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蔚演唱会2014: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8:28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病因
  坐骨神经由腰5~骶3神经根组成。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病员仰卧,先屈髋及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病员仰卧,下肢伸进、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等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
  一、腰椎间盘突出: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二、马尾肿瘤: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
  三、腰椎管狭窄症:
  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四、腰骶神经根炎: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
  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指、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治疗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三、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出处】王健民方。
  (七)
  【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广里方。
  (八)
  【辨证】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新家方。
  (九)
  【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处】章次公方。
  (十)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石正仿方。
  (十一)
  【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志斌方。
  (十二)
  【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绍裘方。
  (十三)
  【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汉臣方。
  (十四)
  【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尚尔寿方。
  (十五)
  【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罂粟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玉明方。
  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
  主穴: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
  1.风寒湿痹
  【诊断要点】腰腿冷痛,上下走窜,屈伸不便,遇阴雨寒冷气候加重,或伴下肢肿胀;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
  【处方】秩边、阳陵泉、命门
  2.瘀血阻滞
  【诊断要点】有腰部内挫伤史,腰腿刺痛,痛处拒按,按之刺痛放散,夜间痛甚,不能俯仰,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滞涩。
  【处方】阳陵泉、膈俞、血海、委中
  3.正气不足
  【诊断要点】腰腿隐痛,反复发作,遇劳则甚,下肢萎软,恶风畏寒,喜揉喜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沉细。
  【处方】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
  4、其它针灸疗法:
  耳穴贴压:坐骨神经、臀、腰骶椎、肾、压痛点
  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刺络出血,加拔火罐
  【坐骨神经痛的辨病论治】
  1.四物汤加味
  (朱世增.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1122例.吉林中医药,1991<5>:封3)
  本方含白芍或赤芍药、熟地黄、穿山甲各15~20g,当归15~25g,川芎10~15g,蜈蚣2~3条,乌蛇10~25g o痛痹加附子10~15g、肉桂10~25g;行痹加独活、秦艽各15~20g,防风10~15g;着痹加茯苓15~25g、薏苡15~20g、苍术10~15g。显效6l例,有效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8%。
  2.鹿马丸
  (曾庆佩.自拟鹿马丸治疗坐骨神经痛54例报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3):31)
  川牛膝、熟狗脊、廑虫各40g,制马钱子30g,焙干,研极细末,鹿角胶60g,烊化,加蜂蜜适量,以文火煎浓,加上述药末调匀,制丸如绿豆大,每日6g,2~3次口服,lO日为一疗程,总有效率96.3%。
  3.独活寄生汤化裁
  (吴学文.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93例.黑龙江中医药,1994<1>:34)
  基本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肾虚加淫羊藿;痛剧,拘挛不得屈伸,重用川芎、白芍,加川乌、全蝎;麻木不仁加鸡血藤;重着沉困加防己;热盛去细辛、肉桂心;寒盛加附子;体壮者减地黄、人参。总有效率96.7%。
  4.皂角刺煎剂
  (刘玺珍.皂角刺煎剂治疗坐骨神经痛117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4>:21)
  皂角刺20~40g,水煎服液300ml,分2次服,风寒型加防风、细辛、薏苡仁、附子、肉桂、木瓜、羌活,肝肾俱虚型加续断、杜仲、枸杞子、山萸肉、桑寄生,脉络瘀阻型加川牛膝、王不留行、乳香、没药、鸡血藤、穿山甲,湿热型加防己、黄柏、土茯苓,均与本品同煎。临床痊愈62.4%,基本控制17.1%。好转15.4%,无效5.1%。
  5.四虫蠲痹汤
  (郑跃进.四虫蠲痹汤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124例.新中医,1990<12>:39)
  本方含全蝎、蜈蚣、地鳖虫、地龙、天麻、当归、柴胡、牛膝、薏苡仁、葛根、鹿衔草、熟地黄、白芍。偏寒者加制川乌、制草乌,瘀血者加乳香、没药,湿热者加忍冬藤、土茯苓、黄柏。治疗124例,痊愈72例,显效36例,有效ll例,无效3例。
  6.壮筋束骨丸
  (崔连光,王晓屏.壮筋束骨丸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86例.山东中医杂志,1995<8>:351~352)
  组成:当归、炒杜仲、川断、鸡血藤、丹参、地龙等。
  主治: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用法:每日分早晚口服,每次5g,温黄酒送服,连续服用12天为一疗程,停药3天,继续下一疗程。
  7.痹除定痛汤
  (刘远见,郭巧玲,刘家磊,等.痹除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23.6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2>:19~20)
  组成:独活5g,当归15g,桑寄生30g,丹参30g,王不留行30g,鸡血藤30g,川牛膝30g,杜仲15g,威灵仙15g,防己15g,防风15g,土鳖虫10g,细辛10g,制附子10g,甘草6g。
  功效:补肾养血活血,温经散寒,祛风利湿,化瘀镇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治愈率为51.3%,总有效率为96.2%。
  8.水蜈蚣合剂
  (樊淡.水蜈蚣合剂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炎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7):306)
  组成:水蜈蚣鲜品(或干品150g)、生姜(切成块)、红糖各250g,加水2 000ml,文武火煎至500ml,分2次温服。
  主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炎,总有效率100%。
  9.锯峰齿鲛软骨粉
  目前,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因为考虑到通常的药物只能治标不治本,而且有种种副作用,所以更偏向于使用纯天然的锯峰齿鲛软骨粉来治疗坐骨神经痛。
  因为坐骨神经痛多由腰椎间盘突出刺激中枢神经,导致臀部以下神经疼痛,所以解决腰椎关节问题才是坐骨神经痛的根本和关键,而锯峰齿鲛对于关节的改善效果,软骨再生效果已经在各个先进国家中的临床中得到验证,成为了有可能彻底解决坐骨神经痛的代替疗法。
  组成:锯峰齿鲛软骨粉7.5g,分三次用温水冲服。
  坐骨神经痛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 ,夜间加重 ,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一、左右摆腿。站立位 ,双手扶墙 ,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 ,摆动时足部不触地面。
  二、交替直腿上抬运动。仰卧位 ,轮流将在、右腿伸直后抬起 ,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三、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 ,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 ,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四、正坐举腿。坐位 ,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 ,直膝 ,脚跟着地 ,手握凳边 ,抬腿过脐 ,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 ,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五、平坐推腿。坐位 ,足跟着地 ,足尖跷起 ,两手平放大腿上 ,随即向前弯腰 ,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 ,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蹲跳。双手扶凳 ,左腿屈膝下蹲 ,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 ,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坐骨神经痛的预防常识:
  许多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都可清楚地诉述发病是与一次突然的腰部“扭伤”有关,如发生于拎举重物,扛抬重物,长时间的弯腰活动或摔跌后。因此,当需要进行突然的负重动作前,应预先活动腰部,尽量避免腰部“扭伤”,平时多进行强化腰肌肌力的锻炼,并改善潮湿的居住环境,常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本病患者急性期应及时就医,卧床休息,并密切配合诊治,预后通常是好的。
  坐骨神经痛急性期的处理:
  
1、应针对病因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卧硬板床休息1-2周常可使症状稳定。
  2、对症治疗,疼痛可用扑热息痛加可待因30mg,3-4次/d,以及其他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异丁苯乙酸、萘普生等。肌肉痉挛可用安定5-10mg口服,3次/d;或环苯扎林10mg口服,3次/d,可能有效。
  3、严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静脉滴注,7-10天;一般可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3-4次,10-14次为一疗程。也可用1%-2%普鲁卡因或加泼尼松龙各1ml椎旁封闭。可配合针灸和理疗,保守疗法多可缓解。疗效不佳时可用骨盆牵引或泼尼送龙硬脊膜外注射,个别无效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坐骨神经疼痛的认识误区:
  许多医药说明书、广告或科普读物,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病相提并论。我们骨科专业人员认为:这不但不严谨,还会对患者产生误导,因而有必要为它“正名”。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长的一根神经,从脊髓腰段的神经根发出,由臀部的梨状肌下方穿出,分布于大腿后方以及小腿、足部,指挥肌肉运动,传导皮肤感觉。正常人左右两侧各有一根。人体五个腰椎中,以下面的第四、五腰椎负担最重,活动度最大,容易发生退变老化。长期劳损或突然扭伤,可使腰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坐骨神经根,引起充血、水肿以至粘连等病理变化。突出的一侧腰部疼痛,经臀部向大腿后方放射,直到小腿和足部,有时还有麻木,咳嗽时加重。这种症状就是坐骨神经痛。它如同发热一样,只是一种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等病理变化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正如引起发热的原因是感冒、肺炎或脑膜炎等等一样。
  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虽多,但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多为第4~5腰椎间盘或第5腰椎~骶骨间的椎间盘突出。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坐骨神经痛可能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门诊,我们发现:除了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以外,还有不少疾病也可以引起这种症状。比较常见的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梨状肌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和腰椎管肿瘤等等。但有些时候,有些医院、非骨科专业的医师对于有坐骨神经痛症状的患者,匆匆下一个“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后就盲目对症治疗,而不去追究深层的病理原因来对因治疗,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病人到医院就诊骨科时,骨科医师应该亲手为病人作详细的体格检查,并辅助以X线片、CT、MRI(核磁共振)等,对病情作出合理的病理学诊断,才能做到对因治疗,真正消除患者痛苦。
  需要指出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见得一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人体共有五个腰椎,与此相对应,有五对腰神经根,部分第4腰神经根、第5腰神经根与第1、2、3骶神经根组成坐骨神经,而第2、3神经根和第4腰神经部分纤维,只参与组成分布于大腿前方的股神经,不参加坐骨神经组成,因而第1~2或第2~3或第3~4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引起股神经受压迫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抬腿无力,大腿前方或内侧皮肤感觉迟钝;还有些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病人,并无坐骨神经痛。有的发病早期或整个发病过程可能仅表现为腰痛,还有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走几百米路,就觉得下肢酸胀无力,必须休息或弯腰下蹲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有的病人仅感到肢体发凉;个别严重的出现瘫痪,下肢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

坐骨神经痛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腰椎间盘突出: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二、马尾肿瘤: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   
三、腰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四、腰骶神经根炎: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