唐广大知识分子坎坷际遇的真实写照吗?
再看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人尽皆知的名篇。诗人在某一天傍晚,心情郁闷之时,驱车去乐游原(当时的风景名胜地,地势高旷,可俯视全城,地在长安东南)散心。登高所见,夕阳西斜,烧红了西边天空,无比绚烂,无限壮美。但是,因是落日,这景象不会长久,诗人发出一声千古之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之所以说是千古之叹,一是因为他把夕阳西下的美景概括得如此精炼:“夕阳无限好”,“无限好”留给你多少想象的空间?以虚写实,无比空灵!千古登山观夕阳者所见景象虽有所不同,但“无限好”三字包涵已尽,人们无不认同。二是他对夕阳下山的认识:夕阳虽好,但好景不长,怎能与“朝阳”相提并论!“只是近黄昏”一语,揭示出一个客观事实,一条自然规律:朝阳无限,夕阳无多。人们要早趁朝阳,创造辉煌;同时要珍惜夕阳,再献余热!第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形象地描述了晚唐社会,更形象地概括了唐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