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熔溶断器怎么样:让读书融入每一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0:13
让读书融入每一天   今年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近日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   据去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传统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又降低了14%%。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归结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   北京一家都市报前些天在街头随机调查采访中发现,80%受访的人甚至不知道读书日,“很少或几乎没读书”的人约占一半。   《光明日报》让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书香   中华民族是个爱读书、爱学习的民族,曾留下“开卷有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格言,曾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励志故事,曾有许多仁人志士通过读书改变人生乃至改变了国家命运。读书是我们的传统。在新时代,发扬这个传统意义重大。   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样的提法,堪称精辟。许多人的愚昧,就是借助书这个“药物”而治愈的,而社会的诸多痼疾也由人的开明得以革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表达的正是读书可以“医人”,进而也可以“医社会”的重要作用。依循古人遗训的思路,我想书不仅是治病的药品,读好书也是最好的“补品”。读好书是“润物细无声”的“进补”,是人们自我提升的“灵丹妙药”。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人的智慧有强弱之分,人的认识有深浅之分,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人的志趣有雅俗之分,这种“分”所依者何?读不读书、读什么书、读多少书,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的精神高度,很大程度上就是他读的书的高度。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特别注重“进补”,“进补”什么、何时“进补”、“进补”方式都相当讲究。但是否应该提醒一下:在重视身体“进补”的同时,也要重视一下“精神进补”?   设立“世界读书日”,是为了倡导读书,让读书人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读书日只有一天,读书却不能仅限于一天。作为“药品”,急功近利地读书,其治病的药效会大为减弱;作为“补品”,读书如果只是短期行为、权宜之计,那就得不到多少乐趣,不会有多大收获。   《工人日报》读书,应成为一种习惯   尽管很多人都承认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其益处一言难尽,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书,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通俗点说,未必人人都读书有瘾。   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在广州一所中学里讲过,读书至少可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两种。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职业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鲁迅还说,凡嗜好读书,就像嗜好打牌一样,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在于,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   如果没有读书仿佛精神洗澡,几天不与书接触便不自在的追求;如果没有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乏味、面目狰狞的境界,是不易与书相亲近的。尽管读书有诸多好处,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读书所占的时间在缩短,看电视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   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而“瘾”则既指“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或依赖性”,也“泛指浓厚的兴趣”。习惯也好,瘾也罢,都是可培养的。有一项研究认为,干什么事情,只要连续做30天,就会上瘾、成瘾。读书也如此,贵在坚持,形成习惯,积养成瘾。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也许用不了多少年,手捧一卷、甘之如饴,能成为公园、地铁及千万家庭里的平常风景。   《文汇报》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温总理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提到:“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