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 陈中梅:美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00:50:14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

(2011-02-25 21:12:3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4a60010181u9.html

  (本文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我在美国待了两周,然后又到了台湾、上海和北京,见了很多国内外投资者。有两个有趣的发现,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的信心明显回升;另一方面,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短期经济形势的判断却有所不同。

  关注的焦点是通货膨胀。国外投资者对于中国通货膨胀形势的看法更加谨慎,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会对中国国内的通胀产生很大压力。而国内的一部分投资者则认为去年11月份5.1%的通胀水平就是高点,整个2011年也很难超过这一水平。

  中国投资者对于通胀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之所以2010年全年来看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因为2010年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强劲,但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很强劲。

  而在2011年,中国工业产能的利用率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出口也超过了历史水平,过去两年累积的货币发行导致流动性过剩现象变得更突出。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将会相当强劲,这种复苏会在大宗商品价格上表现出来,特别是石油和粮食。大宗商品价格因素帮助抑制通胀的故事已结束了。这意味着,在中国2011年抑制通胀的因素被大大弱化,而推动通胀水平上行的因素却更强。

  中国2011年会出现“迎通胀(reflation)”,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会带来通胀,2011年的CPI平均涨幅约4.5%,高点是5.5%,出现在年中。二是即使剔除短期因素,通胀也是迟早要来的,这是长期的结构性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区分短期通胀和结构性通胀,政策需要达到的目的是避免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出现超调。

  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之一就是在应对通胀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经济过去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活的现象,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喜欢用数量工具,不喜欢用价格工具。数量工具控制通胀立竿见影,但要付出大起大落的代价。过度依赖数量工具控制通货膨胀,在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已经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造成了影响。如果用价格工具,市场看得懂,能够做预测,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给予一定的时间就会见效,这样对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都没有伤害。

  以应对通胀为主要目标,货币政策肯定要收紧,且一定是前紧后松。2011年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将会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也就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即每个银行准备金率都将不同,而且每个银行每个月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也会不一样。这个变化就是所谓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政策工具的变化。这个政策工具的变化可能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它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的组合。但是,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恐怕会大大降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不过在货币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估计对资本市场会有负面影响。

  全球的货币政策可能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危机前,货币政策的参照系就是通胀水平,央行用所有的工具达到通货膨胀的目标。现在,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了全球宏观政策流行的思维范式,多种工具同时使用,宏观和微观工具一起使用。

  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来自于外部,如果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的势头比我们想象的强劲,油价和粮食价格会高企,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就会更大,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政策反应力度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球经济复苏越强,中国的政策风险越大,尤其是中国在使用价格工具方面迟疑不决的话。所以2011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