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儿啥意思::“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5:1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晋文)

刚刚在北京卫视热播的《乡村爱情交响曲》再次成为了观众的收视话题。客观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创作团队多年来始终关注当下农村新生活与新变化的执著精神值得肯定。然而,从农村剧肩负的社会责任、艺术使命和审美理想层面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又显得单薄和浮泛,难以彰显农村剧的真正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反映农村现实是农村剧与生俱来的使命。当今农村和广大农民面临的现实困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困扰着今日乡村的发展,“三农”问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农村剧艺术至少应该直面现实,至少应该穿透生活、回应时代。但“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中少的是对当下农村现实的艺术呈现,却多了些“无处不恋爱”,甚至“怀孕庆典”、“婚外恋”、“斗情敌”等非主流景观。面对诸多民生艰辛,农村剧应当给观众带来超拔苦难、突围困境与抚慰忧伤的希望和信念,而不是一味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缺乏对农民的真诚体恤和温暖。

爱情是该系列作品的主题,然而即便是表现乡村爱情生活也有浮光掠影之感。譬如,同样是表现乡村爱情生活,早期农村剧《篱笆·女人和狗》中枣花与铜锁之间的情感命运带有鲜明的时代变革印记;农村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小芹和二黑之间的婚恋生活预示了法制婚姻的必然时代走向。反观“乡村爱情”系列中刘英、玉田、小蒙的爱情生活到底彰显了什么样的时代价值?到底反映了当代农村青年怎样的精神诉求?我们观后恍若雾里看花。刘英们的情感只是表象的真实,没有将应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挖掘和表现出来,所以其艺术韵味和历史真实与枣花们相比具有很大的落差。

“乡村爱情”系列无论在现实书写,还是在人物形象和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亟待改进。农村剧不一定非要土到掉渣、非要书写苦情戏,但农村剧绝不能失去“农民情感”和“乡土情怀”,这是它应有的底色。浅尝辄止的反映姿态,不会创作出令人心颤神凝和化世导俗的优秀农村剧。

新快报6月8日报道 (记者 易哲)自《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晋文批赵本山《乡村爱情》的评论(见本报昨天报道)之后,关于赵本山这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舆论论调马上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注水、植入广告、脱离社会现状、恶俗化幽默等论调迅速冲垮了之前“乡村爱情”系列在观众中建立起来的口碑。近日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包括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在内的多名专家学者,对赵本山的“乡村爱情”进行了一场“集体会诊”。

  【拍砖派】

  症状一:笑点弱智

  《乡村爱情4》的终极目标,仿佛就是为了让人“笑”,其中的所谓的“笑点”,实在显得过于“弱智”:王天来为了向女友表白,上演“跳河”苦肉计,所有人都能一眼看穿,却能拉拉扯扯半小时;大脚为了能够坐上长贵的小车,误拉镇长的座驾,被当成了偷车贼,甩嘴皮竟能没完没了;刘大脑袋的“必须的”,几乎贯穿了所有的细节,仿佛要掐着观众“必须”笑起来;刘能结结巴巴,每时每刻都是纠缠耍泼;赵四未说话先抽搐,同样的特写镜头可谓不厌其烦……

  ●《新华日报》资深评论员贾梦雨:如此搞笑毫无价值

  “这些情节沉醉于生活表层的鸡毛蒜皮、插科打诨,甚至于猥琐阴暗。其实,真正的诙谐、幽默乃至搞笑,应该建立在对社会和人生真切体验、透彻解读的基础上,应该有深沉的冲突与观照,这样的笑声,才发自内心,富有价值。”

  症状二:意淫式爱情

  “乡村爱情”系列中刘英、玉田、小蒙的爱情生活只是表象的真实,没有将应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挖掘和表现出来。而有网友更是直批剧中爱情纯属东北男人的自我“歪歪”(网络语言“YY”,意为“意淫”),因为“李秋歌,上海女孩,追假小子王天来;黄亚萍,北京女孩,追已婚的王永强;下部该整个广州来的,追已婚的不知道谁了。这家伙,老赵太厉害了,全都是北上广的女孩主动,没有东北男主动追别人的。老赵啊老赵,东北男再吃香,也不至于把北上广的女孩贬低到如此地步吧?你就不能让男的主动追一下女的?”

  ●贾梦雨:没有时代感的爱情

  其实,当今农村,面临各种问题,爱情也经受了多重冲击与考验,而《乡村爱情》与这样的现实远隔十万八千里,缺乏社会背景,缺乏现实基础,回避了多方面的矛盾,尤其是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只是一味地耍贫逗贱,成为偏离生活、偏离艺术的胡编滥造。

  症状三:与社会现实脱节

  “乡村爱情”系列有一种很强的粉饰美化农村的意识。从齐镇长,到王长贵村主任,从大款王大拿到上海的杨总,一切人物都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象牙山就像是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村民们只是有一些小误会,小矛盾,有些小自私,会出一些小洋相,小麻烦,“乡村爱情”想表现得就是这样一种农村生活。

  ●《北京晚报》资深记者戴方:脱离现实所以生硬

  这种没有真实展示农村矛盾的描写,使得创作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在极大的局限性之下,故事、人物都只能更生硬、单薄,之后,自然是观众的不认同。而观众的不认同与审美疲劳交织在一起时,“乡村爱情”的续集之路到此可以说亮起了红灯。

  【力挺派】

  表扬一:制作认真

  有观众说,看《乡村爱情》就像在看一个只有语言类节目的春晚,也像是看一场加长版的二人转,一些在其他电视剧里不会出现的桥段堆出了《乡村爱情》独树一帜的风格,“像广坤在地上打滚十多分钟这样的戏,在一般的电视剧里根本不会出现吧。”

  ●网络影评人平阳:磨叽恰恰是因为认真

  有人批评《乡村爱情4》剧情拖沓,就那么点事儿,磨叽了差不多两集。我却不认为这是磨叽,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对人物的非常细腻,非常认真,也是非常深刻的刻画。比如长贵得知升官的消息后因为高兴喝多了,喝多后回到大脚超市告知大脚这个好消息,只这么一场戏就把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表扬二:人物群像鲜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还有更好的农村剧吗?

  我跟其他人的意见不同。我觉得“乡村爱情”挺好的。先从艺术的角度说,试问目前市面还有比“乡村爱情”系列更优秀的农村剧吗?谁能跟我举个例子?历史上又有几部农村题材的剧塑造了这样一批观众都能记住并津津乐道的农村人物群像?刘能、王大拿、谢大脚、长贵……那么多的脸谱,为什么观众都能记住他(她)们?这是很说明问题的。

  从行业角度来说,除了赵本山,还有哪个影视制作公司愿意花大钱来制作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看到的大投入,都是古装武打片、战争片等能在视觉效果上第一时间刺激到观众眼球的题材,有谁会投入几千万来做一个农村剧?市面上又有没有一本能打入畅销榜的农村题材小说?除了赵本山,除了“乡村爱情”系列的故事,好像没有第二个了吧?所以我觉得对于“乡村爱情系列”来说,我们整个行业和社会都要多抱有一份鼓励的态度,毕竟任何作品有瑕疵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觉得现在外界很多质疑的声音是正常的,但你不能否定的是广大农民观众对这部剧的那种认同感,因为对他们大部分的人来说,这部剧就是有那种讲述他们身边生活的意境,就是有亲切感,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剧都达不到的效果。做了,总比不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