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洁蚕丝被:地震受灾儿童心理卫生需要把握的十个“三”(下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12:49
安子心工坊http://blog.sina.com.cn/ipose
         2008-05-24 01:00:14
 
标签:绿丝带 汶川 地震 心理 教育
地震受灾儿童心理卫生需要把握的十个“三”(下篇)
 
文/安子
 
8.灾后心理辅导必须预防发生的三个问题:一是反复性“灾难重现”。盲目的、反复的、不可自控的“灾难重现”易加深加重负面情境情绪体验。多数儿童对灾害性事件记忆特别清晰,超乎常人和成人,患者容易认为灾难是仅对自己的,容易引起不正确的认知改变。在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要对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对于儿童来说,承受能力及其有限,要注意与成人心理危机干预相区别,不宜与他们探讨死亡等过于沉重的话题。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及其有限,不太可能发展出“平静地接受死亡”这样只有成人才会接受的豁达心理。我觉得,通过倾听、鼓励说出、集体分享震时体验等集体治疗技术,对于认识灾难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有引导的“灾难重现”属于系统脱敏,具有治疗意义。那些还不能用言语来记录和回忆创伤事件的婴幼儿,要设法让他们在玩耍或绘画、涂鸦中将恐惧疏解出来,避免留给他们早期心理创伤和给他们成长造成心理障碍。二是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灾难发生后,惊恐带来的瞬时记忆容易被反复调出,同时容易引发联想,特别是创伤性记忆的“扎堆”效应。这些反复出现的不愉快的记忆及儿童时期的其它既有的创伤性体验,经由灾难体验,可能得到加强,甚至可能导致人际不信任态度、乃至敌意。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必须注意敏锐地观察与分析,力争做到把问题搞清楚,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三是抑郁绝望情绪大量堆圾。受灾儿童会有普遍的孤独无助感,这是他们这个年龄从严未有过的体验,尽管他们一方面出现心理退缩甚至退行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不正常地成熟,甚至出现成年人、老年人才有的一些情绪表现。这时候的儿童对于受冷落、被忽略、被怠慢、被歧视特别敏感,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伴和积极的社交与集体活动,严重性创伤事件不能得到及时疏解的话,容易导致抑郁,这是很多心理专家注意到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9.受灾儿童的快速心理救助三步曲(亦称ABC 法):一是稳定情绪,转移到适合的环境,恢复其安全感,保持安静,使意识调整到正常状态。二是快速建立信任关系,消除阻抗,使受灾儿童身心完全放松,待受灾儿童身体上感觉到安全温暖,心理上愉悦舒畅的时候,进行试探性晤谈。鼓励其尽情宣泄,鼓励其将他们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宣泄完后,如果能自动进入睡眠则任其睡眠。三是进行认知调整,使其对地震的真相及人员伤亡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多提供其他人员的伤亡信息,使其深信这样的不幸他不是唯一的。如果有催眠师参与,可施行催眠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谈话,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直接将正确的认知“种植”进受灾儿童的潜意识中,疗效会更好。但这种方法有赖于受灾儿童的感受性,且要由有经验的催眠师来进行。
10.受灾儿童心理辅导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个方面:一是渐进式告诉事实真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亲人遇难或可能致殘的消息民。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特点,采取渐进式告知真相的策略,告诉真相的时候略留有余地,每一步都细心观察其心理反应。二是不要轻率触动其关于创伤性体验的记忆。对恐怖治疗,心理咨询师多采用系统脱敏和心理暗示相结合的治疗技术,但对于没有临床经验的咨询师来说,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让受灾儿童回忆和复述他们的隐私,避免他们在回忆中受到二次心理创伤。二是不要着急阻止情绪发泄。一般来说,受灾儿童在获救前甚至被救后一段时间,负面记忆和情绪会大量累积,这些负面心理能量必须得到恰当的释放。成人这样,青少年儿童更其如此。哭泣或喊叫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极好方式,所以不要轻易阻止他们哭泣。三是为受灾者保密。由于经受重大创伤后,受灾儿童的既往生活经历与体验,譬如对父母的看法与感情问题,可能被恐怖经历诱发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但心理咨询师却必须了解到其中的细节,这就涉及到为受灾儿童透露出来的隐私保密的问题。同时,对于12岁以上的已接近成人心理的受灾儿童,正处于建立独立个性与自尊阶段,他们自己及其家庭的情况是否能直接援引来作为心理案例或向媒体等方面作公开披露,需要为他们考虑周全。否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