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拉为什么被禁:地震受灾儿童心理卫生需要把握的十个“三”(中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47:39
 安子心工坊http://blog.sina.com.cn/ipose  地震受灾儿童心理卫生需要把握的十个“三”(中篇)     2008-05-21 23:40:17
 
标签:教育 汶川 地震 心理 绿丝带 安子
地震受灾儿童心理卫生需要把握的十个“三”(中篇)
 文/安子   4.灾后最容易加重恐怖等负性记忆的三种情境:一是不明白是地震。一些毫无地震知识和经历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由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容易将地震与鬼神等超验事物联系起来,会恐怖面扩大。二是处于黑夜或其它黑暗、阴冷环境。由于人的生物生理周期,突发的创伤性事件在黑夜发生的话,会加深恐怖。如果在黑夜前能够取得与同类的心理反馈,心理创伤体验就会小得多。三是长时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动物在身处危险与威胁的环境中,会有本能的生物反应,并发出与接收同类的预警信号。关于这方面与人的对比研究,笔者没看到相关研究。但人是群居动物,如果在地震发生并清醒过来后,能够有来自同类的信号反馈,恐怖就会减低。但如果长期得不到反馈,处于无人知晓的“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状态的话,恐怖一定会加深。 5.灾后儿童容易出现的三类心理问题:地震后及较长一段时期内,儿童和未成年学生通常会出现心理问题类型,一是生理性(或称生物性)心理问题。主要是退行或退缩行为,表现得比实际年龄更为幼稚,吸吮手指、如尿床等;粘人(亲密依赖),表现得害怕离开亲人,如亲人不在场时哭泣、抱紧不放、拒绝其他人接触,夸张(小題大作)等。属于这类心理问题的还有害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情境或场景,如阴暗、空间逼仄、下雨、打雷、刮风、闪电等。这类问题是由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引起的,所以称生物性心理问题。二是情绪性心理问题。如难以入眠、做恶梦(如经常性“灾难重现”,经常梦见难以脱逃、四肢无力、被绑缚、被压迫或被追踪、从高空坠下或陷入地下),神情呆滞,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缺乏情感表达,沮丧,冷漠,性趣淡泊,自闭。属于这类心理问题的,还有抵触、易激惹、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等等。三是精神性心理问题。经过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发生认知改变或认知模式扭曲变形,思维与逻辑不符合常规。经常抱怨头痛、胃痛或其他身体方面的疼痛,并伴有较实质性幻想、幻视、幻听、妄想,等等。 6.灾后儿童心理障碍的三种类型:一是认知障碍。绝大多数通过对地震的发生原理及伴生现象作出科学的或合理的解释,就不会有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回避事实,特别是回避亲人遇难事实,或与些相反的紧盯事实,不能将思想从灾难事件上转移,以及自罪现象,即认为不幸是对自己过往过错的报应等。二是情绪或情感障碍。常出现情绪情感反应与创伤事件过于不对称的现象,过于夸大或过于缩小的情绪反应。如对亲人的突然亡故感觉漠然,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笑,象是事故与本人无关。三是意志与行为障碍:患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经常默默垂泪,社交愿望明显减退,甚至不愿见人,不愿述说创伤经历,乃至对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全面消退,社会功能受损,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性格变得暴躁,易激惹,沮丧、抑郁等。 7.灾后儿童通常出现的三种神经官能症:一是恐怖症(惊恐症),二是焦虑症,三是抑郁症。一般来说,这三种心理问题可能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以一种特征为主。当然还可能诱发其它一些神经官能症,但多数属前述三种症状综合引起的,如强迫症、疑病症,等等。由地震等灾难性、毁灭性突发重大恶性事件带来的创伤体验,与普通创伤性体验在性质、程度、影响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前者造成的伤害虽然是瞬时的,但刺激强烈而深刻。特别是对心智尚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儿童来说,如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将会对其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认知方式、个性特征、行为模式等多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