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旋转楼梯:甘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7:30
甘薯病虫害
甘薯有病害7种,虫害11种。
甘薯小象甲(小象鼻虫),50年代危害十分严重。1955年,全县24万亩甘薯,受害达20万亩,损失薯片4000多吨,平均损失率达20%。高山镇北部10多个村2万余亩甘薯受害,损失薯片1200吨,其中有40多亩绝收。
1956年以后,由于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重视抓防治措施,特别是随着水利条件的逐步改善,县内甘薯小象甲的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但1971、1975、1979年因严重干旱,且一些地方防治不力,致小象甲的为害又一度回升。
甘薯旋花天蛾为间歇性暴发害虫。1961年,许多地方薯叶被吃光,龙田东营大队有825亩早薯受害,全大队3夫时间捕获幼虫13.14吨。
甘薯黑斑病主要病区分布在城关、海口、渔溪、龙田、高山等地。1957年全县发病1.5万亩,平均被害率34.75%。龙田前坑村自育的700多万株芽苗因感染黑斑病,致420万株烂死在苗床。1958年因苗床感染,龙田公社损失种薯57吨,高山公社薛港大队共下种薯280吨,损失84吨。1956~1957年,龙田区闻读、前坑农业社耕牛,因误食病薯丝、薯块,中毒死亡5头。1959年,全县开始推广种薯消毒、更新床土、塑膜温床育苗技术后,黑斑病始基本得到控制。
甘薯瘟病是目前国内检疫对象。该病自1975年传入后,使本县成为我省第8个受害县。是年,镜洋公社群众向浙江贩买小猪并从闽侯杨厝购买带病薯苗,致带入薯瘟病。首先在镜洋、红星、东山3个大队发病,计105亩。1977年蔓延到8个公社(镜洋、东张、宏路、阳下、海口、城头、江镜、三山)35个大队109个生产队,产量一般损失2~3成,严重的8~9成,甚至绝收。1983年,病害传到高山、港头两公社。至此,全县有10个公社受害,面积达1266.3亩,年损失粮食126.5吨。1988年,发生薯瘟病250亩,每亩损失粮食240公斤。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软腐病、薯瘟病、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甘薯根结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病毒病和甘薯紫纹羽病等。甘薯的主要害虫有象鼻虫、蝼蛄、金龟子、地老虎、甘薯天蛾等。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目前主要以象鼻虫危害最大。
象鼻虫,又称甘薯蚁蟓或甘薯小象甲,属鞘翅目,蚁象虫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通常使甘薯减产20~50%,损失严重,甚至绝收,是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全年发生6~8代,成虫寿命长,世代重叠。从甘薯幼苗到收获,象鼻虫幼虫和成虫均能为害甘薯,而以幼虫蛀食薯蔓和薯块为主,使茎叶生长缓慢,同时,大量幼虫蛀入薯块,使薯块变黑,气味辣臭,人和家畜均不能食用。目前,世界上尚没有找到有效的抗虫基因,至今仍没有培育出高抗象鼻虫的品种。
由于象鼻虫多在地下块茎为害,世代重叠,给人工和药物防治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该虫还没有较理想的防治方法。控制甘薯土壤害虫的方法主要有生态防治及化学防治等。一般用化学农药防治成本高,且因残毒等问题,较少应用。此外,有推荐象鼻虫性诱剂,各地反映防治效果不一,象鼻虫性诱剂是象鼻虫雌虫分泌的一种挥发性的无毒的化学物质,不存在残毒及抗药性问题,用于诱杀雄虫,使雌虫找不到雄虫交尾,不能繁殖后代,从而大量减少田间象鼻虫害虫密度。但也有反映难以杀尽雄虫,就算残余少量雄虫,都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象鼻虫大危害。
建议综合防治象鼻虫措施:1)、水旱轮作;2)、对甘薯病虫害多的田地,进行灌水杀灭虫源,充分犁耙翻晒土壤,并用“好年冬”和“杀虫丹”等土壤处理剂处理;3)、杀灭种苗虫源,可用乐果等杀虫剂先喷杀准备采苗的甘薯田地,种前,可用乐果500倍液浸甘薯藤的基部1~2分钟,种后1星期,打一次乐果或敌百虫(正常用药量),对准薯苗和藤头喷,或用80%敌百虫500倍液浇灌蔓头1~2次,可杀小象鼻虫。以上防治措施不必全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乐果等农药均按正常用药说明使用。
甘薯的其它主要害虫有卷叶虫、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可用乐果、敌敌畏和杀螟松等杀虫药,按正常用药说明使用,在午后喷杀。
主要防治甘薯病害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种薯和种苗的病害检疫;
2)培育无病壮苗,从无病区选留无病种薯和种苗,或选用脱毒种苗;
3)、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甘薯藤2分钟以上,凉干后种植;
4)、大田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根据情况,可连续隔7天喷1次,直到根除;
5)、收获时彻底清理病残植株,注重水旱轮作,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透气,适当增施草木灰和石灰,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红薯茎线虫病是红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危害性强,传播速度快。它在苗床期,大田期和贮藏期都能侵染危害,但主要侵染薯块。受害的红薯外皮褐色,发青,有龟裂纹,块轻,有的薯块外表无异样,只是内部糠心。该病不但影响红薯的品质,而且严重影响红薯的产量。
红薯茎线虫病是由一种寄生性茎线虫侵染引起的。该病原线虫为细长的蠕虫状,虫体两端稍尖,长度0.9-1.45毫米,能以成虫、幼虫、卵在薯块内越冬,亦可以成虫、幼虫在土壤、粪肥中越冬,该虫不耐高温,浸入50℃温水中10分钟即可死亡98%。该虫喜潮湿,耐低温,在-15℃温度条件下停止活动,但不死亡;该虫耐干燥,在极干燥环境条件下可存活1年。因此,要想根除该虫比较困难。
防治红薯茎线虫病,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即在引种时,应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脱毒优良品种。如适合中原地区种植且抗茎线虫病的优良品种有济薯10号、豫薯13号、苏薯8号、北京553等。
2、培育无病壮苗:每平方米苗床撒施3%呋喃丹微粒剂60克,然后盖土;在种薯上炕前用52-53℃温水浸种10分钟,可杀死种薯表皮下7毫米深处的线虫;剪完第二茬苗时,再撒一次涕灭威(施后浇水)或用甲基异柳磷药液泼浇。由于秧苗基部茎线虫多,可采取高剪苗,即采苗后,将秧苗根部剪去3-5厘米,然后用50%辛硫磷或50%甲基异柳磷150-200倍液浸苗30分钟。
3、建立无病留种田:即用无病地块作为留种田,并严格选用种薯、种苗。夏薯要从苗圃采苗或从春薯地剪蔓头栽植在无病地里留作下年作种用。
4、药剂防治:重病区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2000-2500倍液,在定植秧苗时每穴浇0.50千克;也可用涕灭威颗粒剂或茎线灵颗粒剂,每亩用1-1.50千克,在栽植时穴施,然后浇水。轻病区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150-200倍液,在栽植前,将秧苗基部浸蘸30分钟,防治效果很好。
5、消灭虫源:每年育苗,栽植和收获时,要清除病薯块,病苗和病株残体,集中晒干烧掉或煮熟作饲料。病薯皮、洗薯水、饲料残渣、病地土、病苗床土都不要作沤肥原料,若作肥料时要经50℃以上高温发酵。
6、轮作倒茬:重病地块应实行轮作,红薯与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烟叶互相轮作,隔3年以上不种红薯,能基本控制茎线虫病的发生危害。
7、调整种收时间:重病地,改春薯早栽推迟到5月中旬栽植,提前到9月底或10月初收获,以避开线虫危害盛期,并及时切片晒干后作酿造原料或煮熟后作饲料。
8、加强检疫:即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严禁病薯、病苗跨区调运,以防止疫区扩大。
甘薯缺素症
甘薯的根系深而广,茎蔓又能着生地生根,吸肥力很强,所以耐旱耐瘠。实践证明,甘薯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又次之,生长过程中所需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一般为1:1:2.5。但三要素的功能各不相同,不可相互代替。
三要素的功能及缺素症状
1、氮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氮素供应不足,则老叶首先呈现缺绿,叶片数、分枝数减少,叶片缩小,节间缩短,叶片容易发黄早衰,进一步发展为老叶脱落,光合效能降低,严重影响产量。
2、磷是甘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使根系发达,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输、储存,增加薯块的淀粉含量和提高产量。如果磷素缺乏,会造成叶片变小,呈暗绿色,失去光泽,茎蔓伸长受阻,以后老叶出现大片黄斑,变紫色,不久即会脱落。
3、钾是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最重要的元素,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使茎叶和叶柄保持幼嫩,促进薯块膨大,加速光合产物的运输,促进淀粉的合成和积累,还能提高甘薯的抗病性能和储存性能。缺钾则表现为叶小,节间和叶柄变短,叶色暗绿,后期叶的背面出现褐色斑点。
甘薯黑斑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它是苗期烂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薯块上最初产生黑褐色圆形凹陷小斑,以后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大病斑,受害的薯块组织内呈青绿色,味苦有毒,人、畜都不能食用。病苗黄弱,苗基部形成圆形或梭形黑色病斑,严重者变黑枯死。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而具有该品种特征的夏甘薯作种,剔除有冻害、湿害、病害和破伤的薯种。
2、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浸种10分钟即可排种,或排种后再用50%多菌灵800倍液均匀地喷洒苗床防治。
3、用51℃-54℃的温水,浸种10-15分钟,可杀死瓜种表面附着的病菌,但要注意受过冷害的薯种不能浸种,以免加重腐烂。
4、在用火炕育苗的地区,排种后3-4天内床温要保持35℃-38℃(瓜种底部土壤温度),这样既可催芽,又能杀死黑斑病菌。
甘薯麦蛾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甘薯麦蛾又名甘薯卷叶虫,是一种以幼虫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来进行危害的害虫,主要为害甘薯、蕹菜和其它旋花科植物。近年来在我地有危害加重的趋势。据调查,在甘薯上一般地块被害叶率为60% -70%,严重地块达90%以上,给甘薯的生产造成了损失;蕹菜受害后,其叶片、嫩梢被卷食,不但影响蕹菜生长,而且严重影响其品质,降低了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甘薯麦蛾在我地1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该虫以蛹在田间残株和落叶中越冬,越冬蛹于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在田间即见幼虫卷叶为害,8月中旬以后田间虫口密度增大,危害加重,10月份后老熟幼虫化蛹越冬。
甘薯麦蛾的成虫趋光性强,且行动活泼,白天潜伏于田间的隐蔽处,夜间进行交尾、产卵,卵通常散产于叶背面的叶脉之间,也有少数卵产于新芽和嫩茎上。幼虫分为4龄,其中1龄幼虫只在叶面剥食叶肉,不进行卷叶,但吐丝下坠;2龄幼虫即开始吐丝作小部分卷叶,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危害甘薯和蕹菜;3龄以后,幼虫的食量大增,卷叶程度也增大,且有转移为害的习性,一头幼虫从小到大能为害10几片叶子。幼虫除主要为害叶片外,也取食嫩茎和嫩梢。被害叶片,叶肉被吃尽,只留下白色的皮层,似薄膜状。发生严重时,大部分叶片的叶肉被卷食,呈现"火烧"现象,影响甘薯和蕹菜的正常生长。被害后的蕹菜,品质变劣,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降低。甘薯植株在生长前期受害会影响营养的供应,延缓甘薯的生长,9一10月份甘薯块根膨大时期,而此时田间虫口密度增大,大量的叶片被害,光合作用降低,阻碍了薯块膨大,产量损失可达10%以上。
二、防治措施
根据甘薯麦蛾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可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方面着手防治,在蕹菜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
(一)农业防治
1、秋后要及时清洁田园,处理残株落叶,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蛹,降低田间虫源。
2、田园内初见幼虫卷叶为害时,要及时捏杀新卷叶中的幼虫或摘除新卷叶。
(二)化学防治
药物防治应掌握在幼虫发生初期施药,喷药时间以下午4-5时为宜,此时防治效果较好。首选药剂以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此外,甘薯田可选用50%甲胺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40%久效磷乳油1500一2000倍液和40%氧化乐果乳油1000一1500倍液喷雾防治;蕹菜上选用20%除虫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B.T.乳剂(100亿孢子/ml)400一600倍液、40%乐果乳油l000一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均较好。特别强调的是蕹菜上在施用48%乐斯本乳油和40%乐果乳油防治时,应在施药7天后方可采收食用。
甘薯天蛾
寄主与危害: 主要寄主有甘薯、蕹菜、扁豆、赤小豆等。 发生规律: 5-8月份雨水偏少,有轻微旱情,经虫即有可能严重发生危害,在雨量过多或过于干旱时,发生危害则轻。 防治方法: 当薯田平均百叶有2头幼虫时应立即施药。可用2.5%敌百虫粉,每667平方米喷2千克,或用90%晶体敌虫、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雾。
斜纹夜蛾
寄主与危害: 受害重的为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蔬菜和水生蔬菜。 发生规律: 每年7-10月份皆有危害,以7-8月份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应抓住幼虫低龄阶段进行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喷雾。
甘薯黑斑病
症 状: 薯块发病产生黑色稍凹陷斑,边缘明显,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组织坚硬。 发病规律: 甘薯育苗时,病菌侵害幼苗,言不由衷苗栽到大田,造成田间发病。 防治方法: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薯5分钟,或用80%“402”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薯5-10分钟。
甘薯花叶病
发生规律: 病菌远距离主要借病薯和病苗传播。 防治方法: 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消毒,培养无病中轻病种薯、种苗。
甘薯的主要病害北方以真菌性黑斑病、线虫病、真菌性根腐病为主;南方以细菌性薯瘟、真菌性疮痂病为主;贮藏期以真菌性软腐病为主。防冶田间病害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建立无病留种田,栽种无病薯苗,辅以药剂消毒种薯、种苗。甘薯病毒病种类很多,叶部症状有紫环、黄斑、缩叶、卷叶、明脉、羽状镶嵌等。防治方法,可选育抗病毒病品种,消灭薯田传病媒介昆虫,应用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无病壮苗等措施。甘薯的主要虫害是甘薯小象虫和甘薯麦蛾,其次还有杂食性害虫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防治蚁象应实行水旱轮作,采取后期在垄面和裂缝处培土等措施。对其他虫害可采取农业技术和药剂防治。
甘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在贮藏期、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均可发病,是造成贮藏烂窖、育苗期烂床、栽插后死苗的主要原因之一。黑
斑病可通过病薯块、病苗、带病土壤和肥料等多个途径传播。防治应采用以繁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药剂防治为辅助
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实行检疫措施:严禁调运病薯、病苗,发现病薯、病苗立即加以处理,绝对不许栽植。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择2年以上没栽植过甘薯的无病地块,自采苗圃剪取无病蔓头苗栽植留种。无病留种地不能施用带有该种病
菌的土杂肥、厩肥,若无净粪,可施饼肥、化肥和绿肥等。
(3)种薯、种苗消毒处理:种薯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浸种进行消毒。种苗可采用药剂消毒,药剂品种同上,浓度可比浸种的稀1倍左右。
(4)防止污染肥料和薯田:及时清除田间、苗床的病薯、病苗,防止通过各种途径污染肥料和薯田。
茎线虫病
甘薯茎线虫病又称糠心病、糠皮病。在大田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症状是将发病组织剖开后,内部成为褐、白相间的疏松花瓤,称为糠心。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对茎线虫病高抗的品种有济薯10号、鲁薯3号、豫薯10号、鲁薯7号等。栽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土壤药剂消毒:每亩用0.4~0.8公斤40%的甲基异柳磷乳剂,栽苗时对水250公斤均匀浇在窝内,防病有效率可达80%。近年来甘薯病区采用神农丹每亩用2~3公斤,穴施,防治效果相当明显。
(3)薯苗药剂消毒:用50%辛硫磷对水200倍,浸苗20分钟,可杀死薯苗内的茎线虫。
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主要发生在大田生长期。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及病残体均可传播根腐病。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徐薯18、鲁薯3、4、7号等品种均抗根腐病,可明显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2)改善栽培条件:培育壮苗,适时早栽,使甘薯早还苗,早发棵,减轻病情。
(3)轮作换茬:试验证明,甘薯连作地发病重于轮作地,实行甘薯与花生、谷子、玉米等轮作,有较好的防病保产作用,重病地轮作
年限应适当延长或改种其它作物。
(4)注意田间清洁:严禁用病土、病残体积肥,杜绝一切传病途径,控制病害的扩展蔓延。
(5)检疫防病。
主要虫害
(1)小地老虎:于4月中旬雌蛾产卵期铲除田间杂草,在幼虫3龄盛期每亩用2公斤2.5%敌百虫粉喷洒;也可在清晨断苗处土层中捕杀幼虫。
(2)蝼蛄、蛴螬、金针虫,起垄时每亩撒入垄土内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
(3)卷叶螟:防治方法,一是铲除薯田及地边旋花科杂草,消灭越冬蛹。二是幼虫盛发期,摘除虫害卷叶,杀死幼虫。三是幼虫初发期,喷洒8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25%亚胺硫磷300~500倍液、50%杀螟松100倍液。
(4)旋花天蛾:即甘薯豆虫。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杀幼虫,灯光、糖蜜诱杀成虫。二是幼虫发生初期,喷撒粘虫散或2.5%敌百虫粉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
斜纹夜蛾:即夜盗虫。防治方法:
一是摘除卵块。
二是糖醋液诱杀成虫。
三是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每亩喷2.5%敌百虫粉2公斤。幼虫3龄后,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
甘薯病虫害防治意见
病虫主要有黑斑病、软腐病、茎线虫病、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等,其中甘薯茎线虫病、黑斑病是我区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为害种类。甘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空心病、糠梆子,主要为害块根、茎蔓及秧苗,使甘薯产量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30%~70%。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主要为害甘薯的地下部分,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分营养不良逐渐枯死,形成缺苗断垄。为保证我区甘薯种植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区甘薯种植情况和病虫发生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意见。
一、病虫防治
1.种薯消毒
消毒方法有两种:一为温水浸种;二为药剂浸种。
(1)温水浸种:先将种薯在40--45℃的温水中预浸1—2分钟,后将水温控制在50--52℃范围内,浸种10分钟。浸种时,种薯不能露出水面,并应上下左右移动,使水温一致;浸种后立即上床排种,边排种边盖砂土,以免被风吹受冻,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温水浸种可杀死种薯表面及浅层携带的茎线虫及病原菌,但注意水温不要太高,防止烫伤种薯。
(2)药剂浸种: 50%多菌灵(江苏新沂)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江苏新沂)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浸种10分种,浸种液可连续使用7—10次。药剂浸种比温水浸种安全,可杀死种薯表层携带的病原菌。
2.高剪苗及秧苗处理
因病原线虫一般分布在秧苗基部10-15厘米处,在苗床上离炕面3--5厘米以上剪秧,避开秧苗基部感病部分。一般苗黄且白浆少或无白浆的都是带病苗。将秧苗摆齐根部,将苗子下半段(不浸叶)浸入46--48℃水中10分钟, 或在45~52℃的温水浸泡5分钟再放入凉水中冲洗后栽种,可杀死大部分种苗携带的病原线虫。
或秧苗高剪后用70%甲基托布津(江苏新沂)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江苏新沂)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浸秧10分钟防治黑斑病等病害; 1.8%阿维菌素(浙江海正)1000倍浸苗基部30分钟,可杀死秧苗携带的大部分茎线虫。
要求:药液要浸到薯秧基部的1/3—1/2。
3.土壤处理
在整地起垄前采用40%辛硫磷(鲁南盛邦)乳油250ml/亩拌细砂土20—30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鲁南盛邦)2kg/亩均匀撒施后再起垄,可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前茬为豆茬的田块地下害虫密度较大,尤其要注意防治。
注意:辛硫磷见光分解,宜早晚施药。
重茬地块在整地起垄前采用1.8%阿维菌素(浙江海正)每平米1—1.5克拌细砂均匀撒施或兑水喷雾后在进行起垄,可有效杀死土壤中残存的部分茎线虫,同时防治地下害虫为害。对己发生茎线虫病的地块尤其要注意进行预防。
4.栽植处理
已发生甘薯茎线虫的地块,栽苗时采用1.8%阿维菌素(浙江海正) 每亩1kg对水250—500kg浇灌,每株250克药水。
5.生长期防治
栽植后,若发生甘薯天蛾、甘薯麦蛾、金龟子等食叶性害虫可以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或其它菊酯类药剂进行防治。
二、化学除草
1.土壤处理:于薯秧栽插前或栽后,杂草芽后早期进行。
(1)48%氟乐灵于栽插前100—150ml/亩对水30—40kg喷雾后混土,防除稗、马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下茬不宜种植禾本科作物。
(2)50%乙草胺(昆山绿利来)100ml/亩于栽插前或栽插后对水30kg喷雾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2.茎叶处理
缓苗后若发生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可以采用拿捕净、稳杀得、盖草能、禾草克等进行防除。
红薯病虫害防治之红薯虫害防治
天蛾土黄色幼虫(左)、绿色幼虫(右)、黄绿花色幼虫(右)
[分布与为害] 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Jnne)又名旋花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甘薯,也取食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幼虫食害甘薯的叶和嫩茎,严重时能把叶吃光,影响产量甚大。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43-52毫米,翅展100-120毫米。前翅灰褐色,上有许多锯齿状纹和云状斑纹,后翅淡灰色,有4条黑褐色斜带。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触角棍棒状,末端膨大。卵球形,淡黄绿色,直径约2毫米。
老熟幼虫体长100-120毫米,体色有绿色和褐色,共5龄,头顶圆,第八腹节背面有一光滑成弧形的尾角。蛹体长约56毫米,褐色,喙伸出很长并弯曲呈象鼻状。
[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下10厘米处越冬。第二年5月羽化。成虫白天潜伏,黄昏后飞出活动。成虫趋光性强,能迁飞远地繁殖为害。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虫龄越大,食量越大。夏季雨量少,温度高,有利于甘薯天蛾的发生与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冬、春季多耕耙甘薯田,破坏其越冬环境,杀死蛹,减少虫源;早期结合田间管理,捕杀幼虫;利用成虫吸食花蜜的习性,在成虫盛发期用糖浆毒饵诱杀,或到蜜源多的地方捕杀,以降低田间卵量。
2.药剂防治 每666.7平方米用 2.5%敌百虫粉或1.5%1605粉1.5-2千克喷粉;或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喷雾;或20%Bt乳剂500倍液喷雾。
甘薯天蛾成虫
甘薯麦蛾幼虫为害状
[分布与为害] 甘薯麦蛾(Brachmia macroscopa Meyfick)又叫甘薯卷叶蛾。屑鳞翅目麦蛾科。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蕹莱、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以幼虫吐丝卷折红薯叶片,并栖居其中取食叶肉,只留表皮,发生严重时,大量薯叶被卷食,严重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黑褐色小蛾子,体长5-7毫米,翅展15毫米,前翅狭长,中央有2个环形圈纹,外缘有1列黑点,后翅菜刀状,淡灰色,缘毛很长。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褐色,表面有细网纹。幼虫纺锤形,老熟幼虫15-18毫米。蛹纺锤形,长7-9毫米,黄褐色。
[发生规律] 甘薯麦蛾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以蛹在残株落叶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幼嫩叶片背面中脉或叶脉间,卵期3-5天,幼虫共6龄,初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子,2龄幼虫开始吐丝卷叶,3龄后食量大增,1头幼虫可转移为害卷食数片薯叶。在温度偏高、湿度偏低年份常有利于发生。
甘薯麦蛾幼虫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一是在甘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和杂草,以消灭越冬蛹;二是在为害初期及时捏杀新卷叶内的幼虫。
2.药剂防治 在幼虫发生初期,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O倍液,在下午4时后每666.7平方米喷施50-75千克。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其种类有40余种。为害甘薯的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东北大黑鳃金龟、铜绿金龟子、黑皱金龟子、黄褐金龟子,豆形绒金龟子等。
(1)形态特征:
①华北大黑鳃金龟子:成虫体长16-21毫米,宽8-11毫米,长椭圆形,体黑色,鞘翅上各3条纵隆纹,臀节宽大呈梯形,中沟不明显,背板平滑下伸。幼虫体长37-45毫米,头部前顶刚毛每侧各3根成一纵列。肛门孔三裂。腹毛区有刚毛群。
②东北大黑鳃金龟子:成虫:体大小、体色与华北大黑鳃金龟子相似,鞘翅上有4条明显纵隆纹,臀板短小,近三角形,背板呈弧形下弯。幼虫:体长35-45毫米,头部前顶刚毛每侧各3根成一纵列,腹毛区刚毛散生。
③铜绿金龟子:成虫:体长18-21毫米,宽8-11毫米,头及鞘翅铜绿色,有光泽,两侧边缘处呈黄色,腹部黄褐色。幼虫:体长30-33毫米,肛门横裂,刺毛纵向平行两列,每列由11-20根长针状刺组成。
④暗褐金龟子:成虫:体长17-22毫米,宽9-12毫米,长椭圆形,体黑褐色,无光泽,全身有蓝白色细毛,鞘翅上有4条纵隆纹,两翅会合处有较宽的隆起。幼虫:头部前顶刚毛每侧各1根,位于冠缝两侧,其他特征与华北金龟子幼虫相似。
⑤黄褐金龟子:成虫:体长15-18毫米,宽7-9毫米,体淡黄褐色,鞘翅密布刻点,并有3条暗色纵隆纹,腹部密生细毛。幼虫:体长25-35毫米,肛门横裂。刺毛纵列两行,后段向后呈八字形岔开。
(2)生活规律:不同类型的金龟子世代不同,如华北大黑鳃金龟子在黄淮海地区两年完成1代;东北大黑鳃金龟子在黑龙江省2—3年完成1代;铜绿金龟子在辽宁、安徽以及黄淮地区每年发生1代;暗褐金龟子、黄淮金龟子在河南、河北、山东等每年发生1代。但其发生与环境条件都有着共同的规律。
蛴螬危害与土壤温度有很大关系:如华北大黑鳃金龟子幼虫,在10厘米地温达到10摄氏度时,开始向上移动,16摄氏度时上升至15-20厘米处,17.7-20摄氏度时为活动盛期,6-8月地温过高时,多从耕层土壤下移,9-10月温度又下降到 20摄氏度左右,又上升表土,地温下降到6摄氏度以下时移至30-40厘米土层越冬。
土壤湿度对蛴螬活动关系密切,土壤粘重的发生相对较重,靠近树林的田块产卵多,受害也重。金龟子类趋光性较强,并有假死性,有利于灯光诱杀。
(3)为害虫态和方式:蛴螬幼虫和成虫均可为害甘薯,以幼虫危害时间最长。金龟子为害甘薯的地上部幼嫩茎叶,蛴螬则为害地下部的块根和纤维根,造成缺株断垄,薯块形成伤口病菌易乘虚而入,加重田间和贮藏腐烂率。
(4)防治方法:
第一,春秋耕时,在犁后拾净蛴螬。
第二,整地时每666.7平方米放入2-3千克,3%的敌蚂粉或每666.7平方米用0.5千克甲基异柳磷对细土30千克作土壤处理。
第三,用黑光灯、杨柳等树枝插于田间诱杀。
第四,结合防治茎线虫病,栽时用3000倍甲基异柳磷溶液灌窝。
小地老虎成虫自然状
此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俗称土蚕、地蚕、切根虫。杂食性强,除为害甘薯外,对棉花、玉米、高粱,烟草等都有严重为害。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灰褐色。触角深黄褐色,雌虫为丝状,雄虫为栉齿状。前翅有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位于其中,后翅色淡,为灰白色。
卵:橙形,初产淡黄色,后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50毫米,头宽3-3.5毫米。体色由黄褐色至暗褐色。
蛹:体长18-24毫米红褐色或暗褐色。尾端黑色,有刺2根。
(2)生活规律:小地老虎一年发生数代,黄淮地区3-4代,广西可达7代。越冬代成虫发蛾盛期华北地区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严重为害春播作物幼苗。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迁飞习性、趋化性。卵散产,每头雌虫产卵800-1000粒,卵期7-13天。初孵幼虫取食心叶, 3龄后晚上咬断嫩茎,若是其他
作物幼小苗时,可拉进洞里食用。黄淮流域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5月份。土壤湿度大为害严重,低洼地,沿河灌区,田间荫蔽,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除草灭虫:于4月中旬产卵期除净杂草,减少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来源。
②药剂防治:栽种时结合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用40%甲基异柳磷200倍液浸苗基部10分钟,或用3000倍液灌窝,或每666.7平方米用涕灭威颗粒剂穴施。可兼治线虫病和地老虎、蛴螬等;在二龄期喷打90%敌百虫粉800-1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0.3千克对水2千克,拌干细土20千克,均匀撒于薯苗周围;也可用毒草诱杀。地老虎3龄后,如果为害严重,用铡碎的鲜草拌90%敌百虫800倍液,每 666.7平方米25-40千克,于傍晚撒在薯垄上毒杀。
③泡桐叶诱杀,人工捕捉:每666.7平方米放泡桐叶70-90片,放叶后每日清晨翻叶捕捉幼虫,一次放叶效果可保持4-5天。也可于清晨在被害植株附近土中捕捉。
华北蝼蛄
[分布与为害]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属直翅目蝼蛄科。分布广泛,国内以北方各省(区)为害重。蝼蛄以成、若虫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及幼苗嫩茎,把茎秆咬断或扒成乱麻状,使幼苗萎蔫而死。同时,蝼蛄在表土活动时,造成纵横隧道,使幼苗与土壤分离而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9-45毫米,黄褐色,全身密生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筒形,背中央有1个深红色斑,前足特别发达,适于挖土行进。卵椭圆形,初产黄白色,孵化前深褐色。若虫形似成虫,翅不发达,仅有翅芽。
[发生规律] 在北方地区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地下150厘米处越冬。春季土温回升至8摄氏度时上升活动,在地表常留有10厘米左右长的隧道。4—5月进人为害盛期,6月中旬以后天气炎热时潜入地下越夏产卵。若虫13龄。华北蝼蛄喜潮湿土壤,平原区的轻盐碱地带、沿河及湖边低湿地区发生较重。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参照金龟子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拌种、毒土参照金龟子防治方法;毒谷、毒饵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水5千克,拌50千克炒成糊香的饵料(疵谷、麦麸、豆饼等),每隔3-5米挖1个碗大的坑,放人一把毒饵后,再用土覆上,每666.7平方米用饵料 1.5-2.5千克,诱杀效果较好。
沟金针虫幼虫
金针虫属鞘翅目叩头胛科,成虫俗名叩头虫,幼虫别名铁丝虫。金针虫种类很多,主要有钩金针虫、细胸金针虫、沟金针虫,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辽宁及山西省南部,细胸金针虫多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等省。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棉花、豆类及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
(1)形态特征:钩金针虫呈黄色,虫体肥大,扁平,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宽约4毫米,尾节褐色,有二分叉并稍向上弯曲,细胸金针虫也为黄色,虫体稍圆而细长,体长8-9毫米,宽约2.5毫米,尾节圆锥状。
(2)生活规律:钩金针虫2-3年完成一个世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成虫以4-5月最盛。交尾后即在土壤7厘米处产卵,卵期约2周,幼虫孵化后立即开始为害。以幼虫态为害时间可达2年多。老熟后潜入土下1.3-1.7厘米处造一土室化蛹,蛹经20天后即化为成虫,春季雨水多,土壤湿润有利于金针虫活动,为害重。过旱或土壤过湿如浇水则发生轻。金针虫在地下咬食甘薯幼茎,或咬破茎部钻入茎内食害,薯被害后发黄萎蔫而死,造成大量缺株。
(3)防治方法:
第一,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倍液浸10分钟;5%涕灭威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2-3千克,薯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 50-60天,可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3-4千克,拌适量土施入穴内。
第二,用3%呋喃丹颗粒剂2千克,或50%辛硫磷 0.2-0.3千克,拌细土15-20千克,起垄时撒人埂心或栽种时施人窝中。
此虫属直翅目蟋蟀科,其种类繁多,食性复杂,对甘薯、大豆为害最重。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4月卵开始孵化。若虫和成虫均可造成为害。此虫穴居,晚上20-23时出来活动,咬食甘薯根茎,造成薯苗萎蔫枯死,缺株断垄。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800倍液,拌入铡碎的鲜草中,于傍晚撒于薯垄上,或每666.7平方米用林丹粉2-2.5千克,掺10千克麦糠均匀撒人薯田。
又名莲纹夜蛾,幼虫叫夜盗虫、五彩虫、乌蚕、野老虎等。在我国分布极广。幼虫是杂食性害虫,为害甘薯以吃叶为主,严重时也吃嫩茎或叶柄。
形态特征和生活 习性 成虫是灰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6-20毫米,翅展36-42毫米。头、胸部黄褐色,有黑斑。复眼黑色,半球形。前翅褐色,表面有许多灰白和黑色斑纹。后翅灰白色,半透明,带紫红色闪光。
卵呈馒头状,顶端稍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为灰黄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幼虫近圆筒形,小时暗灰绿色,长大后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分为深色型和淡色型两类。背线、亚背线呈黄色,沿亚背线上在胴节两边都有1个半月形黑斑,第二至七节黑斑下方各有1个黄色圆点。深色型的胴部为黑褐色,较瘦;淡色型的胴部多淡黄绿色,较肥。蛹为长卵形,头钝尾尖,红褐色至暗褐色,有光泽,长18-20毫米。
我国河北、山东一带每年发生3-4代,往南代数相应增多,台湾、广东每年多达8-9代,且世代重叠。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以蛹在土中过冬。冬季比较温暖的南方,没有越冬现象。成虫在白天隐藏在荫蔽处,黄昏后出来活动,以晴天无风的夜晚8-12时活动最盛,飞翔力强,趋光性大。幼虫孵化后,先群集在卵块附近啃吃叶片的下表皮,仅剩上表皮和叶脉形成膜状斑。一受惊动多吐丝下坠,随风飘移他处。2龄以后开始分散。随着虫体长大,食量增加,为害加重,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叶片吃光。3龄以后具有明显的假死性,在大发生时,当一处叶片被吃光时,就成群向他处迁徙继续为害。幼虫共6龄,老熟时钻入土下,10-30厘米处,做土室居中化蛹。
防治方法 夜蛾盛发期在甘薯地寻找叶背上的卵块,连叶摘除。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2龄以前,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喷洒。
[来源]: 农药网 [加入时间]:2007-2-26
□- 甘薯、马铃薯热点文章 □- 相关文章
1. 马铃薯环腐病 [阅读:298]
2. 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阅读:291]
3. 马铃薯病毒病 [阅读:258]
4. 马铃薯干腐病 [阅读:253]
5. 甘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阅读:250]
甘薯(地瓜)育苗期和插秧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甘薯引种严防病害
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瓢虫
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