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全站仪怎么开机:高三,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2:58

高三,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字数:2976    字号:大 中 小

  高三的作文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时候我们都将重心放在了议论文上,但过泛的议论文也常造成学生写作热情下降、阅卷场文体单一等问题。当作文成了学生的负担并使我们在阅卷场上没有收益时,那便是一种失败。为此,笔者主张让记叙文在高三重吐芳华,这样既可以拓展写作的空间,也可以使作文的样式更为丰富,从而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况且,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有一定的记叙文写作基础,经过简要的训练即可取得成效。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了几个瓶颈,并在如何解决这些瓶颈上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写作素材的匮乏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因为高考作文要求真情实感,笔者即要求学生作文至少要“显得真实”。这时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学生不知写什么。有的还问:“老师,是不是接着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呀?”这即是学生狭隘地理解了写作要求中的“真”,他们将素材集中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上,而高三的生活又多是“三点一线”式的,于是许多学生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慨。有的甚至还将这个“真”理解成了“伪真”,即不合符美学标准的胡编乱造。于此,笔者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一些名家作品,把作文中的“真”理解为艺术中的“真”,即符合美学原则的“真”,给自己定位是发现真、追求真。随着概念内涵的调整,外延也就拓展了,素材选择的面也就更广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经历过的、学习过的都进入了作文的素材范围。接着,又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探寻这些素材中蕴含着的真与美:
  1.引导学生探寻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蕴含着的真与美。例如,冬夜里,晚自习回家时远远地看到奶奶为自己点燃的一盏温暖心窝的灯;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而出现在操场边上晨读的身影;黑夜里,宿舍走廊上奋战到凌晨的高三学子;周末放学人声鼎沸中传来老师亲切的叮咛……当这些平时见惯不惊的材料被当作美的对象引入作文后,也就由璞变成美玉了。
  2.引导学生探寻时事新闻蕴含着的素材价值。记得几年前,当美国的轰炸机在海湾肆虐的新闻大量出现在电视的头条、报纸的头版时,一位同学的作文的开头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我无力地坐在地上,一边哼着国歌,一边用长袍的一角擦拭着手中的AK—47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我要将它擦得亮亮的,去打那些该死的美国佬……”当其他同学将美伊战争当热闹看时,这位聪明的学生却看到了它的文学价值,并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勇于牺牲的伊拉克爱国战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把科普知识运用到文章中,进行文学改造。自然界的许多生存法则都富含着深刻的哲理,只要我们以发现美的眼光去开掘,写作源泉就会很多。例如,在雄伟的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的隼,会告诉我们强者的生存哲理;花丛中翩跹起舞的蝶,会向我们讲述昔日破茧的痛苦和今天自由舞蹈的辩证关系。
  4.有时历史事件中的一个瞬间也常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只要我们好好地从中撷取一部分,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也可以在美学上得到升华。
  二、文体特征被淡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也许是高三学生长期写议论文的惯性作用,在记叙文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写的文章文体不明,即他们自己戏称的“杂文”,典型特征是一篇800字的作文,400字记叙,400字议论,最后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了;还有的是叙述的事件不完整,叙事时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即学生们自己戏称“意识流作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在和学生们做构思交流时,笔者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根源是他们在构思记叙文时,思维的重心一直集中于主题立意上,文体上的特征要求却被忽略了,只是跟着自己的潜意识“信笔游走”,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文体特征不明了。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他们在写作时将重心先放在主题立意上,并以题记的形式或文后议论的方式交代;然后即将重心转移到事件上来,重点是事件的完整性,即写任何一件事情要先将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想清楚、写清楚,文后点题的议论要简洁,不可占用过多的篇幅,以免冲淡文体。例如,一位以珍珠蚌为素材的学生在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这样的:
  珍珠蚌颓废地生活在烂泥之中(开端)→颓废之中从朋友之中得知吃沙可以改变自己生命的价值(发展)→吃沙—痛苦—呕吐—再吃—再痛苦—再呕吐—再吃……(高潮)→工人发现其中孕藏着的硕大的珍珠(结局)→简洁议论点题:只有经历了痛苦后的生命才会光彩夺目、灿烂无比。
  这个学生的思维流程十分清晰,十分完整,按照这个流程完成的文章肯定也就是标准的记叙文了。
  三、手法的单一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的记叙文重在记叙,如果高三的记叙文也将要求停留于此,那要其重吐芳华是很困难的,写作的意义也不大。作品的文学价值很多是依靠写作技巧支撑起来的,为此,在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法来使文章更有色彩,大体上有四类:
  1.记叙顺序上的技巧。正常的顺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如果将结局前置,即成了倒叙,这就有了一种制造悬念、突出强调等作用。如鲁迅在其《祝福》一文中即以此种手法将祥林嫂的死前置,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结局,也制造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探究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人称选择上的技巧。莫言老师以“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抗战小故事,不仅显得很新颖,还有一种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历史纵深感,此即《红高粱》的成功之处。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除了一、二、三人称外,也可以指导他们换用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此来制造悬念,吸引人。例如,一位男同学以“她”为叙述对象,写了自己内心爱的矛盾:自己既爱着有着深层内涵的“她”,也爱着知识面很宽、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知识的“她”,但现实中二者又不可同时拥有,只能二选一了。这种矛盾直到文章的最后才得以交待——那个有内涵的“她”指的是理科,那个知识面广的“她”指的是文科。原来,他写的是自己不知道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的矛盾心理,其手法处理上让人叫绝,文章自然获得了成功。
  3.适当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时引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不仅可以勾勒人物活动的空间,还可以衬托人物的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使文采丰富。例如,孙犁的《荷花淀》,其中的水生嫂很美,可文章中却又找不到相关的肖像描写,因为孙老是通过对荷花的景物描写来刻画她的貌美的。我们同学在写作中用好了景物描写也可以起到相类似的作用。例如,一位学生在表现自己的成长时以这样的景物描写来表述:“那橘红色的夕阳,在不知不觉中将我的影子拉扯得和爸爸妈妈一样的长……”以夕阳中影子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长大,新颖、独特,这也是她的成功之处。
  4.最后,在记叙文写作的增色中,也别忘了修辞。有许多种修辞都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操作。例如,夕阳是红的,但不论我们选择哪一种表示红色的词语可能都不及一位同学的一句拟人——“夕阳醉了”来得巧、来得妙。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亲身感悟,还很不成熟,欢迎广大同仁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