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后反思:中国文明网联盟·南京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09:15
文明创建的核心在于人的道德素质提升,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人格健全。因此,要从人的道德提升入手深化文明创建,做到人有励、少有育、义有根。 深化文明创建要从人的道德提升入手
曹劲松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文明城市评选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等方法,细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促进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文明创建的核心在于人的道德素质提升,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人格健全。因此,要从人的道德提升入手深化文明创建,做到人有励、少有育、义有根。
一、人有励:让每个公民自觉实现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是人,受益者也是人,人既是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因而,提高人的文明素养,让每个公民自觉实现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核心所在。如何激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始终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充分对社会成员进行持之以恒的价值激励、角色激励和自律激励,是提升社会道德总体水平的三个关键环节。
价值激励——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人的精神世界是靠价值支撑的,没有价值观念的内化,就没有人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行动力量,提升人们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水平。文化是价值的承载,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是价值激励的有效载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融入其中,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和电影、戏剧、歌曲、书法、绘画等艺术表现,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其内心深处对个体道德的追求和对社会文明的向往。
角色激励——外化现代社会生活道德楷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道德作为人们交往的共同准则,既对社会成员提出了普遍性的行为要求,也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相应的规范。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他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往往是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并与自己心目中的角色行为期待加以对比。通过发现和树立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楷模,尤其是身边的道德榜样,是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角色激励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种道德典型的行为示范,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道德规范,而且以社会所赋予的道德荣誉感激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和效仿。全国各级道德模范、年度或行业感动人物,以及中国好人、地方好市民等推选活动,就是通过选树各类道德榜样来激发人们的角色认同和期待,进而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行为水准。
自律激励——深化广大公众文明习惯养成。一个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靠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只有将人们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律的道德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知易行难,是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因而,强化社会成员的自律激励,注重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以承诺激发自律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塑造方式,如通过“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小手拉大手文明行”等签名活动,可以积极调动人们道德行为的主动性,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同时,建立和完善民众的道德自律组织,广泛开展文明行为劝导活动,发挥社会成员之间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将道德他律的氛围营造与道德自律的行为促进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二、少有育:让未成年人成为社会文明践行者和传承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担负着建设道德社会美好明天的重任,因而构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持续支撑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深化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要扎实做好育文化人、育心成人和育能达人三个基本环节。
育文化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学习成长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物质环境,但在各种不良外来文化和有害信息,以及现实生活丑恶现象的侵袭下,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消极因素。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自我分辨力和意志力还不强,容易受到有害文化的思想侵蚀。所以,要着力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针对他们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性和参与性强的主题文化活动,如优秀童谣传唱、中华经典诵读、红色课本剧比赛、七彩假日、乡村少年宫、文明小博客等,使他们沐浴在先进文化的阳光雨露中健康成长。
育心成人——打开未成年人心灵深处的道德之窗。未成年人的成长是一个心智逐步完善的过程,情商的发展与智商的提升同等重要,个体的道德人格是建立在两者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应当看到,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重给予、轻付出,重满足、轻约束等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他们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调节能力还较弱。育人要育心,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只有健康的心灵才能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要立足于治“未病”,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教育工作,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员、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完善心理健康交流疏导机制,使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身心愉悦,人格健全。
育能达人——培养未成年人社会生存的能力素养。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既是个体心智的完善,同时也是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过程。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使未成年人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创新、交往、合作、从业等各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要依托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素质拓展教育,将户外体验和团队学习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互补,为未成年人搭建一个能力培养的空间和舞台;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未成年人职业体验场所,强化他们对于各种社会职业的体验和认知,提高对未来从业的能力锻炼,促进个体能力发展的自我激发。未成年人的能力培养关键在于通过实践锻炼,激发内在需要,进而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强自立、自护自为。
三、义有根:让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成为传播文明载体
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以个体道德行为的利他性为基本价值坐标,引导人们在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关爱社会、关爱自我,实现社会利益平衡的道德调节。现代志愿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实际上植根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倡导,以及在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爱”的理念都有涉及。在当下,传播志愿文化、践行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机制,已成为提升人们道德追求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载体和路径。这对于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为重要,要将社会之道义在民众的精神层面中植根,必须大力倡导和推动各类人群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逐步实现从善识到善为、再到善治的道德社会机理。
志愿文化——哺育文明社会的健康乳汁。从人的志愿理念到社会志愿行为,认知与情感的力量往往通过文化的纽带传承、集聚和拓展,社会道德文明的建立与传播离不开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大力传播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凡人善举,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强化社会成员的志愿服务理念;而且有利于扩大和提升社会志愿文化的影响,建立起浓郁的志愿服务道德氛围。社会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应当将志愿精神作为社会健康机体的生命之血,在大力弘扬与褒奖的同时,将志愿服务的道德崇高境界与现实个体的生活平凡行为结合起来,使志愿文化随时通过人们身边的真实故事生动展现,进而感受志愿者的风采与追求。近几年全国上下开展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好市民和年度感动人物的评选活动,就是将志愿文化的种子扎根于广大民众心间。
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体验。志愿服务是社会道德行为的直接体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社会公益、社会慈善等共同成为人们道德生活的具体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缺乏道德认知,而是缺乏主动的道德行为。解决道德知行合一的最好方式是参与和体验,人们只有在道德行为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切身感受道德活动的愉悦心理、情感回馈和力量感召,进而巩固自身道德行为的意志力和信仰力。因此,要努力使志愿服务成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必要经历,鼓励和引导人们参加各类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空巢老人、帮助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救助、劝导文明交通、服务大型赛会、参加公共服务等,使社会成员在志愿服务的体验中升华道德人格。
志愿机制——促进人人参与的工作保障。如何促进志愿服务持续、有效、深入、健康地向前发展,不能只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省和行为自觉。还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予以保障。因为社会生活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存在着各种人群的利益取向和道德差别,如果不能对于志愿服务给予有效的行为及其效果保障,人们就会在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而弱化志愿服务的意愿,甚至对此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志愿服务机制建设是促进和保障志愿服务健康持续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志愿服务立法、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培训、设立志愿服务基金、建立志愿服务组织联络和信息沟通平台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机制。要把党委和政府倡导、社会公众自发参与,与社会组织的规范运行、法律规章的利益保障有机统一起来,使志愿服务在积极吸纳公众参与,充分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不断提高受益者满意程度的基础上,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